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理论【文案108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5 08:59:36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

1、柏拉图主要思想主张和理论

(1)、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在进入人的肉体之前是生活在理念世界,拥有全部的理念知识,在进入人的肉体之后,忘记了这种知识。人通过感官感受理念的摹仿品而回忆起理念。

(2)、柏拉图:这么理解稍微有点极端,我所推崇的理性之爱,是有节制的爱。

(3)、柏拉图认为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做坏事。一起事物都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前,这听起来跟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何其相似。但柏拉图认为,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说法是矛盾的、不真实的,但是现实中的事物却又符合这种矛盾,因此现实中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所以赫拉克利特会说:“我们踏入的既是同一条河流,又不是同一条河流。”柏拉图的认识论也受前人影响。

(4)、比如吕思勉、梁启超、胡适、林语堂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都是靠它入门的中国历史。南怀瑾甚至说,这本书,一天只要读三页,就有用处。

(5)、《纲鉴易知录》共107卷,180多万字,全书按照帝王在位的年限编年,从盘古时代讲至明末,可谓观古通今。

(6)、就形成为一个目的论的体系。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

(7)、③晚期,柏拉图意识到了理念论存在的困难,对其进行了修正,作品有《智者》、《政治家》、《斐勒布》、《蒂迈欧》、《克里提亚》、《法律》。

(8)、国学前辈南怀瑾曾经作过一个“中国文化”推荐书目,选书少而精,其中就有《纲鉴易知录》。他在一次讲座上说:“你读历史读什么呢?《纲鉴易知录》,先把它读会,这部书是一部中国通史,作者吴楚才,编过《古文观止》,做私塾先生的。由《纲鉴易知录》配合前面的几部书,中国文化一定行了。”

(9)、所以对于柏拉图而言,理念先于人的思维,同时先于具体事物。关于另一个问题,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划分。

(10)、在现象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世界——理念的世界。万事万物背后,都存在着一个理念的型相。

(11)、其三则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物类,但是不同环境的人的理念是不同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在周围人都是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的环境中长大,而另一个人是在企业家或商业的环境中长大,这两个人看待的世界必然是不同的,一个将世界万物都可以数学化,一个人则可以将世界万物都是金钱化。

(12)、不过,我们始终要知道,即便是理性模型的理念世界其实终也仍旧是在科学工具下获取的信息,然后通过理性逻辑模型将对应的信息进行整顿,同样也不是客观存在本身。

(13)、大史学家吕思勉说:“要前进,必先了解现状;而要了解现状,则非追溯到既往不可,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

(14)、总之,在柏拉图那里已经完全认识到,我们感官中目之所及的世界万物皆是实在的可感要素(诸如具体事物颜色、大小、形状等),而不是实在本身。

(15)、他认为理念或概念是先在于个别具体事物,也先在于人的思维的。也就是说理念是具有独立性与实体性的存在。(按照柏拉图的理解,先有智人的抽象理念,后产生具体的智人,不是我们抽象出智人的概念,而是智人的概念衍生出我们具体的智人。

(16)、只是在柏拉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开始逐渐通过理性逻辑来发明或创造所谓理性的理念世界,即通过理性逻辑的概念推导形成理性逻辑模型的理念世界。

(17)、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18)、所以,理念这种观念不是感性直观的观念,而是理性所认识到的、具有“一”的统一性的观念。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是一个不断流动的世界,不断变化的世界,所谓“万物皆流”嘛。这种讲法是对的,感性世界的所有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即确定又不确定。我们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真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借助于逻各斯,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借助于逻各斯的超越,从感性的事物、感性的对象上升到定义,才能达到真理。你看到了很多很多马,然后上升到对马的定义:什么是马?有红马、白马、黄马、黑马,你给这个马下一个普遍的定义,我们才能够说有了确定的认识。也就是说,马这个定义是不变的,不管什么样的马都是马,它在所有的马里面使这些马成为了马。所以,它是更根本、更确定的,不因为感性的多种多样而发生改变,它是永恒的。

