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洁自律的人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18 07:24:55

古代廉洁自律的人

1、唐大宗李世民少年从军,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战功,后即为位皇帝。他在位初期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开创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盛世奠定基础。

2、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3、第六名:杨再兴(南宋)

4、唐太宗还通过形象的比喻论述了对天下百姓实行仁义的重要性。他说:“树林茂密的地方,鸟就容易栖息;水面宽阔的地方,鱼就容易游动;仁义积聚了,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畏惧、躲避灾害,却往往不知道实行仁义灾害就不会发生。仁义之道,应当记在心里,并且使它继续发展下去,如果有片刻的松懈怠慢,距离仁义就远了。好比用饮食来供养身体,常常能使肚子吃饱,才能够保存生命。”

5、第七名:吕布(三国)

6、纳谏缘由: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7、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通常被称为唐太宗。

8、王珪叩头感慨:“陛下知道这些道理,天下百姓真是太幸运了!”

9、唐太宗目睹了隋朝末年隋炀帝虐待百姓,大肆营造土木工程,又穷兵黩武,终导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爆发,身死国亡的全过程,因此把对百姓的存活空间看得十分重要。把“存百姓”当作“为君之民道”的先决条件,这在历代君王中都是十分有远见的。

10、范景文(1587年—1644年),明末殉节官员。字梦章,号思仁,别号质公,河间府吴桥(今属河北)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11、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意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字面意思是:水可以载着舟行驶,同样也可以让舟覆灭。实际上,这句话将百姓比作水,将君主比作舟。百姓就好像是载舟的水,天子就好似水面上的一片舟。这句话比喻一样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12、此外,唐太宗还进一步从政策、法律上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贞观十一年,新颁布的《唐律》规定,住在宽乡的百姓,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按照人口数授予一定的田地后,这一地区的田地仍有剩余,则可以额外分给他们,让他们开垦收获。

13、海瑞海瑞,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海南琼山人,号刚峰,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被人们誉为海青天。他

14、第九名:养由基(春秋战国)

15、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16、海瑞浙江总督胡宗宪曾告诉别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啊。

17、这位贤君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经历了大唐建立的战争,目睹了隋朝的灭亡的,以及百姓所受的灾难,作为一个马上皇帝,他励精图治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一个帝王,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国家,大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他的这段辉煌时刻被称为贞观之治!

18、第二名,卫青(西汉)—“大司马大将军”

19、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

20、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21、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权贵,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善于思考,讲究策略和方法

22、卫青,汉朝时期的民族英雄。卫青,赢得了西汉对匈奴的胜利。卫青七战七捷,打的匈奴闻风而逃。卫青除了功劳卓著之外,他还品德高尚。卫青为帅,爱护将士,令行禁止。卫青为官,爱民如子,待人谦和。

23、人民生活富足,就会像水载舟一样,皇权延续,反之,就会揭竿而起,人亡政息。

24、贞观二年,唐太宗又号召地方官员动员当地百姓迁居,下诏说:“如果为官者能够按照朝廷的指示,鼓励当地百姓迁居到宽乡,安置他们各得其所,那么官人的考功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奖赏。”

25、我国古代知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所谓“军事无出其右者,朱元璋次之”

26、重视农业、轻徭薄赋

27、唐代均田制虽然限制土地买卖,但买卖限制仍比从前放宽了,从而为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开了方便之门。贵族、官僚享有占田特权,这说明均田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它实际上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封建赋税的收入。

28、魏徴还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策略,那就是“抚民以静”。魏徴指出,所谓的静,就是休养生息,减轻百姓的负担,等大乱给他们造成的损害渐渐消失,给他们足够的恢复生产的时间,才能进一步谋求发展。这正是安定局势、治理国家的根本所在。

29、唐太宗同时又认为,封建王朝能否长治久安取决于百姓能否生存,而反过来,百姓的存亡又取决于君主能否克己寡欲。他有一句名言:国君有道,那么百姓自然会推举他为人主;国君无道,那么百姓就会抛弃他而不服从。

30、“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出自《荀子·王制》,是荀子的名言。原文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常以此话告诫众人,因此也有说法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李世民的名言。

古代廉洁自律的人

31、是唐太宗李世民。

32、第一名:项羽(楚汉)

33、主张节俭清廉的古代贤君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是他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中国历史上被后人称为伟大的黄帝。

34、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35、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县今杞县人,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官员,因办事不畏权贵被称为卧虎、强项令硬脖子的洛阳令。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后升迁至北海国相。

