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恒言经典50名句【文案118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8 08:30:12

醒世恒言名句

1、醒世恒言名句解释

(1)、解释:我们之间的感情如果像刚刚(开始)认识的那样,到了现在一定不会出现相互埋怨、憎恨。

(2)、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3)、解释: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话一定不要乱说;该做的事可做,不该做的事万不做。

(4)、解释:风水是人间少不了的,也即要信天命,有要积阴德。

(5)、(鉴赏)原诗是在劝人行善,不看人面也要看佛面,即使不愿助人,也该救济那些念佛的僧人。作者藉这句诗来提醒世人,即使对某人不满意,也该看在有关系的人的情面上,对他加以帮助或原谅。现今人常说:“不看人面看佛面”,就是从这句“人面不看看佛面”诗衍化来的。

(6)、(释义)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读书总有好处

(7)、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力。从来势力不同心,何如意气交情深。

(8)、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9)、多少恶念转善,多少善念转恶。劝君诸善奉行,但是诸恶莫作。

(10)、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11)、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12)、文字眼中幻翳,禅那心中浮尘。内外一齐拈却,大千世界全身。——永明智觉禅师

(13)、在演讲和沟通中,当我们要表达这样的语意时,可以引用这句话使语言更形象、更有说服力。

(14)、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5)、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6)、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17)、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18)、意思是做事不经过反复考虑,仓促而行,就容易出现差错,就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

(19)、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20)、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冯梦龙

2、醒世恒言经典50名句

(1)、(鉴赏)走过遥远的路程,就能知道马儿的脚力;人们相处长久,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心地。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一个人真正内心,就像在很短的路程中,不容易看出马儿的脚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两句常用来说明唯有长期的相处与观察,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品格与为人。

(2)、◾北大才女刘媛媛4分钟演讲,整个世界都沉默了

(3)、是故举措兴事,辄欲自信任,不肯与诸明习者通共,茍直意而发,得之而用,是以稀获其功效焉。

(4)、(鉴赏)一只狂奔的马,等他冲到了悬崖边,再想要收紧缰绳去勒住它,已经太晚了;一条漏水的船,等它驶到了江心,才想要修补它的漏洞,已经太迟了。悬崖勒马,江心补漏:代表错误已经造成,这时候再回头已经来不及了。这两句诗常用来劝人做事要有计划与准备,凡是必须三思而后行,才不会造成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也常用来形容那些因错误而造成的不幸局面。

(5)、信其巫蛊,多徵会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宫室。

(6)、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7)、清净涵空宝镜,春来水满澎湖。照彻庐山面目,月如额上明珠。——永明智觉禅师

(8)、不要总是数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要记住从别人那得到了多少。

(9)、比如,当我们要提醒某人注意约束下属时,我们就可以这样说:

(10)、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11)、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12)、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13)、(原诗)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亲。奉劝人行方便事,得饶人处且饶人。

(14)、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5)、其言恻怆,读者叹息;及卒章要切,断而能悲也。

(16)、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17)、人世间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18)、(原诗)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传,湛湛青天不可欺。

