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的人都怪怪的
1、学过哲学的人为什么那么怪
(1)、我承认我是很怪癖,因为很多哲理性的东西会影响我,比如西方哲学的这些大师们,他们的这些理论观点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我的生活,让我变得清高自傲,与世难以融洽,另外咱们中国的诸子百家这些东西我虽然都能了解,可是好像在生活中又没什么好用的,所以都变成了书库。
(2)、又或者我要把这些知识全部转化为生活中的拿到生活中去运用这个就更难了。
(3)、讨论尽管依然热烈,但是,开始一段,总觉得味道怪怪的。我所在的小组,第一天开会,就有几位一个接一个拿着稿子进行批判,针对的不仅是萨特和存在主义。有的指名道姓地指责萨特研究的专家柳鸣甚至用词尖刻,指责他写的散文描写拜谒萨特墓地时表露的心情,是有损国格。有的指责上海的《书林》杂志不该刊登赞扬萨特的文章。当时我也有点按捺不住,就说上面要求我们评论的是西方哲学,怎么评论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既然学界有不同看法,《书林》将不同观点的文章都登,也是正常的。至于柳鸣他是法国文学专家,我们不懂法文,能够读到的萨特著述的中译本也很少,对萨特的了解可能不如人家。况且他人也不在场,有意见还是当面对他说比较好。会后遇到在另一个小组老同学,他说那个组里,《北京日报》的编辑,指责不久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放桐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一书,书名就有问题,质问为什么不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该书的责任编辑,人民出版社的女强人袁淑娟当即站起来反驳。会场里火药味十足。有人开玩笑说,庐山这个地方,风水不好,不能开会,一开就是这样。
(4)、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什么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们通过读书,只是读到自己,只是在书中检查自己、发现自己。“悦读”或“浅阅读”显然不可能达成这个目的,而且还会把人引向滥读。
(5)、一名武大女学生的反思:深度揭露大学露骨生活
(6)、大家都知道,上海有一个很有名的作家叫王安忆,她曾经跟朋友说起过,自己年轻时读书是一件如何奢侈的事情,因为书不易得,甚至常常没书可读。这个我也深有体会,我小学那会儿,连报纸都很少,《解放日报》《文汇报》也只有四个版,我把中缝都要看了,当然这个中缝不是广告,当时还没有广告,有些正版的文字登不完,就放在中缝。所以在当时来说,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7)、近,他刚刚和一家高科技企业合作,在浦东张江成立一个未来研究机构和艺术空间,预计每年举办一次“未来哲学论坛”,预计一年搞六到八次研讨会,八个展览,他一个晚上就把主题给编了出来。11月23日开幕的首届未来哲学论坛,请来斯蒂格勒等欧洲哲学明星,还有生物技术专家裴刚院士和人工智能专家陈小平压阵。孙周兴正考虑去某个机器人实验室学习两个月,加深对技术前沿的理解。
(8)、同时,本次购买第二轮课程任意章节的同学,会免费获赠该章节的第一轮的录音,所以有语言方面需求的同学也完全不必担心。
(9)、每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都是天然的哲学家,会向爸妈,老师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可是长大以后,我们似乎已经接受了父母和学校给我们的答案:要好好学习,要考大学,要好好挣钱,到年龄了要结婚生子,做就行了,不要问为什么。
(10)、何怀宏|“我不喜任何高调,更关注那些可能对人类造成重大危险的东西”(“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二)
(11)、 每学期导师下午茶抓随机位数同学去咖啡店
(12)、六七年前,他当院长时,有几位企业家给学院5000多万的赞助款,多半是冲着他来的,他在学院设立人文基金和理事会,补贴院内学者的囊中羞涩,这才有了人文学院这些年的稳定和发展。他定下一条规矩,凡老师们争取来的赞助,都有奖励。但院长除外。“现在想想有点傻啊,不是自虐么?”
(13)、但是,此哲学非彼哲学。真正的哲学,不仅仅需要沉思,还需要读论文。(好像更苦逼了)
(14)、刚才我们提到了读人文经典。那人文是什么?人文就是处理人的日常世界和价值世界关系的学问。好的人文社科类著作因为关心人的处境,理解人的命运,对人的内心世界有感同身受的体谅与同情,所以都应该成为我们阅读的范围。
(15)、接受生活无意义,同时活出自己。这就是加缪式反抗。
(16)、更要命的是他还研究现代心理学,在融会贯通之下,他把这些东西搞得就像是一个超级外挂,和他谈话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我真没文化。
(17)、然而,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思想大佬,30年前,却是个「不务正业的医学生」。
(18)、有人说,我们不能更多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美,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精力,或者没钱,其实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因为我们常常受到现实生活的种种限制,没有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帮助我们确立这种能力和方法,所以它才被人称为“心灵的探险”或“灵魂的壮游”。现在大家条件都好了,出国旅游不是一件难事。比如想去伦敦,办好签证,买一张机票就可以走了。
(19)、赵修义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20)、孙周兴将在同济的创业史称为“肉搏”,根本问题是一所工科院校的评价体系与人文学科格格不入。眼下让他头疼的是,校方对职称评定用论文数一刀切,文科学者的专著不算数,令学者们有苦难言。“有的人文学者只写书而不写论文,不行吗?”
