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经典的一句话20句
1、100多位学员:这是我听过的丰盛的课
2、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4、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5、好学+坚持=涵养
6、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7、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8、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9、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10、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11、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12、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1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4、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15、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6、“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7、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
18、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向在虔时终日论此。
19、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2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精选王阳明经典的一句话40句
1、宋明理学,是在较长历史时期中儒、释、道三教冲突融合的结晶和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新发展阶段。
2、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3、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4、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5、其实你仔细去体会王阳明,当年为什么要把这一套东西搞个名字叫心学,因为他也明白,如果他不搞一个名目。跟你去谈这是儒家的或者这是佛家的,这是道家的。很多人一下抓住就走偏了。他只不过是用他的一套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方式去表达那个道。
6、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大道至简,简单,只要你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回到当下,把自己的心关照好打理好,自然而然总有一天会有他那种境界。然而越简单的事情人们越是不喜欢不相信,否则一辈子追求搞得要死多没意思,划不来,不值得,总得得到点啥才行,总得发发光啊!
7、——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8、王阳明重新解释《大学》“格物致知”。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诚意,正义其实都是“致良知”一个功夫。
9、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10、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礼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12、“致良知”本身就是“知行合一”,也包含了“心即理”,所以王阳明把致良知看得很重,称它为“千古圣学之秘”,他甚至说“良知之外无学矣”!
13、原句: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4、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5、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16、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
17、(考考你)小学一年级数学题难倒了上万研究生:小明向爸爸借了500,向妈妈借了500,买了双鞋用了9剩下还爸爸10块,还妈妈10块,自己剩10块,欠爸爸4欠妈妈4490+490=9加上自己10块=9还有10块哪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点击上方“中华传统文化”,关注后!回复:小明查看答案!
18、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19、王阳明:认真,你就赢了!
20、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精选王阳明经典的一句话60句
1、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2、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3、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4、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5、Email:zhangtaolawyer@sina.com
6、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7、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8、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9、王阳明:愿你一念放下,方能万般自在!
10、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11、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12、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13、出自《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14、孝道是发自内心的行为
15、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16、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7、作为中国人,不可不知王阳明。
18、实际上,因为格物致知学说具有研究客观事物以获取知识的含义,一些重视研究自然的有识之士也借用这一口号,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以阐发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即曾这样说过:“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搔首问》)王夫之所提到的“质测之学”,是方以智的创举,它的中心内容是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19、王阳明习传录中有个著名的典故就是
20、故事背景: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精选王阳明经典的一句话80句
1、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2、出自《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3、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4、http://www.maxfcls.com/(PC端)
5、“格物致知”,载于《礼记.大学》。
6、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7、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8、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感悟: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好法门,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好磨砺。
11、王阳明: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
12、——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13、理学各家对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重大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大大深化了中国古代的理论思维水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14、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15、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6、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7、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18、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19、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20、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精选王阳明经典的一句话100句
1、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3、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4、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5、白云冉冉出晴峰,客路无心处处逢。已逐肩舆度青壁,还随孤鹤下苍松。
6、我听他说完,有点气,我说:你这人思想很偏激,现在咱们很多人的文化追求高了很多,对王阳明对很多灵魂之学对咱们国学传统精髓,都有了追求,这是好事,难道你希望大家都只是赚钱打游戏吗?即使不懂,又怎么样?还不能学吗,谁不是从不懂到懂呢?
7、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8、“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9、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0、王阳明的良知,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一老太在马路上摔倒了,那我们扶还是不扶?按王阳明中的良知出发,从人的本性出发,我们该扶,不扶反而我们就有问题。当然这种思想是好的,是需要弘扬的,但面对不同层次的人及复杂的社会,我们是应该用法,理来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再去帮助人,当然特殊情况也需特殊处理。"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引导实践,使其融合。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不断思索,不断实践,而非夸夸其谈,不务实业或者光埋头苦干,傻干,工作质量提不上去,不去想为什么?
11、或者打开电视打开哪里媒体全部都是王阳明,我告诉你那就坏了,那就完犊子了。
12、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13、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14、他创建了著名的“象山书院”,培养大量弟子,时称其与兄陆九龄为“江西之学”,与朱熹的“闽学”,并称“朱陆”。
15、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6、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7、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18、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雪上加霜。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19、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0、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