(19)、赌近盗兮奸近杀,古人说话不曾差。奸赌两般都不染,太平无事做人家。

(20)、以智强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冯梦龙《智囊》

3、醒世恒言名句200句

(1)、此部分遗佚也较严重,各家著录皆为零篇残卷,版本情况为复杂,但加以清理仍可看出版本沿革的一些线索,现按版本的时代顺序,将各家著录的情况一一排列,以便看出线索:宋洪迈 夷坚志,七十卷原一百卷,今存甲、乙、丙、丁、戊、庚、癸七集又夷坚三志三十卷,原一百卷,今存己、辛、壬三集(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小说类补)宋残本夷坚支壬 三至十共八卷 十行十八字宋残本夷坚支癸 一至八共八卷宋残本夷坚支甲 一至三三卷 七八两卷十二行二十三字(黄丕烈《百宋一廛书录》二十八页,《荛圃藏书题识再续录》卷二)夷坚志五十卷 宋洪迈撰 明嘉靖十五年叶邦荣刊 案:叶邦荣 字仁甫 闽县人 嘉靖元年进士,安吉知州,有《朴斋集》。(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新刻夷坚志 十卷 宋洪迈撰 明万历金陵书林唐晟刊 十一行 二十四字 白口 四周单边 藏北京图书馆 原题:宋鄱阳洪迈著明姚江吕胤昌校,绣城唐晟订唐景次。案:胤昌,万历十年举人。晟,景则富春堂主人。(注:据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山东:齐鲁书社,1999年)94页“世德堂”条②云:“明万历间金陵人唐晟字伯晟,唐昶字叔永的书坊名。”569“富春堂”条云:“明代嘉靖间金陵一书坊名,在三山街。主人唐对溪,字子和刻印书甚多。”则知唐晟为世德堂主人。)(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夷坚支志 五十卷 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此本仅存自甲至戊五十卷 乃支甲至支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夷坚志 二十卷 清乾隆四十三年钱唐周棨耕烟草堂刻本[陈乃乾跋并录黄丕烈题识] 二十册 藏北图,此本以十干为十集,每集又卷分上下。(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夷坚支志 五十卷 计十本 宋洪迈撰影写明嘉靖间刊本(朱学勤《结一庐书目》卷三)宋洪迈夷坚支志一百卷与时刻分类五十卷者不同,每十卷有小序,此全书四分之一也。(明黄虞稷撰清周在浚编《征刻唐宋秘本书目》)夷坚甲乙丙丁四志八十卷 支甲、支乙、支丙、支丁、支戊、支庚、支癸各十卷 三志己、三志辛、三志壬各十卷 宋洪迈撰,清影宋抄本(支甲十卷支乙十卷支丙十卷支丁十卷支戊十卷支庚十卷支癸十卷卷七黄丕烈抄补,三志己十卷三志辛十卷三志壬十卷配清抄本)黄丕烈校并跋。(《中国善本书目》子部)新刻夷坚志 十卷旧钞本,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每集一册,首行新刻夷坚志一卷,甲集次行明姚江吕胤昌校写本。(缪荃孙《艺风藏书记》卷八)又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三云:“新刻夷坚志十集,宋洪迈撰清缪艺风校,清初钞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每集目录改为十卷。”即云此本。这部分各家著录虽然不同,但实即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之间又有关联:明嘉靖十五年叶邦荣所刊《夷坚志》五十卷系统。此本见于现代人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中的著录,但不知藏于何处。