(19)、面对着普遍与个别、一与多、不变不动的理念与流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之间的二元分离,柏拉图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简单地用前者来否定后者,而是将前者作为后者存在的根据,用自身同一的理念来说明形态各异的具体事物。在他看来,可感事物正是通过“摹仿”或“分有”理念而获得其实在性的。正如同木匠做床一样,具体的床是对木匠头脑中床的理念进行摹仿的结果,每一张床在形态上固然互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分有了“床”的理念。惟有如此,它们才能成其为床。其他事物的情况也是这样,柏拉图说道:“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样出现的或者是怎样被‘分有’的……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一个东西之所以存在,除掉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特殊的实体之外,还会由于什么别的途径……凡事物要成为就必须‘分有“二’,要成为一就必须‘分有’‘一’。”由于可感事物是对理念的摹仿和分有,因此它永远也不如理念那样,正如摹本不如原作一样。任何具体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理念本身却是无瑕的,因此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根据或原型,而且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20)、③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不变不动的”以及“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的观点。

2、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理论

(1)、因此,学习知识,就是认识你自己,就是回忆理念世界。

(2)、通种论--后期柏拉图思想的变化--打通理念和理念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3)、每一次克服现实世界的缺陷,都会带来一次进步,即“改造世界=进步”。

(4)、我们甚至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做是剧场假象,剧场里面的剧情看似是符合逻辑的,但却是事先被设计好了的,而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一个剧情,这个剧情就是理念世界。

(5)、Q:如何认识理念?怎么知道有理念世界的存在?

(6)、又收获了一条观察世界的底层逻辑——2000多年前柏拉图的理念论。

(7)、柏拉图的理念论重要的目的就是给知识提供根据。

(8)、当然如果继续深究,作为定性分析的“理念”还是有大量的其他问题,当然这里我们着重谈及理念本身所表达的内涵,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某些思绪是如何影响后人的思想学说的,至于具体的各项更细节的问题不做深刻探究,因为理念论本身在柏拉图的思绪里就是有局限的。

(9)、这样看来,所有的现实世界的事物,它们都是这些理念的一个摹本,都是属于这些理念的摹仿。是摹本,而不是蓝本,不是这些理念本身。就是说,一匹美丽的母马,只是大体上相当于美的,但它并不是美本身。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摹仿了美的理念。摹本跟它的原本、它的蓝本,当然是不一样的。蓝本是直接的,而摹本可能就是有一些偏差的,总是相对的,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摹仿得有些像了,像美的了,我们就说它是美的。但是的美就是理念本身,那就是它们的本体了,是万物的本体。整个世界、整个宇宙从本体上看,都是由于分有理念而构成的。此外,理念还是万物的目的,万物都要摹仿它,万物都在摹仿它的过程中处在不同的阶段,处在不同的层次上面。所以理念既是万物的目的,同时又是万物的共相和类型。美的理念不光是母马,不光是一朵美丽的花,也不光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而是所有这些东西所共同具有的共相,一种类型,一种型相。所以有些人建议把理念译为“型相”,具有一种类型的“相”。

(10)、整套书看完,对整个中国历史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经验,要比看其他史书要更快速、直观,省时间。

(11)、他的回答是,人被分为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灵魂具有思维功能,永恒不朽,肉体具有广延功能,有生有灭。

(12)、由此,柏拉图理念论的大意义莫过于用定性的指谓事物的符号形式或纯抽象概念来建构理念世界,并将其认定为客观世界,于是就不再完全经由感性直观的方式来认识世界。

(13)、除此之外,柏拉图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转世说,影响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的观念;其哲学团体也影响了柏拉图哲学王的构想。赫拉克利特对于“万物流变”的思考,一方面是对于运动变化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柏拉图在运动变化之外,寻找那个真正可以支撑我们理解的事物。而巴门尼德则为柏拉图提供了这样一种可知的结构。

(14)、(5)(美)门罗.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7页

(15)、在西方诗学传统中,柏拉图的理念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正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艺术与真理之间有“隔”的观点,从而为西方形而上学诗学的两大核心要素——摹仿和本质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

(16)、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才能读懂我们的现实世界。因为,人的生命不过百年,世界却跨越万年之久。

(17)、说到理念这个词,我们先用常识来理解。理念是一种通过经验总结而来的客观想法,或者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每个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比如“苹果是红色的”,这是一个根据人们肉眼观察,从经验行为得出的结论——对苹果是什么颜色的一种理念,这是客观的判断。而生活理念诸如“快乐”“自由”和“健康”等就是带有主观色彩和主观感受的一些想法。

