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是中国的什么家(精选好句137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9-07 07:26:25

史铁生的一家

1、史铁生的一家的资料

(1)、   她试着捕捉铁生点烟的动作、他开心的大笑以及他的叹气。她完成了《让死活下去》一书,开始了又一次清醒。对我来说,这本书是对铁生的诉说,也是某种更深层次对他离去的抱怨,字里行间充满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没有方向的寻找和不肯放手的固执。但写这本书的过程当然也是她了解和克服抑郁的努力,也是把她自己的灵魂找回来的挣扎。

(2)、G在信上说:你穿着衣服走进裸体的人群,就跟你光着身子走上大街一样,羞愧、猥琐、无地自容。

(3)、所以他60岁“生日”那天,张海迪身穿红色大衣而来,献上60朵红玫瑰;铁凝提着一篮子樱桃而来,因为史铁生曾在他面前说过“樱桃我爱吃”。

(4)、如果穷小子和她俩个人互相相爱,当然好事一桩。

(5)、   她是一个普通的妻子,也就是说她承担普通妻子的义务,当然也享受普通妻子的喜怒哀乐。

(6)、这是一个老瞎子和一个小瞎子的故事。老瞎子的师父告诉他,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作药引,取出封在琴里的药方,就能够重见光明。可是当老瞎子弹了一辈子,终于弹断一千根琴弦,拿到药方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是一张白纸。

(7)、《我与地坛》在2002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为史铁生。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8)、他的《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作品影响了几代作家,也影响着千千万万的读者。自他之后,我们想到清平湾,想到地坛,就想到了史铁生。

(9)、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0)、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但是和世界公园比起来不会显得那么山寨...

(11)、   可她负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妻子的身份,这一身份却让她有时会感到幸福,有时会感到焦虑。

(12)、爷爷去世之后,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有关人生、生命、死亡的问题。我打心底里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好好的人,为什么就这么“没了”呢?“没了”,就是彻底的消失吗?完全进入虚无了吗?

(13)、他是一个有自己的写作母题的作家。在他的眼中,书写那些“主要的真实”,才是值得用力的,是任何别的俗世安慰所不能代替的。他为了企及这个写作目标,甚至有意采取了一种带有先锋色彩的叙事探索,而并不在意读者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思力深厚,那种无处不在的超验之问,充满心灵的冒险,也充满诗意。他的语式和时下流行的文学也是不同的,他是在自我追问,也是在寻找一条切近精神本体的道路,进而确证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救赎方式。我着迷于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但我也知道,他的方式往往是孤寂的,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终评时,很多人都感叹《我的丁一之旅》读不懂——他们只关注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从未想过为史铁生式的精神冥思留一个空间。现在,这个奖将永远错过史铁生了!

(14)、“保护了自己。那个下流的家伙不知道她是谁,遭受侮辱的是一个没有所属的裸体,2已从中逃离。”

(15)、一下子,可以豁然开朗,因为:这不是我的错。

(16)、他厌恶谎言。他执拗地想守住自己的真诚,却好比以卵击石,与眼前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他说:“人人都有一肚子真心话想说,可你要是真说了,一百次有九十九次你要遭到耻笑。唉,这个世界就这样儿,真诚永远是一个弱者,不信打赌,永远和到处,真诚都是一个弱者,就像一个乞丐,一个因为被剥夺而后被轻蔑的人。”

(17)、比如,“怅然若失,是一个少年皈依真理的时刻。”

(18)、《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该书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

(19)、肉身的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并不避讳这点。甚至,死亡对他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我见过他做透析时的辛苦,写作的艰难就更是可以想象了。他的生命,似乎是不完整的,时间仿佛也是切碎的——他所能享受的,不过是其中很小的一块。所以,他说自己职业在生病,业余是写作。他活着,照常人看来,就是磨难。疾病、残缺,坐着轮椅频繁往返于医院,身体在快速恶化,死亡的邀约已经发出多次,奇怪的是,我每次见到他,他总是温和地笑着。他的眼神里,传递的从来不是虚无、抱怨,而是相信——相信生命,也相信生命展开的过程。

