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杜牧
1、清明古诗杜牧的思想感情
(1)、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2)、....................................
(3)、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4)、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年清明节的时间约为四月五日前后。
(5)、打卡形式:以朗诵和吟诵为主,同时也可以进行笔记的摘抄和默写。
(6)、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7)、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8)、“杏花村”,后到底有没有找到?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也许找到了,也许没有。但这并不重要,王子猷“雪夜访戴”的精神才重要。诗人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生活的姿态。无论我们遭遇何种不幸,我们要永远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也许下一个清明,就能遇见美的“杏花村”。
(9)、所著有《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等。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10)、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11)、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由己推及他人,着力写出人们的感情世界。纷纷的细雨下,自己不但彳亍孤行,见路上行人也是愁绪悲思,伤心欲绝,因为这些今天皆为悼念逝去的亲人。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刻写这春雨下的悲凉。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12)、《新唐书》评价杜牧用了八个字:其通古今,善处成败。杜牧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定然与他寻找心中的桃源——“杏花村”有关。
(13)、张继:《闾门即事》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宋代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笃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14)、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15)、历史上记录下这几个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
(1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这是流传广的一首清明诗。
(17)、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赏析: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
(18)、✦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纷纷:形容多。
(19)、你的一个(在看)一个(分享)一个(评论)我都当做是你的一种喜 欢~
(20)、清明节的诗歌《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清明古诗杜牧带拼音版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2)、.......................................................
(3)、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郊行即事》(宋)程颢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4)、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5)、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6)、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7)、✦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8)、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赏析: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9)、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10)、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11)、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12)、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3)、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清新、明快。
(14)、明代陈子龙:《清明》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1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
(16)、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1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8)、江南也有一杏花村。相传杜牧任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刺史时,颇好当地名酒。年年清明,就饮城西杏花村黄姓酒肆。从此记载来看,江南杏花村的可能较大。诗中还有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清明时节这一带的天气总是“雨纷纷”呢?搞清楚这一点,是进一步确认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的关键所在。
(19)、杨:《寒食上冢》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20)、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3、清明古诗杜牧带拼音版图片
(1)、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
(2)、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4)、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6)、这首绝句,没用一个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也没有掩藏情绪,而是用直白的语言,写出清明的时令特点与自己的人生落拓。
(7)、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8)、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9)、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是身处异乡。这天天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纷纷”二字形容那春雨连绵不断,而自己也被这连绵的春雨下得心烦意乱。这给人们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画卷。
(10)、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11)、此指杂草。(翻译)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
(12)、词人将“空樽”、“青山”、“残月”等意象都加以人格化:空樽因无酒而啜泣,青山因入梦而无语,残月因窥人而当门。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都是词人孤寂心绪的外化,即作者主观情愫的对象化。
(13)、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14)、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①,野田荒冢②只生愁。
(15)、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清明的诗歌呢?把故事名称和作者留言在下面吧~
(16)、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17)、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18)、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绝句。历史上记录下这几个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
(19)、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20)、韩翃《寒食》赏析作者背景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4、1-6年级必背古诗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是说,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这是写“未来之美好”。在落拓之外,诗人因想借酒浇愁,而派生出一片诗意广阔的天空。这里面有闲适、有逍遥、有狂放、还有无惧与凛然,壮阔与疏朗。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4)、虽然无论智愚高低,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
(5)、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写得自如之极。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此诗用平水韵上平声“十三元”,“纷”为平水韵上平声“十二文”,借用作第一句韵脚。此法宋以后诗人多有效仿,以致约定俗成。诗中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情感又由低而高、逐步上升、后达到高潮。
(6)、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7)、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8)、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9)、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10)、史达祖《瑞鹤仙·馆娃春唾起》中又有句:“谩相思桃叶桃根,旧家姊妹。”词人黄孝迈的思念不是他的情人,这愁情这思绪如密密的丝缕缠绕在他的心上无法摆脱。
(11)、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2)、这一年杜牧42岁,依旧行走在被贬谪的人生道路上。距他离开人世也不过八年光阴。在这剩下不多的光阴里,依旧被落魄、清贫、失意所围绕,“断魂”成为杜牧生命的底色。但他却不甘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寻找一颗自由的灵魂与生命的意义。他用无数绝美的诗句,书写着失意而又诗意的人生,成为晚唐天空中耀眼的那颗诗星。这首诗无疑是写清明绝妙的名篇佳作。其“断魂”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果说李商隐的诗歌像一位小家碧玉,总是那么心思缜密,捉摸不定,深情绵邈;那么杜牧的诗歌就像一位大家闺秀,显得大气率真,明丽动人,旷达秀艳。
(13)、在唐代以前,汉朝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
(14)、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lian四声)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15)、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6)、 此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17)、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十杏花村。
(18)、这里是朗读者的聚集地,你来朗读,你来倾听!
