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的主要内容(精选好句145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21 00:24:17

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

1、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适合初中生看吗

(1)、我们必须自问,虽然痛苦,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需要再一次启蒙。

(2)、这是她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3)、在孔子那里,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约束的自由到的自由。孔子讲礼、讲仁,这些都是手段和方法,是约束了的选择。孔子通过实践这些约束了的选择,修身、治学、自省,终要求得的是志,是内心完全的自由释放,是获得自由选择的状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选择不是直接拿来用的工具,它是一种理想,是一段寻找的历程,是毕生用来追求的目标。

(4)、F医生讥嘲道:那是因为你仅仅是个诗人,更准确地说,你仅仅是一行诗。”

(5)、其实更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另一篇名为《中年人的丑态,是主流社会的精华》的文章。读过的朋友想必已有感触,没读过的朋友也不妨找来一读。只想稍对作者做出一点回应,文中列举的种种其实真的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早在那一批中年人(或者包括年龄再稍大一些的)——坐拥这个社会丰富的资源的一代人年轻之时,不就已经注定了吗?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不一定有信仰、也一定没有什么财产,却可以凭着所谓的一腔热情在那个混乱动荡的年代做出一番大事业。那个时候他们甚至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响亮的名号;伴随着这些,当然还有鲁莽的躁动与打碎一切的莫名勇气。

(6)、以德报怨的心灵救赎只能是受害者的自救,我们不能充当上帝视角去宽恕杀人犯,“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理解了杀人者,谁去理解受害者?除了受害者自身,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代替受害者去说出“原谅”二字。

(7)、刘伦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在当下,公共和私人领域的界线正在变化,这影响到了知识分子在公共讨论中的作用。之前的知识分子可能更有“固定的姿态”,会输出“正统的概念”,而这种输出很难激发公众的讨论。但现在,知识分子需要更多地与公众一起卷入讨论。

(8)、  史铁生亦然。当他在走出“命运不公”的阴影,进入到如周国平先生所说的“知命境界”后,他天生的敏感使他在作品中自然而无意识地流露出独特的哲理性。像“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一眼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一段。读来有种“哦,真的是这样”的感触,鸽子每日在我们头上盘旋,对于平常人来说不过是寻常的事,只有敏感的作家们,才能看着鸽子,想到它们竟这样生死交替了不知道多少次,而我们竟毫无察觉。

(9)、既然人生无法脱离开虚空,移民又归属于人生的范畴,那么,移民当然要务虚,也必然要务虚。

(10)、在采访中,他谈起在疫情期间让社团广受关注的那篇文章的不足之处,表示自己现在“可能也已经不是很认同了”,“如果有人持我之前那篇文章的立场,他也可以用我自己的语言反驳。这没有问题,而恰恰是学术讨论的一大特色。”

(11)、“如果经济顾虑大的话,选择‘更实际’专业的同学做了理性的选择,我不会觉得他们没有思考,”她说,“但我希望从事不同行业的人,能通过我了解社会科学或者哲学。在保障他们生活的基础上,体会到这些学科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12)、长达9年,1000多次的针刺,使得史铁生的动脉和静脉点隆起成蚯蚓状。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13)、近代移民,翻翻历史便可以知道,基本上是一部苦难史,对于为什么移民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为的是生存。吃饱穿暖,如果有余钱,寄给家里。就这么简单,不需要思考,是一个务实的问题,移民是务实的——务生存。

(14)、美剧《绝望的主妇》里精彩的一集,一个妇女因为发现丈夫出轨,拿着枪去丈夫开的超市,丈夫躲进办公室不敢出来,她便挟持了当时在超市购物的所有人质,当发现其中一名人质是一位剧中女主角勒奈特的丈夫的一夜情对象,她马上开枪射杀了这位人质,并对勒奈特说,这就是你想要的吧?勒奈特惊呆了:“你怎么可以说这是我想要的?!你到底有什么毛病?!”她说:“你特么没看出来我的痛苦吗,我丈夫搞外遇!”勒奈特怒斥:“谁在意?谁在意你的痛苦?大家都有痛苦,这里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是我们都在努力解决,我们咽下苦果,继续生活。我们绝不会拿着枪到处去枪杀陌生人!”

