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顾炎武的评价200字【文案81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9 01:03:28

对顾炎武的评价

1、顾炎武曾说过

(1)、·大文学家苏东坡称颂范仲淹:“乐在人后,爱在人先,经天纬地,轶后空前”。“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士而后学者也。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哉。”

(2)、海瑞就是一个性格有棱角的人,他不仅性格偏执,又不畏强权。但是终却能在奸臣遍地走的明朝得到善终,这不禁让我有点疑惑。后来我在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中,终找到了答案。

(3)、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4)、本平台范氏文化平台,欢迎各位宗亲加入,感谢大家支持,有范氏文化相关资料请联系、投稿。

(5)、第六讲 “行己有耻,以礼为教”:顾炎武的礼学思想(2021年8月28日)

(6)、综上所述,顾炎武欲以地方与中央分权,目的是通过县级自治给人民以自由。美国的政治制度是联邦自治,自由建基于自治之上,顾炎武此意与美国立国精神大致相似。

(7)、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

(8)、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

(9)、顾炎武说:“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0)、与孙中山渐行渐远后,章太炎没闲着,调头又开始专心论学,写出了诸如《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大著,影响十分深远。

(11)、·欧阳修称赞范仲淹“举世之善,谁非公徒”。“范文正公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班行中无与伦比着。其立朝由本末,天下所共知”。

(12)、·中共中央、国务院给将军的讣告:“他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群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江##也多次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论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3)、总之,顾炎武在知识论上有很大突破,但确实算不上是道德哲学家,这又与他过度强调经世致用高度相关。

(14)、周至李颙(二曲)年幼家境贫寒,因交不起学费,老师不愿教他。但二曲勤奋好学,坚持自学,早起晚睡,潜心苦读从不懈怠。由于广涉博览,28岁前他就熟读了《易经》《春秋三传》《十三经注疏》《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资治通鉴》《二十一史》等,成为关中第学者。他的才学,深得顾炎武的佩服和称赞,顾炎武说,“艰苦力学,无师自成,吾不如李中孚。”作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李二曲不仅到处讲经论道,而且性情耿直不阿,坚决不接受清政府赐予的官爵。据传,他曾经被人强行挟到北京午门外朝金銮殿叩头谢恩,可回到家乡之后,他又隐逸起来。不久又被康熙皇帝以博学鸿儒征召。他依然坚决不去,并反锁家门,久唤不应。一天,陕西一位大员亲自登门催他进京,李二曲坚定表示,“誓死不做清官”,并绝食多日,以示抗议。地方官仍不罢休,李二曲便叫人抬出棺材,他自己拿了一把菜刀,躺进棺材,准备拔刀自刎。无奈,官方只好罢休。

(15)、下面我们来看顾炎武思想的第二个方面,也即他的政治思想。在这方面,他的指向与黄宗羲一样,也是反对君主专制。

(16)、到了京城,章太炎照例不依不饶,每次经过新华门时,都要破口大骂:新莽门!

(17)、内容简介:顾炎武解读家、国、天下的关系:家是血缘关系的组织,国是政治关系的组织,而天下由地理意义转换为文化意义,具有普遍的基础德性。这种德性是匹夫之贱的人都要对其负责任的根源。天下构成了家、国,家、国再通过教化百姓来保住天下。顾炎武的天下观,不但具有伟大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而且从深层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基础,这对于当下普及公民道德,解决文明冲突以及建立人类文化共同体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8)、思想缘时势逶迤,因此,在晚清中国“世变之亟”的当口,相较于黄梨洲、王船山,与经世相关更密的顾亭林是被引申较多的一位。晚清的顾炎武评述中,举曾国藩、梁启超二人为例。曾国藩说:“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吾读其书,言及礼俗教化,则毅然有守先待后,舍我其谁之志,何其壮也”;亦讲其“博大精微,体用兼赅”。而梁启超在1902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言清学之祖,必推亭林。诸先生之学统,不数十稔而俱绝,惟亭林岿然独存也。”他在后来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亭林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清代许多学术,都由亭林发其端,而后人衍其绪,“我以为现代青年,很应该用点功夫,多参阅些资料,以看出他的全人格”。

(19)、·大书法家黄庭坚赞扬范仲淹“公有一杯酒,与人同醉醒,遗民能记忆,欲语泪漂流”;“本朝唯范文正公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宋朝忠义之风却是自范文正公做成起来的”。

(20)、·李贽赞曰:“范公何尝死也?宋亡,范公终不亡耳!”