(19)、杜牧,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20)、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5、古诗江南春唐杜牧
(1)、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2)、这“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属全词中的警句,词人不单单是写自然景象,而是以“翠禽”自况,慨叹自己的一片“清歌”只能付与这黄昏般的时代和阴影笼罩的社会。黄昏吞噬了鸟儿的清歌,社会湮没了词人的吟唱,自己的心声还能被谁注意、理解呢?想和柳絮低低地倾诉,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自己深沉的伤痛;在这楚地异乡的旅栈孤栖独宿,满腔的柔情,满怀的别绪只有自家承受,有谁能给予一丝的温存慰藉?这里“柳花”又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她也许是某一个轻薄的女子,无法理解词人襟怀,她的“温存”怎能抚慰词人的“柔情别绪”,反而使它更加强烈、执著……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酒饮完了,一盏空樽放在面前;帘外青山朦胧阒寂,一钩残月当空,正对着门庭闪着幽幽的光辉。
(3)、《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
(6)、这些情感与诗人一生政治的坎坷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7)、“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8)、清明:二十四节气之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9)、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0)、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这是一首寓意委婉的讽刺诗。
(11)、无论从诗人的经历还是从全诗的意境来看,诗中的“杏花村”当指江南安徽贵池无疑了。
(12)、赏析: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13)、这首诗是作者触景生情之作,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虽然诗人看到的是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字里行间。
(14)、《寒食野望吟》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15)、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清明节的历史:
(16)、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17)、其一是江南一带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18)、昨天邻居家讨要了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天蒙蒙亮的时候在窗前用火将灯点燃读书。
(19)、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20)、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1)、注词释义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诗文解释)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3)、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4)、(赏析)诗人由清明的美丽景色想到死者,从死又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5)、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6)、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7)、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8)、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9)、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11)、如果说李商隐的诗歌像一位小家碧玉,总是那么心思缜密,捉摸不定,深情绵邈;那么杜牧的诗歌就像一位大家闺秀,显得大气率真,明丽动人,旷达秀艳。
(12)、贤愚干载知谁是④,满眼蓬蒿⑤共一丘。(注释)①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13)、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
(1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15)、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
(16)、如果一直沉浸在落拓之中,可能杜牧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李商隐。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终究不会让他陷入无尽的愁苦中去的。若你还记得“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杜牧,还记得“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杜牧,还记得“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杜牧,就知道他定然是不会的。
(17)、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18)、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19)、《新唐书》评价杜牧用了八个字:其通古今,善处成败。杜牧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定然与他寻找心中的桃源——“杏花村”有关。
(20)、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程颢:《郊行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1)、桃李風中謝,天山霧鎖雲吞。偶聞鳥語隨窗囀,昨夜雨紛紛。〇 有酒能消光景,問誰可賭乾坤?淸明總是朦朧促,恍入杏花村。
(2)、有人说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那里也出酒,而且出的是名酒。据记载,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
(3)、意思:清明节无花无酒像个野和尚般好没意思。
(4)、江南的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冷暖空气经常在此地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5)、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6)、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7)、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处风景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
(8)、赏析: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