(18)、理念(eidos/idea),又译作形式、相。其词本意与视觉活动相关,指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形状,引申出对于事物的分类。按照现代哲学,理念论可以划分为知识论与形而上学两部分。

(19)、自从爱利亚派塞诺芬尼、巴门尼德以来,希腊哲学就努力地要区分感性的领域和理性的领域、意见的领域和真理的领域,在认识论方面,他们要做这样一个工作。有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比如感性和意见;有的知识是可靠的,比如理性和真理。但是,这种认识论上的区分,还是针对同一个世界,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宇宙,我们所面临的这个现实世界。你可以从感性方面去把握它,也可以从理性方面去把握它;从感性方面得出的是意见,从理性方面得出的是真理。但是,这一切总还是针对着同一个世界。

(20)、但是这个过程逐渐使得人类意识到感知是有规定性的,只是在古希腊哲学阶段并未有严谨的证明体系,所以无论是柏拉图的感觉对象还是理性对象都预示着哲学本体论会逐渐倾向古典认识论,即一切的存在对象都是主体的逻辑形式对客体可感属性整顿下的精神存在,而不可是客体本身。

3、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 – 糗问

(1)、比如说一个人看到森林里的一只苹果,但实际上所看到的“苹果”和森林无非就是森林和苹果的反射光打在人类的视网膜上,终经过一系列视觉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苹果和森林中其他物的理念的准确差别,然后才能准确去摘那个能吃的苹果。但是要知道,森林里那么多对象,都在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波,是极其混乱的,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建立一个快速识别对象的机制,而所谓的具象概念下的形式就是这个快速识别对象机制的产物,也唯有在这样一个简约清晰的理念下才使得人类足以把握可以作为依存对象的苹果,实现自身的稳定存在,所以理性理念相对就是人类超脱直观对非直观对象的把握。

(2)、表象和真理的论证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例如,每一只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同一个“猫”字来指代。无论个体猫是生是死,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说明这个字包含着不同个体的共性。这是逻辑部分,与形而上学部分没有关联。

(3)、可以说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就是柏拉图理念世界直观的表达。

(4)、王阳明游历一座寺庙时,与一位大和尚讨教佛法,期间有一问:“家中可有亲人?”答:“尚有一母。”问:“想她么?”答:“想。”当即棒喝:“既然想,为何不回去看看?”和尚当即收拾行李回家去了。

(5)、而随后的欧几里得正是基于柏拉图的这一思绪创建了《形论》,想通过假设不变的《形论》去认识和把握纯粹的客观世界(纯逻辑当然不牵涉与经验挂钩)。

(6)、可以说,这部书是国人读史的入门级读物,文化家庭必要藏一套。

(7)、柏拉图关心的是流动的事物,这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世界是流动变化的”这个事实。而之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世界多变”“变化无处不在”的观点,“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体现的就是流动变化。所以,柏拉图接受了前哲学家关于世界流动变化的观点。

(8)、②中期,柏拉图受到伊利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投身政治但是失败,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到雅典,建立雅典学园,其思考超出了伦理学,建立了理念论(形而上学、认识论),作品有《斐多》、《斐德罗》、《会饮》、《理想国》、《巴门尼德斯》、《泰阿泰德》。

(9)、(例如智人概念的产生,源于我们在大量的经验中对我们这个生物群体的共性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差异的理解与抽象)而柏拉图所理解的理念,却不仅仅是抽象概念。

(10)、①早期,柏拉图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开始写作对话录,一直到拜访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之前,主要探讨美德伦理学,作品有《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伊翁》、《普罗泰戈拉》、《尤叙弗伦》、《拉刻斯》、《夏米德》、《大希比亚》、《小希比亚》、《克拉底鲁》、《尤叙德谟》、《美内克塞诺》、《高尔吉亚》、《门农》、《大阿尔基比亚德》、《小阿尔基比亚德》。

