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Ⅰ)
1、这句话来自三国时候的董遇。他出名的还是学习方法,他要求学生读书百遍,说出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种经典语句。在学生诉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董遇又总结了读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依然是要求人们抓紧时间去读书。董遇还著有《朱墨别异》,但是没人能学会。
2、0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3、以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为例,《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的作品,由郑振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翻译,译文的语言有时代的烙印。
4、记者: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6、0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7、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对于习武也是一样的。
8、王汉宗粗钢体《庄子》端正典雅,形美字明,清晰利落。
9、骆驼祥子告诉我们,人如果失去奋斗目标,就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分别了。一个人一定要有个奋斗目标,而且是万万不可以丢掉的,如果失去它,人就会堕落下去,后变成个废人。祥子是好的例子。我们在为祥子感到不幸的同时,应该正确认识新时代给我们创造的方方面面的条件,有梦想就去努力,不断前进完成自己的目标。
10、就象梦一样,它是自由而随性的,是流动的自然河流,不是人工开凿的大运河。我们不能从图纸上去认识它理解它,只能随它而下,去领略它和它沿途的风景,去描绘它的感觉,去勾勒它的线条。
11、〖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12、共4册,精选《诗经》、《论语》、《道德经》和《庄子》里的部分篇章,做成描红本。
13、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14、选入教材时,编写组反复揣摩文意,请教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再对其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表述的地方作了修改,比如,把“狂欢地跳着舞”改为“跳舞、狂欢”,把“壁角”改成“墙角”,“散学”改为“放学”,既改动符合文义,又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课文内容,并不会造成所谓“经典的缺失”。
1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的主要意思是:
16、“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17、看到这个问题,脑子里马上出现电影电视里常见的镜头:古时候私塾学堂里,一位穿长衫的老先生,手里拿着戒尺,领着一几个小儿郎,摇头幌脑,全神贯注,朗朗大声读书的可爱可亲模样儿。
18、——王永彬《围炉夜话·第041则》
19、湖南作家怎么还原东北土改
20、〖出处〗《魏略·儒宗传·董遇传》(三国魏郎中鱼豢所著)
读书百遍(Ⅱ)
1、释义: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2、"读书百遍"下一句是“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这句话出自南宋朱熹的《训学斋规》,部分原文是: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这句话的意思为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字帖整体包装精致典雅,可以用来送朋友,也适合自己珍藏。
4、《训学斋规》中其他经典内容还有: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5、1932|《人生哲学的一课》《上海的狐步舞》
6、“高等华人”的战时历险
7、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8、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9、婆媳矛盾背后是抗战胜利的寒夜
10、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11、这时候仍然是孩子的人,他的神就会死亡。
12、有人据此提出三年级不宜出现这种复杂的引号用法,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但是,编写组认为,在真实的阅读中,遇到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疑问,教师可以稍作解释,不需要专门传授相关知识。
13、陈先云告诉记者,教材的编写,没有好,只有更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社会各界对其关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教材的看法和意见。编写组将在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使统编教材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14、见多识广的意思是,见的多,知道的广,形容人阅历深,经验多,知识广博。
15、《三国志·魏书》中出现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学者的钻研。
16、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册的起步阶段,学生识字量小,自主认读汉字能力较弱,部分方言区的学生普通话基础不佳。因此,教材采用了全文注音的方式,体现出包括轻声在内的语流中的音变现象,以减轻学生识读汉字的负担,并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讲好普通话。
17、而且,读书就要读出来,这是必须的。
18、我小时候的读书时,小学不用说了,没有什么印象了。到了初中高中时代读书,记忆里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半生不熟,吃夹生饭的多。根本不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很少下功夫朗读课文。
19、这部高考名著曾经被封杀?