(20)、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以致那一座座院落也似毫无生气,一片死寂。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都不下车,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

2、史铁生是中国的什么家

(1)、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再读史铁生了。也许是内心在有意无意地想要保留一些空间,也许是越来越心虚,越来越缺少那种底气。就像一个独自走山路的孩子,当他知道原来山里有狮子老虎的时候,就再也不敢去了。

(2)、当然,我只能是我,但却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

(3)、纵观史铁生此前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经历和体验作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比如《午餐半小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来到人间》《命若琴弦》等等;另一类,是经历和体验的描述逐渐退位,形而上的追问、表达作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比如《我之舞》《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包括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和《病隙碎笔》等等,都在作形而上的表达和追问。这两类作品尽管外观和形式迥然不同,但都还是没有能挣脱开同样的羁绊,一类是从肉身的体验和经历出发去写,一类是从肉身的立场出发去问,因而,肉身成为他们共同的界限。

(4)、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5)、释怀之后,转而去思考和探索一些关于活着的问题。

(6)、   一开始她的写作来自于旅游的感想,但还是与记忆千丝万缕地连在一起。

(7)、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8)、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从那院子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处处都安静得近乎怪诞。 

(9)、所以,当我说“我”的时候,我所言指的,必然不是那个纯物质的“我”了。因此,这个代词“我”必定涵盖了某些关于我自己的本质性的精神实体,可称之为“人格”,或“灵魂”。

(10)、当时在我心里占据位置比较高的作家一共有两位,一位是路遥,另一位就是史铁生。问及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老师评价并不很高。只说这本书文学性一般,主要是出版后读者反响很大。

(11)、   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12)、   我每次到北京,她就甘当司机。她曾多次带我去中间剧场、大剧院和天桥看戏,不过我还为她担心,担心的倒不是她的车技,而是她对导航的领悟能力。

(13)、史铁生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那不是我的错。但是,杨媛却不能。

(14)、散文有:《记忆与印象》、《病隙碎笔》、《我与地坛》。

(15)、问及史铁生,老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邓晓芒说,他的文字是具有神性的语言。”当时已经从一位学长那里了解到邓晓芒,并且读了他的《灵之舞》,很是敬佩。所以邓晓芒对史铁生的这一如此之高的评价,让我在心头一颤之于,也暗暗为自己的眼光和直觉而感到自得。

(16)、常要在各种表格上填写籍贯,有时候我写北京,有时候写河北涿州,完全即兴。写北京,因为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大约死也不会死到别处去了。

(17)、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8)、   快整整九年了,希米一直拒绝参加朋友们纪念铁生的各种活动,她无法聆听他们朗读铁生的文章,无法欣赏他们唱当年知青的歌曲。很多朋友颇为不解,可不管她如何解释,还是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19)、同样是在《灵魂之旅》这本书里,邓晓芒也对莫言及其《丰乳肥臀》进行了评价和探讨。在《丰乳肥臀》饱受批评的时候,是邓晓芒以一位哲学家的眼光,从中看到了“恋乳”的象征以及莫言对这个民族的洞察,并且给予客观的评价。而莫言本人也对邓晓芒的评论深以为是。

(20)、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叔叔说:“这条河也通着你奶奶的家。” 

3、史铁生是什么作家

(1)、   她和铁生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用各自的感情、思绪和辛劳,建立了一个完全属于他们的自我世界。铁生突然离去后,只剩下一半的这个世界不仅让她感到那种无法挽回带来的痛苦、疑惑甚至空虚外,有时这个已经残缺的世界还会遭到善意的干扰,而这常常会让她有点不知所措。

(2)、我曾写过:母亲离开得太突然,且只有49岁,那时我们三个都被这突来的厄运吓傻了,十年中谁也不敢提起母亲一个字,不敢说她,不敢想她,连她的照片也收起来不敢看?? 

