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17 18:21:54

20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2、主讲人:林存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3、是亭林此书,所用意,如潘氏所称述,实在第十三卷之论风俗,即上述所谓亭林行己之教者,既已不为后世重视。至其拨乱涤污,博考治道,欲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者,后儒亦舍弃不道。故四库提要评此书,意见乃与潘氏正相反。以为:

4、(解析)(1)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2)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

5、(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6、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7、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大备于唐、宋之初,其固而失通,繁而寡要,诚亦有之,然其训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义去圣贤之门犹未远也。学者治经,必以汉人为宗主。汉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几圣贤之门仞可窥,儒先之钤键可得。

8、老氏之学,所以异乎孔子者,和其光,同其尘,此所谓似是而非也。卜居、渔父二篇尽之矣。非不知其言之可从也,而义有所不当为也。子云而知此义也,反离骚其可不作矣。寻其大指,「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此其所以为莽大夫欤?

9、主讲人: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10、全氏斯言,可谓能阐亭林志节矣。然三百年来,亭林终不免以多闻博学见推,是果为亭林之辱欤!亭林地下有知,客死之魂,不知又将于何归依?今谓亭林乃清学开山,亦仅指其多闻博学,而忘其「行己有耻」之教者,岂不更可痛之甚耶!(乃以博学多闻见推)

11、顾炎武的思想着重经世,强调有助“经世致用”的实用性学问,不仅反对宋明理学家探讨心性的学风,并主张以经世致用的“实学”,取代“理学”。

12、顾炎武在哲学上的经验主义立场,使他能够冷静地分析国情,正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主张,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在很大的程度上突破了中古传统,反映了中国社会开始其近代转型的发展趋向,表现了“新的突破了旧的”的时代特征。然而,顾炎武的经验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经济思想的进步性。

13、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14、近来讲学之师,专以聚徒立帜为心,而其教不肃,方将赋茅鸱之不暇,何问其余?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夫道之隆污,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文集卷三与友人论文书

15、语云:‘海者,闽人之田。’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谨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聚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窃谓洋税不开,则有此害。若洋税一开,除军械硫磺焰硝违禁之物,不许贩卖外,听闽人以其土物往。他如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各趋之者,当莫可胜计,即可复万历初年二万余金之饷以饷兵。或云可至五六万,而即可省原额之兵饷以解部助边,一利也。沿海贫民,多资以为生计,不至饥寒困穷,聚而为盗,二利也。沿海将领等官,不得因缘为奸利,而接引、勾引之祸可杜,三利也。……此非臣一人之言,闽省之公言也。

16、B.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17、主张赋税政策既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到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时因地制宜

18、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明了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的产生,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经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反思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潮的涌现。这股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19、是知亭林平生著述,着意专在二书矣。然亭林既高唱明道救世,而曰:

20、《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观点内容。

40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历年渐远,读先生之书者虽多,而能言其大节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为立传者,以先生为长洲人,可哂也。此即指李光地……及读王高士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沈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安得不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2、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请采纳

3、顾炎武一生将道德、学问、文章有机融为一体,终身孜孜追求,成为学者的楷模。其一生治学,都以务实致用为依归,以“文须有益于天下”为指导思想,认为大丈夫之所以学习的原因,是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如果只是为了吟诗作赋,玩文字游戏,那就成了所谓的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与同时代的方以智、王夫之等不约而同地开启了以经学为求道工具、以匡时济世为立道目的的实学思潮。其品志之高洁,人格之伟岸,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经久不衰的精神震撼力量。

4、第(1)问,顾炎武思想产生的背景,要结合明朝后期史实概括,可以从君主独裁、宦官专权、官僚腐败等角度回答。

5、(2021年11月27日)

6、A.反对君主专制B.以天下为己任C.提倡公平法治D.反对宋明理学

7、其思想特点:是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一定意义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8、第六讲“行己有耻,以礼为教”:顾炎武的礼学思想

9、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10、调整不合时宜的生产关系,解决官田问题、生员问题、私租问题、奴婢问题,废除官本位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主张以雇佣劳动制度取代传统的蓄奴制度

11、B.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C.李贽的《焚书》

12、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13、(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献章思想的影响。

14、三是政治腐败,官商勾结,垄断市场。顾炎武认为,在阻碍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健康发展各种非经济因素中,关键的因素在于政治腐败。在晚明中国,有一大批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来从事商业活动、与民争利的官员,有一大批具有官场背景、并在这种背景下从事不公平竞争的商业活动的豪绅:“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这一势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垄断了市场,严重阻碍了民间的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5、故亭林治经学,所谓明流变,求证佐,以开后世之涂辙者,明人已导其先路。而亭林所以尊经之论,谓经学即理学,舍经学无理学可言,求以易前人之徽帜者,亦非亭林独创。考证博雅之学之所由日盛,其事亦多端,惟亭林以竣绝之姿,为斩截之论,既谓经学即理学,因以明经即明道,而谓救世之道在是。至欲一切反今以复之古,其于音韵,至谓「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此何以免「迂而难行」之诮?四库提要评日知录语。归玄恭遗着有与顾宁人书,亦谓:「友人颇传兄论音韵必宗上古,谓孔子未免有误,不亦迂怪之甚!」此则尤评骘亭林学术者之所当知也。

