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鉴赏与段落(精选好句123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14 07:06:36

我与地坛段落赏析

1、我与地坛精选段落

(1)、又为什么说欲望的人间姓名可以忽略不计呢,我想是因为从个人角度上升到宇宙后,便会发现,个人的际遇只是众多歌舞中的一场,终有落幕之时,这时也不必去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了。

(2)、   作为一堂散文阅读与写作任务相结合的语文课,重在读景的体验,也重在写的体验,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于是此处教师让学生抓住自然一处景,说说拍摄的感受,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的能力。

(3)、·两条腿残废后的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4)、正是地坛对史铁生的坦然接纳,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和繁杂的他,才能找到一条生命的朝圣之路。   作者去地坛时,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的史铁生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5)、写《荷塘月色》那几天,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想要摆脱那些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而当晚的月色与荷香,熨平了朱自清心上的波澜;

(6)、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

(7)、19 .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

(8)、15 .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9)、由《我与地坛》这本书内容提要“十五年前……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切入,思考:地坛为失魂落魄的我准备了什么?

(10)、而史铁生与这些小昆虫也有相似之处:被人遗弃,和小昆虫、小草一样艰难地活动。是这些微小的生命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思考怎样活着,领悟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在第5段结尾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不衰败”就是因为这个园子是“活着”。言之外意,园子表面看上去是荒芜的,但充满生命的律动与精彩。

(11)、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2)、(明确)先理解这段话:“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启示,是恳求和嘱咐。”

(13)、生: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这几句话中的宾语都是在描述地坛过去多么华丽,而前面用的都是“散落”“剥蚀”一类破坏意味的动词,整句话就体现出它原来的辉煌,现在残破了。 

(14)、回顾《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朱自清在日日经过的清华园,郁达夫在一椽破屋一方小院里,史铁生在“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地坛公园,竟然都在某种意义上舒缓了自己的抑郁,找到了肯以“寿命的四分之三”去挽留的家园,参悟了生与死。

(15)、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16)、自古以来我们就认为,文学具有团结作用。就像这次读书会,大家聚在一起,通过切磋讨论,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刻。”

(17)、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

(18)、董晨老师对大家返乡后仍能以很大热情参与读书会、坚持读书感到欣慰,并且就本次读书会主题《我与地坛》作出以下指导:

(19)、       古人笔下的荷塘:热闹、风流。

(20)、“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2、我与地坛鉴赏与段落

(1)、在这样的人生中,史铁生告诉我们,苦难没有什么可怕的,残疾也不可怕,只要信仰依旧,只要希望还在,只要看破命运残酷背后的温柔,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可怕的。

(2)、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我与地坛》第三节

(3)、赏析:这一段是我钟爱的一段话,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昏下美丽的地坛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是一片生机,即使是在傍晚十分,能背则背!

(4)、师:说得真好。地坛用雍容正视自己的残破,母亲用坚忍正视自己的苦难,史铁生正是从地坛与母亲的一生中得到了启发,接纳残酷的命运。史铁生接纳命运是认命吗? 

(5)、师:这位同学品味得很好,这就是语言的敏感性。本来“剥蚀”“淡褪”“坍圮”这些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而这里却让它们带了宾语,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引我们在这里停留。可以悟出地坛是自觉自愿地等待着史铁生的,给史铁生以“慰藉”,好像在告诉史铁生,没有永远的繁华、不变的灿烂,繁华过后是衰落,灿烂之后是平淡。

(6)、秋天,各种花木都凋零了,这片白杨也落叶了。秋风吹过,片片黄叶满天飞舞,似群蝶,又似从天而降的小手帕。我们把它们攒成堆,准备冬天取暖。小白杨虽然没有了碧叶的点缀,但也没有失去昔日的风采,仍然迎风挺立,给我们以启迪。

(7)、(明确)“节日”总是值得纪念、值得欢庆的固定日期,史铁生视死亡为节日,可见他认为死亡就在那里,不到那一日算不得节日;到了那一日,也无关悲伤。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动植物依然。不必纠结,不用惧怕,唯有坦然接受。我史铁生也不例外。

(8)、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9)、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我与地坛好词好句赏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深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赏析: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史铁生作品好句赏析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我与地坛》里面有好多好词句!我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的时候经常会去读,每次都会感动!他其他的作品倒是没看过多少。《我与地坛》佳句赏析硬性理解,一个有激情的演员乐于人间的戏剧,被欲求要挟;一个聪明的观众,因为他分清了现实和戏剧;一个乏味的演员,以为自己在戏剧之外,实际已失人生;一个倒霉的观众,他分不清现实和戏剧了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10)、11 . 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11)、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将近中午,我们又在祭坛东侧相遇,他看一看我,我看一看他,他往北去,我往南去。——《我与地坛》第四节