2、对顾炎武的评价200字

(1)、一而再,再而三地通过报纸文章,投掷匕首,后来章太炎终于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在监狱中,章太炎玩世不恭的狂士风采展现无遗,他做起了狱中裁缝,每天干活八个小时。

(2)、·乾隆皇帝赞曰:“希文古大臣,不与伊葛殊。特达圭璋器,心迹如天日。庙堂而江湖,忧乐与民具。”“文正本苏人,坟山祠宇新。千秋传树业,一节美敦伦。魏国真知己,夷维转后尘。天平森翠笏,正色立朝身。”

(3)、      对程朱理学,顾炎武没有正面批评,而且还维护程朱在儒学道统上的地位。上面提到的他对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论》的斥责,就表明了这一点。对宋理宗在淳祐元年定“周、程、张、朱四子之从祀”作了肯定的评价,说,“由此之后,国无异论,士无异习。历胡元至于我朝,中国之统亡,而先王之道存,理宗之功大矣。”(《从祀》,《录》卷十四)晚年移居关中,亲自组织修建朱子祠并主持考亭书院。可见,他对程朱是崇敬的。

(4)、·汤承业赞曰:“文正之为政,雇主张以名教倡之于前,亦治其本,乃为事先的开导;复主张以法制适于后,亦治其标,乃为事后的惩罚。其所以政治作风如此,正是由其政治思想有以至使然。文正可称‘士之清者也’,一生在‘苦中’养其‘淡’性,复因性之‘淡’而不以为苦;其‘行’惟‘公’,其爱人惟‘诚’。”

(5)、受“黄培诗案”牵连,顾炎武在济南府狱里被折腾了一年有余,终得到亲友们的合力营救。随着危机的化解,一度被谢氏强行夺占的那千亩庄田,也被当局重新判归顾炎武。“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顾炎武十分看重这份产业,因为这是他赖以维持生活独立和保全其遗民气节的经济基础。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前,他一直都是亲力亲为地管理其田庄,直到离开山东,才委托他人代为管理。

(6)、·《东都事略》卷五十九载:“仲淹之语,忧乐信所未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7)、自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之后的数十种晚清《经世文编》中,能看到大量的对亭林先生的引用。这些嘉道以来的士子,言及亭林,多援引其封建郡县论、考试、铨选、吏治、赋税、钱粮、盐课、钞法、兵政、地利、舆图、河防、水利等论说。其中,尤以《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被引述多。略举两例。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中所收,嘉道间士人张杓写的《日知录跋》,称亭林先生“挟经世之才,怀匡时之志,慨然以世道人心为己任”。《日知录》:“自经史而外,凡国家政治,大而典礼财赋,小而馆舍邮亭,无不援据典籍,疏通其源流,而考论其得失,至于风俗之败坏,世教之陵迟,则陈古讽今,尤三太息。盖先生目击明季之政,故不觉言之深痛如此。”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中所收,谢应芝(1795-1862)《书郡国利病书后》:“亭林山人博极群书,各因天下土俗所宜,采录大备,而莫善于西北水利。东南既无旷土,而西北尚多闲田,西北水利兴则屯戍行、粮赋减、漕运罢、河工省,一切杂税皆可弛,民克安其业,享其利,虽谓井田之良法复行于今可也。”仅列此两例,亭林身后,士人多数是在这样的“经世致用”语境中阅读和引申前贤的。而在嘉道、咸同年间,西学尚未大量引入,士林谈经世,尚无新的思想资源,因此,他们的谈论基本也不脱这个君国体制的框架。也就是陈天华所说的:“彼时学科不全,而当时风气,喜谈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三先生之学说,于山川险塞、制度利弊以及行军理财,均反复研讨,以求深至。”

(8)、      关于顾炎武与朱熹在“下学与上达”认识上的分歧,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可以说明,即对“一贯”的认识。

(9)、作为儒家的忠实信徒,顾炎武是以弘扬儒家“仁道”为职志。关于“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说,《中庸》则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之说。顾炎武则兼取其说,将孔子“仁爱”说发展为“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行己有耻”说,而将《中庸》“亲亲为大”说发展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的“人必有私”说,使“仁爱”和“私情”得以联系起来,在这种联系中,“私情”被理解为“仁爱”的必然体现,这是顾炎武对儒家“仁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其意义在于从儒学理论上达成了“仁”“私”统一。

