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经典的一句话(精选好句15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8-25 08:35:27

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

1、庄子深意的十句精髓语录

(1)、人本身就是道的化身,人的出现必然有道的理由。

(2)、我们发现,在一切天人对峙的场合,庄子无一例外的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这是不是说庄子的人生实践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观意志,使人成为“形若槁木,心如死灰”的行尸走肉呢?我看不是!因为顺天只是隐士人格的一个层面,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层面:不顺人。后者的存在足以表明庄子的隐士人格是一种独立人格!庄子不是混世主义者也不是顺世主义者!他是一位志士,也是一位斗士。他并非“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4〕,相反,他将是与非、爱与憎、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分得一清二楚,它们之间绝无可以调和的余地。

(3)、面对相左的学术见解和相异的政治主张,庄子从未表现出含糊其词,闪烁躲避,模棱两可的态度,对于当时的显学??儒墨之学,庄子的批判尤为激烈。他把儒家宣扬的仁义道德视为加在人的自然本性上的绳索,《马蹄》曰:“及至圣人,蹩xiè@③为仁,是跛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qū@④箧》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儒家的鼻祖孔子在《庄子》中被写成这样的角色:时而因冥顽不化而遭到道家人物的训斥、讽刺,时而作为道家理论的传声筒,直接宣扬道家思想,时而又被写成几经训导,终于开窍,幡然悔悟的道家人物,对儒家所推崇的尧舜等“圣君”庄子亦不以为然,认为他们以仁义残害人性,在儒家看来这是大不敬的行为,是对“圣人”的亵渎。庄子认为,儒墨“随其成心而师之”,他们的见解并不契合大道。显然,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汤武而薄周孔,大胆“剽剥儒墨”的思想家。

(4)、外物:接纳万物,开阔心灵的局限性,打开心灵的无界限。超越名利得失。我们的一切滋养都是法界给予,学会感恩法界的养育。

(5)、后世许多山林隐逸之士的身上都流淌着庄子隐士人格的血液。一些杰出的诗人亦对庄子隐士人格表现出热烈地认同,魏晋诗人嵇康陶潜是其中的典型,叔夜更多地高唱不顺人的劲歌;渊明则更久地沉潜于顺天的乐园。叔夜敢于非汤武薄周孔,敢于在《广陵散》的余音中昂起高傲的头颅笑对死神;渊明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够在滚滚红尘中开出一片心灵的桃花源。而追寻自由的境界、维护人格的独立则是他们的共同点。

(6)、外生:接纳所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毁灭,一切生命将灭亡。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世界你能活下去吗?珍惜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生命。

(7)、通过对老子庄子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道”是老子庄子哲学的根据和基础。他们都认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道。但同时老子与庄子的哲学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所以不能将老子庄子等同起来。道家的哲学独特而深邃、冷静而超脱,对我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都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道家的思想价值和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

(8)、囤积虽然不至于让我们断送性命,但着实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9)、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10)、对士人群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人格结构影响大的还是士大夫境界。秦汉大一统专制制度形成之后,士大夫已别无选择。他们不得不以顺从专制君主的意志来换取生存权。但是,“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的烈焰,不会轻易扑灭;“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仲长统《乐志论》)的情怀不会轻易消失。因之,“顺人而不失己”就成为专制时代士大夫们的基本人格。不过此时的不失己已注入了原始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热情。缪钺先生说:“吾国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以积极入世之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为人生高之境界。”〔7〕这一人格模式又可称为儒道互补的人格〔8〕。

(11)、然而,无数次“剁手”后,我们才发现:物质永远追求不完,焦虑无时无刻不在。

(12)、    逍遥,是庄子的人生观。人们常说失意时要读庄子,但人们眼中的失意得意,往往都是局限于世俗框架里的,而庄子,他永远可以把你带到更高远的世界里,超然物外,游于逍遥。 

(13)、不入仕途,追求逍遥,庄周想忘记人世的一切,达到“忘物忘己”的高境界,不悦生,不厌死,任性发展。不过,这是很难办到的。尽管他有随遇而安的旷达态度,但他总还有不安的时候、不可逍遥的时候、躲不开人世间矛盾的时候。自己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抱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放聪明一些好,还是装得糊涂一些好?他总是在考虑也一直在追逐与实践。