(15)、史铁生的轮椅人生“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九个字放在史铁生身上,版是那样的令人心酸的契权合。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回到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高位截瘫。20岁便开始了他轮椅上的人生。在生龙活虎狂妄的20岁青春年华里,突然没了双腿,史铁生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且暴怒无常。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世上不幸的人,总是对母亲发脾气。更为不幸的是肝病夺去了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母亲的生命,母亲猝然的离开仿佛一记闷棍将史铁生敲醒。史铁生的处女作被发表,他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一条小路,那是他生存下去的道路和希望。当他被生活的荆棘刺得满心疼痛时,他没有沉沦,而是勇敢的抬头,他看到母亲的眼神是荆棘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陪伴他一路前行。他有一次在广州刚去透析完,就去领奖。透析之后是很痛苦的,然而他就那么静静地,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好难得打字呀!超出预计字数,你自己看着办

(16)、你会因为这位父亲遭受十几年的精神折磨而原谅他嘣的这一枪吗?

(17)、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18)、《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9)、知识分子的职责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追求真理,另一种是去传播真理。

(20)、她魂牵梦系的那个男人确实已经死了,在她放弃她的梦想之前,这个消息已经得到了证实。或者,诗人希望:

2、务虚笔记的主要内容

(1)、《我的丁一之旅》200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继《务虚笔记》推出十年后,史铁生的新长篇现代爱情小说。《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我”、“史铁生”、“丁一”,三者合实乃身器和心魂互相寻找的一人。

(2)、青年学生的问题,可以换成任何让人犹豫不定的问题。

(3)、一位青年学生,他既想参军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为哥哥报仇,又担心家中孤单的老母无人照顾,他面临两难选择,犹豫不定,因此求助萨特。

(4)、有两个文艺作品的主角,他们的童年都承受了不堪的痛苦,长大后,他们却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相反的选择,一个选择了杀人来报复社会,一个选择了救人来救赎社会。一个是《白夜行》的男女主角桐原亮司和雪穗,一个是《犯罪心理》的探员摩根。

(5)、“新冠是一件全新的事情,你不可能等5到10年,等一个人成了新冠专家之后,再来向他提问。”他说,在传统的学术机构,之前非专业领域的人不太积极参与类似的讨论。疫情带来的冲击改变了这种现状,“群里流传着一个氛围,就是边看新闻,边读书,边思考。”

(6)、在当下如何处理发声与学业的关系,以及,今后要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这是年轻的学术行动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7)、问题意识是创造力的一部分,与价值追求和自我认知息息相关,是生命的内驱力。创造力问其实就是实践能力,必须有“愿景想象“和“现实感知”力,才能形成“意向”并转化为行动,生命由此展开,理念由此变为具象,心与物于是相通。

(8)、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9)、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

(10)、单读在初高中阶段对我影响很大,比如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我就是从中得知的。

(11)、上传第一个与社科知识相关的视频时,多罗西就在评论中看到一种说法:学习哲学的人往往是因为没有顾虑、追求精神享乐才学了这么一个不切实际的学科。像她这样的人是处在特权的地位的,她在教授一种普通大众没有条件学习的东西。

(12)、精神影响其实渗透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不读书的人,自我意志不健全的人(包括各种人格障碍,自大或者极度自卑的),特别容易受外邪影响。这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智力问题,本质上是“自我”人格构建的问题。

(13)、拥有9万粉丝的B站学术Up主多罗西123也是在高中阶段初接触了社会科学知识。她在准备出国留学时接触到了美国大学预修课程(一般称为AP课程),在其中选择了心理学;进入美国本科的第一年她尝试选了哲学的课程,并在之后的三年半里选择并修完了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3个学位的课程。

(14)、诗人反驳道:不得不放弃吗?我看不出有什么事能迫使她这样。

(15)、生活中绝大部分活动由系统1决定,系统2对系统1的控制能力即意志力。

(16)、也许就像有人所说:命运、生命、爱情、性、意义,是作者通过各个人、各个角度,想要揭示的主题,这些人生根本核心的问题,常常混为一体、琢磨难定,这些也是史铁生先生一生都在极力思索的问题。他们似乎只能猜测、体验、靠近,却永难触碰、永无真解。

(17)、生活中除了务实—现实的考虑,也需要务虚—精神的发展。读他的作品是一种审美与意义上的双重享受。

(18)、1974年,史铁生为了生计,在北新桥街道工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在这里上班既没有公费医疗,也没有任何劳保,所干的活儿是在仿古家具上画山水和花鸟,有时还画彩蛋。。

(19)、没有大一统的定律去解答选择与结果的关系,因为这答案是未知的,不可确定的,就像盒子里的薛定谔猫,打开盒子前既死又活,打开箱子后才知道死活。对于选择,没选择之前,各种结果交叠在一起,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选择之后才知道是哪一种结果。