(3)、20世纪的中国,这轮如火焰般纯粹的太阳在中国另一位作家的体内升起,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燃烧了59年,直至生命后一秒。

(4)、   她常常有痛不欲生的感觉,她也无法讲述她内心的想法,也许根本就没有想法,也没有怒气的发泄,因为悲伤完全封闭了身体,找不到一个出气口。我只好静静地等待着她再次的清醒。

(5)、自己喜欢国子监,去的那天正好遇到小孩子们在学写毛笔字,就坐下来装了一把。夏天很美。国子监街两旁有许多大树,夏天枝繁叶茂。体验也很好。

(6)、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已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7)、对维特卡西和荣格派心理分析理论感兴趣的陆帕,重视探索剧场的感知能力。于他而言,剧场是一种探索和反抗人类个体疆界的工具。他的作品致力于关注“人”,以个人(角色)为观点,探讨其存在的心理、社会与历史关系。

(8)、   当然,让我钦佩的是,自从退休以来,希米专心于写作(我在27年前就发现了她写作的才华),她认真地对待下笔的每一个字,她常常会写了,弃了,再写,再弃。

(9)、尤其是,爷爷在去世前三年的一场大病中,因机缘巧合,皈依了基督教,并且从此后性情大变。用奶奶的原话说是,从一只嗷呜嗷呜的狼,变成了一只咩咩叫的羊。所以奶奶一直相信,爷爷去世之后,进了天堂。

(10)、白纸固然只是白纸,却也让老瞎子成功度过了充实的一生。而且,它还将,或者说正在,像当年一样给如今的小瞎子带来光明与希望。

(11)、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12)、免费开放的,里面也很美。我去的那天有人在做礼拜,有时候还会碰到婚礼。

(13)、这种由于时空错位、物是人非所产生的伤感和怀念,后来在《项脊轩志》中,读归有光所写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时,也感到似曾相识。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14)、“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15)、就像我们读史铁生的文章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豁达感一样,殊不知这字字句句的背后都浸透着这位作家对世界、对命运的探寻与质问。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16)、多年以后,史铁生离世后,妻子在追悼会上说:下一世我还将顺水漂来。

(17)、写过十几万字,没拿过一分钱稿费,我为什么还在坚持写作

(18)、对中国作家史铁生的精神拜访以世界语汇讲述中国故事 

(19)、同样都是两个胳膊一个头,别人能考上重点,你考个二本都做不到,你能让自己相信“这不是我的错”么?

(20)、浴室的门上有一个用纸糊上的小洞,三个沐浴的女人忽然看见那纸被轻轻地捅破,露出一只色欲难耐的眼睛。

4、史铁生的一家三口

(1)、杨媛自己,并不是没知识没文化,并不是书呆子,她也认为史铁生活下来,比选择自杀要坚强。

(2)、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二年度中国文学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3)、这是2010年的后一天,他没有挺过去,本来再过4天,就是他60岁寿辰。

(4)、所以,于我而言,或许史铁生的文字从一开始,就将年幼的我引入生命与死亡之间的那扇黝黑未知的大门。

(5)、伯父说:“哎,你奶奶呀,一辈子就是羡慕别人能出去上学、读书。不是你奶奶一再坚持,我们几个能上得了大学?”几个人都点头,又都沉默。似乎这老家,永远是要为她沉默的。

(6)、“使那个流氓的企图破灭。那家伙,看见了3的裸体,但不能看到她的受侮。3的表情,她的态度,把那猥琐的欲念限定在其故有的意淫里。因此门上那只眼睛,如果看不到一个美丽裸体的不可侵犯,他就什么也没看到。”

(7)、   然后,从她美丽的双眼流淌出来的这种甜蜜的幸福感,一下子就会辐射到谈话对象的脸上,有时会让对方稍加尴尬,有时则会让对方会心一笑。

(8)、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9)、谈到史铁生,相信大家都会想到《我与地坛》中那个身残志坚的他。在一次文学访谈中,史铁生,这个生于中国北京的散文家、作家,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文学态度:“面对灵魂的写作。”

(10)、   是啊,如果记忆仍然犹如昨天般新鲜,为什么要让短暂的通灵一瞬制造不可兑现的新希望呢?在某种程度上,命运早就安排好了一切,这当然不是对我们的强迫,也不是安慰,而是必须服从的秘密。

(1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12)、他们说,那时候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鸡头米,苇子长得比人高,密不透风,五月节包粽子,米泡好了再去劈粽叶也来得及?? 