(14)、与自己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安宁,这正是人生的根本。

(15)、   首先是,万物都有相互对立的两面,有是否、区直、善恶、美丑。其次,万物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美丑、高下都是相对的,不能从主观的观点去说,一面是对的一面是错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比如“福倚祸所依,祸倚福所伏”就是这个道理。后,万物的这种相对性是会相互转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反者道之动”就是这个道理,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成功和失败,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而且会相互转化,强弱也是,所以老子是“弱者道之用”。

(16)、   第一:万物都有矛盾、是否、因果的对立两个方面,而整体都是统一的。

(17)、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18)、人生在世,不能被别人挟裹,为了大众的目标去活,你得活出自己的样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过,这样的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19)、当你感叹自己碌碌无为时,或许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战场。

(20)、生活就像一出戏,我们不在别人的曲目里,怎么能知道别人的悲欢。好的快乐从来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眼里的。

2、庄子经典的一句话

(1)、彻悟:开悟阶段,破除身外、外物、外生的界限,进入悟后起修。自净其意,不断的净化、净化、净化。心静下来去内观,去开启智慧眼,看到身外身内俩个虚极的世界。破除空间界限,来到致虚极,守静笃的修行境界。

(2)、弃风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摆脱风的控制,将其抛开。但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虽然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他的思想意识已经提高了很多,但这并不表示,你就完全可以摆脱掉原来依附的东西,因此,它现在还要跟着你,所以,很难摆脱。然而,依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飞翔。真正的飞翔是静止的飞翔。群星都是本身不动,而投身于轨道中,自然可以随天运行。要想真正地飞翔就不能靠自己飞,要借助更大的力,那就是大道之运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时。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天时,只有借助天时,鹏才可以真正飞翔。此时,不再因乘风而狂乱,以一颗宁静的心进入永恒。

(3)、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庄子哲学的第一重人格境界,隐士人格境界和士大夫人格境界皆是此一人格境界的落实。

(4)、“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这鹓雏,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13143638686(心经禅修传承师周老师)

(6)、“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与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显然,外曲、外化、顺人不能涵摄庄子士大夫人格的全幅内容,相较之下,内直、内不化、不失己更为关键。庄子的本意是希望士大夫在顺应专制君主的外表下,一面引导国君,使之不干或少干伤天害理之事(“达之,入于无疵”);一面保持超旷自由心态,与天地精神相交通。正由于有了不失己才使士大夫人格与真人人格隐士人格血脉相系、骨肉相连。无庸讳言,这种顺人而不失己的人格模式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在实践上颇难操作,常使士人处于二重人格、人格分裂的尴尬境地。客观上给后世否定庄子哲学的人提供了口实。

(7)、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用了“朝三暮四”的寓言来说明了万物相通,只是不同的分解,终是统一的道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养猴人拿栗子来喂候,他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听了很生气,但养猴人反过来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这样猴子就很开心了,其实东西都是一样多的,只是做了不同的分解和组合,但却影响了猴子的情绪和反应。猴子如此,人很多时候也一样,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只是早晚不一样而已,没有必要去争论和嫉妒。

(8)、到头来发现顾此失彼,没有一件真正做到,我痛苦万分,不明白拼搏为何的不来回报。

(9)、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

(10)、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继承和发扬了这个观点,并且说的更加生动形象,庄子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11)、不死不生:活在永恒的现在,生与死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把生命交给法界,快乐绽放生命的光彩。活在无界限的世界里,永不设限。没有我慢,没有卑慢,慈悲善待一切人事物。平凡平实平淡的接受生老病死.当死亡来临时,接受神圣的转变。人生不过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终来到,无学无修自作证的境界,天上地下,任我逍遥游。

(12)、谁能够做到的无所待呢?若有人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与本质,依靠着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天地间的阴气、阳气、风气、雨气、晦气、明气这六气的变化,从而利用这六气、获得无穷的生命力,长存不死,那么他还需要等什么呢,他是的无所待了。