(12)、(小结)给母亲的难题——母亲深知我去地坛散心对我有好处,我也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思考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但是母亲担心我在地坛胡思乱想,担心我出事,而且我的态度让母亲更担忧,对未来更迷茫。

(13)、(明确)起初感觉:废弃、荒芜冷落。(第1段)还有第3段的“剥蚀”“淡退”“坍圮”“散落”“沉寂”都可以看出此时的地坛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一地,整个古园“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14)、于是在第六段中,作者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死明了,生不可选择;死不必急于求成,而且,死是一个节日,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5)、细节化的景物与传神的虚写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

(16)、春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

(17)、师:与地坛对话,进而思考人生。这是第一种关系——“我”与地坛。第二种关系——“我”与母亲,我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18)、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也是一段对母亲的抒情。作者使用了一组排比反复,反复强调“母亲已经不在了”。无论地坛带给“我”怎样的安详静谧,怎样满足了“我”的精神需求和日常排遣,这一切都不再有母亲的陪伴。情感上的转折强化了母亲离去后,“我”的空虚和孤独。地坛无声地见证了母亲的离去,也无声地唤起了“我”对母亲的追思。排比段的使用,又在语势上强化了这种深入心髓的对母亲的呼唤,读之令人感慨神伤。

(19)、第二部分:由地坛联想到母亲,对母亲的怀念与忏悔。

(20)、置身于“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人或许就渐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3、我与地坛的精彩段落

(1)、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

(2)、作家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在生命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3)、当然这也是启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给了史铁生启发,或者说史铁生看到什么而受到启发?我们来具体赏析一下。 

(4)、我在这园子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5)、地坛是北京地坛公园,又称风泽、方泽坛,在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始建于明嘉靖9年。地坛分为内坛与外坛,有两重坛墙环绕,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共有向方泽坛、皇袛室、神器库、宰牲亭、斋宫、神马殿、钟楼等七组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布局。以外坛墙为界,总面积共43公顷。两重坛墙即主体建筑方泽檀均采用了正方形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天远地方之说。地坛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禁地,当时为祭祀性场所。

(6)、历史的风雨从不能阻挡生命的蓬勃生长,地坛里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它们精精神神的活着,每一种生命都那么活泼自在。你看蜂儿飞得迅疾而安稳,多么优雅从容;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想透了,转身急行;生活得如此快乐,自在,充满活力,有目标;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后是升空,按自己的方式,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生活的轨迹;蝉留下了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也留给你一个安静的背影,让你思考着它获得新生所经历的寂寞,所忍受的煎熬;甩开万道金光的露珠,生动演绎了摸爬滚打的精彩。

(7)、面对生活困境,只有把自己磨练成锋利的钢刀,才能斩断沿路的荆棘,迎来新生,这样的吃苦才有意义。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就能享受多大的成就。

(8)、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9)、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中考是一次重大的敲打。有人从此可以继续深造,前途一片灿烂;可更多的被拒之“象牙塔”外,望“塔”兴叹,前途一片茫茫。当理想之舟刚刚起锚,就被狂风所掀翻,哪会不黯然神伤?然而,人总要长大,总要逐渐走向成熟。敲打总要挺住,泪水总要拭干,受伤的心总要愈合,布满荆棘的路总要走下去……

(10)、引导学生全面检索有效信息,不片面,不遗漏,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学生能够将有效信息检索出来,便有了提纯材料,才有可能完成梳理文脉的工作。

(11)、选择性必修上第九课《老人与海(节选)》群文阅读设计

(12)、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13)、本题目考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属于对“内容”的考察。学生需要检索文中与情感有关的内容,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进行逻辑梳理,析出作者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14)、(明确)①第6段:想明白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她的早逝是上天不想让她承受这些苦难。②想明白了当年母亲到地坛来找我时的焦灼,痛悔自己的倔强。③真正明白了母亲命运的艰难、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15)、任务一: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我们重温经典,以校园朗读者的身份,朗读《我与地坛》打动你的语段,向先生致敬。要求:①朗读时感情饱满;②用200字左右说明你选读这一语段的理由。

(16)、(提问)第5段是作者摘录自己曾经对地坛的描写,主要描写什么?