(20)、例如禅师伸出了一根手指。深刻其实是一种思维病、修辞病,深刻的哲理往往蕴含深刻的错误。凡是能说清楚的都能说清,凡是说不清楚的都是作者能力不够。

3、务虚笔记主要讲了什么200字

(1)、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意思是哲学发展的历史构成了哲学本身,当今和过去的哲学状态,可以清楚地从哲学史中找到来龙去脉和合理解释。假设这个理论可以推演到其他的话,移民也许就是移民史,从移民历史的脉络也许可以看清移民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2)、  周国平先生对《务虚笔记》有更为详尽的解读,其中谈到“人生好似轮回”以及“偶然性决定着命运的分岔点”等,更具深入性和哲理性。我尚未完全读完,便已有以上感慨,实在想迫不及待看完,好看看我的解读与周国平先生的解读有何不同,周国平先生的解读好在何处。但是看《务虚笔记》,通常是“一段三回首”,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总是能激发我的思考,于是看一段便几次品味、回想,如此便耽误了进度。

(3)、二大爷的第二类问题是开放性的,怎么回答都行,无边界。比如,你觉得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要到哪里去?宇宙是什么?……二大爷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会加一些语气修饰,使得这些问题可能是疑惑的、平静的,或是愤怒的。这类问题很难回答,有的穷极一生都未必明白。这些问题还有可能让人恼羞成怒:问问题的人一定是脑子进水了。

(4)、进取心会成就一部分人,摧毁另一部分人。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个体选择进取或选择不进取,这不应影响到做人基本的尊严。无论进取、闲适或慵懒,只要呈现出生命本真的状态,就有审美意义。真正浑噩的是随波逐流,那是生命缺乏自觉意识的明证。

(5)、选择总是与结果关联的,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结果,这让选择变得越发复杂。人类天生就有控制欲,复杂意味着不受控。人们总希望找到一个大一统的定律或思想来控制这个复杂的世界。这仿佛是徒劳的,人性、国家、政治、文化、哲学、科学、宗教……所有能列举出来的,无一不是复杂且难于大一统的。人类一直为努力掌控复杂所累。

(6)、二大爷使劲吸了后一口烟,然后把烟头一下子按灭,烟雾散去的时候,二大爷的声音飘了出来:萨特人呢?我想抽他。

(7)、多罗西在私信中经常收到的问题是:学哲学、社会学到底能找到一份什么工作?她承认社会上提供给这样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所以在收到这样的问题时,她往往会多问对方两句:生活中有多少经济需求需要满足?喜欢这门学科到了什么程度?

(8)、《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by斯拉沃热·齐泽克

(9)、当时,大夫告诉史铁生,他的病如果是肿瘤,可能还有的救,否则,这辈子就得准备在轮椅上过了。于是,史铁生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另一个字就是“死”。

(10)、二大爷的第一类问题是关乎日常的实在问题,是务实的。第二类问题是需要凭空思考的,虚的问题,是务虚的。

(11)、人需要闲静,需要缄默,需要等待一个言说降临的时刻。言说即行动。

(12)、她的梦想不是被理性放弃的,至少不是被一种现实的利益所放弃的,我宁愿那是被另一个梦想顶替掉的,那样的话,梦想就仍然能够继续。诗人想:我宁愿忍受她已经另有所爱,也不愿意设想这个世界上竟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于从梦想堕落进现实。是的,诗人说,我不喜欢WR母亲的方式,我情愿忍受Z母亲的逃避尽管也许她无可逃避。

(13)、在他生病调节之余,史铁生曾一度要放弃自己生存的希望,但是终在家人的鼓励与帮助下,他战胜了自己,开始采用另一种方式给予自己生活的力量,那就是写作,在这个阶段,他的作品也因为传达出生命的含义而鼓舞了更多的残疾人重拾生活的勇气,努力的活下去。

(14)、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5)、一口气剧透了四部剧。我的大脑是一个自动放映厅吗。

(16)、多罗西谈起了自己在本科时遇上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埃里克·奥林·赖特(ErikOlinWright),她当时选择了这位教授的社会学入门课程《当代美国社会》。在刚开课的时候,老师就在课堂上说,欢迎所有人去他的办公室自由提问,如果没有问题,自我介绍也可以。

(17)、苏格拉底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熟知并非真知”,这才是走向认知的第一步。

(18)、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19)、符合论,主观符合客观,信念符合事实。如亚氏言,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融贯论,真理是与信念体系(范式)中的信念相融惯(不矛盾)的信念。亚氏物理学→牛顿经典物理学→艾氏相对论、量子论→未来的某个信念体系实用论,真理就是能产生实际效用的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宇宙大爆炸、生物演化论如何检验)。收缩轮,“真”并非重要的概念。我们说某物为真,只是表示强调、修饰,表明态度,“这是值得相信的。”

(20)、看着他走出银行大厅的一瞬间,我的发散思维忍不住发作,他年纪很小,一身外地打工仔的衣着,套头卫衣加牛仔裤球鞋。他可能只是无数年终讨薪无果的打工仔中的一个。他可能没钱买火车票回家过年了。

4、务虚笔记的务虚是什么意思

(1)、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2)、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吗要写作?