(1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14)、第二阶段:金刚心智+硅谷禁书+心经金刚禅;

(15)、这一人格境界的内涵可用“顺人而不失己”或“内直而外曲”(《人间世》)来概括。顺人即在表面顺从专制君主。在专制时代,对普通士人而言,这其实是不得不然的。《韩非子?说难》指出士人伴君有七种身危八种猜疑,且“人主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庄子?人间世》说国君们或“轻用其国”、“轻用民死”,或“其德天杀”,士人“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真乃“伴君如伴虎”。的确,在专制时代,无论是意在拯世济民、建功立业的志士仁人,抑或为了一己之荣华富贵、声色犬马的利禄之徒,只要一进入仕途,就如同“游于羿之毂中”,无时无刻不处于被降黜、贬谪、流放、杀头,乃至籍家灭族的危险之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迫使他们不得不顺从专制君主,至少在表面不得不顺从。那么,在这种情势下该如何处世呢?庄子提出的方案是: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有一段为人所诟病的“名言”,其言曰:“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这常常被认定是庄子为混世主义者的“铁证”。如果庄子的思想仅止于此,纵然它不代表庄子本人的人格,亦可认定他犯了不可宽赦之罪。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论者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一句关键之语:“达之,入于无疵。”前三句所言只是“顺人”,此句所语乃是“不失己”,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不失己亦即“内不化”“内直”。顺人即“外化”“外曲”。《人间世》曰:

(16)、庄子在《逍遥游》里写了一条名为鲲的鱼,能化作鹏,遨游于九天。它会乘着六月的风,飞去南冥。

(17)、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18)、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19)、“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0)、(4)通过吸引力法则和意念力解决人体细胞问题,使人健康长寿、生物钟倒拨、青春逆转。不吃药、不打针三高人群7天课程指标正常,糖尿病三次课程指标正常,疑难杂症都有明显效果。

3、庄子思想主张八个字

(1)、(1)指导人们建设三大系统:健康系统、家庭系统和事业系统。针对三大系统做规划、编程序、再管理的模式,再在建设好三大系统的基础上提升灵性智慧、自然能量、人生境界。

(2)、无疑,道的境界(亦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虚构之境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真人、神人是一理想人格,对于世俗之士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否定它,这是因为所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不包括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两重境界。孔子的理想社会形态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其理想人格是“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圣人”人格(《论语?雍也》)。这“大同”社会亦是一理想社会,这“圣人”人格亦是一理想人格。这一点连孔子自己也十分清楚:他不只宣告自己不是圣人,“若仁与圣,吾岂敢哉?”(《述而》)并且他也否定了尧舜是圣人的提法,“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他承认:“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不仅孔子未见圣人,两千余载而下又有谁见过圣人?尽管如此,谁又能否认孔子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形态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文化的巨大作用?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亦应作如是观。就庄子的理想人格而言,其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士人对精神自由的热烈追求,为宗法社会中的士人开出了一片精神层面的新天地,提供了一处精神栖息之所,填补了儒家所忽略的精神空间,是晚周理性意识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现实中的士人人格及中国文化结构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3)、用中国古老的《易经》智慧,指导人们合理运用“环境”能量(转换磁场),获得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幸福的生活,成就人生。

(4)、我曾经为了金钱、权位、名声整日拼搏劳碌,时刻处于一种十分焦虑的状态。

(5)、庄子在逍遥游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奇无比的鲲鹏的形象。鲲鹏等风来、乘风起逆风行,到后如果能够取消对风的依赖,就能实现逍遥的境界。这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我们往往有所待,这个待,其实就是我们的欲望,但欲望既是让你起飞的风,又是束缚你的灵魂的枷锁,为了实现人生的大逍遥,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因为用黄金打造的翅膀,注定无法飞翔。

(6)、所有的幸福都无法复制,活得通透舒服的人,都读懂了庄子的四重人生智慧:不滞于物,不困于心,不乱于人,找到自我。

(7)、所以,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或者本真,这种心境庄子称之为“莫若以明”,莫若以明我后面再讲,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庄子在这一篇中提出的“齐物”的四种境界,分别是: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齐生死。这里的“齐”,也可以理解辩证统一的意思。