据朱学勤《结一庐书目》著录有“影写明嘉靖间刊本”的“《夷坚支志》五十卷”,这个本子显然不是影写明嘉靖二十五年洪pián@⑦清平山堂所刻的“《新编分类夷坚志》五十一卷本”,而是叶邦荣嘉靖十五年本,由此可知叶邦荣所刊乃是《夷坚支志》。另据《四库全书》所收《夷坚志》乃是“《夷坚支志》五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此本仅存自甲至戊五十卷”,“乃支甲至支戊”,从卷数和内容为《支志》看,《四库全书》本当与朱学勤《结一庐书目》所著录的为同一本子,即明嘉靖十五年叶邦荣所刊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夷坚志》前《提要》云:“胡应麟《笔丛》谓所藏之本有百卷,周亮工《书影》谓应麟所藏乃支甲至三甲,此殆即胡氏之本而又佚其半欤?”(注:文渊阁本《四库全书》1047册页2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提要》将此段话改动为:“胡应麟《笔丛》谓所藏之本有百卷,核其卷目次第,乃支甲至三甲,共十一帙,此殆胡氏之本又佚其半也”。周亮工《书影》因涉违碍,故删改之。)实际上《四库》本与胡应麟本并非一个来源,下文中我们要谈到胡应麟本的情况。胡应麟访得《夷坚支志》《夷坚三志》百卷本系统《夷坚志》明代刻本除嘉靖间叶邦荣刻本和洪木便《分类夷坚志》刻本外,还有万历金陵唐晟所刻十卷本《新刻夷坚志》,《新刻夷坚志》的祖本实际上就是胡应麟在京都携归南来的《夷坚支志》《三志》的百卷本。胡应麟对《夷坚志》的文献进行了多方搜求和校订工作:“癸未(万历11年)入都,忽王参戎思延语及,云‘余某岁憩一民家,睹敝簏中是书钞本存焉,前后漶灭,亟取补缀装潢之,今尚完帙也。’余剧喜,趣假录之。王曰:‘无庸,子但再以《笔丛》饷我可矣’。”(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胡应麟在其《少室山房集》卷五十八有七律诗一首,记其从王思延处换得《夷坚志》事,题曰:“过王思延斋头,读所撰新草并钞本《夷坚支志》十@⑧,主人索七言一律及《诗薮》三编为报,即以见归,走笔赋此。”诗中有“赤水频年迥象罔(原注:此书余向求未获),丹铅遥夜校蠹鱼(原注:以钞本多讹脱)”两句,写其得书并校读情形,他将此本读后认定:余向从王参戎处得抄本洪《志》,其首撰甲至癸百卷皆亡,仅支甲至支癸十帙耳。迨其中己、辛、壬等帙,又三甲中书,盖《支志》亡其而《三志》亡其七矣(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他得到的抄本为《夷坚支志》甲、乙、丙、丁、戊、庚、癸七集七十卷,《夷坚三志》己、辛、壬三集三十卷、共一百卷。他的发现在于,此钞本虽是天干十集一百卷,实际是由《支志》中七集七十卷与《三志》三集三十卷拼凑而成的。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所著录的《夷坚志》实际上就是胡应麟携归之本,而题为黄虞稷撰,周在浚编的《征刻唐宋秘本书目》所著录的《夷坚志》也即胡应麟本。周在浚为周亮工之子,曾与黄虞稷倡议征刻唐宋秘籍百种,编成《征刻唐宋秘本书目》。周亮工《书影》曾提及胡应麟本的情况:《夷坚志》宋洪迈所著。兰溪胡元瑞《笔丛》谓其书有百卷,今行世者什之一耳。元瑞曾得秘本,后归之同邑章无逸。常熟毛子晋家亦有宋版者,甲至癸流号计百卷,与无逸所收同,无逸贫士,子晋作古,料无好事者为之梓行矣。……元瑞所有合支甲、三甲,得百卷,全书四分之一也,其书系旧钞本,每集各有小序,如《随笔》之例。不知子晋家所藏,视此异同何如?(注:周亮工:《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卷页)从周亮工这段话中可知,胡应麟所得之本,后归于章无逸之手。毛晋也曾有《夷坚志》的宋本百卷,且甲至癸集与胡应麟藏本名目相同,但周亮工本人并未见毛晋藏本,因此,毛藏本究竟为初志、还是支志、三志也不得而知。周亮工以为胡应麟之本后无人梓印,实际上胡应麟本成为一些刻本之祖,万历年间吕胤昌校唐晟刻本即据胡应麟本刻印的。