(13)、当然,如果从的尺度来要求,也许史铁生可以让自己的诗体散文更简洁、更朴素一些。从行文之中可以看出史铁生是认真读过《圣经》的,而《圣经》里所有的悲悯和爱意都是用简洁到近乎简朴的文字表达出来的。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我的丁一之旅》当中,行魂和丁史铁生的那些对话,那些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儿的口语式的对话,鲜活、幽默、简洁、生动,而又传神至极。如果从苛刻的文学尺度出发,这或许并非是一场没有缺陷的行为艺术。比如在全部叙述之前,史铁生还是为自己假设了回归“伊甸”之路的至高无上,还是为丁一确定了“夏娃”理想浪漫的无缺,还是代替上帝预设了“永恒”终的拯救和圆满。这恐怕是史生铁放飞丁一之旅的时候,依依不舍牵在手上的后的绳子。松开这根绳子,风筝有可能飞得更高,也有可能转眼间摔得粉身碎骨。当然,松开还是抓住,这不是局外人可以替代的。

(14)、“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减但不容删减的。”

(15)、史铁生丨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16)、可是这个被称为老家的地方,我是直到46岁的春天才第一次见到它。此前只是不断地听见它。从奶奶的叹息中,从父母对它的思念和恐惧中,从姥姥和一些亲戚偶尔带来的消息里面,以及从对一条梦幻般的河流——拒马河——的想象之中,听见它。

(17)、史铁生是新时期中国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18)、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都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你看见的?” 

(19)、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评

(20)、她迫切希望改变父母的现状,但是经过这么拼命的努力,她依旧落榜了,失败了。

5、史铁生是什么家和什么家

(1)、这里面必定隐匿着一个故事,悲惨的,或者竟是滑稽的故事。但我没有兴致去考证。我不想去调查、去搜集他的行迹。从小我就不敢问这个故事,现在还是不敢——不敢让它成为一个故事。故事有时候是必要的,有时候让人怀疑。故事难免为故事的要求所迫:动人心弦,感人泪下,起伏跌宕,总之它要的是引人入胜。结果呢,它仅仅是一个故事了。一些人真实的困苦变成了另一些人编织的愉快,一个时代的绝望与祈告,变成了另一个时代的潇洒的文字调遣,不能说这不正当,但其间总似拉开着一个巨大的空当,从中走漏了更要紧的东西。  不是更要紧的情节,也不是更要紧的道理,是更要紧的心情。  因此,不敢问,是这个隐匿的故事的要点。  “姥爷”这个词,留下来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隐匿的故事,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一直到青年的所有惧怕。我记得我从小就蹲在那片虚缈、飘动的人形空白下面,不敢抬头张望。所有童年的游戏里面都有它的阴影,所有的睡梦里都有它的嚣叫。我记得我一懂事便走在它的恐怖之中,所有少年的期待里面都有它在闪动,所有的憧憬之中都有它黑色的翅膀在扑打。阳光里总似潜伏着凄哀,晚风中总似飘荡着它的沉郁,飘荡着姥姥的心惊胆战,母亲的噤若寒蝉,奶奶和父亲的顾左右而言他,二姥姥不知所归的颤抖,乃至幼儿园里那两个老太太的慌张……因此,我不敢让它成为一个故事。我怕它一旦成为故事就永远只是一个故事了。而那片虚缈的飘动未必是要求着一个具体的形象,未必是要求着情节,多么悲惨和荒诞的情节都不会有什么新意,它在要求祈祷。多少代人的迷茫与寻觅,仇恨与歧途,年轻与衰老,终所能要求的都是:祈祷。  有一年我从电视中看见,一个懂得忏悔的人,走到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墓前,双腿下跪,我于是知道忏悔不应当只是一代人的心情。有一年,我又从电视中看见,一个懂得祈祷的人走到二战德国阵亡士兵的墓前默立哀悼,我于是看见了祈祷的全部方向。