(8)、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9)、若说庄子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庄子人格!一方面向往逍遥自由、天人合一之境界,力求在纷乱的世俗世界保持一份心灵的平静,树立起超凡脱俗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哲学主张,为了维护心灵深处的理想境界,决不与世俗妥协,不与专制君主合作,不与缺乏操守的士人为伍。他不是回避矛盾、远害全身,听从命运摆布,随遇而安,消灭思想情欲,麻木不仁的混世主义者。也不是既超世又顺世的游世主义者,亦不同于“隐身而弗见”的隐士,他以一种清醒的理性主义态度处世,“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这是一位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的隐士,是一位风骨凛然、人格高洁的隐士,是一位开拓出独特的精神境界的隐士,是一位建构出高明而精美的哲学体系的隐士。

(10)、人生的第三个境界是逆风飞翔。在庄子的逍遥游中,鲲鹏成为风的奴隶,风往哪儿吹,大鹏就必须往哪儿飞。看似逍遥自由,其实鲲鹏只是风手中的风筝和提线木偶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能逆风飞翔。但这仍然是不自由,不逍遥的,因为,我们仍然必须依靠风,依靠这个社会,依靠我们的欲望和野心,而过多的欲望和野心,就像是毒品,它让我们兴奋、抓狂后疯狂。

(11)、名利即使是暂时抓在了手里,也不见得就是永恒的所依。

(12)、后一句也重要,庄子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其中“莫若以明”的“以”字同“已”,“明”字是指智慧。这是庄子说"莫若以明"的意思,是要人们抛弃一般世俗人的认知方式,不要运用智力,以自我的角度去分别是非和彼此,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确定的是非、彼此之分的方式去认识。

(13)、天下万物生于有形,有形生于无形。道的作用万物主要的特征就是返动回归,在“强弱”、“高低”、“有无”这些两极之间来回运动。任何事物生于无,终从有返回到无,比如人未出生之前,属于无的状态,生下来之后就是有,死了回归于无。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丛生到死的过程,经历初成,长大,强壮,终被道所弱化回归至无!同时这一过程到始终伴随,不离不弃!这一种思想与佛家的“断灭空”有相似之处,与“法性真如”的本源思想也是有共同之处。

(14)、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鹐,子知之乎?夫鹓鹐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鹐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5)、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16)、万事万物除了具有两面性之外,这两面还是相对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天底下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都是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的,你在眼中是善的,可能在别的眼中就是恶的。

(17)、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18)、   关于“对错”的相对概念,庄子也阐释的细致,庄子说“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19)、在庄子的智慧中,人生的第三层境界是不乱于人。

(20)、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不追求于平庸的道理,用清明的心去理解和观察万物。

4、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是什么

(1)、站在风口,谁都能飞起来。这样的自由,靠的是外物。

(2)、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3)、在庄子的智慧中,不为别人的评价所累,是人生的第二层境界。

(4)、与其绞尽脑汁去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倒不如努力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5)、在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有一段经常论述,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意思是说,尽力使心灵达到一种虚寂的状态,牢牢地保持这种宁静。万物都在蓬勃生长从而观察到了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繁茂盛,终各自又返回到它的根本。万物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无的过程,这里的“各复归其根”就是回到原点,是“无”也是“道”的意思。

(6)、   在《庄子·齐物论》中也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观点,庄子说“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统一的。

(7)、   这个思想重要,《老子》说“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向相反方向运动变化的力量,到了一个极端之后就会反其道而行,沿着另外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

(8)、     幸福智慧学习平台是陆家易培训机构和“国际杰出华商联盟俱乐部”、“国际杰出华商联谊会”、“跨国青年才俊组织”、“国际自然研究院”的一个部门,是传播中华国学大智慧、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实践和推广儒释道文化的大爱之家。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成就大师,成就“大家”。

(9)、作为现实中的士人怎样才能进入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呢?庄子设计了这样几种途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同上)“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

(10)、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11)、寻道,问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师陪你,懂你!