清人黄丕烈曾持有据胡应麟本而影抄之本,他说:“近又得……支甲至支戊五十卷,支庚、支癸二十卷,又三志己十卷,三志辛十卷,三志壬十卷,取两集以配全,而其囗俱不全本也,每见近时坊刻称《夷坚志》者,大都发源于是,而面目又改矣。”(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黄丕烈所藏清影宋抄本题为“临安府洪桥南陈家经铺抄录”。缪荃孙曾藏过旧钞本《新刻夷坚志》十卷“首行新刻《夷坚志》一卷,甲集次行明姚江吕胤昌校写本。”(注:缪荃孙:《艺风藏书记》(光绪二十七年家刊本),卷)可知是抄自万历唐晟刻本。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三谈及缪荃孙藏本时云:“甲集目后朱书曰‘临安府洪桥南陈家经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万历唐晟本与黄丕烈藏本来源是同一的,即胡应麟携归南来之本。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将藏于北京图书馆的明万历间吕胤昌校、唐晟刻的《新刻夷坚志》十卷本与藏于上海图书馆的经黄丕烈藏校的清影宋抄本《夷坚支志》《夷坚三志》共百卷进行了对照,将两本卷目对照如下:万历唐晟刻本 黄丕烈藏影宋抄本甲集 一卷 125则 支甲 十卷乙集 一卷 102则 支乙 十卷丙集 一卷 146则 支景 十卷丁集 一卷 102则 支丁 十卷戊集 一卷 117则 支戊 十卷己集 一卷 120则 三志己 十卷庚集 一卷 122则 支庚 十卷辛集 一卷 125则 三志辛 十卷壬集 一卷 115则(天南逇叟补目12则) 三志壬 十卷癸集 一卷 111则 支癸 十卷经过对照发现,万历本实即以胡应麟携归之本刻印的,它的甲至癸十集,实际上就是胡应麟本的内容,它的甲乙丙丁戊五集可能还参照过嘉靖间叶邦荣所刻《夷坚支志》五十卷本,它将《支志》《三志》的名称改为甲乙丙丁等各集,将三志己、三志辛、三志壬充作己、辛、壬集凑足天干,并将“百卷”、改为“十卷”题为“新刻夷坚志”,以示区别。清乾隆四十三年周耕烟草堂刻本《夷坚志》二十卷实即据万历唐晟本和黄丕烈影宋抄本所刻,陈乃乾在耕烟草堂本前有跋语云:“从湘潭袁氏(伯夔)假得黄荛圃旧藏本属为对勘,黄本每集分十卷凡支甲至支戊五十卷,支唐支癸二十卷,又三志己、辛、壬三十卷,盖取两集残本配全者,周氏所刻即从此出,特抹去‘支志’及‘三志’字样,以欺人耳,苟非黄本幸存,几莫发其覆矣。”陈乃干将耕烟草堂本与黄丕烈藏抄本进行了对照,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耕本、黄抄本与万历唐晟本进行了对照,现将目次不同处列于下:(1)耕本甲集目次同万历本,但只至《复园菜圃》止,比万历本少五则故事。(2)耕本丁集至《张圣者》止,比万历本少一则。(3)耕本戊集《同州白蛇》条下与万历本、黄抄本不同。(4)耕本癸集同万历本,而黄抄本自《沈大夫磨勘》条下脱。癸集为后一集、黄抄本可能后几页缺页。由此可见耕本参照了万历本和黄抄本(或更早的胡应麟本)。近人张元济汇刻《夷坚志》,曾谈到后人据胡应麟本而又刻印的本子:“一明姚江吕胤昌本,无刊版年月;一清周信传本,刊于乾隆四十三年。……吕,周二本均以甲乙编次,分为十集,……然所分十集,甲乙次第,与黄氏所藏之《支志》、《三志》并同,亦与胡应麟所得四甲中之一周,《支志》亡其《三志》亡其七者相合。”(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现将胡应麟所得本《支志》《三志》的源流整理如下:附图黄丕烈藏宋残本《夷坚支志》黄丕烈另收有宋残本《夷坚支志》:“余所藏宋刻,有《夷坚》支甲一至三三卷,七八两卷,皆小字棉纸者,《夷坚》支壬三至十共八卷,《夷坚》支癸一至八共八卷,皆竹纸大字者。”(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他利用这些宋残本《支志》对抄本《支志》进行了校勘,所以他所藏《支志》的价值高于其它版本。黄丕烈还针对其抄本《支癸》自《沈大夫磨勘》条下脱漏的情况,利用它本进行了抄补,使其《支志》抄本更加完善。

