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精选58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0-11 08:03:41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1、者:代词,“……的人”。

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乐:以……为快乐。

4、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好:喜爱,爱好。

8、信:诚信。

9、日:每天。

10、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11、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6、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7、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8、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19、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20、吾:人称代词,我。

2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22、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2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4、川上:河边。川,河流。

25、堪:能忍受。

26、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27、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9、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31、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2、惑:迷惑,疑惑。

33、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34、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3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6、三军:指军队。

37、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38、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9、第二首: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40、论语十二章前三首意思:

41、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4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者,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44、于:介词,对,对于。

4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6、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47、愠:生气,发怒。

48、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49、第一首: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一

50、殆(dài):疑惑。

5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2、《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是典型的文言文,是先秦文言文中的代表作。《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53、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54、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5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57、夺:改变。

58、第三首: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顺从意愿而不越过法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