(11)、柏拉图的“理念”与苏格拉底的“定义”虽然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却有两点根本性的区别。第苏格拉底主要把寻求一般定义的工作局限于精神生活的范围内,他探讨的是关于美、美德、正义、善、勇敢等等的普遍本质;而柏拉图则把理念扩大到世界的一切方面,认为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都有自己的理念作为其存在的根据,甚至连较大、较小等表现事物关系的范畴,也是对“大”和“小”的理念的分有。第苏格拉底虽然通过一般定义来探寻关于事物的普遍本质,但是他并没有把普遍本质与个别事物截然分离开来,在他那里,普遍本质是寓于个别事物之中的,它只能体现在人的抽象思想和语言之中,并不具有独立的客观实在性;柏拉图则将普遍概念(理念)实体化和客观化,不仅将其看作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实在本体,而且将其看作是独立于人的头脑的客观精神。这样一来,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就出现了个别事物与普遍概念之间的二元分离(“分离说”)。柏拉图明确地说道:“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12)、这样看史书,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历史事件的缘由、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能一目了然。几千年历史读下来却甚是流畅过瘾,绝不枯燥晦涩。

(13)、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朽的世界。善的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特性,它是一切理念的泉源,所有事物都是此理念的摹本。他认为理念是“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梯利)。那么,这个理念就不仅仅是理念了,更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它是万物的根源,它先于任何事物,并且独立于任何事物而存在。它又是永恒的,超越的,人所永远无法完全认识的。一句话,这个理念世界是不朽的。诚然,我们多么希望有这样一个理念世界存在,独立于这个世界,它是永恒的主宰,万物的根源。这是一个美的设想。我也希望,善是一切理念的根源,是至高无上的。希望世界和平友好,希望人类和睦相处,希望宇宙秩序井然。这一切都由高的主宰统治,将人类带向康庄大道。这是一件伟大的事。

(14)、个别的、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还是经验(休谟)

(15)、《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美·梯利著   商务印书馆1995

(16)、分有理念的整体还是部分?如果是整体,以杯子为例,那么有很多个杯子,就有很多个理念?

(17)、这里很显然表明了柏拉图已经发现了人类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只是柏拉图并未完全关注这一点,而是直接认为理性逻辑中的理念世界就是客观存在。

(18)、如此大体量,它是如何做到让初学者一看就懂,越看越喜欢呢?

(19)、(7)先刚.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基于未成文学说和对话录的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版,127页

(20)、古罗马学者西塞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4、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理念

(1)、所以,后期的柏拉图对自己的理念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正。一个是把善转变为一种努斯的、创造性的造物主,善是一个造物主的概念,把它从一种伦理上的目的转变为一种有机体的目的。伦理上的目的是善、是好,有机体的目的就不一定是好了。有机体,比如小爬虫、跳蚤,都是有机体。但是这样一转变,就能够赋予世界一种具有生命的存在,它所产生的不仅仅限于那些善的事物,而是无所不包的事物。所以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后来就被理解为完备性、完善性,无所不包、完备无缺。这跟善的理念就有一些距离了,不一定是道德的意思了,而只是完整性的意思。这是他的一个改进。

(2)、这三个人分别是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和苏格拉底。这门学科是数学。如果说哪个人对于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影响大,我会认为是毕达哥拉斯。

(3)、再叠加商业世界对“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追求,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进步、成功这种单一目标的追求——

(4)、小学、初中、高中是千军万马过山谷,只有一条道。大学以后,进入了平原,各自散开,各走各的独特小径。外界的标尺一模糊,我们就迷茫了。

(5)、《纲鉴易知录》曾经多次被选为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阅读材料。因此,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经典读本。送给孩子,有助于语文和历史的学习。

(6)、自然物的理念,如石头、马的理念,这是低层次的理念

(7)、尽管有许多错误,但是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仍旧是哲学上的一个大的进步。其中核心的部分是:我们在生活中表达所用的语言中,不可能全是理论性的词汇,必须用到“人”、“狗”、“猫”之类的一般词汇;如果不是这样,人们语言中只有理论性的词汇,那它们将是没有意义的。

(8)、(6)施莱尔马赫,2011年:《论柏拉图对话》,黄瑞成译,华夏出版社。

(9)、其二是作为同种物类的人,但是处在不同时代。比如原始人直接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来建立的理念世界,必然与后期人类通过理性逻辑发明的诸如日心说、时空观、相对时空观的理念世界是不同的,因为认知世界的逻辑方式从感性逻辑跃迁到理性逻辑,于是在不同的时代其通过不同前提的理性逻辑所创建的理念世界必定是不同的;

(10)、简单理解就是柏拉图用指谓具象概念的符号形式或纯粹抽象符号来建构的一个超脱感性直观的世界,然后柏拉图将这个超脱感性直观的理性逻辑世界视为客观世界,也就是理念世界,同时也就完全否定了感性经验的直观世界。