2、不学哲学的人
(1)、有些专业真很冷门,20-30年前冷门的专业是地质专业,20年后,随着经济大发展,有色金属矿业需求飞速膨胀,矿业冷门少有人读,人才奇缺,当年读地质矿业的学渣们大部分成了大富豪。
(2)、佛经上经常讲听佛讲课的人信受奉行。除了相信还要理解受用,还要依照着去做,这才是重要的,我觉得我差的就是奉行,如果不去做不去行,就没有真正的信受。
(3)、同济人文学院教授张永胜写过一篇《哲学农民孙周兴》,正是借这个词称道他在哲学领域的辛勤耕耘,“且不说他的这个‘夫子自道’与海德格尔对大地和农人的推崇有无关系,农民性格的大的特点就是不信邪,同时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4)、欢迎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的#哲学相关的吐槽#,评论区点赞前三有惊喜!
(5)、因为你不把它一条一条拿到现实当中去对应。你不亲自去体验它,你不亲自去操作玩一把游戏,你就不知道这个游戏到底好不好玩,这个装备到底好不好用,到了哪一关卡该用什么装备,这些你都一无所知,你只能站在一个讲台上空讲。
(6)、曾有好事网友指着大楼内部的旋转结构,猜测“云通”有“平步青云”的意思。2006年同济百年校庆那会儿,孙周兴主持的校园建筑命名方案要是成了,赤峰路南校门这一侧,就该是“阳明”对着“歌德”(人文学院对面中德学院)了。八年后有过一次重启讨论,到底还是不了了之,留下“彰显大学之道,汇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初衷,搁在方案设计书开篇。
(7)、5“本科的时候,碰到一位沙钢学院的同学一脸认真地问我:你是学哲学的吧?我想请教你一下马原的暑期实践报告怎么写......
(8)、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哲学与其他学科是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因为哲学不是知识的堆砌,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学问,而是针对于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知识本身、来源的批判和反思。哲学研究回答的问题是由命题构成的,而命题又是由概念推导的,这些概念又涉及很多知识。也就是说,哲学离不开知识,但又不能依赖于知识。只是把知识作为信息的媒介,作为哲学思考的材料,终归人是需要通过哲学原理来抽象地探索哲学命题。
(9)、霍金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者。当他发出哲学已死的论断时,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0)、哲学谈论什么?跟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它?
(11)、如今他保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翻译则偶尔为之,新技术开始动摇他对这项事业的热情,“有人说,孙老师我们还等着读你的翻译呢,我说对不起啊我马上不译了,这个时代马上过去了,我跟机器人怎么斗?”
(12)、那么,我为你推荐《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
(13)、娱乐圈里才气十足的演员韩雪,力荐他的经典作品《物演通论》。
(14)、当我把自己放下了,当我把别人放在第1位,我发现,每一个刹那都像是永恒一样,充满着光芒。
(15)、何勤华|1978-1982年北大法律系求学记(“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八)
(16)、人恰恰难做到了解自己。有些人遭遇倒霉、挫折、屈辱,喜欢怪别人,但其实大多数时候,这些都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说到底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所以,古希腊德尔菲的神庙上刻有这样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中国的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7)、所以这个事情也困扰着我,我没有办法解决这问题,因为我很着迷这些文字游戏,我一看到这些哲理思辨我就兴奋,我就很喜欢跟人家讲这些东西。
(18)、和一般的哲学史不同,《哲学的故事》不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而是关于哲学的“故事”。为了足够详尽深入,将每个哲学家活脱脱展现在读者面前,威尔·杜兰特有意略去了一些相对次要的人物,围绕几位重要的哲学家,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其哲学思想和人生经历。
(19)、热烈的讨论,终于得到了引导今后科学的建设一些基本的共识。会议宣布今后就不再召开全国性的大型会议,转向专题性的研讨(后来,还是在贵阳开了第四次大型全国讨论会,许多新进学人与会,规模甚大,但已经不再有地方领导到会,会场也不再设在地方上的政府招待所。讨论的都是纯粹的学术问题)。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局阶段由此结束。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令人感叹,“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这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名言是何等智慧。
(20)、而面对这两个问题,正如威尔杜兰特在书中写到的那样:Sciencegivesusknowledge,butonlyphilosophycangiveuswisdom.