(10)、1650年,顾炎武对抗清运动彻底失望,于是选择剃发、归隐、著书立说。他和黄宗羲一样,开始反思明朝灭亡的原因。顾炎武总结出了明朝灭亡的两大原因:一是明朝亡于空谈;二是明朝亡于士大夫无耻。在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眼见大量的明朝士大夫不顾礼义廉耻地投降清朝,弃民族大义于不顾,心中悲痛。

(11)、·《讲堂录》:“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德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

(12)、二是注重实地调研。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一半得之于博览群书(为写此书,他读了上千部相关书籍),一半得之于实地调研。潘次耕说:“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13)、在客居山东时,顾炎武也常出入于北京,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年间他有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彦和)先后进京做了高官。尽管甥舅关系比较密切,但顾炎武在政治上始终不肯与清朝当局合作。清廷曾屡次尝试聘请他参加由官方主持的《明史》编纂工作,都被他断然拒绝。后来他干脆远离京城,到陕西华山之麓隐居起来。

(14)、义和团运动时,章太炎力主驱逐满蒙,并且割辫明志。那一阶段,他在东京常常穿着长袍,外面罩着一件和服,左袖上绣着“大汉”两字,头发披散着有五寸多长,左右分开梳着。

(15)、随着西方的糖衣炮弹和一些异国的阴柔文化传入了中国,无论男女都喜欢上了自己有好看白净的外貌,严重改变了国民的审美观,从而改变大家对传统审美以及一些认同感产生了怀疑,也就产生一些文化的不自信,但是我们作为几千年的文化大国,有什么道理文化不自信。

(16)、为了认识儒家人文主义的这个特点(同时也是弊端),让我们从源头处简单对比一下中西思维方式在的差异。西方思想传统包括两个方面,古希腊哲学和希伯来宗教,而这两个传统都有助于西方人科学思维的养成。从古希腊哲学的角度看,在古希腊,一切学问都是哲学,科学不过是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科学本质上还是哲学,而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求智、求知本身就是目的。也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本身就高扬了科学理性的大旗。从希伯来宗教(对西方而言就是基督教)的角度看,历史地考察,我们会发现,近代那些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著名的科学家其实都是虔诚的基督徒,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存在必然性?如果我们去读读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笛卡尔等近代科学家的著作或传记,不难发现,他们之所以研究科学,确实是基于他们对上帝的信仰。他们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给人间留下了两本书:一本是明示的《圣经》;一本是默示的宇宙万物。他们之所以研究宇宙万物,是想以此接近上帝,了解上帝造物的真道。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相当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但科学思维与基督教信仰并非是不能兼容的,正如教宗若望·保罗二世曾说:“科学纯洁了宗教,使它免于迷信;而宗教反过来也纯洁了科学,使它免于拜物教”。所以,不是说信仰本身阻碍了科学思维的发展,而是不同的信仰与科学思维的正相关关系不同。

(17)、迷之雍正 | 卖身少女 | 战狼 | 金砂红

(18)、·刘武臣赞曰:“有宋范文正公,丰功硕德在当朝,而风流遗韵在来代,其不可不祀者乎!”

(19)、园内建筑兼顾南北特色,分东、西和主题景观区三个单元。西景观区由杏树林、柿子树以及银杏、红枫等灌木组成;主题景观区由一湖一山(摇篮湖、白石山)、一轩一榭(光明轩、四方榭)、一台一桥(读书台、石桥)组成。

(20)、顾炎武大的特点,在通过“博学于文”这个口号,提出了与古人不同的知识论。“博学于文”典出《论语·颜渊》,顾炎武认为,不仅文化典籍属于“文”的范围,“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都是“文”。简而言之,顾炎武的为学之道更加强调实践与文化学习的结合,这是对明中后期以来知识分子一味言心言性之“空虚之学”的拨乱反正。

3、读顾炎武有感

(1)、·蔡世远评赞:“王安石《祭范颖州文》,范公亦立法度,以变易天下者,观其所上十事,条目不少于介甫新法也。故荆公契合独深,赞颂备至。然,范公所立法,皆为天下人心风俗起见,养才黜奸,心事如白日晴天;荆公所立法,多为谋利富国起见,偏迫而用小人附己者。此其所以大不同也。祭文特雅峭,摹写范公曲尽。余爱范公,故乐颂荆公此文。”

(2)、开始的时候,顾炎武认为“夷狄”并非中国的民族,属于外族,因此认为清朝入关属于“亡天下”。但是后来,他认识到夷狄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并且认识到了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优势,心中的“华夷之防”逐渐松弛。