36、拥有方天画戟和赤兔马的吕布,是公认的三国战神。在三国武将的民间排名中,"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中,吕布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由此,吕布也获得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不过,吕布的一生始终没有取得大型战役的胜利,尤其是没有斩杀过三国将领,这也让吕布的排名无法更进一步。

37、第一名,蒙恬(秦朝)—“中华第一勇士”

38、唐太宗十分赞同魏徴的观点,对群臣说:“我刚刚即位,治国理民,务在安静。如今,国家未安,百姓未富,应当以静安抚,我日夜思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清静,使天下无事。”

39、养由基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将领,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是出自这里。此人号称"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也因此在楚国和晋国的争霸中屡立战功。

40、四、汉朝董县令董宣

41、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荀子。《荀子·王制篇》:“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42、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

43、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

44、范祥(?-公元1060年),字晋公,邠州三水人。进士及第,自乾州推官迁殿中丞、通判镇戎军。期间击退元昊的围城,又筑刘璠堡、定川砦。后历知庆、汝、华三州,提举陕西银铜坑冶铸钱,颇有作为。

45、第八名:杨大眼(南北朝)

46、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有包拯,狄仁杰,海瑞,汉朝董县令董宣,徐有功。

47、问:主张节俭清廉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代贤君是?

48、第五名:薛仁贵(唐朝)

49、第三名:李存孝(唐末五代)

50、魏徴毫不客气地反驳说:“人处在困难危急之中,怕死亡,于是就考虑产生变化的办法。自隋以来,人们饱尝丧乱之苦,生活在危难之中,人人都希望有一个休养生息的环境,静则安,动则乱,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因此百姓可以教化,国家可以治理,关键在于执政者有没有能力和信心。”

51、况钟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以刚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而使妇孺皆知,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

52、贞观四年,唐太宗又对侍臣说:“建造修饰宫殿屋宇,流连欣赏亭阁池台,这是帝王所希望的,却不是百姓所希望的。帝王所希望的是骄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劳累疲敞。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行之的话,就是要实行仁恕之道啊!自己所不情愿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劳累疲敞的事,不能施加给百姓。我坐上帝王的尊位,享有天下,处理事情都要设身处地,真正节制自己的欲望,不做百姓不希望做的事情,这样一定能够顺应民情。”

53、事实上,主张清廉的皇帝很多,先是光武帝刘秀,后是唐太宗李世民,再有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清康熙。

54、唐太宗即位之初,面对百端待举、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找到一条实现天下大治的途径,他十分注意吸纳贤能之士的建议,曾在朝堂上主持过一次关于自古以来历朝皇帝理政得失的讨论,向群臣询问使国家大治之策。

55、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世族,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

56、李存孝,代州飞狐人,本姓安,名敬思,突厥族沙陀部落人。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将,武艺非凡勇猛过人。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将。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出名的一个。古人言"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

57、项羽作为出国大将项燕的后代,可谓是名门出身,从小就勇武过人。凭借着江东八千子弟兵,项羽掀翻了大秦帝国的巨轮,成为秦朝的掘墓人。但是,理想化的项羽终在楚汉争霸中败给了刘邦。不过,对于项羽的武艺和军事指挥才能,李晚芳的"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就是好的主角。

58、海瑞,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海南琼山人,号刚峰,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敢于直言、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被人们誉为海青天。他四岁时,父亲病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在母亲的督导下,他自幼诵读大学、中庸等,渐有了报国之心。

5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我国周朝末期的大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名言。作者以上层建筑社稷比拟为舟,以平民百姓比拟为水。恰如其分的解说了百姓为衣食父母,社稷需百姓扶持拥戴。没有民众拥护喜爱的国家早晚会掀翻统治者的愚民统治。

60、“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常说的话,反映了他虚心纳谏和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古代廉洁自律的人

61、公元352年,冉闵将军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鲜卑的14万大军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冉闵死后,被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62、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63、唐太宗还告诫官员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他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关中发生大旱,百姓饥饿困乏。当时国家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但是却不允许开仓救济百姓,反而让百姓逃荒自己去寻找粮食。隋文帝不爱惜百姓却爱惜仓库到这种地步。等到隋文帝晚年,国家储积的粮食,可以供给全国食用五六十年。隋炀帝就倚仗这样的富裕,尽情享受豪华奢侈,荒淫无道,结果导致灭亡。所以,隋朝终丧失了国家,父子一样都有责任。凡是治理国家的,务必积蓄于民,而不在于装满朝廷的仓库。”

64、唐太宗时常告诫百官,做事情要重视顺应民心,他对侍臣们说:“自古以来帝王凡是要兴建工程,必须要顺应民心。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耗费人力巨大,却没有人痛恨埋怨,就是因为民心希望他这样做,他实现了百姓的心愿。而秦始皇营造宫室,却常常遭到人们的指责批评,这是他只为了满足私欲,不跟民心一致的缘故。我近想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准备齐全,但是想到秦始皇的事情,就决定不兴建了。”