3、为什么学哲学的人很可怕
(1)、我今天不回答这个问题,(主要是这个问题太大,几本书都写不完)
(2)、值此第19届世界哲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借着对哲学学习过程中所遇所想的吐槽,聊作这节日的狂欢,也借此表达我们对哲学深沉的爱——即使有再多的槽想吐,我们依旧骄傲并且愿意为哲学事业奉献我们的青春华年。我们采访到下面这些同学与老师,康康他们的虽然但是,我爱哲学!
(3)、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不能仅将经典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大家一说到读经典,似乎就是读《艰难时世》《老古玩店》《巴黎圣母院》,不是这样的。从《论语》到《日知录》,从《理想国》到《存在与时间》,许多人文社科类的著作,乃至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同样是我们必须读的经典。
(4)、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孔子,在某方面是“浅薄”的……
(5)、首先,经典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也就是说经典提供的经验,可以让人们找得到世界的原始图景。经典有各种不同的个性化形式,但都可以将人引向这种原始的图景。只有认识了人类的原始图景,我们才可以明白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从而认知未来,发展无穷。
(6)、想起浙大导师刘锡光先生,孙周兴也悲叹不已。刘先生讲学神采飞扬,吸引一众理工学子,落笔表达却逻辑不清而难解。他后来才惊讶地得知,刘先生曾在离他家不足五公里的采石场劳动,说不定他曾经路过并见到他,还骂过几声“臭老头”。熊先生也几乎是“述而不作”,二人都堪称时代悲剧下的“失语者”,错失具创造力的年华。
(7)、明白了上面两点,才可以谈经典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8)、可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是什么,是我真正的去欣赏他们去保护他们,去为他们奉献自己。在这种爱里面我发现无私地去成就你身边的人,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尼采的一句话,那就是——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9)、更年轻时,他披着一头过肩长发,乌黑、浓密、微卷,朋克气场更足。几年前他还会跟人“打架”,通常因酒兴而起,唯有一次是为一位受压制的年轻教师出气。
(10)、孙周兴写下一本《欠改革的中国大学》,留下若干思索与实践。从一个人的研究所,到邀请陈家琪教授加入,三年时间完成硕博点,两人一个往前冲,一个往回拉,性格刚好互补。每当陈家琪叹气,孙周兴就劝他“不要紧张”,慢慢地这成了他的口头禅——与海德格尔所谓“泰然任之”(letbe)异曲同工。
(11)、因为专业的缘故,身边七七八八的老同学找你咨询情感的情况变多了/在实习面试的时候总有岗位给你抛出一个压轴问题:你觉得读哲学对你招聘/写爆款文/处理行政工作......有什么帮助?不过当然想吐的槽还是,哪怕吐了这么多槽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坑里匍匐吧。”
(12)、孙周兴说,当机器取代人做重复性劳作,创造性的工作和游戏性的活动还将保留,这里面就有哲学和艺术的用武之地了。“人有些行为是很怪异的,比如我在这儿跟你面对面聊天,我心里其实在想我夫人或女儿,或者别的什么事,我不告诉你,你是不知道的。这就是人类特有的大尺度的、跨越性的想象力,这就是创造性活动。人的自由就保持在这种奇思妙想中,这种奇异性是人工智能目前替代不了的东西。所以,我在几年前就说了:人文科学的时代到了。”
(13)、深度好文:中国要抢在年轻人负面情绪全面爆发前完成收入分配改革
(14)、有人觉得,学哲学的人会思考许多问题,容易走极端,感到人生的虚无。这些其实都是对哲学的误解,哲学系的学生们只有在期末考试前才会感到人生的虚无。
(15)、明白了上面两点,才可以谈经典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经典阅读当然全然不同于我上面讲的“悦读”或“浅阅读”,因为它有对人类普遍性和本源性问题的热切关注,可以帮助人了解世界,关照自我,扎扎实实地给人提供高层次的精神养料。
(16)、堂吉诃德面对的风车,正在加速度膨胀。艺术和神秘,遂成后的堡垒。
(17)、哲学家们并不来自M78星云的宇宙人奥特曼,他们并不研究所谓的宇宙真理。况且,也并不存在所谓的宇宙真理。