(2)、   失去所爱之人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对所有的人来说,都会是一次浩劫,一个理性无法解释的难题,一次感性无法消化的灾难。但希米失去铁生,痛苦要更深,因为他们两人的关系是一种心灵上完全敞开的相互认知,更是一种思想和写作上的同步,是同高度的牵手。

(3)、从莫非的自述中,我们知道他的爱人杨花儿不虚伪,不演戏,是理解他的,但杨花儿却仍要与莫非离婚,她的抉择表明她清楚现实社会生存所需要的规则,她放弃了理想化的莫非。

(4)、   当铁生活着的时候,我对她的焦虑真的比现在大很多,我担心她在北京的冬日里,骑着简易的电动车,头顶寒风,从东面,穿过半个城市到牛街给铁生买牛羊肉,从而会冻成感冒。

(5)、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6)、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与一个实际的地点相距太远。我想我不妨就叫它Z州吧,一个非地理意义的所在更适合连接起一个延续了46年的传说。

(7)、这些他留下来的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他对人生透彻的思考、对生死的不停追问、对文学写作的热切探究,在今天看来,从未过时。静静品读这些文字,那是一颗安静、强大的心灵与世界在对话、与宇宙在对话。

(8)、在我心里,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残疾人。正如他在《我的丁一之旅》中表述的那样,“我”即是限制,“我”即是囚禁。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被身体的残疾囚禁,有的人被内心的欲望囚禁。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9)、历史惯以时间为序,勾画空间中的真实,艺术不满足这样的简化,所以去看这人间戏剧深处的复杂,在被普遍所遗漏的地方去询问独具的心流。我于是想起西川的诗: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我阅读一个家族的预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10)、   但她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因为她的丈夫是史铁生。

(11)、我知道这个不幸消息的时候,一个人在沙发上默想了很久,我说不出来是难过还是不舍。我随后编写好了一个短信,准备发给史铁生的夫人米女士,但犹豫许久,还是放弃了。我想,她一定在忙乱着,而且史铁生似乎也不需要这些。他这样一个通达、智慧的人,早已了悟生死,死亡这“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何时来,是以什么方式来,其实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出了他的灿烂人格——无论他敏锐、深邃的文字,还是他宁静、宽厚的为人,都在述说一个人如何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并如何把自己带到一个高度。

(12)、直到十年后,那个清明节,我们不约而同地说起该去看看母亲的坟了;不约而同——可见谁也没有忘记,一刻都没有忘记?? 

(13)、   舞蹈,特别是现代舞,也是希米的大爱。我常常想,她要是脚没有问题的话,一定会去学跳舞。她有很高的鉴赏力,喜欢皮娜·鲍什,喜欢陶身体剧场。她还写了一篇有关行为艺术女艺术家玛瑞娜·阿布拉莫雅的精彩文章。当然她关心的是指挥身体的心灵。我看完西班牙国家舞蹈团的《卡门》后,她和我就男性身体的表达这一话题讨论了很长时间。

(14)、现在,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史铁生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却走到了更远的地方,甚至成为地标,引领着旷野中无家可归的游魂们。史铁生是一个不可以被拿来励志的人。他并非残疾,只是双腿不在而已。”