65、范明友(?-前66年),陇西人,西汉将领,霍光的女婿,在对匈奴、乌桓、羌的战争中建有战功,历任羌骑校尉、中郎将、度辽将军、光禄勋,历封平陵侯、关内侯。

66、他还厉声指责说:“魏徴只是一介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胡言乱语,会导致国家的危亡。”

67、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68、徐有功长期在司法任上,是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死后武则天追赠为大理寺卿。

69、”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向驿吏发怒,把驿吏倒挂起来。海瑞说:“过去胡总督考察巡视各部门,命令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太铺张。现在这个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儿子。”打开胡公子的袋子,有金子数千两,海瑞把金子没收到县库中,派人乘马报告胡宗宪,胡宗宪因此没有把海瑞治罪。海瑞的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试一个清廉到近乎不知变通的人。

70、范升(生卒年不详),字辩卿,代郡(今山西代县)人。东汉经学家,曾任易经博士。

71、第四名:岳飞(宋朝)

72、唐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升任大理丞,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宜。他上任后,明辨是非,秉公执法,一年中解决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在涉案的一万七千余人中,没有一人蒙冤,狄仁杰因此成为举朝闻名的断案如神的大法官。小说狄公案便是参照这段历史,讲述了狄仁杰破案断狱的传奇故事。

73、唐代均田制,大体承袭前代而又有所不同,唐代取消了奴婢占田,说明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奴婢在生产中已不占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唐政府有意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

74、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75、唐太宗求谏

76、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77、后来江夏郡有巨贼夏喜等侵扰郡境。朝廷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外戚阴氏是江夏郡都尉,董宣轻视侮慢他,因此被免职。后来朝廷特征召董宣为雒阳县令。

78、第十名:关羽(三国)

79、答:据载,早同时主张节俭清廉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王是唐太宗李世民。

80、贞观十八年二月,唐太宗下令,向荒远地区百姓授田,二十一岁以上的丁男每人授田三十亩。把官员对百姓的安置与自身的考课结合起来,大大调动了官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政策的推行。这样一来,大量百姓迁居到荒凉待垦的地区,迁居的百姓中有灾民、流民,也有部分自耕农,他们开发了大片的荒地。

81、唐太宗曾引用古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话告诫统治者表明他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要求关爱百姓.

8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国必先养民,是先秦哲人孟子的主张。从以下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这种民贵君轻理论的理解与认同。

83、《唐律》同时规定,如果百姓原来居住在荒地不多的狭乡,但愿意迁居到荒地较多的宽乡,那么可以得到减免租税的优待。律文甚至细致地规定了这种优待的享受规格,即离开原来居住地千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三年租税;五百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两年租税;三百里以外的,可以免除一年的租税。

84、封德彝认为不可,他引证历史,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秦朝专用法律来治理,汉朝杂用霸道来治理,他们不是不想教化,但却都没有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可见实现教化的目的是十分艰难的事情,甚至是在当今社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85、杨大眼,原名不详,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名将。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之孙,为侧室所生。杨大眼擅长奔跑,勇猛善战,眼睛比较大,因为眼睛大,而被称为"大眼",敌人都怕他,南朝人传说其"眼如车轮"。杨大眼跟从孝文帝征战,军功显赫,被封为直阁将军,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等。

86、李世民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农业生产,主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他采取了均田、垦荒、兴修水利、奖励人口生育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初农业的快速发展。均田制始于北魏,历北齐、隋而至唐。经历了隋末的大乱,全国州县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大量空荒的土地等待开垦,而这成为唐初实行均田制的前提。唐初,为了使流亡无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进行生产,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87、贞观二年,唐太宗在慰劳刺史陈君宾时就曾对他说:“我近常常是在正午过去很久了,还不记得吃饭,天还未亮时就起床穿衣,我每天这样夜以继日地思索,全是为了能够找到让百姓静养以恢复发展生产的良策啊!”