(3)、有些人对原因和理由不加以区分,或者不能加以区分。简单说原因是物理的(原子分子层面),理由是心理的;原因在行为前,理由在行为后;原因相对客观,理由相对主观;原因是引起事情发生的某种事物或运动,理由则是人在事情发生后为了合理化找的某种成分。

(4)、在克尔凯郭尔、尼采、加缪之后,道德的峻严不是来自上帝,而恰来自于生命底层的悲剧意识、人性的非理性、世界的荒谬和历史的偶然。道德的人,就是对于这种命运清醒的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反抗意识,并唯此担当的勇气,生命方才脱去那不可承受之轻,自由才获得了实存的意义。

(5)、一个健康的心智在于:既不放弃主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却也看清势有必然不过度承揽不必要的责任;既慨然接受结果的偶然,又能秉承主体性格意志的必然。这是批判思维训练的意义所在,也是性格磨练的和人格发展的旨归。在此意义上,哲学思考关乎心智健康。

(6)、修辞学居于传统人文教育的核心。修辞不是文过饰非,不是锦上添花,不是附丽包装,更非花言巧语,而是创造,真正的人文意义上的创造。非此创造,人的灵魂无以栖居。就像诗,没有任何实用目的,却能使心灵得以徜徉,灵魂得以栖居。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logic)之外是有他的修辞学的(rhetoric),修辞学与逻辑学的融合才构成的人性。

(7)、但记者的职业也带给他迟疑。他先是发现自己周围的同事普遍比自己小很多,“快三十了,确实不能和刚毕业的人比熬夜写稿”。另外他发现,有一些记者朋友希望辞职后去读人类学,和自己选择的路径刚好相反。

(8)、信仰不是一种完成的状态或是一种坚执的宣示,而是在不断怀疑中对于“我思”主体之道德担当一次又一次的确证,怀疑恰是信仰所由存在的前提和所由确立的明证,去除怀疑也就去除了信仰。去除信仰不容怀疑的后果就是信仰的符号化,也就是真信仰的死亡。信仰即灵魂的自我拷问,也即在不断的质疑中去确证那无可置疑的“我思”主体的道德责任。

(9)、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相比,中国移民史并不长,从1860年算起,不到两百年。

(10)、中国移民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近代和现代。

(11)、对于文字纯洁性的捍卫还让我保有一份心灵的自由。

(12)、写作经历,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13)、围炉成立于2015年,是主要由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8所高校学生运营的非盈利组织。“每当面临大的危机时,大众都会对社会有感触和反思”,在谈起组织圆桌的意图时,围炉负责人杨晨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

(14)、在放弃自己意愿的时候,人们往往都带着委屈的表情,无处可退的窘境让这些放弃看起来合情合理。自然会有一些别样的放弃混迹其中,这些放弃的本质是向一些东西屈服,或者习惯于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世俗、文化、观念、形势,等等,不胜枚举。

(15)、小孩子不讲道理是因为还未形成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大人不讲道理通常是宣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地位相同的朋友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一般会和你道歉;老板踩了你一脚可能会怪你,“你怎么把脚放在了这?”;女朋友踩了你一脚,可能只是在展示自己能够“不讲道理”的特权。因此,即便会讲道理,大多数人类也不愿意讲。我们是会讲道理的物种,我们要珍惜这项能力。

(16)、每个人对于世界对于自我的理解都是一种建模。不同模型下看见的世界和意识到的自我可能完全不同。这种modelingskill是所有知识和技能中难以教授的,只可手模心传,它甚至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或单纯的技能,却又是所有知识技能的高度的综合,甚至渗透着思考者主体的性情。模型中难的部分不是逻辑计算而是拨云见雾的想象力。世界图景和心智图景的形成需要想象力。

(17)、我爱和二大爷聊天,他喜欢问问题,这样很容易聊起来。

(18)、读书会密集的时候,能够达到四五天举办一次,“激情”。令曾毓坤惊喜的是,他很容易找到为读书会做领读和笔记的人,哪怕他们面对的是全新的议题,也可以做到迅速读书、学习。到后来,读书会上出现了不少话题的亲历者来做分享,例如在武汉经历隔离的人。

(19)、真正深刻的思想必置于思想史中方能看清,要避免概念的化就必须回到历史中去看。文史哲的基础是历史观,不是作为叙事的历史故事集,而是说人类社会的所有概念都是在历史中形成在历史中演变的。哲学的历史主义是对形式主义好的修正和补充。