(17)、水仙花的花骨朵好似刚出生的婴儿,茎像一根根长须渗进水里。水仙花开花了,茎根慢慢空了,因为茎把养料传给了花儿。水仙花的叶子是碧绿的,犹如一把利剑保护着花骨朵,直到花开放才慢慢地张开。你摸一摸,还很滑哩!水仙花的花瓣是白色的,鹅黄的花蕊嵌在花中间,飘着暗香,沁人心脾。

(18)、(明确)首先要注意“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一句,“有些东西”指什么?

(19)、5 . 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20)、赏析:文章提及的话是来自与一位作家朋友的对话。这正深深地与我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或许我也正是那位觉得低俗的朋友,人的初的动机或许都是出于自己的父母,为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好好读书,必须奔波在尘世间,又或许,只有我们做出了一丝丝的功绩来,父母才能引以为豪。

4、《我与地坛》精彩句段

(1)、同时,我想以这两个段落为例,指导学生写作如何做到言之有物。这两段描写运用了排比手法,它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将原本抽象的精神意义转化为具体的浓缩的场景,指导学生学习用数个浓缩的生活场景构成一组排比,而不是“善良是春天的清风,善良是夏天的细雨,善良是秋天的……”的空洞。

(2)、史铁生也知道其问之难,所以十五年了,他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他看到了什么?

(3)、16 . 逆流:跟主流方向相反的水流,比喻反动的、违反总趋势的潮流。

(4)、24 .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5)、“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6)、(小结1)地坛让史铁生走出低谷,参透生死。

(7)、“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8)、师:“关怀”是上对下,是一种关心,不太考虑对方需不需要,爸妈不受你们待见的“都是为了你好”是一种关怀,但可能就不是一种体贴。而“体贴”就不一样了,是细心忖度对方的心情和处境后再给予关怀。其实史铁生在文章中就已经为我们大致区分了,看一下是哪句话? 

(9)、《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

(10)、10 . 蝉蜕: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可入药,比喻从摆脱或脱离出来。

(11)、想通了这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12)、成段答题并非只是形式上用一段话完成题目,合格的“一段话”由一组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句子组成。要求学生使用成段的文字答题,一方面是考察学生对文本全面而非点到为止的解读,一方面训练学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地表述。

(13)、我们把它与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做个比较,两部分的语言特点完全不同。第三段以整句长句为主,表现出地坛历经沧桑后的沉静坦然,表达上显得整齐而庄重。第五段,多用短句,轻巧多变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小昆虫们精彩忙碌的生活,拟人手法和大量动词的运用,赋予他们人的情感,又让人很有代入感,这么细致而富有情趣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地坛观察入微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思考。

(14)、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15)、师:说得多好啊!你看他写露水写得多么惊心动魄。所写的这些景物都人格化了,“史铁生化”了。在史铁生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困惑、辛苦、挣扎、修行和顿悟,虫生不易,人生亦如此。这些不仅写出了他对地坛的观察,更写出了他对生命的思考过程! 

(16)、作者写了母亲两件事,久久目送我出门和在地坛里找我。这两件事都和地坛有关,简简单单的一句语言描写和几个动作描写,便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目送和寻找。

(17)、9 .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18)、《我与地坛》中,富感染力的语言便是人格化的语言。作者间杂使用拟人、比喻、移觉等修辞,其目的是要表达物我合人景对话的生命体验。这在美学上被称为移情,我们通过置换的方法,可以将句子背后的移情心理过程析出。

(19)、对于个人来说,自然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死亡。人自降生的那一天起,在他的生命里就包含了死亡的结局。理解生命者,皆洞悉死亡之本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明白了死是人生终结的时候,明智的哲人和深刻的艺术家,以及那些无数寻死觅活的情种们,早就生发时间与死亡的观念。他们是一群向死而生的人,是一群与死神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并且赋予了生命自由的根基和无畏勇气的人。对于史铁生来说,因为生理疾病,他可能更能体会到向死而生的意义。

(20)、师:(接着学生读)“‘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5、我与地坛精彩段落

(1)、  第一部分:对地坛的环境描写和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2)、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心”。它是指“以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我与地坛》赏析2《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品篇幅不短,将近一万五千言,读过之后,我们分明可以感到这篇作品的份量非同一般,可以体会出它对于史铁生的特殊意义,作家显然十分珍视这次机会,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去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中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3)、生:思考是通过“我”与地坛的对话进行的,“对话”比“守候”要好,更主动些。 