(15)、在今天这个庸常、实利、娱乐化的时代,我们或许能记住一个作家的文字,但很难在文字中遇见一个作家的人格,更难辨识出这种人格的光辉。史铁生是少数的例外。

(16)、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7)、史铁生第一篇小说是《爱情的命运》,代表作中篇是《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代表作长篇小说是《务虚笔记》,《务虚笔记》使他一举成名。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8)、他称史铁生是一个真正的创造者,一个颠覆者,他从自己的灵魂中本原地创造出一种语言、一种理想。在他那里,语言是神圣的、纯净的,它已不再是人间的语言,而是真正的“逻各斯”,是彼岸的语言,是衡量此岸世界的尺度。

(19)、和那些动不动就自我感动起来的伪文学不同,真正的文学常常是在深刻的自我否定中获得的。和别人不同,史铁生的自我否定每时每刻来自他的身体,而且这个否定是史铁生在二十三岁的青春年华遭遇的,一个欢蹦乱跳的小伙子突然被命运摁倒在轮椅上,这是史铁生无论做人还是为文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前提。在经过了无数的挣扎、抗拒、幻想和破灭之后,在无数次的想到和经历了死亡的考验和诱惑之后,史铁生得出了结论:“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在想明白了生死大限之后,史铁生又想明白了自己的写作:“后来你想明白了,你明白你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这两段文字都出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想说明史铁生的写作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结局,而是一个不断否定和不断展开的过程。这种否定甚至让史铁生感觉到“文学”这两个字对他的束缚。

(20)、如果不是因为一场意外,大唐诗坛一哥或许不是李白

(1)、然而,史铁生并没有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而是成为杨媛笔下的“精神强者”。在作文里,杨媛对史铁生的话信手拈来:“他认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他在地坛面前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他不会再想到死了。”

(2)、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3)、因为我们需要这一“精神实体”的存在来证明,曾做了某事的“我”,和现在的“我”,是同一位。然而他们已经客观存在了物质上的不一致,所以就必须使“精神实体”出场,来其一致性。

(4)、   在铁生追思会上,她似乎是一个完全失去自我机制的人,看不到她身上痛苦的痕迹,只有那条粉红色的漂亮围巾在我眼前刺眼地晃动。

(5)、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着: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望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

(6)、“亚当和夏娃何时走出伊甸园的?知道了羞耻的时候。穿上衣服和脱去衣服那都一样,需要遮挡的,是你孤独的心魂。”

(7)、这个高度,是史铁生用文字建构起来的,也是他那种有精神体量的生存所抵达的地方。他给我说过,他喜欢读思想和哲学著作,这决定他的写作,既关注现世,也关注永恒,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他总是持续地在思索人的存在如何才能获得意义的确认。他害怕自己走失,他正视自己的迷茫,并不断地向时间发问,也不掩饰自己渴望获得意义上的救援——事实上,能帮助他的只是他自己的思索。他的思索,不像其他一些思想者那样干枯,而是保留了一个作家的感性,甚至他还模仿宗教语体,在作品中用了许多比喻,从而使他的文字散发着浓郁的人间气息。所以,我这几天重读他的著作,感觉他并未离去,他所深思的那些问题,和每一个人都如此切近,且从未过时。我想,只要语言的交流在继续,肉身的隔绝就并不重要,正如我第一次见他是在十年前,这十年来,我们只是偶尔联系、见面,更多的时候,我是在他的文字中与他交谈,但我对他从未有任何的陌生感。所谓的超越性,这也是其中一种吧。

(8)、《名作欣赏》40年精华读本——“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2本精装(微店有售)

(9)、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

(10)、关于信仰,史铁生有很多精彩的思辨。比如他说,一个佛教徒拜佛要的是升官发财,一个基督徒祷告要的是健康平安,如果他们的神因为他们的虔诚就应允了他们,那这个神一定不是一个好神。因为首先,他就是一个受贿的神。

(11)、“务虚”当然是相对于“务实”来讲的。史铁生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在“写作之夜”对自己和命运所做的思考和探索。正是由于“务虚”,所以它直指精神、灵魂、形而上,并试图对本质相关的一些东西做出描述和阐释。

