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性是善还是恶124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0-08 06:57:57

一、人性是善还是恶

1、现在我们弄清楚了,荀子在其《性恶篇》里开宗明义反对性善,但我们仔细看看会发现,荀子的论据是,人天生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喜欢金钱、美女、地位、权力,而且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就会相互争夺后大乱,因此人性本恶。在后文中,荀子也根据这个说法提供了许多论据,但他并没有反对孟子提出的核心论据,没有否定人天生就有的那些向善的可能。虽然荀子说礼义都是圣人的教化,可是,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完全说服我,因为我们毕竟能够在设想出孟子所说的情境时,感到一些心灵深处的触动。至少,你绝不能告诉我,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别人教育和强迫的结果。

2、或者对于不照顾有病的亲人可能会带来自身不善果报的因果观持有怀疑,

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善良的人当是婴儿,沒有沾染半点江湖习性。至于自我标谤善良,一些所谓的习佛者,绝不是善良。

4、连抠脚大叔们推荐电影都要加上“深挖人性”的吆喝,好像只要加上人性这两个字就立马把逼格拉到了大气层,不过要是照他们这么挖,人性就算深藏在海底两,现在估计也已经被挖的秃噜瓢了。

5、人有八个心,也就是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这六个识,是一般人能够体验到的,因为我们能够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触乃至能思考;可是除了这之外,我们还有两个心,这两个心就是一种叫作末那──意根,他能够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叫作记忆的功能;因为有这八个心,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其实我们看猫、狗,照样有这八识心王,因为它跟我们一样,能见、能听、能闻、能尝、能触觉,乃至它能够思考、能够作梦,而且它能够决定很多事情,乃至它还会有记忆;所以显然动物跟人都一样是八识心王。

6、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厂家负责人说,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于是,军方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

7、或者可能少了一些惭、愧,对自己的要求或别人的要求,常常不太愿意去承担,不愿意让自己更好;

8、这十一个善心所,在成佛的时候,祂完全具足而不会有任何的损坏。在一般人来说,并不具足,

9、河床上的石块,有被迫的圆滑

10、所以这个六根本烦恼,成佛的时候也完全灭除了。

11、而这种种的表现,背后可能存在对于与人相处之道、如何对待病人等等事理,有邪见(没有正确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样的根本烦恼,装进了他清净无染的如来藏容器里面,同时也装进了他女友清净无染的如来藏里面,

12、我们每个人都有八识心王、遍行心所跟五别境统统都有,可是我们大家容易观察到的,还是这些善心,跟这些烦恼心,即所谓的恶心。

13、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同样存在着善良与邪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哪个潜意识被唤醒的多,他就做出相应的行为来。

14、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火星,那么我们还能不能判断他“仁”或“不仁”?答案是:不能。孔子将“仁”释为“爱人”,正是将“仁”置于人与他人关系中来阐释,因此,仁,只存于人与他人相互关系间。

15、长治久安,打伞是永远!!!

16、注十:佛祖统纪卷三十五(大正藏四十九册三三六页)司马君实注扬雄之性善恶混,亦谓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17、人的心性,到底是如何呢?它本身是中立性的,可是因为有无明而导致有种种的善恶可言。

18、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你看到它的意义。

19、学着跳脱现状,独立思考

20、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上)

二、人性是善还是恶辩论赛反方辩词

1、就像类似这些道理,这个统统叫作善心所,而成佛的时候这些善心所是要完全具足,而没有任何的缺损。)

2、我们去理解它是什么东西,我们就胜解了,胜解那个境界了;

3、第一位:孟子,他主张人性本善。

4、皆有的,则为同;不同,方有异。形同,便无大小之别;财同,便无贫富之差;性同,便无善恶之分。

5、人们生性的恶,让人可以趋于良善。;善与恶不是的概念,很多时候群体善和个体善会产生矛盾。

6、而动不动就拿人性说事的人,可能正是因为看上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奥——无论怎么胡咧咧,他都能自圆其说,反正他不懂,你也不懂。

7、舞台开始以"毒舌"剌激神经,文坛,诗词,歌赋,以脏丑进入到视觉听觉,《伤痕》,牢骚,怪话成了香气,漫涎天空,这些变化,司空见惯,需要慢慢适应。

8、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

9、佛教相信在劫难逃、在数难逃之说吗?