(3)、晚年的章太炎,酒量很大,学生弟子众多,鲁迅、周作人、黄侃、钱玄同等人都是。每次一喝高,就要说说他的那些门生故友。

(4)、不过,我既然讲的是思想史,重点当然应该落在顾炎武作为“经师”的一面。对此,梁启超的概括也到位,他说:“清儒的学问,若在学术史上还有相当价值,那么,经学就是他们惟一的生命。……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确实,要论及顾炎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正应该从他是清代经学的“开山之祖”这一角度着眼。周所周知,一个人,要能做到开一代学风,是相当不容易的。

(5)、甲午战败,在章太炎那里,就是那一把燃出他激情与愤怒的火,此一阶段,他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并且开始为革命活动到处跑。

(6)、某一日,大雨倾盆,父亲章濬邀了十余位文友在家中饮酒赋诗。诗酒兴致正浓时,一位同宗老先生令太炎应景而作,六岁的神童毫不怯场,应声提笔:

(7)、作为“经师”,顾炎武的经学向来以“精于考证”著称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左传杜解补正》称“博极群书,精于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清代考据学者普遍推崇顾炎武,如扬州学者汪中称“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常州学者洪亮吉称“我国家之兴,而朴学始辈出,顾处士炎武、阎征君若璩首为之倡”,都是看重顾炎武“精于考证”的本领与功绩。民国初年,扬州学者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将顾炎武置于“清代朴学先导大师列传”之首,视之为清代朴学(考据学)首席先导大师。

(8)、      批评陆王心学,顾炎武倾向程朱理学,依靠程朱理学。但程朱理学也非纯道。顾炎武的目标是辨明源流,“知其异同离合之指”,以求恢复“六经”的本来面目。用孔子的六经而非后儒的六经作为经世致用的思想武器。如他讲的“变鲁而至于道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变齐变鲁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变齐变鲁》,《录》卷七)顾炎武的理想自然是“变鲁而至于道”了。但这并不是一下子能完成,需要经过“变齐变鲁”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他没彻底否定程朱,而是给予他们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9)、但是,但凡有的官员在性格上有点棱角,他不是被同僚们排挤,就是不受当权者的喜爱,这一点在明朝尤为突出。具有这样性格人,不禁让我想起来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清官海瑞。

(10)、这种家风培养出顾炎武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贞情怀。

(11)、      其次,顾炎武认为陆王心学实为禅学。他说宋自程氏之后,学道而入于禅者有三家:谢良佐、张九韶、陆九渊。“夫学程而涉于禅者,上蔡也,横浦则以禅而入于儒,象山是自立一说,以排千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非禅之宗旨矣,后之说者递相演述,大抵不出乎此,而其术愈深,其言愈巧,无复象山崖异之迹,而示人以易信。”(《下学指南序》,《亭林文集》卷六)为了进一步说明心学的“禅学”实质,他把孔子学说与心学作了对比,他说圣人之道没有专用心于内的:“古之圣人所以教人之说,其行在孝弟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其文在《诗》、《书》、《易》、《礼》、《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虽其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亦有体用之分,然并无用心于内之说。”(《内典》,《录》卷十八)他借黄震的话对专言于内的心学进行了批评:“夫心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正其心者,正欲施之治国平天下。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用心于内,近世禅学之说耳。”(同上)他同意明人唐仁卿的观点,认为“古有学道,不闻学心;古有好学,不闻好心。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心学》,《录》卷十八)说谢氏所讲的“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是“庄、列之言,非吾儒之学。”(同上)他引黄震的话对心学斥责道:“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摭道心二字,而直谓即心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受天下之本旨远矣。”(同上)

(12)、·范文程赞曰:“公做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大通六经之旨,文章必本于仁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名士之才。致位将相,正色立朝,亟意尊主庇民,厉官过化,靡不绘像立祠。故有‘泰山北斗,景星风皇’之诏,‘第人物’之称。世济忠直,有功名教,同与天下之名山大川、前代圣帝明王并登祭典。”

(13)、晚年,有人问章太炎,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还是史学第一?