(20)、看到英美澳的同学都在朋友圈里准备过圣诞节了,蓦地想起中国的春节也加紧了步伐一天天地临近了。现在的生活还没有显出喜悦欢腾的颜色,但再过两个月,这片古老的华夏大地就会被笼罩在一年一度的人潮涌动与张灯结彩之下;而对比西方之于圣诞节,中国人对春节越来越少了一些虔诚和期许的意味。年,在许多中国人眼里渐渐变成了发财升官的好时节、变成了奢侈品和职业病诊断书下面掩藏的时间点;文化,在越来越多的人眼中变成了古人摇头晃脑的说教和独具一格的厚黑心理;权力,慢慢从文化与价值荒芜的夜色里走来,开始默不作声地显山露水。

5、关于务虚笔记的笔记

(1)、对于准备选社科专业留学的高中生而言,他们需要在中学阶段就对选定的学科有一定认知和积累。这也驱使了一些学生讨论组织、活动的形成,例如从2018年由上海平和学校高中生创办的“中学生哲学大会”,到2021年上半年已经举办4届,参会的中学生需要提交论文并现场讨论。

(2)、他的作品也因为带给人们无穷的力量而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多个著名奖项。他始终将写作和自己的生命深刻的联系在一起,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3)、《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4)、   我想这种“偶然性”与“知命”是相辅相成的,若是想以第三者视角看世界,便不能太作为世界的参与者,如果想要拼命抓住与某个人的联系,不认为自己的人生是个体的,任何人只是生命中过客时,也便难以用旁观者视角看世界。我想这与史铁生个人经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他无法抓住瘫痪前的过往岁月,也再无法抓住陪伴他伤痛岁月的母亲,纵然后来有米进入他的生命,但他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在痛苦中懂得“偶然性”,而后“知命”,与命运和解,成就了今日的史铁生。

(5)、《我二十一岁那年》是2010年8月1日由21世纪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史铁生。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二十岁那年的厄运突降,陷入忧郁的同时也开始了深刻的人生思索。

(6)、有一次多罗西在假期回国之后,曾向赖特描述自己在家乡经历的反向文化冲击。教授在邮件中指出了她看似微观的情感背后的社会学意义,并介绍了民族志的定性研究方法—“参与者观察法”,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他鼓励多罗西用学术的方式认知和探索这些情绪。

(7)、在青年们成长为传播者和行动者的过程中,少不了前辈学者的引领。

(8)、疫情期间,整个社交网络兴起了一场用线上阅读来对抗焦虑的运动。曾毓坤关注到一种观点,有人倡导应该关掉电视和社交媒体,来专心阅读早就想读的书、写早就想写的论文,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有能动性的事。

(9)、在此之前,零星的移民多可以称为移民前史,不仅数量少,地位也卑贱,上不了历史台面,那时候的移民还不被称为移民,也不叫华人或华侨,在自我感觉超好的各个锁国专制王朝统治期间,移民被称为天朝的弃民,被赋予背叛和贪婪的秉性,和流寇的形象无异。当然,与一贯被称为“草民”“小民”“庶民”的同类相比,弃民的称号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别国移民是繁荣史,中国移民是苦难史,这种苦难之所以苦难,是因为有多种摧残同时施加,外族的、本族的,肉体的、精神的。

(10)、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

(11)、所有叙事都是一种意义建构。历史学是需要极高想象力的。想象力其实是难的,这是一种关联能力、模式识别能力、构建新意义空间的创造力。史识是穿透时间迷雾的洞察,是串联事件内在脉络的逻辑,是在过去与未来的关联中确立今时意义的想象力。

(12)、    但作为旁观者,他在叙述中又流露出淡淡的悲悯。如那群鸽子,叙述出来好似不过一件平常事罢了,但读来又禁不住去想:不只是鸽子吧,人也一样。大多数的我们,就算是名噪一时的人物,也只是来来往往于历史的潮流中罢了。从整个地球史来看,我们人类群体,在几十亿年岁数的地球上生存,于地球而言,谁名声远扬,谁不值一提,谁臭名昭著,不过如鸽子般,换了一批又一批罢了。这样想来,我们好似超脱了生活本身,我们用更阔远的视角审视自身,才感到生活对琐碎与烦恼不值得费思,也没什么可深陷其中。

(13)、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4)、《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5)、他们又转而尝试在读书会回应当下重要的社会议题—“疫情期间的希望”“共情”“性别与疫情”—不再使用初无论风格还是思路都像博士课程的书单。

(16)、移民不过是一次选择而已,和生命中其他选择经历并无二异,把移民务虚到,也就变成了无——关于移民,就是关于选择,移不移民无关紧要,问题的本质是对选择的理解。