(12)、   意思是说,如果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是对的,我就真的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就真的对了,你就真的错了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我和你都无从知道,而世人原本也都承受着蒙昧与晦暗,我们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裁定?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

(13)、有人甚至说,“游”这个字就是一部《庄子》的中心。现代庄子研究,比较重视道论而轻视游世思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学术研究有特定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世思想似乎只是提出一种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有点乏善可陈。

(14)、《易经》、《奇门遁甲》、《环境磁场能量》(风水)《八卦象数疗法》等。

(15)、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说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这鹓雏,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6)、   体现这一思想为著名的就是,道家思想关于“有”和“无”的概念了,“无”的概念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在《老子》的第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篇中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无”的概念就没有“有”的概念,有和无都是相互的,就像美丑、高矮相对一样。

(17)、我们总是问自己,这一辈子到底要怎么过,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18)、庄子哲学的高范畴是“道”。以“道”为哲学的重要范畴并不是庄子的。春秋之时,老子与孔子分“道”扬镳,分别发展了“天道”与“人道”,将作为“道路”的“道”提升为一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对庄子之“道”的影响已为前哲所一再指明,不必重叙。但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并非方圆契合。两者的区别在于:“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而为心灵的境界。其次,老子特别强调‘道’的‘反’的规律以及‘道’的无为、不争、柔弱、处后、谦下等特征,庄子则全然扬弃这些概念而求精神境界的超升”。“‘道’即为一种境界,‘道’的境界即人生的高境界。”〔2〕

(19)、第一:教育培训产业链(心智管理、引力法则、心经禅修、易经智慧、健康教育、天才教育、家庭教育):

(20)、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5、庄子思想的四种境界怎样突破生命

(1)、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就本体而言,他是至人,遗弃了自身的至人。就功用而言,他是神人,混灭了业绩的神人。就声名而言,他是圣人,消亡了称号的圣人。他是三位一体的。

(2)、这一段拗口,有点像绕口令,大概意思是说:事物本身并没有彼和此之分,但我们总是只能看到彼或者此的一面。但我们不知道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这就是彼此相生相存的理论。虽然这样,生的同时就出现了死,死的时候就出现了生。是也是非,非也是是。

(3)、因此,圣人不会通过是否彼此来判断事物,只是客观反映自然之道,消除彼此的对立,这是道的关键。领悟了道的关键,就像抓住了环的中央,就可以应对无穷的变化了,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

(4)、意思是说,旧事物的分解,意味着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意味着旧事物的毁灭。其实,从事物的本质来看,所有的事物并没有形成与毁灭的区别,它们都是由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只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懂得事物的这种相通为一的道理,因此他们不用分成或成毁的观点来看问题,而是把自己的观点应用于日常的事务之中。所谓日常的事务,就是天天去应用这个观点;天天去应用这个观点,就可以做到通达事理;能做到通达事理,就会有所得,这样也就接近于道了。所谓道,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够简单地活着就是幸福的事情。

(6)、第四:齐物我。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意思是说,没有外在的一切,就显现不出我的存在;没有我的存在,也无法肯定外在的一切,这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是类似的意思,现有人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的意义和本质。庄子说,物我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关系密切,只是不知道是谁造成这样的对立状态。好像有一个“真宰”存在,就像一切的主宰者,但又找不到它的迹象。而这里的“真宰”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

(7)、到了庄子那里,“有生于无”仍是其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所不同的是,在对宇宙之始的探索中,庄子热衷于“有始、无始”的追问。《庄子·德充符》说:“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既然天地之间的事物日夜都在变化,人们不能窥见到它们的开始,那么,对于天地之始这类问题就只好撇开实证沿着逻辑推演的思路来寻找答案了。庄子在与老子不同的思路下得出了与老子相似的“有生于无”的结论。但老子的道旨在强调道的无形,庄子的道是说“有”都是从没有、存在都是从不存在那里演化来的。

(8)、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从“囤积狂魔”到“扔东西狂魔”,其间触动她的一件事,是在经历一场大地震时,在满屋杂物里连瓶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感叹: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性命!