20、从《苏轼诗集》的不同版本和相关文献来看,“晚景”和“晓景”各有依据,难以轻易判定孰对孰错。近年来,学界也曾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辨,但各路说法的证据皆不充分,仍难下一定论。
读书百遍(Ⅲ)
1、吞了一肚子囫囵枣,因为不能被消化,对机体没有任何好处。同理,书读的不少,却不能长学问,就毫无意义。不过,如果你只为消遣,猎奇,那也未尝不可,目的不同,对读书的要求就不同。如果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就要学会精读。好多文章读的少并不能很好领略其要旨,理解其精髓,要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并且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查注解或者工具书,甚至向别人请教,以利于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彻底消化吸收。
2、《诗经》是中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中叶。借由这部书,我们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唱歌的。
3、1937|《大波》《大小阮》
4、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汉语成语,读音是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释义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处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造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经文也是一样,因为潜心地去研究经文,修罗每日都繁忙并愉悦着。释义:一本书如果能读上百遍,书中的意思自然能够领会。
5、你刚刚酝酿好的换气口还没打开,又被堵上了,你感到难受而愤怒,想下船单干;
6、“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7、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8、“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处: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释义: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9、但是事物的无常在向你靠近,而无常却从未体验过人的意义。
10、书只有“读”才能懂,读的目的就是“见义”。
11、“要让书成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颗绕书本旋转的卫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爱迪生如是说。那就让我们读百遍书,带悟性思索,其义自见。
12、谁拥有儿童,谁就拥有未来
13、刘墉:处处有文章,就怕你看不到
14、节选自——影视剧《肖申克的救赎》
15、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16、《论语》是春秋时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乃“四书”之首。
17、你只需摊开纸笔,平心、静气、凝神、写字,便可开启一场与先贤对话的清修。
18、译文:客人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1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0、这个成语的意思为: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出自陈寿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翻译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读书百遍(Ⅳ)
1、书中谈及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品行、教育等诸多内容,自古便是儒家必读经典。
2、限时特惠178元(原价198元)
3、家族史也是一道大餐:孩子越了解家族史,越能把控人生
4、“道可道,道,名可名,名。”
5、成功之人和不幸之人的神都是孩子!
6、刚刚走过一段水域,大家各有所感,纷纷慷慨的分享自己所得,相互交换和观摩。一个短暂的沉默出现了,有人认为这是可以继续往前的讯号,于是招呼着大家上路了。可是你自己知道,你并没有准备好继续上路,你还需要时间。
7、——王永彬《围炉夜话·第159则》
8、“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出处: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原文是: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10、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其义自见,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解释,见:显现。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领会。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译文: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三国魏郎中鱼豢著):“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1、这时,你可能希望大家再停一会,等等你,可是船已经重新启动了,似乎不太现实;
12、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13、涨知识|为什么是露马脚而不是露人脚?为什么是马虎不是牛蛇?
14、校址: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路81号
15、从熟悉又陌生的朗朗童声中,一下子好像听到了古代传统文化召唤,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心情竟然莫名的激动不已。
16、官网:www.hnfms.com.cn
17、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18、让我们一起相约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19、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0、工具也给你准备好了,附有精致钢笔一只,纯黑墨水一瓶(30ml)。
读书百遍(Ⅴ)
1、▼点这里,购买国学典籍字帖
2、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3、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其义自见,这两句话出自于《三国志·魏志·董遇传》,原文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意思是书要多读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只有做到精读方可领会不通之处。读书百遍也有人把它叫做书读百遍,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要深入了解书中的知识,好反复去阅读文章,这样每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不等他人讲解就能自己读出书中的含义,文章的意思会自然出现,是很奇妙的。这种观点或许对一部分人适用,但是对于那些迂腐不堪、只知道一味死读书的人,无论书读了多少遍还是没用的。读书就要学会善于独立思考,不能只会纸上谈兵,要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如果还有疑问,可以继续重复前面的步骤。当然,如果你乏了,如果你想再看看其它的风景,那么可以帮它放在那,等你下一次回来的时候,再去感受它。
5、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6、记者:引用别人说的话,怎么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7、17岁时的寒假日记,令人感动!
8、“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取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9、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0、〖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11、其次,我们聊聊“其义自见”的问题。这里指的首先是字义。《四书章句集注》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其意者也”这段应该是过去读书人都熟悉的话。一本书里面的文字,每个字词如何理解,往往有着丰富的字形、字意和背景知识,不是依靠单一文本读上百遍所能解决的,所以需要相关的工具书与参考书。自古以来都有读书顺序的讲求,先小学后经学,先《大学》《论语》后《中庸》等等兹不赘述。想要读懂某本书,绝不是靠机械式阅读就能解决的。如何对文字有了错误的理解,通过上百遍的重复,反而会闹出笑话,贻害不浅。
12、见已读读书,如逢故人。
13、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因此写中国字和画国画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14、综合考虑上述条件,教材便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版本。
15、古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博闻强记,包括历代科举考试,背熟八股文,实际上,从读书效果角度看,都有可取之处。
1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见:知道。古同“现”。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见:知道。古同“现”。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8、看见和感受种子的力量。自我的生发和成长,是我们永恒的生命之力。
19、1940|《在其香居茶馆里》《呼兰河传》
2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shūdúbǎibiàn,qíyìzì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