10、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

11、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就有种种的善心所跟恶心所。

12、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

13、做事在“人”,成事在“缘”

14、善恶美丑是一种修行,且有着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来自永久的沉淀。

15、陈老师:基督教的〝原罪〞其实跟佛教的〝因果〞说中的〝业力〞的论点的说法,其实是很像的,只是角度切入的方式不一样!个人相信五教同源(儒、释、道、耶、回),都是造物者打造世界定下的思想规则,只是不同悟道者从不同角度诠释而已,后来的信众及传法者又加上了太多个人观点形成目前各教派百家争鸣的乱象!

16、那我们就有“思”,所以我们决定说:“我应该移动一下,我应该变换一下姿势。”

17、阅读更多洞悉人性的精品文章,欢迎大家免费订阅本专栏!下期再见!

18、从逻辑上来讲,这两个命题本身也都是错误的

19、道家认为人人皆可通过积德行善修道成仙,所以比儒家和法家都进了一步,所以道家能够一直存在下来。

20、大德所说的一切都对吗?

三、人性是善还是恶辩论赛

1、可是另一方面,荀子提供的论据同样是对的,是不可辩驳的。任何一个在人类社会中生存打拼的人,都知道人心到底有多么险恶,都知道人的欲望能够有多么强烈,都知道人在为了利益、权力、美色的时候能够昧着良心做出多么坏的事来。

2、有人说性本善、有人说性本恶,那到底人性是善还是恶。

3、所以性善性恶之论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用辩证的观点来说惩恶扬善即可,何必去争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

4、佛教的厌世与出世,你明白吗?

5、往往生命危难时,善良人性多多见。

6、人性生来本友善,后来发现处世难。

7、但是,当现实与一个人原有的思想不断发生矛盾以后,人的思想就慢慢发生变化,不再那么善良。更有极端的,在生活中受到某种刺激,原本善良的人,可能很快变成恶人。

8、为什么水一会善,一会恶?为什么水一会是利于万物,一会又伤害万物?就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它自己也顺势而为罢了。正可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人性善起来的时候会很善,但是恶起来的时候又会很恶。

9、这看似一念之间的选择,却是长时间学习、教育、积累和选择的结果。

10、虽然不能说人性的恶都源自教育不当,但起码可以感知到,正确的教育、加上用心的关爱是可以把人引导到善的道路上。

11、孟子的性善也好、荀子的性恶也好,经济学的性“自利”也好,乃至于唯识学的性无记,充其量也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假设和假说。

12、在佛法里面,如果仔细观察,这样的观察其实超越世间的心理学,因为世间的心理学没有办法来分析看清楚这些东西,没办法把它正确归类;在佛法里,完全依于觉悟之法,而能够如实来观察我们的心的这些状态;所以除了八个识的基础之上,还有其他的心所有法它要运作,这样才能构成我们一个人──一个生命完整的运作。

13、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往好的方向发展,有些人走上了不归之路?为什么有的孩子成为了万众瞩目“别人家的孩子”,有些孩子成为了小混混?

14、用善恶好坏这种简单的“主观伦理判断”去衡量人性的属性,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问题。

15、真正的忍耐是要学“垃圾焚化炉”

16、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不应该说成有,有的不可以说成没有,有无之间不会模糊的。

17、比如:一个人没有受好的教育,就会造恶;没有受到适当的教导,再加上遇见过去的恶缘,不明原因的就想去伤害与欺骗对方。

18、每个人的本性中皆有这两面性,因为它们本就浑然一体,只是我们进行了人为区分而已。

19、反之,却也有被修造出来的修恶,被国家、社会等组织共业所影响、创造出来的恶来遮障佛性」因为:宿缘、教育、环境、愿心…等等不好,所以造出「恶法」,这就是「修恶」。

20、战争期间,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这就意味着,每一百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

四、人性的七大恶

1、究竟那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2、正因为如此,所以恶的人也能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时期,幅然醒悟,“立地成佛”,所以说人其“性”,还是本善的。

3、譬如说无痴,成佛是要打破所有的无明,而不愿意有任何一点点的无明留着,这样子叫作无痴。

4、大家好,我是末末,好久不见!前几次发文都忘记和大家谈心,直愣愣发文,好像很冷血,从这里看得出来:一日不修,面目可憎!该打!!

5、人性这个东西比电脑还要复杂,我们对它的共识就是我们对它没有共识。

6、佛教称为无神论的意思是什么?

7、我个人认为人性本善。刚出生的孩子他们内心更多的是对世界的好奇。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中慢慢地滋生了越来越多的恶意!从孟母三迁我们就可以看出即便是圣人都做不到不被环境影响,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善良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美好品质,但是人性的善良也是有底线的,有锋芒的。这种底线和锋芒应该不算对世界的恶意吧?

