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28 01:51:57

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前二十句)

1、英文studyfromhimwhenheisvirtaous

2、《论语集注》(朱熹):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5、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6、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7、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8、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9、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10、(译文)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2、①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

1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14、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15、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16、(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17、(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18、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9、《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20、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前四十句)

1、(译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2、(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3、(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4、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5、觅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6、(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施恩惠给老百姓,帮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有完全做到呢!至于说仁,那不过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让别人飞黄腾达。能够将心比己,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

7、《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本文整理了《论语》十二章相关内容,欢迎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9、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10、(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11、②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12、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13、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14、(注释)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15、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之前,《大学》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埋藏在在《礼记》之中默默无闻。到了1190年,六十一岁的朱熹在临潼做官,用公费刊行了「四经」和「四子」。「」四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四书」。朱熹不仅刊行了「四书」还做了注释,《大学》和《中庸》的注释为朱熹原创叫做「章句」,《论语》和《孟子》的注释引用了程颢程颐兄弟和其他人的一些意见,所以叫「集注」。后人把这套书合成为《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这套书就是标准教材,「四书」影响大大提高,《大学》因短小精悍更是读书人的必背篇目。

16、翻译: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18、独: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9、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20、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前六十句)

1、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2、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3、②因:因袭:沿用、继承。

4、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5、(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6、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7、(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8、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9、(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0、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这在《学而》篇中已经提及。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11、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12、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3、(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14、(注释)(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2)菲:菲薄,不丰厚。(3)致:致力、努力。(4)黻冕:音fǔ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5)卑:低矮。(6)沟洫:洫,音xù,沟渠。

15、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6、(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17、③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18、(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9、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0、(评析)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据后代儒家讲,孔子见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这里发誓赌咒,说如果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去谴责他。此外,孔子在这里又提到了“天”这个概念,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孔子的观念上还有宗教意识,这只是他为了说服子路而发的誓。论语原文译文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前八十句)

1、(注释)(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2)纵:让,使,不加限量。(3)鄙事:卑贱的事情。

2、‘罔’同(或通)‘惘’

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4、(注释)(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5、25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美也。”

6、③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5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

9、(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10、(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事。”

11、(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2、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3、(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4、(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15、(注释)季氏:指当时鲁国三大权门之一的季孙氏,八佾,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越。忍:忍心,指季氏。另一种理解为”容忍”,指孔子。

16、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17、(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18、⑤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19、(解读)正直是立身处世之本。

20、(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论语全文及翻译注解(前一百句)

1、②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3、(注释)①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著名政治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在郑简公、郑定公时执政22年,使郑国能够在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之间得到尊敬和安全。②行己:自我修养。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6、(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7、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8、11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9、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10、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11、(注释)(1)二三子:这里指孔子的学生们。

12、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13、本篇的第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14、③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15、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16、(注释)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17、(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兢兢业业.

18、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19、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20、(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