(11)、现实世界犹如故事中的洞穴,而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理念世界,犹如洞穴外的世界。现实世界就像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2)、③理念论的具体分析a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是事物的类本质。b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由于分有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离开理念就没有事物。c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的完满的模型,事物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它的理念而成为事物的。d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13)、 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按桌子的理念来制造桌子):

(14)、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讨论是什么“哲学家”的话题,并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说哲学家是喜欢探究真理的人。那怎么探究呢?他们并不是沉浸于新事物中,而是清醒地去认识新事物背后的道理。沉浸的人只会获得一些表面的看法或见解,而真正的知识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道理。所以,柏拉图也提出。感官能感触到的表象问题属于意见,而背后隐含的永恒的问题属于知识。例如,你看到好看的花、漂亮的衣服、精彩的歌舞,这都属于意见;如果你能从中看到背后的美,那它就是知识。

(15)、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囚徒们便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跑出了洞穴。

(16)、这里我们要知道的是,指谓对象的理念本身是人类超脱感性直观以达成高效认知普遍“对象”的媒介,这个媒介对主体而言是主观的,但实际上是客观的,因为其客观在于使得主体能快速达成对“对象”的识辨。

(17)、其一是不同物类的感性直观“理念”世界的区别。比如蝙蝠通过超声波所认识或认知的“世界体系”或“理念世界”,一定是与人类通过五官所认识或认知的“世界体系”或“理念世界”是不同的,这是基于不同感性逻辑的物类所认识或认知的不同“世界体系”或“理念世界”;

(18)、(7)汪子嵩等,1988年:《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柏拉图感概道:唉,是啊,我恩师就是这样的先知。

(20)、(2)波普尔,1999年:《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柏拉图的理念是什么理论

(1)、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小时候也曾经熟读该书,他曾回忆说:“大概在十一岁时。这时候我已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禹臣先生教我看《纲鉴易知录》,后来又教我改看《御批通鉴辑览》。《易知录》有句读,故我不觉吃力。”

(2)、(解释)唯心主义,即唯心论,又译作理想主义、理念论、观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唯心论秉持世界或现实如同精神或意识,都是根本的存在。唯心论同时也反对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后者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与唯物主义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3)、当然,其其三其实差别不大,其本质在于不同的逻辑模型的不同,以及获取的不同信息量,终导致的差别,那么我们一般在谈及理念世界的时候,一般是谈及不同物类之间理念世界的不同。

(4)、柏拉图的理念论阐述了一个不可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居于其中,真理居于其中,虽是眼不能见,却是不朽的世界。“柏拉图在他思想早期阶段,追随苏格拉底的思想,运用概念分析和概念洞见的方法;中期阶段,他尝试说明理念的独立存在;在后期阶段,他阐述了辩证的认识论”(希尔贝克)。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经历了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5)、单单思考自己的人生,可能找不到什么意义。若承认自己对亲人、朋友的牵挂,那个牵挂可能变成自己的意义。

(6)、门罗在《西方美学简史》中这样认为:“根据柏拉图的区分线所表述,认识有四个层次,而艺术属于低的一层。”(5)该书译者高建平为此处加了一段注释:“这里的四个层次是指:作为神的摹仿对象的‘超范式’;作为神的作品或工匠的摹仿对象的‘范式’;作为工匠的作品或艺术家的摹仿对象的实际制成品;艺术家的作品。”(6)门罗从区分两个世界的“线喻”出发,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理解理念论不能仅仅从“床喻”着眼,还需结合柏拉图思想的其他方面。但这里他从认识论出发来理解作为本体论的理念,似乎也只是一种旁敲侧击。而高建平的注释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了柏拉图有关“神”的论述做出了进一步的阐发,只不过,柏拉图的“神”同样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本原思想。显然,二者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理解作为答案的替代。

(7)、如果按照理念论中的形而上学部分来讲,“猫”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唯只有上帝创造出来的那只猫是猫,世间每一只猫个体都有一部分它的特征,都是这只猫的现象。《国家篇》中柏拉图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理念论”学说。他认为,拥有同一个名字的不同个体之间肯定存在着同一种“理念”或“形式”。例如,“床”这个概念就是“理念”,各式各样的床则都是现象。从这些现象身上只能得出意见,从概念身上得出的则是知识。哲学家关心的是能得出知识的那张床,而非世间各式各样的床。