(4)、3 . 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5)、————————————每一个倒霉的读者都是因为她总是用文字去理解思绪。话说和鲁老爷子的一段话有异曲同工

(6)、当史铁生设计出来自己来世的好运之后,发现问题来了:一个人能在如此顺利的人生中感受到幸福吗?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颠,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来临时,还会有感慨万千的喜悦吗?还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吗?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感受到幸福,只存在舒适和平庸,这不是好运,也不是幸福。

(7)、(提问)试着去探寻一下三篇散文中的景物有什么共性?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8)、对于史铁生来说,写作就是他的一首生命之歌,是他向死而生的方式,在《我与地坛》中,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生命的苦难。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话题:我们不歌颂苦难,我们歌颂的向来都是那些在苦难中勇敢活着的人们,那些向死而生的人们,那些生生不息的生命。

(9)、师:那我们就先来看这两种关系。请你分别用一组词来表示这两种关系。比如:“我”对地坛是××和××,地坛对“我”是××和××。请大家思考,思考后小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思考写下来。 

(10)、"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

(11)、师:同学们,母亲为什么那么苦苦地想让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呀? 

(12)、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3)、(明确)第3段写了自己进入地坛的情形,重点写了昆虫:蜂儿、蚂蚁、瓢虫、蝉蜕和露水。这些大自然的弱小卑微生命,其实都有自己的艰难与挣扎,却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着,展现出缤纷多彩的生命力量。

(14)、“流星雨”来了,天空中真是美丽极了,“流星雨”像银河里的瀑布一样,排山倒海的从天空中撒落下来;“笑脸”,也向我们展开了羞答答的容颜;闪动的“心”,看得我都陶醉了,我激动地拉紧了爸爸的手。今天漯河的天空被焰火装点得分外妖娆。

(15)、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16)、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17)、地坛是我在残疾后感悟生命之地,修养精神之所在。我落魄的时候是地坛张开怀抱接纳了我,使我懂得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精神上的母亲。

(18)、茉莉花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香味也越来越浓郁。再微风吹拂下,飘来阵阵清香,我小心翼翼地摘了一朵茉莉花,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观赏着,不住发出“好香”的赞叹声,好像一股清香流进了我的心窝里,感到美滋滋的。睡觉之前,我总喜欢摘几朵茉莉花,放在桌上,让阵阵清香伴着我入睡。

(19)、“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0)、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挡。——《我与地坛》第四节

(1)、师:好,我们现在具体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关系的。 

(2)、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3)、生:怀人散文一般会写这个人对“我”有多好,但“我”不理解他,等他离开或去世后“我”多么后悔,这样可以通过对比,加深情感的宣泄。比如《背影》,当时作者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多事,等到后来回忆父亲就会想到他的背影,自责当时自作聪明,很伤感,暗自流泪。文章写得挺平淡,我初二时读一点儿没感觉,现在读会有点儿感觉。虽然史铁生好像也是这样写的,写母亲找他时的神态、离去的背影,当时自己一点儿不领情,又写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悔恨,但读起来又不一样,感觉味道更浓。 

(4)、师:史铁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了地坛,我要感谢这命运。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好,第三种关系:“我”与命运用哪组词来概括好? 

(5)、例一:第10段“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两位朗读者都把分析的重心放在后半段谈“我”的愧疚。我虽然启发学生去找寻有没有哪个词语或句子看似普通却特别打动你,但学生的注意力仍是在后半段。于是我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我说这一段有一个字我读时特别心碎,就是“求”字,让学生结合这个语段和拓展文本《秋天的怀念》,找一找与“求”有关的词语。学生发现了“恳求”“祈求”“央求”,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求”的对象和内容,揣摩母亲的心理以及母亲去世后“我”回忆起母亲的“求”时的痛悔。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揣摩“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思考破折号的用法,比较去掉破折号内容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想象“我”去地坛的一整天母亲会是什么样子,进而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几年长的的日子母亲所受的煎熬等,让学生真正理解“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用这样一个段落,告诉学生什么是读,读是把眼睛扎进文本,用触觉去捕捉看似平淡的语言寄寓的深厚情感。

(6)、于是他又开始重新设计。这回他选择在人生中加入一些痛苦来调色,让整个画面不至于太过单调。在一个个小小的磨难中,自己可以将他们轻松打败,做一个永远的胜利者。这样因为有对比而感受到快乐与幸福,又不至于痛苦到让人坠入深渊。可问题还是存在,即便是一个永远的胜利者,终也会遇见一个大的问题,那便是死亡。

(7)、在对十五年中来地坛的其他人物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博爱.十五年相伴的老夫妻,相互道别的歌者,朴素优雅的女工程师,具天赋的长跑运动员,还有那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作者在描写这些时是无一不是饱包含着浓烈深厚的感情,他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苦难担忧,他爱地坛、爱生命、也爱和他一样到地坛的人们.在描写他们时作者放下了自己面对现实的绝望、生存的严酷,用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写下这些可爱的人们.