8、而先前提到的荀子和孟子就好比是农夫,这俩老大爷的区别在于当种子成长以后,一个人盯着种子长成的野草看,一个人盯着种子长成的鲜花看。

9、他们认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所以他们是君子,但他们的立论把人性与人性好的一部分等同起来,却是有失偏颇的。

10、人性中的善或许可以被忽视,但是人性中的恶却绝不可以被忽视。

11、可见,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这就好比是教育孩子,每个孩子在生命的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老师、朋友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如果孩子周围都是善的人,那么孩子就是“人性本善”;如果孩子周围都是不善的人,近墨者黑,那么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性本恶”。

12、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荀子认为那些与生俱来的特性、不能够通过学习而取得的才是性。而什么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好利、好色,这是本性。荀子认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对利益有着天生的追求,当每个人都顺着好利的追求任其发展的话,就会相互争夺,谁会跟你讲辞让!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美女,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跟别人讲辞让吗?扯淡!

13、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著而已。

14、(有些人就是对于什么是正法?或者是说对于法界中到底有没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他无所谓,他没有任何的好奇心,反正那个事情对、错无所谓;

15、还有定,我们可以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不去移动它,那是一种定;

16、譬如说无惭、无愧、忿、恨、恼、覆、诳、谄等等,还有懈怠,这些都属于随烦恼;这些随烦恼是因为有了根本烦恼作为主体,所以它们就跟随着这个随烦恼去增长;可是成佛的时候这些全部都要灭除。

17、但人性的组成部分——“种子”“心所”

18、在这一点上,还是佛教唯识宗的说法比较圆融和严密。

19、第三位:告子,他认为人性不善也不恶。

20、但虽无「性恶」,却有「修恶」。

五、为什么看透人性的人可怕

1、它洗濯,摆渡,养育一方水土

2、从这个角度而言,性善、性恶的争论有点像人们对于游戏的争论——支持者说它启发智力,训练反应;反对者说它浪费光阴,萎靡精神。但这都是盲人摸象一般的陈述,因为了解了事物两种极端的可能,并不意味着就真正了解了事物的全部。

3、人性有善也有恶,扬善抑恶阳光灿。

4、而前面这七个识他是有烦恼的,有烦恼来放在这个容器里面,所以有自性清净心而有染,就是这个清净心竟然会有染着,是一般人难以了解的。就像一个清净的容器竟然里面放着脏东西,然后这两个又不能分离,因为这脏东西如果不放在这个容器里面,它没有地方放啊!因为我们烦恼的这些染污的脏东西,跟这个容器它一定要一起;要把烦恼的脏东西离开这个容器,是没有办法,因为除了这个容器之外,我们众生没有别的容器了。

5、因为,善恶是社会的,是有标有准。而且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存在善良和邪恶,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感。

6、第二位:荀子,他主张人性本恶。

7、以下是2020年01月07日晚上一位资深企业变革专家〝李顾问〞突然问了我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觉得对话的内容值得与大家分享,就重新总结分享给所有的读者…

8、因为善恶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而是社会概念,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所以我们是无法用“善恶”来评价我们的本性,善恶这种二元概念只能对具体的行为模式和观点立场进行定性。

9、综上所述,我们也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多想想老子《道德经》中的水德,它可以“润物细无声”,也可以“波涛汹涌”,就看周围的环境和土壤是如何的。至于它的本性,是好是坏,是善是恶,往往不是由它自己能够决定的。或许,这就是“道”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万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0、而未来因缘际会之时,两人相遇,又会继续演绎出怎样的相爱伤害、纠结、气恼,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11、有了这五遍行跟五别境,就会有后面的所谓的善跟恶的心;所以如果我们来看心的结构,八识心王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下,还要有五个遍行心所法,来跟这八个心一起运作。所以这八个心统统都要有五遍行跟他一块运作;除了这个五遍行跟八个心王一起运作之外,还要有别境来跟我们的意识心,跟这第六识来作运作,来让我们了知种种的境界;因为我们的了知需要精细,我们才能了知,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去作欲、胜解、念、定、慧这样的专注的了别,我们没有办法去作种种的分析跟判断。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下,我们就有种种的善心所跟恶心所。