88、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89、二、吴起,战国初期魏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人,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90、一、包拯

古代廉洁自律的人

91、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居鄛人(今安徽巢湖西南)。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终未获成功。

92、第二名:冉闵(十六国)

93、岳飞,戚继光,杨业,李靖,徐达,郑成功,曾国藩,杨宗保,慰迟恭,秦叔宝,

94、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不仅为人忠义,其武艺更是在三国时期冠绝群雄。其中,关羽不仅获得了"万人敌"和"威震华夏"的称号,更是被刘晔誉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由此,在蜀汉五虎将中,关羽的排名在张飞、赵云等人之前。值得注意的是,关羽还具有高超的军师指挥才能,但是,大意失荆州无疑成为了关羽的败笔。

95、二、狄仁杰

96、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真正高举民为邦本的旗帜,并努力付诸实践的要数贞观时代。在制定政策、制度的时候,能够考虑到百姓的利益。唐太宗本着民为邦本、抚民以静的原则,作出了“大治”天下的决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而且毫不迟疑地将之付诸实施,让这些思想策略落到实处。

97、明孝宗——朱佑樘孝宗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终其一世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照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

98、为了政策的切实执行,律文还对督促此项制度的官员实行了监督规定,如果官员不按赋役令执行,则要受到两年徒刑的严厉惩罚。这些措施清楚地反映出唐初统治者鼓励农民移居宽乡垦荒的意愿。

99、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重重困难,魏徴满怀信心地说:“动乱之后,人心思安,易于教化。如果要天下大治,必须加强教化。上下同心,见贤思齐,有几个月的时间社会风气就会好转,用三年的时间,社会经济就能恢复和发展起来。”

100、后因擅自大兴劳役,修筑城池,导致蕃部惊恐,引发战争,官军战死者达千余人,范祥因此而被降职一级,任唐州知州。后来又官复原职,提举陕西缘边青、白盐,改任制置解盐使,去世。熙宁中,朝廷下诏追赠范祥秘书。

101、一、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柏举之战后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102、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宣府,烽火逼京师,众臣请帝南幸,范景文劝帝“固结人心,坚守待援”,不久崇祯自缢。范景文留下遗书曰:“身为大臣,不能灭贼雪耻,死有余恨。”后赴双塔寺旁的古井自杀。赠太傅,谥文忠。著有《大臣谱》、《战守全书》。

103、三、海瑞

104、秉公执法形容包拯;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大的是弹劾王逵。

105、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率三万卒入郢(ying,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县北),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106、是唐太宗李世民。由于李世民全程见识了隋朝盛极而衰而灭的整个过程。在其登上皇位后进行了反思。他认为隋朝的灭亡源于农民起义,源于民不聊生。所以,李世民很形象地把社稷比作舟,比人民比作水。

107、也就是说,君主能否长久保有天下,是受到百姓制约的。他把国治、民存和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取决于君贤,这更加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108、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109、唐太宗指出:“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如果剥削百姓以侍奉君主,就好像割掉人身上的肉来充饥一样,这样虽然肚子填饱了,但身体死亡了,君主富裕而百姓贫苦国家也必然会灭亡。”这就形象地表现了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的远见卓识。

110、中国著名民族英雄有卫青、岳飞、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邓世昌、王铭章、张自忠等。

111、武德七年,唐政府颁布均田令。均田令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男丁授田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交还国家;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残疾者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工商业者减丁男之半,一般妇女和奴婢不授田。有爵位的亲王、贵族和公侯可依照品级,依次授一百顷至二百顷的永业田,各级官府和官员还有数量不等的公廓田和职分田。限制土地买卖,只有在身死家贫无以供撑时,可卖永业田,从地少人多的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可卖住宅及口分田。

112、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褫夺",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亢进斗争的胜利,是南宋初期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113、杨再兴,南宋抗金名将。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击金军,曾试图单枪匹马冲阵擒获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公元1140年,杨再兴与金人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奋战而亡。

114、抚民以静,休养生息

115、五、徐有功

116、蒙恬,孤军驻守九郡十多年,保一方百姓平安无事。蒙恬在世时,匈奴不敢侵犯秦朝,全因为害怕蒙恬。蒙恬,堪称秦朝时期的“中华第一勇士”。另外呢,蒙恬还是个发明家,他曾经改进了毛笔,故而蒙恬又得到了“笔祖”的诙谐称号。另外呢,蒙恬还是开发中国西北第一人,为中国早期的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117、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的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虽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一心执法守正。因此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118、秉公执法的历史人物有狄仁杰,包拯,宋慈……

119、唐太宗时期,继续推行均田制,由于政治安定、吏治清明,均田制在实行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差错。均田制的推行,满足了农民的部分土地要求,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遭到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农民摆脱为国家服役,增加了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唐太宗鼓励农民迁居到荒地较多的地区,即所谓“宽乡”,以方便给足田亩。贞观元年,关内遇到旱灾,粮食歉收,唐太宗就组织饥民到关外寻找生存的途径。

120、范迁(?-66年),字子庐,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东汉宰相,官至司徒。他担任渔阳郡太守时,以智略安边,使匈奴不敢入境。为官清廉,持身俭约,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