16、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17、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18、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概括为()

19、“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滨湖近山小民力穑,耕渔之外,男妇并工捆屦、䌟麻、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闤之间,望如绣锦。”“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兹山有焉。”(《天下郡国利病书》)

20、点击下列标题进入往期精选

60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顾炎武主张以封驳制来约束君主权力,防止君主独断专横和政治腐败。

2、(解析)本题考查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

3、以言夫亭林博学之教,则著者有两书:一曰日知录,一曰音学五书。亭林尝自言之,曰:

4、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也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它他的思想主张及作品对后世的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故其于「馆舍」、「街道」、「官树」、「桥梁」诸条,均卷十二凡关于地方之建设与兴筑者,尤拳拳致其深情。亭林既着眼于地方之自治,遂连带而及郡县之分权。郡县分权,固为地方自治之先步也。故曰:

6、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7、顾炎武所论说的徽州商人勤俭致富的精神,与马克斯·韦伯论说的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新教伦理精神虽不同但亦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认为,徽州商人们之所以能够致富,首先在于勤俭。他说:“新都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8、二是专制统治者对某些经济部门商品贸易的垄断。顾炎武以食盐贸易为例,指出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主要弊端在于,它只有利于盐吏们大量侵吞国税,又阻碍了食盐的自由流通,造成了民生的困乏。他说:“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读史者可以慨然有省矣。”这一论述,与马克斯·韦伯所论说的儒家士大夫为维护其乱收费的特权而阻挠自由贸易的观点真可谓不谋而合。

9、「著书不如钞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文集卷二钞书自序

10、顾炎武曾经五次来到陕西关中。在此,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有名的当属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二曲)、华阴的王宏撰(山史)。

11、(解析)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故C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故排除.B出自《周易》,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是屈原的名言,故排除.故选C.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12、大抵亭林为日知录,应在五十后。今考其五十前后交游,四十五至莱州,得任子良;至青州,得张稷若尔岐、徐东痴夜。四十六至邹平,得马宛斯骕:至长山,得刘果庵孔怀。五十一至太原,得傅青主山;至代州,得李子德天生;至华阴得王山史宏撰;至盩厔,得李中孚颙。凡此诸人,惟东痴以能诗鸣,二曲以理学着,其它皆精考核为博古之士。而亭林四十五以前朋友,如归玄恭庄,如万年少寿琪,如潘力田柽章,如吴赤溟炎,则皆文史之材也。是亭林学侣,在南者多尚藻采而贵通今,在北者多重质实而务博古。亭林自四十五北游,往来鲁、燕、秦、晋二十五年。尝自谓「性不能舟行食稻,而喜餐麦跨鞍」。见汉学师承记然岂止舟鞍、稻麦之辨哉?其学亦北学也。虽其天性所喜,亦交游濡染有以助之矣。

13、7月31日(周六)9:30

14、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

15、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16、顾炎武提倡反清复明,在失败以后,顾炎武游历各个地方,并且潜心治学,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学者、思想家。顾炎武被清朝学者称为开国儒师,他继承了反理学思潮,并且对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和发扬。顾炎武在文学道路上极具探索思想,开创了新一代学风,给清代学者带来了很大影响。顾炎武在明末时期,就开始对理学进行批判,顾炎武在批判中建立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17、顾炎武的经学思想及其成就

18、(3)(明末清初)顾炎武

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献章的思想主张及其背景。

20、则即谓清初考古博雅之风,乃有激于当世之时文举业而然,亦不为过。集注束缚人既久,而八股亦遂有不依注以为高者,此风盛于明末。清初如吕晚村、陆稼书盛唱尊朱,其实只求为八股者一字一句反之朱注,与亭林诸人之求反之汉、唐注疏者,取术虽不同,其为针对当时时文八股之风尚习俗而发则一也。

80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空疏的学风;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顾炎武通过提倡经学来作为其倡导经世致用之实学的号召。他提出了“理学,经学也”的著名命题。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他详细论列了天文气象、农田水利、采矿、制盐、造船、航海、海战和内陆河流湖泊的水战等各方面的知识。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他已经开始研究“船坚炮利”的问题。他致力于开辟中国哲学知识论的前进方向,认为圣人之学本质上是一种注重个人道德践履和社会政治实践的学说,虽然也讲“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有体用之分,但并没有用心于内之说。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专用心于内”,但主张发挥“心”的能动作用,去认识事物,去“裁物制事”。

3、本次活动将通过新浪微博、山东公共文化云进行全程直播。

4、进入山东公共文化云网站首页→地区切换(山东省)→(活动直播)→下拉至精彩预告→即可观看

5、牧斋此言,即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说。两人立身制行,固不可拟,然言思辙迹之同,皎然有不可掩者。又初学集卷七十九与卓去病论经学书谓:

6、乃其自述编纂音学五书也,则曰:

7、(解析)顾炎武是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他认为君子做学问是为了明道救世,空谈诗文义理与治世无益,“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表明黄宗羲以天下为己任,故B正确;A、C、D均与材料中顾炎武的主张不符,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来引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B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9、(2021年7月17日)

10、在知行问题上,针对明末空疏浮华,随世浮沉的风气,顾炎武主张知行统一。他提出“天下兴亡,匹夫与有责焉”(卷十三《正始))条)。有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还要“博学于文”

11、其言分汉学为三派,亦良有见地。如其所举,汉学家辟宋儒三罪,苟依梨洲明儒学案序所阐,流弊皆可免。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论,虽意切救时,而析义未精,言之失当,诚有如方氏之所讥者。惟以亭林与毛氏、惠氏之俦,一例以考证学者目之,亦方氏所不取也。抑「经学即理学,舍经学安所得理学」之说,亦非亭林。牧斋初学集卷二十八新刻十三经注疏序文作于崇祯十二年十一月已谓:

12、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13、内容提要:晚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凸显了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二重性等时代难题。顾炎武纵观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之大势,深刻分析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矛盾的对策。他的经济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4、亭林对于政治之主张,大率备详于日知录卷八至卷十二之五卷。其堪注意者,为对于风俗之重视。故论政亦多着眼于风俗人心,与第十三卷诸条精意相通,此点尤为亭林论政特色。盖亭林固亦染受宋明理学精神,而特不尚心性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也。兹举其较大之论点言之,则有郡县分权及地方自治之主张。亭林谓:

15、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16、以清代明为例,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战火中遭到严重摧残,顾炎武目睹“汾州米价每石二两八钱,大同至五两外,人多相食”“凤翔之民举债于权要,每银一两,偿米四石”又耳闻“东土饥荒,颇传行旅,江南水旱,亦察舆谣”,说:

17、炎武自中年以前,不过从诸文士之后,注虫鱼,吟风月而已。积以岁月,穷采古今,然后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于圣贤六经之指,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见梨洲思旧录

18、城中米珠取于湖,薪桂取于严,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

19、主张实行统一而稳定的货币政策,既反对“以年号铸之钱文”、币制屡变,又反对“各自行钱,不相流通”的地方保护主义

20、解决非经济因素与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100条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则试问此书与明道救世之关系固何若?盖亭林尝谓:

2、其正声厉色如此。又曰:

3、(2)学术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4、亭林常自处为硁硁踽踽之人,文集卷六与友人辞往教书盖自比于古之狷者。故又曰:

5、巡检,即古之游徼也。巡检裁则总督添矣。何者?巡检遏之于未萌,总督治之于已乱。同上

6、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

7、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

8、主讲人:何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9、《启祯野乘•徐文定传》中载,“(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这表明徐光启()

10、在对道器关系的论述上,顾炎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他说:“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卷一《游魂为变》条),“非器则道无所寓”(卷一《形而下者谓之器》条),认为充满天地间的无非是气,气聚而为万物,散而为太虚。

11、在对于鬼神看法上,顾炎武重人事而不迷信鬼神,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对于上帝、天神、地狱持否定的态度。他说,上帝司祸福,天神察善恶以及佛教的地狱都是不存在的。他认为善与善相感,恶与恶相感,只是气化感应的结果,就像水向下流,火向上升一样,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高的思想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13、盖天下之洽乱,本之风俗,风俗之盛衰,由于一二贤知之士。天下兴亡,匹夫固宜有责。亭林所唱行己之教,大体如是。然自亭林当身,已见称狷介,于世不谐,及其身后,能领解其旨者益尠。李光地为亭林小传,至谓其「孤僻负气,讥诃古今人必刺切,径情伤物,以是吴人訾之。」光地固不足道,然其言可代表当时一辈人见解也。陆稼书亦谓亭林「不免傲僻之病」,见年谱定本卷上,李、陆均清初程、朱正学也。全谢山深嘅之。谓:

14、在论君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反对“独治”,实行“众治”的主张。他认为:人君对于天下,不能搞“独治”,如果搞“独治”,则“刑繁”;搞“众治”则“刑措”。

15、A.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16、第一讲经师与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

17、第九讲顾炎武与宋明理学

18、主讲人:周可真(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19、亭林成学著书,大率在四十五岁北游以后。此亭林与黄梨洲书亦自言之,曰:

20、今有一言可以活千百万人之命,而尤莫切于秦、陇者,苟能行之,则阴德万万于公矣。请举秦民之夏麦秋米及豆草一切徵其本色,贮之官仓,至来年青黄不接之时而卖之,则司农之金固在也,而民间者省倍蓰之出。且一岁计之不足,十岁计之有余,始行之于泰中,继可推之天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