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关于读书的事例
1、开卷有益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以这样的故事为镜,孩子们也要去思考,我们的学校在发生什么?为什么又会如此呢?如果我们记叙自己的学校,又会写下怎样的欢乐,怎样的伤心呢?
3、“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先生定的名。当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紧“三余”的时间攻读,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认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也。“寿峰岚先生据此为书屋定名,意在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勤奋读书。
4、2003年,我回老家和初中同学聚会,98个同学中,有两个亿万富翁、17个千万富翁,还有30多个百万富翁。他们都是农民,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抓住时代的机遇挣到了钱。
5、书不是的,却使女人千变万化。这世间,读书就像欣赏心仪的女子,总有一位适合你。世间所有女子皆是花朵,无所谓美与丑,只要落入喜欢之人眼中,便是惊鸿一瞥、玲珑一朵。不过缘分却显得更加重要,可遇而不可求。诚如男女之间很无奈的事。
6、记得又一次,我从书城买了好多书看,一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跑进房间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我妈妈第五次冲进我房间对我大吼,催我去睡觉。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慢吞吞地爬到床上,装成睡觉样。可是,等妈妈一走,我又“一咕噜”地爬起来,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地看书了。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书中的内容。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不经意地抬了下眼睛。哇!已经是十二点了!我这才又恋恋不舍地放下书,再次回到床上睡觉。
7、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刻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领悟。
8、洛阳纸贵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9、华罗庚的“厚薄”法: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10、三余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1、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2、春节时,父亲带我去给阿牛拜年,我在他们家的柴火堆里无意间发现一本书,后面的十几页没了,但是封面还在,这本书叫《林海雪原》。书是阿牛从街上捡来的,不是用来读而是用来引火的。大人们在客房聊天,我在灶房里看书看得入迷了,连吃饭的时候都在看。阿牛说:“书送给你了,你赶紧吃饭,书你拿回家去看。”
13、后来,读书似乎不那么功利,读书的日子内心充盈,虽然它不能短时间内改变你什么,但长期的阅读和积淀一定会暗地里让你发生变化,也许是你的见地、抉择,也许是化为眼中的那一抹光,举手投足的那一丝优雅。这时候的读书,是更加地杂乱零散的,《武曌》《中国八大诗人》《未来学校》《中国文化的精神》《先生》,一顿乱煮,不成体系。
14、这里的孩子小学毕业基本就去打工了,男孩在附近的城市,女孩有的早早生育,丢下孩子,孩子继续循环现在的生活。
15、三坟五典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16、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17、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
18、获取生活资讯,支持教师博览,谢谢!
19、哥哥比我高三个年级,我回到城里的时候,他已经上初中。我哥哥特别爱看书,常常借书回家,其中不少是当时的禁书。如《红岩》《红旗飘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西游记》《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等。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就可以看了。我自己喜欢买连环画,和小朋友换着看。记得《三国演义》《水浒》的连环画好像差不多买齐了。家里有些书,比如有一本旧的高中《文学》课本,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前面、后面好多页都掉了。
20、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40条关于读书的事例
1、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
2、著述等身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3、负薪读书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4、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5、有关读书的三个名人事例如下:
6、0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王永彬
7、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宋濂读书时,遇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老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9、0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10、有不少人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然为什么会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呢?可是,我却认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件。在书中。我可以跟海明威谈斗牛,听保尔·柯察金讲他的创作历程,和哈利·波特交流一下感受等等。总之,只要有输在,我的生活便从此不会变的枯燥,只会乐趣无穷。
11、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发布的文章吗,只要点上面蓝色文字“语文阅刊”关注就可以了。
12、教书快二十载,时常想,什么是短暂的陪伴后留给他们的恒久有用的东西。我想,不是每次考试前拼命追求的100分,而是培养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就这样,我希望爱阅读能成为我班孩子的标识,“悦读×班”从此种下。
13、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14、这是阅读的意义,也是灵魂苏醒的样子。
15、我告诉孩子,人的幸福有好几层。低层是关于吃喝的;再往上,是关于尊严的;再往上是你在这个世界的价值。
16、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17、0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8、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19、把时间继续往前推移十年。
20、这是一本来自西班牙的经典儿童小说,故事很简单:小镇的图书馆里所有藏书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字天书,所有的字母都消失了,围绕这一场事件,各色人等纷纷上场,演绎出一个时代的荒谬和沉重。
60条关于读书的事例
1、鲁迅12岁进“三味书屋”私塾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先生后来曾著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这段经历。
2、0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泰戈尔
3、我小时候读章回体,大一点读武侠,后来开始读余秋雨的散文,再是王小波。诗歌早是被迫读的,但因为武侠的原因,又喜欢上了诗歌,再到后来爱上纳兰、余光中,直到读海子,才明白为什么诗歌这么有力。
4、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5、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
6、《教师博览》能为老师们做什么?