(2)、空谷诸尘尽谢,止留一片闲云。伴我松根挥尘,堪多麋鹿成群。——永明智觉禅师

(3)、上上之田收下下,女则有罚;下下之田收上上,女则有赏。

(4)、(原诗)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5)、只疑落花漫去,复道春风不还。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6)、意思是不走运的时候,黄金也不值钱;好运来的时候,生铁也生光彩。

(7)、渐至乎朝廷,时有忿,闻恶弗原,故令天下相放,俱成惑讥。

(8)、乐羊尝行路,得遗金,取之以归。其妻唾之曰:‘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此金不知来历,奈何取之,以污素行乎?’乐羊感妻之言,乃抛金于野,别其妻而出,游学于鲁、卫。过一年来归,其妻方织机,问夫:‘所学成否?’乐羊曰:‘尚未也。”妻取刀断其机丝。乐羊惊问其故。妻曰:‘学成而后可行,犹帛成而后可服。今子学尚未成,中道而归,何异于此机之断乎?’乐羊感悟,复往就学,七年不返。——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9)、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10)、解释: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的。

(11)、山路只通樵客,江村半是渔家。秋水矶边落雁,夕阳影里飞鸦。——徐有贞

(12)、(鉴赏)人在遇上喜事的时候,精神总是特别的开朗振作,就好象月亮到了中秋时候,就显得格外的清明、亮丽一样。“人逢喜事精神爽”常用来形容人逢喜事时,那种春风满面的得意神态;“月到中秋分外明”时常用来描绘中秋时节月儿的明亮皎洁。

(13)、官吏,现在在人们脑子里的对应词语是官员,“官”和“吏”是一个意思。但是在古代,尤其是从唐朝以后直到清朝,“官”和“吏”的区别还是大的。

(14)、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15)、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16)、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横是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山歌》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警世通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东周列国志》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醒世恒言》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东周列国志》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警世通言》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东周列国志》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东周列国志》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东周列国志》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醒世恒言》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警世通言》怒中之言,必有泄漏。《东周列国志》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警世通言》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醒世恒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醒世恒言》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东周列国志》日中必移,月满必亏。《东周列国志》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醒世恒言》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醒世恒言》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醒世恒言》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东周列国志》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警世通言》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警世通言》以智强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智囊》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东周列国志》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东周列国志》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警世通言》

(17)、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

(18)、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见怪则修身,神不能伤道,妖亦不能害德。

(19)、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20)、(原诗)云端看厮杀,毕竟孰输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醒世恒言名句大全总结

(1)、得闭口时须闭口,得放手时须放手。若能放手和闭口,百岁安宁有八九。

(2)、生活,就是求知——高尔基(苏联)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鉴赏)原诗劝人不必太过计较,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眼前的仇怨应该设法化解,不要一再追究;否则冤冤相报,循环相争,永远没有止尽。

(4)、读万卷书,行路。钱泳《履园丛话读万卷书》

(5)、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冯梦龙《挂枝儿·欢部》

(6)、(原诗)世事纷纷一局棋,输赢未定两争持。须臾局罢棋收去,毕竟谁赢谁是输?

(7)、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8)、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选集》

(9)、(原诗)辛勤好似蚕成茧,茧老成丝蚕命休。又似采花蜂酿蜜,甜头到底被人收。

(10)、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11)、乃者王翁善天下贤智材能之士,皆徵聚,而不肯用,使人怀诽谤而怨之。

(12)、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13)、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憨山大师

(14)、(鉴赏)为善或为恶,到后终究是会有报应的,只是有些来得早,有些来得晚而已。相信因果报应的人爱用这两句俗语,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15)、每个人都能缩小自己时,大家的空间就变大了。证严法师

(16)、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17)、金木水火皆载於土,雨燠寒皆发於风,貌言视听皆生於心。