(9)、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10)、   另外,关于“无”的用处,在《老子》一书中也有精彩论述,他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1)、第二:齐是非。庄子说“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是非是齐一的。

(12)、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13)、逍遥人生是很多人内心所期望的,但这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因为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基本的衣食住行。而使得这些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还会遇到许多困境,这些困境需要人的隐忍。由此可见,想要逍遥,又是何等艰难。但是,人总是生活在追求中,所以,从古至今关于逍遥人生的追求都从未间断。

(14)、第三:齐生死。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死与生也是以对方为依存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生的同时就意味着死,死的时候就意味着生。生死只是一种转化,从人类的角度可能不好理解,比如春去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把春看成是一种新生,那么就意味着冬天的死去。但一年四季是循环往复的。道家思想看淡生死,是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待的,比如枯木化为泥土,它意味着树木的死去,但也意味着幼苗的新生,从大自然的角度看,生死并没有特别的界定。

(15)、综上所述,人生哲学是庄子哲学的根基和归着点。庄子人生哲学涵摄着不同的人生境界,系统而深入地体察不同的人生境界是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管钥。本文认为庄子人格境界共有三重:一是天人合一的真人境界;一是顺天而不顺人的隐士境界;一是顺人而不失己的士大夫境界。此三重境界既一以贯之又不可混淆。它们对中国文化格局和士人人格有不同的渗透。

(16)、“ 智慧如海、能量跃升”——《陆家易心智管理》应用系统课程,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及心经禅修方法与中西医学、生物科学、量子物理、自然科学结合。

(17)、健康教育运用《秘密——吸引力法则》,通过课程从意念上调整人的细胞,运用境修和功法而不是使用产品,成本低、效果好、接受度高、生命力强。并且受益者多

(18)、而庄子就大不同。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摆脱那些路径依赖,摆脱环境的束缚,挣开那些人性的枷锁,脱离人世间的所有对灵魂的羁绊,如他的《逍遥游》中的鲲鹏一般,扶摇直上九,后走向无所待的逍遥的境界。

(19)、第培养传承师、讲师和管理者:平台上层架构已经设计完成,软件基本形成,所缺的是传承师、讲师、代理商和管理者:需要投身国学文化、爱好国学文化、有信仰、有目标、有理想的人做传承师和讲师;需要企业家、创业者投入硬件基础(比如场地、设施、项目等),共同发展;需要成型的项目合作(比如家庭教育、儿童教育、健康养生等)。

(20)、第建设“国际杰出华商联盟俱乐部”、“国际杰出华商联谊会”、“跨国青年才俊组织”、“国际自然研究院”各地分支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和实体项目。

(1)、他始终与统治者分庭抗礼,决不媚颜屈卑,决不同流合污,真正做到了“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缮性》)。他宁可“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而不愿“舐痔得车”(《列御寇》);他宁可“曳尾涂中”,而不愿“藏之于庙堂之上”(《秋水》);他视相位如同腐鼠,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澧泉不饮”的yuān@②雏(同上)。《山木》篇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也?”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焉?”在他的笔下有一个傲对王侯,蔑视利禄的隐士群,他们之中有认为尧“贼天下”而逃尧的许由(《徐无鬼》),有“守陋闾,苴布之衣而饭牛”的颜阖,有“环堵之室,茨以生草,篷户不完,桑以为枢”的原宪,有“温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的曾子(《让王》);还有广成子(《在宥》),伯成子高,江阴丈人(《天地》)……。

(2)、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庄子》三十三篇中,大多数篇章都涉及这个以游戏态度解脱人生痛苦的主题,尤其以内七篇谈得深入集中。古代人谈论庄子比较重视游世思想。

(3)、《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五十岁中得举人,对功名利禄的疯狂追求,让他喜极而疯,既荒诞又可悲。

(4)、庄子的逍遥游,讲的不是鲲鹏的故事,而是人生境界的故事,狡猾的庄子,把人生的四种境界藏在鲲鹏扶摇而起的故事中,让我们去细细品味。

(5)、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6)、相比于物质上的解脱,逍遥人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人们从心造的笼子里解救出来。但是,与此同时,人生逍遥绝不是一项关起门来灌鸡汤的事业,它有实际可行的步骤,学习庄子的逍遥四重境,自然而然也会走入“逍遥游”的境界。

(7)、在庄子的《庄子·齐物论》中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意思是说,毛嫱、丽姬是大家眼中的大美女了,但是,鱼儿见了她们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她们就飞到高空;麋鹿见了她们就赶紧逃跑。我们觉得是美的,鱼、鸟、麋鹿却避之唯恐不及,这四者,谁知道天下真正的美是什么?