(14)、第十讲 顾炎武与《日知录》(2021年10月30日)

(15)、顾炎武在关中结识的第三个要好的朋友,是华阴的王宏撰。王宏撰不仅是关中颇有名望的理学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走遍天涯的游隐义士,他一生曾多次到南京、苏州、扬州一带访学探友。公元1663年,顾炎武到达华阴后,慕名拜访了王宏撰。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公元1677年春,顾、王二人一起到北京昌平祭扫了明思宗陵墓。同年九月,顾、王二人再次相偕来到华山脚下,结邻定居。二人朝夕相处,纵论时局,切磋学问,畅谈国家兴衰治乱。公元1682年1月,顾炎武因病在山西闻喜县逝世。得知噩耗,王宏撰痛惜不已,并深切哀悼与顾的深厚友情。次年,还把自己的宅邸改名为“顾庐”,以作纪念。此后,年年清明,王宏撰祭扫顾炎武陵墓并写诗颂扬。他评价顾炎武,“古所谓义士,不合于时,以游为隐者也”,是一位以四处游历的方式过着隐居生活,且坚决不仕清廷的清高义士。

(16)、      顾炎武的“理学,经学也”,意在纠正空疏之学的流弊,使理学回到经学的轨道上。他树立经学,提高经的地位,而抑制理学,说舍经学而言理学就导致禅学。这一论断对“理学”的打击是沉重的。因为它是在理学盛行,特别是陆王心学控制整个社会风气的情况下被提出的,所以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对此评价说:“有清一代学术,确在此旗帜下而获得一新生命。昔有非笑六朝经师者,谓‘宁说周、孔误;不言郑、服非’,宋元明以来之谈理学者亦然,宁得罪孔孟,不敢议周、程、邵、朱、陆、王,有议之者,几如在专制君主治下犯大不敬律也。而所谓理学家者,盖俨然成一尊贵之学阀而妇视群学。自炎武此说出,而此学阀之神圣,忽为革命军所粉碎,此实五百年来思想界一大解放也。”(《清代学术概论》)然而,“矫枉”未免“过正”,“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虽然没有否定理学,却抹去了理学的独立性。事实上,理学不应等同于经学,它是经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比原始的经学更为理论化,它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思想,使儒家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梁启超对此又有另一方面的评论:“‘经学即理学’一语,则炎武所创学派之新旗帜也。其正当与否,且勿深论一以吾侪今日眼光观之,此语有两病。其以经学代理学,是推翻一偶象而别供一偶象。其理学即哲学也,实应离经学而为一独立学科。”(同上)

(17)、内容简介:在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转变的过程中,顾炎武努力倡导“读万卷书,行路”,以其引古筹今,综贯百家的经世理念,“采铜于山”,熔铸成文的原创意识,考文知音,重视证据的科学方法,实地考察,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在明末清初的学术界独树一帜,成为清代朴学的先导。

(18)、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19)、·诗人元遗山称颂范仲淹:“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位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其忠,可以支倾朝而寄末命;其量,可以际圆盖而蟠方舆。堵天下如泰山治安”。

(20)、·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深层、根本、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

4、对顾炎武的评价是什么

(1)、·开国元勋范文程有“名世之才,致位将相;正色立朝,极意遵主庇民;厉官过化,靡不绘像立祠。固有泰山北斗星凤皇之诏,第人物支撑;济世忠直、有功名教,因与天下之名山大川,前代圣帝明王并登祀典”。

(2)、 站在林荫小道上,一大片的红色、黄色郁金香如同一只只鲜活的蝴蝶,在暖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生机盎然,亭亭玉立。

(3)、·《共产d员修养》: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言“要求共产d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4)、这是章太炎的一个经典形象,像名士,像斗士,当然也像疯子。

(5)、·顾沅赞曰:“文正当国,先忧后乐;立庄润族,廉顽敦薄。”

(6)、·文学家马中锡赞扬范仲淹:“夫范公一代奇才业,彪炳轰烈,撑扶天地”。

(7)、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8)、抱着实证的宗旨做学问,顾炎武一生著述堪称宏富,可谓是真正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经学、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文学等学问他无不涉猎,且著有专书。仅在《日知录》里,他所涉及的主题就包括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名义、古事真伪、史法、注书、杂事、军事及外国事、天象数术、地理、考证。在顾炎武的影响下,这些领域,以后都成了独立的学科。