(18)、夫言语之时,过差失误,乃不足被以刑诛,及诋欺事,可无於不至罪。

(19)、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20)、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

5、醒世恒言名篇

(1)、怒中之言,必有泄漏。——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原诗)人面不看看佛面,平人不施施僧人。若念慈悲分缓急,不如济苦与怜贫。

(3)、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4)、六个字的诗句,是6个字的句子就行,不需要整首诗都是6个字,是名句

(5)、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6)、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有生之灵者也。

(7)、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

(8)、行尽风林雪径,依然水馆山村。却是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朱熹《铅山立春》

(9)、桓公曰:“宁戚之外,岂无人乎?吾欲任鲍叔牙,何如?”仲对曰:“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1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

(11)、甲乙丙丁四志版本这个部分主要是洪迈于淳熙七年七月刻于建安的建本和元沈天佑以古杭本补刻的部分,即宋刻元修本。据沈天佑的《序》言:“今蜀、浙之板不存,独幸闽板犹存于建学。然点检诸卷,遗缺甚多。本路张府判绍先提调学事,勉予访寻旧本补之,奈闽板久缺,诚难再得其全。幸友人周宏翁,于文房中尚存此书,是乃洪公所刊于古杭之本也,然其本虽分甲乙至壬癸为十志,似与今来闽本详略不同,而所载之事,亦大同小异。愚因摭浙本之所有,以补闽本之所无。”(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沈天佑序中提到的张绍先曾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任衢州路知事,而沈云其为府判,则沈天佑补刻宋本也在至正二十年左右,已近元末。清严元照曾从萃古斋购得此本并加以校勘,他曾指出沈天佑修补时有妄以《支志》之文窜入:“书内尚有夺页,其所补有以宋版补者,有元人所刊补者。凡宋版所补,皆其原文;元人所补,多取支志、三志之文窜入之,如甲志所载元绍兴以后事,而所补乃及于庆元,此其证也。”(注:见《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页18)严说为确。沈天佑所补本《夷坚甲志》中《黑风大王》中谈及汾阴后土祠,“绍兴间陷虏”,而此条又见《支志甲》卷《韩郡王荐士》也是绍兴中的事,又见《三志己》卷一等皆为明证。现今中华书局本《夷坚志》甲乙丙丁四志即是以沈天佑本为底本,其中有多条与《支志》《三志》重复,其原因即在于此。此本元、明两代均无目录著录,明人也无谈及此本,盖为私家所藏,秘不示人,直至清代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始有著录,乾隆间严元照从钱氏萃古斋购得后方将其原貌公布于世。此书为宋刻元修,弥足珍贵,为藏书家所心仪企盼,因此辗转多人之手。据严元照跋云:“徐氏《传是楼宋元版书目》载有八十卷。乾隆壬子,见于苏州山塘钱氏萃古斋,以钱万四千得之。自甲至丁八十卷,册端有玉兰堂,辛夷馆诸印,知出自长洲文氏。又有季沧苇印记,季氏书籍后悉归徐氏,则此虽无健庵印记,知即徐目所载者,无可疑也。”而严元照经过校勘后,“重录此,以为之副”,嘉庆十年家庭经济拮据,通过何梦华将此书原本卖给阁臣阮元。阮元影宋钞本编入《宛委别藏》。而何梦华借机“亦影钞一部”。据陆心源《重刻宋本夷坚志甲乙丙丁四集序》中云:“阮文达得宋刻甲至丁八十卷,影写进呈,阮氏得之吾郡严久能,后归吴门黄荛圃,荛圃归于汪阆原,阆原归于胡心耘。余从胡氏得之。”陆心源将之校勘后重刻于其陆氏十万卷楼。而原本则流入日本,为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所藏,傅增湘先生曾于静嘉堂文库亲见。(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子部三。)严元照所录之副本,据张元济云归湘潭袁伯夔,张元济涵芬楼刻《夷坚志》时“甲乙丙丁四志据严元照宋手写本。”现据各家之说将元沈天佑补修本收藏抄刻源流线索整理如下:明长洲文氏(文征明)↓季沧苇↓徐乾学↓严元照(录副本)副本→袁伯夔→张元济涵芬楼本→中华书局本↓何梦华(录副本)↓阮元(录副本进呈)→宛委别藏本↓黄丕烈↓汪阆原↓胡心耘↓陆心源(重刻十万卷楼)→丛书集成初编本↓日本静嘉堂文库丛书集成初编本《夷坚志》,是影印清光绪五年吴兴陆心源十万卷楼重刻的本子。