(8)、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9)、   意思是说,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了,可是鱼儿见了她们就深深潜入水底,唯恐避之不及,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以我来看,仁与义的端绪,是与非的途径,都纷杂错乱,我们怎么能知道它们之间的分别!

(10)、老子和庄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命题的诠释上。即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有生于无”这一命题始于老子,老子在哲学上把道说成是宇宙的高本体。《老子·第42章》云:“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11)、小结以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分享了老子和庄子道家思想中对世间万物规律的四个层次的阐释,从万物平等、到万物都具有两面性、再到万物的两面性都是相对的、后讲到了万物的两面性是会相互转化,周而复始地运动变化。道家思想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说已经讲的透彻和清晰。除此以外,道家思想还对人性、道德、和国家治理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后续我将继续为大家分享。

(12)、   大家好,这里是传奇国学,在道家思想开创者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对事物的对立统一辩证思维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释,它主要包括三层意思。理解这三点这对于理解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关键。今天我们通过《庄子·齐物论》来聊聊这三点。

(13)、外物:接纳万物,开阔心灵的局限性,打开心灵的无界限。超越名利得失。我们的一切滋养都是法界给予,学会感恩法界的养育。

(14)、不死不生:活在永恒的现在,生与死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把生命交给法界,快乐绽放生命的光彩。活在无界限的世界里,永不设限。没有我慢,没有卑慢,慈悲善待一切人事物。平凡平实平淡的接受生老病死,当死亡来临时,接受神圣的转变。人生不过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终来到,无学无修自作证的境界,天上地下,任我逍遥游。

(15)、从物质到精神,人生的每个维度都可以删繁就简。

(16)、真人是天尊的别名,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至人指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神人是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谓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

(17)、庄子引人注目的,便是于他提出的“逍遥处世”之说,庄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飘逸灵新的一种洒脱。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18)、  这里是心经禅修和易经智慧学习者的天堂,是有福转运者的乐园!

(19)、准备阶段:心智启航+吸引力法则+心经禅修;

(20)、无古今:超越时间相,活在当下。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看到历史长河中,生命只是白驹过隙。当你要抓时间,你却永远抓不住。当你要抓生命的流失,你却只能活在当下。生命是无奈悲哀,却无比的神圣。从而开启天眼,看得越远,智慧就会越高。超然一切,随波逐流,随顺因缘。

(1)、《庄子•秋水》中记载了一篇庄子与惠子相见的故事:

(2)、欢迎大家投稿,来稿不限题材,择优选登有惊喜

(3)、惠子却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立刻答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4)、不要因为有人喊你出门,就放弃读书。浮于表面都是风光,沉下心来自有答案。

(5)、《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6)、有一天,庄子和惠子路过濠水的桥上。庄子说:“你看这些儵鱼在下面游得多么快乐。”

(7)、当然,学术界重视“逍遥游”,但这是因为“逍遥游”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一通常引起人们敬意的话题。所以谈“逍遥游”实质是谈精神自由问题。“游世”作为一种游戏人间的生存态度,则较少有人予以重视。扩展资料:主要成就

(8)、逍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潇洒,它是一种心灵上的悟性,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和快乐的状态中去,抛开那些所谓的烦恼,让自己感到轻松、自然。逍遥人生的生命风格,首先是对人身心劳苦的一种解脱、一种处世风格上的拨正,从人生的本来意义上说,就是使人暂且忘了浮华的虚名,回到本真的澄澈。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逍遥于万物之上呢? 