(17)、言过其实了吗?相信此刻还有许多人把刚刚抬起的头又放回到年终的文山会海或者是公务员与研究生考试的复习资料里去,来不及稍稍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18)、当时快过年了,我揣着当事人预交的几千块诉讼费,来到了银行存款机前排队。近年关,抢劫盗窃的新闻看太多了,在等待与等待的尽头之间我开始不由自主地胡思乱想,贼大哥你可千万别盯上我啊,我没比你多几个钢镚儿。

(19)、历史地看,这一切或许源于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活着究竟要做些什么。我们疯狂地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押在下一代身上,像是押下一个巨大的赌注,却忘记了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权力。大家或许还记得柏拉图在他的大作《理想国》当中构建的理想政体。孩子们出生即被带走,由专门人员看护、集体成长、集体学习、集体生活;及至他们长大成人,通过考核的优秀者将被授予统治城邦与统帅军队的权力。在晚近的20世纪,一位天才的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因此将柏拉图称作法西斯分子。反观自身,我们自己亲手做的除了以上,还有多少其他与柏拉图之构想无比酷肖——如果柏拉图是一个法西斯分子,那么我们自己呢?

(20)、阿城曾谈过他的如下经历:“一九八四年我和几个朋友退职到社会上搞私人公司,当时允许个体户了,我也要透口气。其中一个朋友,回家被五〇年代就离休的父亲骂,说老子当年脑瓜掖在裤腰带上为你们打下个新中国,你还要什么?你还要自由得有边没边?我这个朋友还嘴,说您当年不满意国民d,您可以跑江西跑陕北,我现在能往哪儿跑?我不就是做个小买卖吗?自由什么了?我听了真觉得掷地有声。我从七八岁就处于进退不得,其中的尴尬,想起来也真是有意思。长大一些之后,就一直捉摸为什么退不了,为什么无处退,念自己幼小无知,当然捉摸不清。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了一个可以自为的世俗空间。”

(1)、生命如此宝贵,不应浪费在不重要的事上,所以无视那些无价值的,珍视那些有价值的,这是人生需要学习的第一课,智慧首先就在于区分这一点。

(2)、我们所处的社会面临巨大的道德危机,表现为“过分的聪明”。我却越来越欣赏朴拙。取得多大的成绩各人自有天分和机遇,但成就内心的完整和丰富只关乎个人的选择。

(3)、“他不会告诉你,所有的学者或者人类学家需要处在田野和大学的割裂之中。”曾毓坤认为,格雷伯投身社会运动,同时在人类学理论上有出色的贡献,“他告诉我这种工作方式是可能的,学院和田野的二分法是可以打破的。”

(4)、   也许这世界令人惊喜的,便是人们有无限的思考,于是慢慢我们有了文学、哲学、科学等等。时至今日,当我们仍在为这些奇思妙想惊叹不已时,我突然感受到,人类之间能够打破时空壁垒来吐露心底的想法,是多么美好又幸运的事。

(5)、  “但现在诗人L从我的思绪中跑出来对我说:我倒宁愿你保留着你这个真实的愿望。诗人说:你好不要去写那个母亲是在何时何地和怎样把那次搬家的事实告诉给儿子的。诗人说:是的是的,我不愿去没想,在把事实告诉给儿子之前,那个女人是在何时何地为什么竟放弃了她的梦想?诗人L不愿看到甚至不愿去想,一个美好的女人放弃梦想时的惨状。诗人现在甚至希望:

(6)、爱因斯坦后半生都致力于找到一个简单美妙的公式来描述和预测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情,他是因果律的坚决支持者,认为物质世界一定是简单明确的。可惜事与愿违,他的追求和强烈反对无法挡住量子革命:微观尺度的物质状态是随机的、不确定的。

(7)、只要见到史铁生好好的,她就会一声不吭,转身回去。或许出于倔强和羞涩,史铁生假装没有看到,有时还会故意躲起来。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过了几年,史铁生又一次获奖。而她却再也不能和儿子共享这辉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岁时,她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是世上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亲那儿总要加倍。

(8)、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9)、因噎废食谬误,性交易合法化易导致丈夫易背叛妻子,所以不应该使性交易合法化。吃饭可能会噎死,所以不应该吃饭。一个结论可能导致负面结果,不代表这个结论是错的,我们要全面考虑其结果(正负面)。

(10)、韩国电影《密阳》,儿子被杀害之后,申爱痛苦至极,无生之欲望的她被邻居拉去信仰宗教,信仰告诉她要原谅杀人犯,才能好好活下去。申爱鼓足勇气去监狱见杀人犯,他却说上帝已经原谅他了。申爱顿时崩溃,她更加无法宽恕,她不停地追问,我都没有原谅他,上帝凭什么原谅他?