宋刊元印本《夷坚志》的版本体式,据陆心源所说:“前有古杭斋沈天佑序,每页十八行,每行十八字,版心有刊工姓名”,并且还有从文征明始诸藏书家的藏书印,还有明“陆师道手录《宾退录》一条于目录后及卷一末。”(注:陆心源:《仪顾堂续跋》(光绪十八年刊本),卷)看过此原本的傅增湘亦云:“宋刊元印本,半页九行,每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记刊工姓名,卷末有明陆师道楷书墨迹数行。”(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卷子部三。)邵懿辰《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第十四《附录》云:“严久能有甲、乙、丙、丁四集,凡八十卷。宋本,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又一本,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此著录所云当非宋刊元印本的原本,而是严元照等人所录之副本。《夷坚志》甲、乙、丙、丁四志除以上宋刻元印本外,现存的还有一部明弘治间祝允明手抄的《夷坚丁志》三卷。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夷坚丁志》 三卷 宋洪迈撰 明祝允明抄本明夔叔文、文从简、邵弥,清孙承泽,李文田、翁同和等跋,前有叶恭绰跋文。据清孙承泽跋语可知此本自明代以来,由于“祝京兆书名震一时,然其妙在小楷行世者少,此桢乃其中年书,楷法紧严而出之以萧散,尤其生平属意之作。”因此人们皆将其视为书法珍品而加以珍藏,秘不示入,而对其在《夷坚志》的版本、校勘、补正方面的重要价值,却一直不予重视。据此本后崇祯十四年文从简的《跋》语云:“当是先生四十左右书。”此为祝允明抄于弘治十三年(1500)前后,当是今所知《夷坚志》明本中年代早的本子。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为祝允明抄自与沈天佑本以建本为底本者不同的另一系统的《夷坚志》的版本,对以沈天佑本为主的今天的中华书局本有重要的校勘、补佚作用。祝允明抄本题为《夷坚丁志》,经与中华书局本对照,实即《夷坚乙志》。抄本共有三卷,前二卷全,唯第三卷题十四事,实际只抄六事,现将抄本三卷目录与中华书局本《夷坚乙志》前三卷目录异同对照如下:卷一皆题十三事,抄本《严君平》,中华本为《庄君平》,中华本多《小郗先生》一事。抄本《诗戏》一条,实即中华本的《李三英诗》。案:此条实言二事,一言周师厚以诗戏语陈传,一言吴效前以诗戏语李三英,而并非李三英所作诗,因此以抄本题名为宜。卷二皆题十二事,唯抄本《戏语却鬼》即中华本的《宜兴民》,抄本《异女子》即中华本《蒋教授》,抄本《梦承天寺》即中华本《承天寺》。案《戏语却鬼》言宜兴民不怕鬼与鬼戏言,使鬼退却之事,题名较《宜兴民》更为传神。《异女子》言蒋教授不守信用,遭异女子报应之事,人物以蒋教授为主,题名以中华本《蒋教授》为宜。卷三皆题十四事,抄本《蛙乞命》下有《妇人生须》一条,而中华本无此条,却有《舟人王贵》《陈述古女诗》《韩蕲王诛盗》《浦城道店蝇》四条。抄本《鬼作伪》即中华本《窦氏妾父》,则自《张夫人婢》至《兴元钟志》两本次等相同。案:中华本《舟人王贵》条“呼左”字下有校语云:“此下至《窦氏妾父》条‘又再岁,其父’止宋本作三页,严本于中缝均注‘补’字。”又《浦城道店蝇》条“时淳熙二年间也”后有严元照校语云:“此志序用乾道二年所撰,而此所补者,则淳熙年间事,知是元人妄取他志之文以入之也。”由此可知宋版残缺严重,《蛙乞命》以下四条为沈天佑所补,并非宋版。此卷《兴元钟志》以上目次似以祝抄本为准。《妇人生须》即中华本《夷坚志补》卷二十一的《蓝氏双梅》,《鬼作伪》条实言黠鬼伪充窦氏妾父以窃供食之事,题名较中华本《窦氏妾父》更切。另外,笔者据祝抄本对中华本校补二十四条,其中《侠妇人》《赵士王光》《兴元钟志》三条尤有价值。此三条中华本残缺甚多。《侠妇人》系范成大所述,缺漏侠女南归后,不堪董妻虐待,弃之而去,董妻负义终遭天报之重要情节,而明代王世贞《剑侠传》、《国色天香》,郑之文的传奇《旗亭记》,汤显祖的《旗亭记序》等皆沿其误、而此缺漏乃是《夷坚志》编纂者洪迈一手造成的,故意于建本删去,而在他本则未及删尽,祝抄本保留了洪迈删改前范成大所述故事的原貌。(注:张祝平:《范成大侠妇人故事原貌及其流变考》,《文学遗产》1997年3期,页106-10)《赵士王光》一条中华本原缺一页五百余字,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兴元钟志》一条中华本有目无文,现均据祝抄本加以补正,还其本来面目(注:张祝平:《夷坚乙志校补三则》,《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页421-4)。