(12)、这是北语每年的例常活动,去年是在5月22号,各个国家的美妞还有小哥,简直视觉盛宴,还有各具特色的小食品、小活动,热闹非凡~~。

(13)、我自然知道,天空之上是皑皑白云,白云之上是湛湛蓝天,蓝天之上是茫茫宇宙,而天堂何在?然而,那时我还是从史铁生的文字中获得了某种实在的安慰,并且对爷爷的去世,渐渐开始释怀了。

(14)、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锁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

(15)、但从未见过它,连照片也没有。奶奶说,曾有过几张在老家的照片,可惜都在我懂事之前就销毁了。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他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汽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

(16)、我的分析很简单,史铁生面对的,是“外部”的困难,而杨媛面对的,却是“自我”本身的巨大问题。

(17)、“孤独引诱你走向群体——否则那不是孤独,你要妥协,你要知道羞耻。”

(18)、△他虽然大半辈子都在轮椅上度过,但在精神世界里却能自由翱翔。

(19)、随后又问老师,阅读过程中,觉得史铁生的文字和基督教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同时似乎也对佛教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不知他本人信仰什么。老师答道,听说他在去世前已经受洗皈依基督教了。

(20)、史铁生是新时期中国优秀的作家之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1)、2013年6月22日,高考成绩公布。四川崇州一个叫杨媛的考生,在知道成绩后自杀,没抢救过来,死了。

(2)、第一次遇到史铁生的文字,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上选了他的那篇《秋天的怀念》。不知道为什么,这篇课文被我记了很多年。

(3)、   有句话说得好:“除了你,没有人给你完整”。我深信,我的挚友一定会使自己完整。

(4)、我忽然想起,二○○三年非典时期,史铁生来广州领奖,戴着几层口罩,行动不便,身体受苦,甚至在广州的几天时间,他还曾去医院做了一次透析,可他仍然客气地面对每个来访的人,安详而宁静。他上台领奖时,那么多双手不约而同地抬起他的轮椅,场面极为感人,那些在台下注视他的眼神,也都饱含钦佩和痛惜。他这样一个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人,却用自己的文字,见证了自己坚韧的生、有幸福感的活着。

(5)、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6)、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可不是这样,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原先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就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7)、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辞世,如果活到现在该是69岁了。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也是一位顽强的斗士。在病魔缠身的岁月里,他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写下数百万字的作品,感动了无数人,教会了人们对生活要有深沉的爱,对待生死要从容坦然,对人生真谛要努力地探寻。

(8)、叔叔说:“就是这间屋。你爸就是从这儿把你妈娶走的。”“真的?” “问他呀。” 父亲避开我的目光,不说话,满脸通红,转身走开。我不敢再说什么。 

(9)、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去世。当时我正坐在复读班的教室里,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唏嘘不已。这个曾经思考过生死,解答过我内心疑惑的人,也终于迎来了那个属于他自己的节日。

(10)、本文原载于文汇报。更多写作指导、热门时文、写作素材、读书方法、学生佳作……尽在《新读写》杂志!

(11)、可能是契诃夫说的吧,真正好的作者,在描写苦难时,不能用同情心,而是要刻意保持一种冷漠,以这种冷漠为背景,描写出的苦难,才会更加直指人心。

(12)、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3)、多年来我也一直不断在咀嚼这个故事:小瞎子心爱的女孩终嫁给了别人,而他却依然要忍着疼痛,为了终来到的光明而继续活下去,继续弹下去。

(14)、   我清楚,她做这两件事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多年的愿望,也是为了告诉铁生她一直在“进步”,没有铁生的认可、鼓励和默默的支持,她不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和勇气。

(15)、“走吗?”“走吧。”  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处张望。“要不就再歇会儿?”“不啦,走吧。”这时候街的那边出现一个人,慢慢朝这边走。他们便都往路旁靠一靠,看着那个人,看他一步步走近,看他走过面前,又看着他一步步走远。

(16)、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

(17)、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