(11)、2016行将过去,又是荡气回肠的一年。我们目睹了南海仲裁对中国的不利影响,我们也目睹了瓜达尔港的正式通航;在此过程中我们中的许多人才真正开始了解祖国在南中国海的立场和历史性权利。我们不忿于美国在南海耀武扬威,我们也自豪地见证量子卫星和载人飞船升空;对于一些人“投入空间开发不如把资金投入社会建设”的诘问,我只能说因为此等嚣小思想错过了陆地海洋和天空的中国人,再也输不起太空了。我们见证了英国脱离欧盟的历史性时刻,也关注了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颠覆性瞬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终于开始渐渐明白,遥隔重洋的两个国度的风吹草动可以影响的不止什么玄不可测的世界政治格局,更是我们手里的工作、月末的工资甚至明天的希望。我们的心灵因杭州峰会的壮丽辉煌与流入市场的毒大米之强烈对比而饱受震撼,也为贾敬龙这个如刀刺神经一般让人不知所措的名字而扼腕;我们开始明白法治与安全是一条漫长坎坷的道路,虽然如是却不容放弃。

(12)、可是第二年史铁生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这次医生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不得不辞去了街道工厂的临时工作,呆在家中一门心思地写作。

(13)、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14)、没有文明史的眼光,很难知道今天时代的偏枯,看见的只是技术理性的统治,还以为是人类的进步。

(15)、在意义建基的深处恰是对虚无深切的感知。相比于永恒的威严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和渺小,即便整个人类的历史也只是光焰一闪的瞬间。然而,就是在这带着必败的悲剧意识的抗争中显示出一个生命应有的尊严。

(16)、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17)、1969年史铁生去延安插队,但是却因为双腿瘫痪在1972年返回北京,之后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就每况愈下,病情也更加严重,先是肾病,接着发展到尿毒症并且只能依靠住院透析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18)、哲学关乎生命意义,这是所有精神健康问题的根源。只有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作为政治哲学根基的人性前设才有归依。人类的解放首先不是政治的而是心灵的、精神的。

(19)、《务虚笔记》是2010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

(20)、   大概正因为这样的“知命”哲学,《务虚笔记》成了我心头“白月光”的象征。从前接触的多是外国文学,日本文学,这些文学大多深入到“人文本身”,或是深入到“社会现状”“人性探讨”,或是如太宰治一般“深入自身”的剖析,少有作家带你像旁观者一般看世界,而又像呐呐自语,又有美得令人惊叹的语言,明明是小说,却美得像散文。

(1)、我心下一惊,犬儒主义?“彻底看穿、看透,因为彻底,所以不相信、不接受,不抱任何改变的希望,也不做任何改变的努力,成为一种虚无主义和的相对主义,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人们因为看穿一切价值标准的「虚伪」和「权力操纵」而否定一切可能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和价值追求,他们在无权的时候无不可忍受,有权的时候则又无所不为。”如果法律工作者全部都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所不满的一切都不会得到改变,多少次,我们吐槽完之后的结束语都是:没办法,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明哲保身,麻木不仁,我们悲观失望,不再讲话。

(2)、《合欢树》是一篇怀人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这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历来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母题之一。

(3)、今天的我们怎么了?我们必须自问。究竟是一个或几个政策的失误还是我们的认识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为什么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今天却把自己锁在重重安全门内,紧张地张望着陌生人是否投来了不善的目光?为什么曾经的我们中涌现出那么多胆敢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堵住机枪碉堡的男子汉,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却以一种小资的眼光在质疑他们当年的血和泪,仿佛不懂家国涂炭的当年是一种荣耀?为什么我们宣称自己被伸手接住坠落婴儿的母亲感动,在每年一个特定的日子流下全中国感动的泪水,却忽视了那么多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瞬间,甚至在别人为我们挺身而出之后还进行讹诈?我们必须自问如是,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起码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4)、雪穗初中时被母亲送去做妓女,桐原亮司的父亲则是嫖客,桐原亮司亲眼目睹了父亲与自己心仪的女生发生的肮脏交易,他杀了自己的父亲。东野圭吾把男女主角多年来的杀戮设计得十分巧妙,为那二人的犯罪寻找十分合理的解释——童年的悲惨命运,可这就可以是杀人的正当理由了吗?