(8)、批注:文章反复地用时间的印记来描绘图案,一年四季的声音与光影,千百来年的记忆与忘却,映衬着渺小而荒诞的生命过程,都是为了让我们“看见时间”。让我们从时间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变化,看到自己的一生。

(9)、我想地坛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物,在作者的生命中,它充当着朋友的角色。尽管日复一日中,它始终静静矗立,不言不语,但史铁生在这里思考人生,叩问命运,在地坛的苍幽中看见万物旺盛的生命力。

(10)、他想了一会说:“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这位朋友说:“我的动机太低俗了吧?”我光是摇头,心想低俗并不见得低俗,只怕是这愿望过于天真了。他又说:“我那时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让别人羡慕我母亲。”

(11)、这是《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后一次对地坛的描写,庄严而肃穆,落日映照坎坷,虽有坎坷,但依然辉煌。雨燕高歌落寞,无所畏惧,孩子脚印,苍黑古柏,正是生命的轮回永恒。暴雨后的气味,落叶中的味道都难以描摹,但是生命里的记忆将不会消失。春夏秋冬,朝晖夕阴,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岁月会带走生命的一些东西,但是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永恒性,哪怕是生命中细微的激动,却都是连时间都带不走的。

(12)、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也提到母亲。《秋天的怀念》,写母亲主要借助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琐琐碎碎的唠叨,表现出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但在《我与地坛》里,母亲的话只有一句,母亲的形象是沉默的,隐忍的,更让我们感受到他所承受的深重的苦难和作者无尽的愧疚。

(13)、生:他们组写的是“关怀”“守候”与“悔恨”“歉意”,我们组写的是“关怀”“牵挂”与“怀念”“愧疚”。“守候”是一种姿态,“关怀”是一种态度,二者并列不太好,如换成“体贴”就可以与“关怀”并列了。“悔恨”与“歉意”意思差不多,不如“怀念”和“愧疚”好。 

(14)、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虽在暴雨中,却清纯而引人联想;

(15)、生:我们一般写文章的语序是: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但文中的语序却是反过来的:“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坍圮了……”,表现出一种主动的状态。它为了“我”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的到来,在这四百年间作好了准备。 

(16)、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

(17)、6 .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18)、问:这张图与我们印象中的史铁生有何不同?编者选用这张图的意图可能是什么?当时有学生说为了表现史铁生的乐观。我把“乐观”写在黑板中间,也就是为这一段的赏析做一个伏笔。鉴于学生对第6段很粗疏的理解,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以第6段为依据,思考:史铁生到底是不是一个乐观的人?”这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回答得很笼统,认为“我”把死当成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以看到的确看开了生死等等。我追问:什么是乐观?乐观是当不幸来临的时候能够积极面对。史铁生是不是这样?如果不是,他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想当然”的思维状态转而从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譬如揣摩“每一棵树、每一平草地,无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一连几小时,想了好几年”等,揣摩为什么他会去想“死”的问题。联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体会“我”好几年的时间在生与死间徘徊,不断自我思考,自我开解,终与命运和解,实现精神的突围。这种精神的突围不是一个“乐观”能简单定义的。

(19)、赏析: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多年来深切关爱自己的总结,是对母亲坚强生活的综合评赞。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她是世上“活得苦的母亲”,她的命运多么“艰难”啊!可是,她从来不向苦难低头,默默地承受着,默默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变化和命运,直至猝然去世,这是无人知道的,只有“我”才能体会得深切,尤其是当“我”撞开了一条人生之路。母亲离世之后,这种体会就更加“鲜明深刻”了,这是对母亲的怀念、感激和深情赞美,是母亲和母爱伟大的集中体现。

(20)、生:我还想说一点,就是第七段的那些古柏,那种坦然和镇静,那种阅尽繁华及悲欢后的宁静,这是地坛对史铁生如何活的启发,也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使他从中获得了一种释然。 

(1)、《我与地坛》是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的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

(2)、史铁生在2002年还写过一篇《想念地坛》的散文,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一进圆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3)、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