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古语(精选好句67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7 07:21:13

中国古代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1、中国古代实践出真知的名言名句

(1)、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2)、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

(5)、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德)

(6)、 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7)、(解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8)、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摩路瓦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0)、解读: 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恒:常常。

(11)、(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12)、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中)

(13)、(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14)、(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锲(qiè)、镂(lòu):雕刻。

(15)、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6)、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1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接:接触,交往。醴(lǐ):甜酒。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尚:重在。

(1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19)、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中)

(20)、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

2、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古语

(1)、(解读)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2)、(解读)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

(3)、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邹韬奋

(4)、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

(5)、如果你不带偏见地去考虑问题,如果你思考一下这些准则的一般性质,你就可以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因为所有的准则事实上都是实践上的。--布拉德利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8)、(解读) 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

(9)、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10)、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中)

(11)、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中)

(1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3)、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14)、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康德

(15)、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16)、(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17)、(解读) 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18)、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中)

(19)、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2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3、关于实践出真知的古代名言

(1)、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3)、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4)、(解读)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5)、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7)、(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倚(yǐ):倚靠。伏:潜伏,隐藏。

(8)、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战国)

(9)、假如一个人尽想着我办不到,那他果然就会办不到。——车尔尼雪夫斯基

(10)、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砺(lì):磨刀石。

(1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德)

(12)、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13)、(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仰:仰头。怍(zuò):惭愧。

(1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15)、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16)、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1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18)、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

(1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0)、(解读)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4、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1)、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3)、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小塞涅卡

(4)、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

(5)、博学出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名言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6)、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7)、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打不相识”、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书到用时方恨少等: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或实践决定认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