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20句(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5-06 11:44:55

王阳明心学20句(前20句)

1、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2、“自暴者不可有信也,自弃者不可有为也。言非礼义,谓打用子自暴;吾不多不能居仁由义,谓打用子自弃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生过之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学他)的人,不能和生过之去自出有价值的用小孩到业。说事吃样诋毁礼义,这将和外学自己戕害自己;自后他是为不能守仁那天义,这将和外学自己抛弃自己。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人称之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三不朽。余秋雨称之为历史上策一个真正有文化的军事家。

3、心静者高,高者俯瞰世界;心和者仁,仁者包容万物;心慈者深,深者淡对冷暖;心慧者安,安者笑对人生。

4、都说医者仁心,其实医生的确是仁慈的,但也是残忍的。

5、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6、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7、格物致知,灭除轻傲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8、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一腔热血,尽诛宵小乃天策义我有一玉簪,足以慰凉心,你曾说过,随我游医护我无虞我有一军罐,足以护到老,医者仁心,终究是你不守信用医者仁术,大医精诚。

9、夫学贵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於孔子者乎?

10、从此至今,儒家的思想就主要分为理学与心学两派。

11、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2、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3、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4、?人为什么会恐惧和焦虑?该怎么应对?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15、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16、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17、常快活便是功夫。

18、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19、当王阳明行至钱塘江时,便遇到了刘瑾派来的杀手。面对此险境,他急中生智,他趁着夜色跳入了水中,并把自己的衣服留在岸边,以此来营造一种他投河自尽的假象。也许是太过逼真,官府和他的家人都信以为真,在钱塘江中四处寻找他的尸体,久寻不到,还在江边为其吊哭了一场。殊不知,王阳明潜逃到福建,想隐姓埋名,了此一生,又担心影响家人的安全,只好想方设法避过追杀,到贵州赴任。后来刘瑾倒台,王阳明被重新起用。

2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心学20句(前40句)

1、 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2、知善知恶是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分别是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句意: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正确的认识;

3、心底无私天地宽,人的初心是善,保持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4、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5、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6、王阳明的心学一直在强调人们要时时反省自身,正视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不要一味责怪他人。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别人,只看见别人的过失,那就无法看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只能是陋习缠身,惹人厌烦。

7、再说,程朱理学也提出过进步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来打破严重的社会阶层划分。由于“性即理”学术观点并不是纯天理。始终触动不了统治阶级利益而形成一句空话。所以,程朱理学学术思想,对当今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社会没有什么意义。由此,两种学术思想不能相提并论。

8、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9、王阳明认为,人是否感到快乐,都是由自己的内心来觉得的,也就是说,世间并非有那么多的不快乐,很多时候,不快乐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所以,在纷繁复杂的世间时刻保持快乐,才是真功夫。

10、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11、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所以说,他早年这种思虑过度的习惯,损害了他的健康。

12、在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优。一代圣贤也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他的阳明心学却给了世人带来了思想启蒙,为后世的思想发展铺垫了道路!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4、“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5、志大才疏、好高骛远,只会自取其辱,人要有自知之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才会让自己更接近成功!

16、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7、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18、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9、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即使舆论尚有非议,即使朝中权贵刻意排挤,也不能改变他被莘莘学子顶礼膜拜的事实。

20、《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王阳明心学20句(前60句)

1、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2、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3、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於吾心。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金典名言大全摘抄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4、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5、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6、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7、古往今来,凐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圣贤也不在少数。王阳明作为圣贤,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他的学问高,人之贤,其智慧也是不逞多让的。

8、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式。

9、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10、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13、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他解释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由此而知道,良知是人先天就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的心里的天理,但是良知常被私欲蒙蔽,所以要除去人的欲望,恢复人性先天的良知。

14、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15、的理论又有了共同点和分歧,两人都认为”无极“即是”天理“,”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简单的打个比方:“天理”就是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去,这就是“天理”,但是像有些女性朋友想保持美丽,整天做美容、做拉皮、打玻尿酸,这就是“人欲”,是违反生长规律的。两人的分歧在哪呢?程颢认为人性本善,天理就在心中,只要在自身下功夫就行了,而颐则认为光在心上用功还不行,还要依靠外界的力量达到“格物致知”。

1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7、柔能克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然们的助也,强者怨然们的归也柔弱者解决矛盾靠的是仁,软化冲突,溶解矛盾,愈是刚烈者似乎愈是受不了软化的招法,以刚克强,边实界主强相争,必为子物是互不相并时开,矛盾激化,冲突强化,愈发不好解决,实一边实上强大的不是刚样界就便是柔。

1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深沉的思索是王阳明心学智慧的一个重要部分。阳明心学的一大特点是“以正人心为本”,所谓的心中贼,其实就是那些我们常见的消极情绪、念头、习惯、恶行等等。王阳明心学认为,人们的各种私欲植根于心,只有通过自省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按照道德规范去进行和生活,这就是“破心中贼难”之所在。也就是说,一个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从自己内心开始,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

1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0、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20句(前80句)

1、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4、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5、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城,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

8、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9、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1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1、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12、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13、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14、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15、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16、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7、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18、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9、王阳明见此情况,已不奢求能有什么赏赐了,能够保住性命已经很好了,他的仕途也在一次地陷入了低谷。此后王阳明的仕途也一直是不温不火。

20、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心学20句(前100句)

1、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是存在自己的心里的。良知是心之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3、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4、点题: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5、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6、一念抱持,天堂与地狱,都是自己的选择!

7、儒学大的问题就是只能为天下太平的统治阶级服务,但当社会处于战乱状态时,儒家思想就发挥不了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巩固封建阶级统治的作用。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思想就全面压制住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汉朝风光了数百年。当魏晋五胡乱华时,儒家的思想就失去了作用;当隋唐一统时,儒家思想又重新立在朝堂之上;当五代十国动荡时,儒学又被踢到了角落里。总体来说,儒学只有在社会统一和平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社会动荡时,儒家思想不能帮助统治者建立和平统一的社会。

8、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9、我不是医生,况且就是医生,恐怕也很难从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推断出阳明先生短命的原因。但我研读阳明心学多年,对先生的事迹比较熟悉,想从关于阳明先生的史料记载中谈一下这个问题。

10、刘瑾狐假虎威,朝政大坏,凡有良知的官员痛心疾首,但大部分官员选择了趋炎附势。正德元年(1506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20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结果反被打入死囚。

11、“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12、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1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哪一种学术思想更适合当今的社会?可肯定回答:王阳明心学学术思想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而程朱理学学术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有限,更谈不上适合。首先来简述一下,王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是王阳明第一次悟道出,程朱理学学术是穷理而对立。程朱理学是儒家思想,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学术观点“性即理”,意思是一草一木皆至理。王阳明通过七天观察以究竹子的道理,并没有发生变化而否定。“物理吾心”无法契合,并不成立。史称“竹子格物”。由此,两种学术思想“性即理”与“心即理”根本对立,而分道扬镳。

14、“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5、从这一段王阳明心学说教的言语中便知,他已成为了一个狂人圣。主张要成圣,首先就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悟道而人圣。所以他成功立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也是成了他的心学代表!后,王阳明成为《心学》讲学书院圣人,并已狂圣人作诗一首狂诗,于以告知学生们: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明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锡爵曾对东林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抱怨说:当今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界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界一定认为是对的。

16、我们致力于跟价值做朋友

17、王阳明: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18、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19、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20、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精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