(18)、当我们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不知道这个虚拟世界的界限与区别时,你想提升你的文化是没有可能的。尼古拉斯·卡尔把这样的人称为“屏幕之民”,即这种人高度依赖电子屏,只会“屏读”,不是一个会思想的人。遗憾的是,当今世界,这种现象普遍,有人戏称美国人宁可不开车也要上网,法国人宁可不洗澡也要上网,中国人宁可不要生活也要上网。这是一件很值得警惕的事情。看看我们的周遭,已经有太多人不再习惯思考了,他们只想着去找现成的答案,动不动就百度一下,就像柏拉图《费德鲁斯篇》所指斥的,因“灵魂上的健忘”,而只会“依赖外部书写符号”,不知道人只有通过经典的阅读,才能养成智慧的头脑,以及由这种头脑再分析、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记忆。信息没有经过分析和整理,不能形成知识;知识没有加以主观的批判,不能形成思想。而缺少了艰苦的阅读,基于经过整理的信息和经过批判的知识基础上的思想,恰恰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短板。
(19)、如果不是从个人体悟经历的经验而来的知识都是不靠谱的,都是道听途说的。就如现在搜索引擎里找出来的知识一样,它能够满足你当时的需求,可是并不能深入你的内心,对你真正的身心生活有帮助。
(20)、6 对哲学的吐槽是,现在一看到你所给出的导向,即“虽然学哲学很苦,但我们仍然深爱哲学!”,我想到的却是这句话好像应该改成“正因为学哲学很苦,所以我们(不得不)深爱哲学”。神话和浪漫主义想象中的致命女性/femmefatale被描绘成男人无法抵挡的诱惑对象,即使男人知道自己会被对方毁掉,也不得不一边自责、一边接受诱惑;这一想象所包含的形式也许与性或恋爱并没有多少关系,它并不太适用于男女之类的问题,而是适用于人如何走向思想。当然,说“思想”是因为它范围更大,而且很可能包括哲学,虽然不包括也无所谓(图穷匕见?)
4、很佩服学哲学的人
(1)、哲学之所以不能引起普通人不寻常的兴趣,其中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人们把哲学看成是一门深奥神祕而又高不可攀的学问,再加上某些哲学家有意无意的也把哲学解释的神乎其神,或晦涩难懂,故使大多数人敬而远之,束之高阁。这也就成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对哲学不感兴趣的问题。
(2)、他说:我懂这些理论,觉得理论好,讲的的有智慧,可是我被这些理论困住了,我没有办法把这些理论实际的用到我的生活当中,或者去改变我的心性个性。
(3)、当然,我无意于否认知识可以多渠道获取。难道网络就不能获得很好的资讯吗?当然不是。我在这里只是想让大家注意,媒介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淹夺了阅读的本意。现在需要重新确立一直以来我们所坚持的阅读方式。
(4)、2014年,通过好朋友的介绍,他参加了王东岳的学习坊。
(5)、周尚文|感受春天的气息——追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国际共运史研究(“一个人的40年”专栏之六)
(6)、“只有实现物质的原始积累,才能有潜心做研究的底气。 ”
(7)、前年辞去院长职务,孙周兴慢慢淡出体制,时至今日,他的焦虑更多源于对未来技术的不可知。“海德格尔所谓‘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以及更后来的所谓‘泰然任之’,也是一个指向阴沉莫测的时代境况的诉求,呼吁着思想之重量与生存之定力。”由此,孙周兴呼吁“一种沉潜稳重的思想姿态”,“为的是告别,为的是期备。”
(8)、一个人可以不被全世界理解都无所谓,因为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可是遇到一个难得的知己,可以做到“士为知己者死”,这很正常,所以说人生不要贪求多少人懂你,一个人一样可以像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地活出自己。
(9)、2)第二轮课程将《哲学的故事》11个章节拆分开,独立成课,互不关联。你可以按照自身进度来学习。同时我们推荐学完一个章节再购买下一个,学习效果;
(10)、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的确有一些仰望星空的自然哲学家。他们研究天文现象、也研究植物、研究气候。传说,泰勒斯还因为走路时抬头夜观天象,掉到了井里。不过,这都是久远的过去了。那时并没有科学,更没有建立分门别类的学科划分,所有的学术性研究都被纳入哲学的范围,物理和天文也自然不例外。
(11)、8“在哲院的时候:这一天天的,怎么都在学哲学;不在哲院的时候:这一天天的,怎么还在学哲学???????”
(12)、我说:那你都明白自己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改变呢?
(13)、1 作为一个数学哲学的工作者,每天都生活在惴惴不安中,不安于自己懂的数学太少:“就我懂的这点数学还妄谈数学的基础、数学的本质,会不会又要闹笑话了?”常常,我只能自我安慰:“人类智力事业爆发式的发展使得所有关于它们的严肃的哲学思考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哲学的宿命吧。反过来,如果一位数学哲学工作者不曾有这样的惴惴不安,ta恐怕并没有在真诚地从事这项事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