(5)、    我并没有完全读完这篇小说,它很长,因此我尚不能分析小说的结构,只是作者连故事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告诉你,只有“O”“F”这样的代号,连在他的故事中,他都只让你当一个旁观者。但是我愿意说说开头,小说以两个孩子的相遇作为开头,一个普通的秋夜,在昏黄幽暗的小路上,作者与两个小孩相遇,只是一场普通的相遇,没有后续,只有相遇中讲的寥寥几句话。

(6)、世界2主观的心理世界,即从世界1中的感觉材料而来,神经系统对神经信息处理后,反馈的结果,如颜色、味道、触感、心理活动等。

(7)、艺术远不止是消遣和娱乐,艺术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先锋的政治——代表新的生活理念和价值主张。人何以娱情适性中有他真实的自我理解和自我理想。

(8)、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9)、从二王书法、南朝雕塑、宗炳画论、讲佛论辩中,我对六朝风采有更生动直接的体验。不该从文字到文字解释文字,要想还原一个时代的气象,可以参照文物、制度、门阀士林生活、经济等多种要素。文学是文化生态中的一株,应当还原到文化生态中去得以显明。

(10)、史铁生心里说:“开玩笑,你们说的轻松,病又没得在你们身上。”尤其是在双腿刚刚瘫痪的时候,生命对于史铁生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吸引力。他想:“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

(11)、理性极其伟大,创造了不朽的奇迹;理性也极其自负,忽视了理性的限度,忘记了谦卑。这世界仍有向善的希望不仅仅因为人有理性,更因为我们心中仍有信、望、爱。

(12)、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13)、元小说的典范,却不陷入内卷。库切勇于以此示范文学能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

(14)、如果认为变化的人生是令人沮丧的,那就生无可恋了。恰恰相反,变化的人生是值得庆幸的。正是变化,才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存在,并且能感知存在,对应的便是活着、有感知地活着。

(15)、   但不管怎么说,《务虚笔记》总是不愧为“白月光”一称号的。

(16)、史铁生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叙述了为健全而充满生命里的思想,尽管自己饱受病痛的折磨,但是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向世人传达着自己的明媚和阳光。

(17)、人难突破的是视野。视野其实是一套解释系统,没有它信息无法得以有效组织,但视野的突破极其困难,有些人行路不过是把一条路走了一万遍。

(18)、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1980年,他创作出的小说《我们的角落》被田壮壮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当时的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关于选择的自由性,因为自由,所以无解,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定义,就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20)、近在网络走红的两篇文章,一篇讲钱理群先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问,另一篇讲北大的一项调查显示为数令人堪忧的燕园学子正滑向“空心病”的泥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老此问提出已逾数载,舆论的主流攻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群体的多而反思如何产生了和该如何避免产生这一群体的少。“空心病”则由一位尚在燕园任教的心理医师根据其多年来对北大学子的观察得出,这是一种症状类似抑郁症却无法用传统物理与生理疗法的痼疾;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病理,是价值观的迷茫和人生目标的缺失。其实这看起来表面毫不相关的两者,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年轻人教育、对社会的政策驱动、对“人”的定义之认识的盲动和形而上并存与诸多失调、失当甚至失控的内在联系。我们的体制培养了这样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明确而功利的目标导向、熟练运用体制的力量也懂得圆滑老到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因接近权力而兴奋、也因受到“上级”的青眼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难道不是宣称来自人民的授权,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难道不应该预估到当年自己定下的那些标准与考量将会制造这样一个庞大而可怕的群体并又通过铸造他们的管道终回流到这个体制中来?取消一种信仰而不能及时地拿出替代品用以维护社会基本的凝聚,本来就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对这一点的反思与改进,其意义远胜于攻击那些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种种令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镜的行为。

(1)、每当感觉百无聊赖或者空落时,我就重新回到凝神的劳作中,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不问意义,意义自生。沉醉于一件事情的时候时间是无意识地融入劳作的。永恒不是很久很久的时间,而是无-时间timeless。

(2)、以偏概全谬误,以少数个例来概括全部。毛泽只抽烟不喝酒,活了83岁,既抽烟又喝酒,活了93岁,张学良抽烟喝酒又逛妓院活了101岁...

(3)、二大爷的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容易回答,比如今年多大了?考试考得怎么样?干啥工作呢?一个月挣多少钱?福利待遇怎样?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孩子今年多大了?孩子考试考得怎么样…..这类问题都可以明确回答,肯定或否定,几个字足矣。

(4)、礼物是重要的人类学脉络。莫斯写《礼物》是为了给“一战”中他的好友献上慰灵之理,也是为了在社会进步中实践互助的伦理。

(5)、“这需要不断地去看、去问、去参与,而不是你做了田野,把那个东西仅仅转化成讲台上讲的东西,或者书桌前写的论文,而论文要几年之后才能发表,讲台下的听众就那么几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