(9)、1898年8月《申报》上有题为《论改试策论后士人家塾诵习课程》的论说:“今之势固急经济而缓词章也”,所以,除传统必读之书,古近名人论经济的文章亦不可不读;而《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之类有关中国与世界的时务书,更应“次第阅识”,在家塾中或令初学者取报章分别句读,“以清纹理”。经济文章应当成为圣贤文章之外的必读书目。《申报》时务书广告中有言:“自科场改制之诏下,坊肆所出近人策论几于充栋汗牛。”《日知录》《明夷待访录》《通鉴》等史论书籍也因为改试策论而畅销起来。1901年《申报》上《劝诫学生文》:“今之所谓学者,时文而己,诗赋而已,小楷而已,训诂而已。问有能以历代政术为学者乎?无有也。问有能以本朝掌故以为学者乎?无有也。问有能以天下郡国利病为学者乎?亦无有也。”是以人才不兴、国势不振。作者于是呼吁广设学堂,习有用之学。《得气之先》一文,论及八股取士时代,国家崇尚时艺,士子沉埋八股,无复有宏通淹雅之才者,“方今朝廷锐意求新,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首重经世有用之学”。

(10)、顾炎武认为,学术应该要对现实社会有指导意义。他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认为,从宋明理学产生以来,士人们就醉心于训诂之学,不会被社会产生任何意义。顾炎武继承和发扬了先秦儒学的优良传统,将“经世致用”作为学术活动的指导思想,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11)、弘扬我范氏文化,我们将整理出范氏文化遗产,编辑《范氏文化》以追念祖先,感恩父母、教育后人。

(12)、·刘子健赞曰:“宋学为中国哲学精彩的一页。明清两代之哲学,胥不能脱离其范围。而宋学之发扬光大,实自仲淹创之。朱陆出于张程,张程导源于仲淹。非张程无以树宋学之中坚,非仲淹无以开宋学之先路。”“朱陆上继张程,张程肇源仲淹。宋学之发扬光大,非仲淹不及此。明道象山一限之传,至明而有王守仁,至清而有黄宗羲;伊川晦翁以限之传,至明末清初而有顾炎武、吕留良。横渠之学在南宋,除晦翁而外,兼影响永嘉诸子,至明末清初而有王夫之崛起。吾国学术之辉煌摧残,皆仲淹倡导之功也。”

(13)、      “理学,经学也”的论断是顾炎武在一封信中提出的。他说:“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故曰:‘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众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与施愚山书》,《亭林文集》卷三)对这段话的理解,学者有分歧。全祖望在重述顾炎武的这一观点时说:“谓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而邪说以起,不知舍经学则其所谓理学者,禅学也。”(《亭林先生神道表》,《鲒埼亭集》卷十二)全祖望的复述,是符合顾炎武的原意的。顾炎武没有一概地否定理学,但他认为理学的内涵是指经学,舍经学,理学就流于禅学。这样,理学和经学在顾炎武那里,就是趋于等同的概念。全祖望的表述,不过是突出了顾炎武的这一思想。

(14)、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15)、章太炎,原名学乖,又名炳麟,1869年1月12日出生在浙江余杭,祖父章鉴、外祖父朱有虔都是江南遗老,父亲章濬是造诣很深的古文经学家,家中有世代传承的医学和藏书楼,在这样的家族长大,章太炎自幼痴迷于书,而且很早就有华夷之辩的反清意识,因为追慕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绛(顾炎武),后来改名章绛,号太炎。

(16)、还有一桩事,也很有名,杜月笙的名字是章太炎给取的,表面上看是杜月笙会做人,赢得了他的好感,其实狂士的骨子里始终也有些江湖气。

(17)、内容简介:作为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的学说、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他的学说“成为晚清革命派学者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进步的精神动力”。“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更是备受社会各界推崇。他的许多学说、思想大大超越了其所处的时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值得后人不断弘扬和传承。

(18)、·俞樾诗赞:“门前高低孙明复,帐下偏裨狄武襄。贼胆至今犹可破,义田自昔未曾芜。先忧后乐无人识,一曲空传范履霜。”

(19)、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顾炎武的思想,我想说,他没有意识到求真(求实)和求善之间的张力,也即是没有认识到科学理性和儒家人文主义之间的张力。换言之,他没认识到儒家思想对科学思维发展的阻碍作用。他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有创见,但他没有构建出一个逻辑自洽,且能化解这种内在张力的思想体系。

(20)、他在山东的长白山下开垦农田,在山西的雁门北面放牧,积累了千两白银。顾炎武走遍了边关要塞,四次到明孝陵拜谒,六次拜谒明思陵,才在陕西的华阴住下来。

5、对顾炎武的评价语

(1)、顾炎武在关中有三位挚友:华阴王宏撰、富平李因笃、盩厔李颙。顾炎武以他们为“秦人”的代表,认为“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这是其所以愿意终老于关中重要的原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