(9)、第建设“教育、健康、境修”基地:在40个大中城市建设基地,把培训产业链、境修基地、康养中心、长寿村、老年大学结合起来,形成闭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10)、胡塞尔的思维抽象,但现象学的出发点,就是要放弃主观、经验、个体等固有的认知,以更纯粹的方式去观察和认识事物,这和道家思想家庄子所提出的“莫若以明”其实是类似的境界。

(11)、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

(12)、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标准下,有着不同的价值。

(13)、乘风的意思很直白,就是风来了,我就可以飞翔了。经过待风这一段时间的等待,此时,风终于来了,终于可以飞翔。但飞翔并不等于见风就可以飞,此时,你需要具备的是辨别风的能力。你要看懂风向,同时你还要看清这种风的大小,而不能贸然前行,认为只要是风就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懂得了辨风,下一步你就可以乘风了,在那时候,鲲必须全力一搏,飞腾而起,趁风的运动、趁海的运动飞起来,就可以变成鹏,昂首天外。而这种道理用现代的观点来说就是要具有慧眼,要善于发现并把握机会,这样,你才能达到理想的飞翔高度。

(14)、为何《庄子》的开篇,就是逍遥游?因为逍遥游中寄托了庄子的人生理想——无所待。因为无论是谁,有所待的话,你的人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让我们来看看庄子那篇充满奇妙幻想但又有深刻的哲学思考的逍遥游。

(15)、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然而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具体地说,老子宣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于是,无名、无功成为人生在世要修养的内容。

(16)、返璞归真,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便是人生的高境界。

(17)、第三种叫“太冲莫胜”,这是平和状态,情绪不内敛,不释放,一切只允许和接纳,对外表现无欲无求,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

(18)、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

(19)、世间万物,除了具有两面性、相对性之外,这两面还是会相互转化的,物极必反,这才是“道”的规律。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说“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到,繁多所以迷惑。”,在我们一般人眼里,直是好的而弯曲不好,但是在道家思想中,不管是在庄子,还是老子的思想中,他们更在乎的是事物的另外一面。

(20)、家庭教育从家风开始,引入“婚恋、孕期、早教、天才儿童、智慧家长、学习技巧、天赋能量、人生三观·”等等······· 

(1)、伐木工人回答说:“这棵树木一点用处都没有,用来做船,船就会沉在水底,用来做房屋的柱子,容易受到虫子的腐蚀,因为它不是一棵成材的树木,所以并不砍伐它,才能有如此之久的寿命。”

(2)、    物极必反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不仅是一种辩证的思想,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并且两个方面是对立和统一的,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会相互转换,时刻都在运动变化的,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势”。所以要顺势而为重要。

(3)、《老子·第25章》宣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个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4)、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淡洒脱;

(5)、荣华富贵转眼就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谈趣事,又有什么好在乎的呢?

(6)、#搬书偶得#人生如饮茶,无非是拿得起、放得下!(苏东坡教的四个放下)

(7)、外生:接纳所有生命,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命运共同体。如果地球毁灭,一切生命将灭亡。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世界,你能活下去吗?珍惜每一个生命,关爱每一个生命。

(8)、庄子是一位隐士。他说过:“故贤者伏处大山kān@①岩之下”(《在宥》),他宁愿曳尾于涂中而不愿意去享受高官厚禄。但庄子式的隐士决不同于“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的“避世之人”(《刻意》),他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缮性》)他正是这样一位隐士。

(9)、齐国有人,名谐,专门搜集怪事。谐先生是这样说的:“鹏迁飞到南冥去哟;必须凭藉水势,努力拍打翅膀,划水三千里,才可能升空。升空脱离海面以后,还得一圈圈的盘旋,搅动大气成一柱龙卷风,把自己抬升到九的高空,才可能启程向南方飞去。南飞航程遥远,又得藉助于夏季台风的推送哟。”

(10)、看那列子,修得风仙之术,乘风飞翔,享受空中旅游,活得自由自在。列子每次乘风旅游,玩他个十五天,列子不用两脚走路,也不用马用车用船,完全解决了行路的问题。但是,列子还有所待。待什么呢?待风。乘风飞翔,必须待风,无风便不能升空飞翔了。这个困难情况,列子与鹏相同。可见列子也不是想飞便能飞的。凡是有所待的,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自由自在,就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