7、1965年,他到西南三线工作时,又把这二十多箱书带在身边。十年浩劫中,身遭厄运,横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对警卫参谋说:“我别的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他工作之余就沉浸书海,桌上、床上、柜子上到处是书。他读书十分认真,他读过的书加满了批注。
8、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门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9、温舒编蒲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10、古时候有一个个性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忙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11、关于读书,我有几个故事
12、一开始,读相关的教育方面的书,读各种教学流派,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听过几位特级教师的讲座和现场授课后,开始追星似的延续阅读他们的著作,整套的“薛瑞萍”,整套的“蒋军晶”,整套的“管建刚”,还有窦桂梅、薛法根等。那段时间急于在教学上找到突破口,读的都是贴着教育标签的案例、随笔。
13、————————————————————
14、说明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15、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16、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17、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由于他一生读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19、他被罢官后从中南海搬出来,在清理东西时,把元帅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但是书,一本也不能丢。”把收藏的二十多箱书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
20、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80条关于读书的事例
1、枕中秘宝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2、我每周推荐一些不同风格的新书,每月会公布大体的阅读数字,帮他们记录数据,同时盯着他们读书的进展,时常和他们聊聊手中书籍的有趣之处,引发大家共同的话题。渐渐地,阅读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教室里时常会忽然安静,每个孩子都自由自在地读书,有的躺在沙发上,有的坐在地毯上。在他们的意识里,阅读是一件美丽而自然的事。
3、我酷爱读书,不论作者门第高低,也不论作品古今中外。只要是书,我都能读下去,而且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去,仿佛身临其境。
4、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5、爱读书现代小故事事例1
6、居里夫人领悟的故事:
7、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小动物,所以我在家里养了一只小公鸡,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小公鸡慢慢长大了。妈妈说要把它炖汤吃了,我死活不同意。有一天,我正捧着一本书,看到楚王要杀赵王的片段。就在这时,妈妈突然推门进来,说:“家里来客人了,把小公鸡杀了吧!”我只顾看书了,没听清楚,还以为妈妈说要杀赵王呢,就说:”杀了吧!“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我看见桌上有一盆鲜美的鸡汤。我问:“这是哪来的这么肥的鸡?”妈妈说:“是你的小公鸡炖的呀。”我顿时拍起了桌子,大声喊道:“谁让你们把我的小公鸡杀了?”“是你说的。”“我说要杀赵王,没说要杀小公鸡呀!”我掉下了眼泪,心想:“都怪我看书看入迷了,让我的小公鸡送了命!”
8、关于爱读书现代小故事事例相关文章:
9、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0、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齐,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一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11、美国18世纪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战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
12、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13、经典儿童故事:狼来了
14、万斯同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皮的孩子。而且曾经因为贪玩被家中客人们批评,丢了面子,于是他一怒之下掀翻了客人们的桌子,因此被父亲关进书屋。
15、我听孩子们读教材里的课文,咿咿呀呀地像念经。他们想读好,但这不是他们的母语,所以,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英文一样困难。
16、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17、束之高阁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18、0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19、映雪夜读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20、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100条关于读书的事例
1、云上读书节,别样的精彩
2、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校正。顾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3、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4、故事即生活,在比较、分析、创造中,每个孩子把一本薄薄的书读厚,再把厚厚的生活读薄,张弛之间,他们的阅读不再是与文字的交流,而是对于生活的咀嚼。
5、“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恨少”的时间里读书,幸福,开心。因为这样的阅读,孩子们热爱这间教室。他们说这是海边的霍格沃茨,他们以在这间教室里阅读为大的幸运。
6、三十乘书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7、蔡元培,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知识界的卓越越先驱。编著有《蔡元培先集》。
8、读书让我学会了热爱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一书记录了盲聋人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坚强学习、生活的奇迹。主人公海伦虽然仅仅拥有19个月的光明,却在黑暗之中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用爱心拥抱世界,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光明。书中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信心、感动和激励。
9、十年窗下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0、回顾这些年读过的书,好像也有明显的阶段性。
11、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12、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13、与书为伴,是对生命的关怀
14、1976年,我12岁,刚刚小学毕业。我的家乡在浙江富阳,父母都是农民。有一天,我父亲上山砍柴被蛇咬伤,我母亲去镇上请了一个郎中,叫阿牛。父亲被背回家时小腿肿得比大腿粗。农村流传一种说法,我父亲这种伤,如果不能及时医治,天亮鸡叫的时候人就不行了。好在阿牛来了,他从脏的卫生包里取出几颗像板栗一样的药,剥掉外壳,用温开水喂我父亲吃了,不到两个小时,父亲的腿一点点消肿,第二天他就可以正常下床干活了。
15、一个人除了身体还有心灵,多数情况下,心灵的问题无法用钱解决。我相信,孤独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而且孤独还只是精神世界表面的问题。这位父亲爱他的孩子,可是由于他读书太少,他的内心贫乏,他拿不出东西给他的儿子,他真的“穷得只剩下了钱”。
16、出版时间:2017年8月
17、读《草房子》,我们会去思考它和《城南旧事》的不同。同样是童年的成长记忆,一个发生在江南的水乡,一个发生在北平的胡同。我们要从桑桑的经历里明白什么是成长,也要理解在英子的记忆里,苦难又有怎样的滋味。一南一北的两个故事,视角的不同、意蕴的不同、风俗人情的不同,每一种区别都值得孩子们去思考、比较,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
18、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19、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思考。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忙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0、陪伴是长情的告白,读书是浪漫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