12、人性的善恶是由家庭和社会影响有关的,我相信从善如流应该是人的本质,怜悯之心也是固然有之的

13、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

14、再来就有所谓的烦恼心所。烦恼心所又分成根本烦恼,随烦恼。

15、比如说,一个年轻小伙子,穷苦的时候,勤劳、善良、真诚;但是后面他创业成功,发达富贵了,社会地位变化了,心态也变了,对待人的态度也变了,或许是抛弃糟糠之妻、六亲不认、老奸巨猾等等。

16、这两天发生了一个新闻,保姆杀害八旬老人。看了监控视频之后,让人震惊,保姆用衣被蒙住老人头,还坐在老人胸口致老人死亡。这则新闻让人看到了人性中的恶。

17、不论是成长过程中,还是感知外界时,善恶分性的出现,均晚于不分善恶的人性,而早于善恶合性。归根结底,其是后两者的过渡状态。所以,心智愈是幼稚,愈容易体现出不分善恶的人性;愈是成熟,愈容易体现出善恶合性。

18、《菜根谭》有云:“把握未定,宜当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又云:“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见心体之真机。”

19、譬如说,在《胜鬘经》里面有这段的经文这样说:

20、人性,大抵可分为两类:可分善恶的人性;不分善恶的人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前者逐渐向善与恶分化;后者,要么逐渐丧失(如拥抱反射),要么终身不变(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即便是终身不变的人性,也可能因为身心疾病而暂时隐抑,甚至永久丧失。

1、铲除邪恶,打伞是关键。

2、法藏法师谈:唯心与唯物

3、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追逐的从来不是真理,而是真理带来的安全感,所以这个世界才会鸡汤横行,兜售各种劣质的“伪真理”。

4、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中善的一面于大多数人而言,其目的在于增进社会和个人利益,是一种结果论。

5、怎样才算合格的弘法人?

6、人性原本就善变,人心具有两层面。

7、然而,如来藏——这个是法界中关键的一个法,也是所有的知识中重要的知识,对于有没有第八识心,有没有这样永恒存在的心存在,它是不能模糊的一件事情。

8、前贤对人性的探讨,较为积极而深入,往往停留在善恶层面。因而,围绕人性的善恶,大抵有四个观点:性本善;性本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

9、比如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还比如,一个小孩从小就顽皮捣蛋,很不听话,如果不严加管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长大了就会成为大祸害。

10、不是事事皆如愿,风雨坎坷曲折险。

11、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

12、按照唯识学的观点,人性非善非恶,所以人性才能有善有恶。

13、李顾问:我也倾向有善有恶,孟子和荀子两种观点是对立的;而西方观点是偏恶的,比如基督教认知的〝原罪〞的观点!

14、从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的心性到底是如何?

15、佛教如何解释天堂与地狱?

16、怎样“修学佛法”才有成就?

17、陈老师:〝佛〞是〝觉知、觉悟者〞,他们想告诉世人〝宇宙真实运作的秘密〞,但当一切变成信仰化,变成宗教后,我们会发现《人们往往都是去求丶去拜他们只想得到自己想听到的东西,但大部分的世间人却没发现自己想求丶想要的东西自己就能够解答了。》我个人很庆幸,我找到了我该做的终生志业“弘世间法“的功课,用我的知识、经验,去帮助、去引导启发有缘听到我课程的学生能开悟。让学生能从工作中、生活上,早日明心见性,找回初心(赤子之心),用〝正知正见〞早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幸福之路。所以,每次讲课或是跟学生或是师兄、师姐互动、对话,总是正能量满满的,一点都不会疲累!

18、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关于该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然而其实人性本无善恶,善恶之分不过是人为定义的罢了,比如益虫和害虫。

19、人都需要有尊严,受到尊重心坦然。

20、荀子,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比孟子要晚出生59年,他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虚伪的,他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劝学》就是代表作。

1、居士应如何正确学佛与用功?

2、孟子还强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他看来,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就看君主们如何引导,所以孟子鼓励诸侯们施行“仁政”。

3、无论我们自己是什么阶层,什么级别,文化程度高低,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往往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思索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的就是人性的初始基础是向善的。

4、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人性的思考。孟子性善论。人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人性既善,为什么世界上还有如此之多的坏人?不能够守住本心,人遂与动物没有区别。所以孟子提出求放心作为修养之道。孟子也认为人具有自然情欲,耳之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也体现着人的自然本性。鱼与熊掌。道德自觉与自然情欲,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选取道德性。荀子、韩非子则倾向于人性恶,社会必须通过法律来规范、管理,以建立一个比较有秩序的社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