(12)、青草池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湘江客到,有风有雨人行。——王建《江南》

(1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

(14)、意思是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的。

(15)、世界上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雨果

(16)、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17)、(鉴赏)原诗是在劝人心肠要宽厚,能饶恕人的地方就饶恕人;做人不要太刻薄,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现今常用这句诗来劝人要心存宽厚,切莫为琐事跟他人斤斤计较。

(18)、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19)、对不起,找不到6个字的名人名言,只有十个左右的,不知道行不行。

(20)、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1)、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2)、学者既多蔽暗,而师道又复缺然,此所以滋昏也。

(3)、又说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观使者,则以古之贤辅厉主,欲间疏别离,则以专权危国者论之。

(4)、意思是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5)、是以貌动於木,言信於金,视明於火,听聪於水,思睿於土。

(6)、学会怀抱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7)、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冯梦龙《醒世恒言》

(8)、(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9)、解释: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

(10)、忽一年元旦,潘华和萧雅不约而同到王奉家来拜年。那潘华生得粉脸朱唇,如美女一般,人都称玉孩童。萧一雅一脸麻子,眼齿,好似飞天夜叉模样。一美一丑,相形起来,那标致的越觉美玉增辉,那丑陋的越觉泥涂无色。况且潘华衣服炫丽,有心卖富,脱一通换一通。那萧雅是老实人家,不以穿著为事。

(11)、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12)、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1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14)、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英)济慈

(15)、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原诗)世事纷纷一局棋,输赢未定两争持。须臾局罢棋收去,毕竟谁赢谁是输?

(17)、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18)、贪吏不可为而可为,廉吏可为而不可为。贪吏不可为者,污且卑;而可为者,子孙乘坚而策肥!廉吏可为者,高且洁;而不可为者,子孙衣单而食缺!君不见楚之令尹孙叔敖,生前私殖无分毫,一朝身没家凌替,子孙丐食栖蓬蒿!劝君勿学孙叔敖,君王不念前功劳。——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