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荀子劝学教案分享
1、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4、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5、明确:蓝————青水————冰
6、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7、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8、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9、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10、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13、请指出来,并说说这些比喻句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14、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15、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16、明确:风雨兴焉。“焉”释为“这里、此处”。
17、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8、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19、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20、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40句荀子劝学教案分享
1、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2、蟹六跪而二螯。“而”表并列的连词。
3、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4、闻者zhāng()假yú()马者
5、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6、请参照本文的论证方法写一下自己的见解。
7、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8、(高中语文必修三以及其他资源正在陆续重新发布中)
9、(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1、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3、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14、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5、★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
16、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17、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18、过渡: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学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呢?
19、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0、《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60句荀子劝学教案分享
1、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2、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3、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详、正)(略写)(详、侧)
5、(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
6、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8、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9、第四段阐述学习的终归宿。
10、“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1、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12、 另外,荀子的《劝学篇》是关于学习的名篇,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 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 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书中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文句,已成为后代人们的座右铭。
13、(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1)学比可以已――中心论点
15、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16、⑵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17、学习的意义:“青”“冰”——提高自己“轮”“木”“金”——改变自己
18、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19、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20、学不可以已:青蓝,冰水之较;木金之成—比喻论证
80句荀子劝学教案分享
1、(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的品德和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的品德和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3、⑶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4、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在荀子的《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7、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8、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9、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10、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11、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12、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13、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
14、初读,积累文言知识
15、中心论点明确了以后,第二三四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分别在谈什么?
16、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17、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18、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9、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20、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0句荀子劝学教案分享
1、(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2、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3、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4、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5、(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君子”之成为"君子",并非本性"善"于常人,而是通过学习达到了"善假于物"的结果。《荀子·天论》中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他这里的论述:“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7、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8、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9、本文标题“劝学”,如何理解?“劝”字是”六书”构字法的哪一种?
10、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11、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
12、译:兰槐的根是一种香草,若把它浸入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接近,(即使)平民也不愿佩戴。
13、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14、(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15、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6、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跂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18、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19、我的课堂,我一直认为如同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像水一样漫开,又像花儿一样开放。在常态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态结构与亮丽所在。当学生或者听课的教师在经过了我的一节课后,不经意间,他们会发现,刚才,他们确实置身于一道风景之中。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来进行展开,巧设,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
20、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