(8)、答:直面。(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

(9)、内容围绕认知提升和深度阅读,每天一篇思想笔记,涉及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婚恋、商业思考等。

(10)、而为什么可以说是剧场假象,是因为柏拉图宇宙是一个有目的的逻辑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统一体,整体是受到普遍目的或善的理念来支配的,而这个目的在柏拉图那里就是“善”,善也就是主宰世界万物运转的逻各斯,是主宰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1)、柏拉图关心流动的事物和永恒不变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他想找到的是现象世界背后是否有一个不生不灭、存在着的世界。这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出发点。

(12)、关于柏拉图的“理论论”,为著名的就是“洞穴比喻”了,他将不懂哲学的人比喻为被关在洞穴中的囚犯,这些囚犯因为被锁着,所以只能看着眼前的墙壁,不能转头。他们的背后生着一堆火,他们只能看到墙上自己和其他东西的影子。他们无法回头,不知道有火,便以为墙上的影子是实物。某一天,一位囚犯逃离了洞穴,并发现了真相,发现自己以前被影子骗了。如果是哲学家,他定会回到洞中将真相告诉大家。但是在别人眼中,他肯定是傻子。

(13)、《理想国》对于灵魂内部结构的解析。柏拉图认为城邦与灵魂在结构和性质上是相似的(“城邦-灵魂”类比),通过城邦的正义来解释灵魂的正义。城邦的分工相应于灵魂的分层,城邦中的统治者就像灵魂中的理性(logos),城邦中的护卫者就像灵魂中的血气,城邦中的生产者就像灵魂中的欲求。当然,将灵魂三分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14)、(3)伽达默尔,1992年:《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5)、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这就使客观唯心主义常常不自觉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观。同时,由于“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所以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绝非偶然,而应视其为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所然。

(16)、另外一个就是给这个善的理念创造世界提供了一些技术性的手段。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由几何学上的粒子所造成的,比如说土,是由正六面体造成的;火,是由正四面体所造成的;气,是由正八面体所造成的;水,是由正二十面体造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几何学的关系。这些地方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的一些影响。所以,理念是支配一切的,数的理念支配着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造物主按照善的目的来安排,在技术上则是按照这样一个几何学的方式,而不是按照他的良好的道德愿望,使得这个世界产生出来。造物主是通过一种机械的必然性,把自然万物创造出来的。

(17)、再如我们在白纸上画的一条“直线”,此直线也非完满的直线,放大来看,同样是一个有厚度、宽度和长度的体。

(18)、柏拉图:小伙子,不错哦!灵魂有三重性——理性、激情和欲望。

(19)、可以说,这是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大价值,使得人类意识到我们获取的是实在的影子或可感属性,随即柏拉图提出唯理论的理念论是影子背后的实在,也就是唯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影子背后的实在。

(20)、同时,我们要知道,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可以说是基于理性逻辑整顿客体的可感属性而形成,或者说就是在表示逻辑形式指谓的理念,这与感性直观或感性逻辑的直观世界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为都是基于不同的逻辑形式对信息的整顿。

(1)、(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张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347页

(2)、学习是通过各种方式诱导,让人回忆起原本知道的东西。(柏拉图)

(3)、“善”的理念,这是高的理念,它构成了各种理念由以派生的根据,同时也是所有理念——以及作为各种理念的“摹本”的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高目标。一方面,“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构成了可感事物摹仿和分有的原型;另一方面,所有的理念又都追求着“善”这一高理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众多感性事物趋向于它们的理念,较低级的理念趋向于较高级的理念,所有的事物和理念都趋向于“善”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世界模式和本体论体系。

(4)、如果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是分离的,那么如何认识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又怎么对可感世界发生作用?

(5)、因为理性可以诞生科学和技术,然后用科学理解世界,用技术改造世界,不断推动世界的进步。

(6)、小马:嗯,那么如何理解理念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呢?

(7)、四枢德。柏拉图重点讨论了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①智慧,相应于灵魂的理性部分,智慧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其对象是灵魂的每一个部分的善或者灵魂作为整体的善;②勇敢,相应于灵魂的血气部分;③节制,涉及到灵魂不同部分的关系,节制使灵魂的各个部分处于和谐当中;④正义,体现了灵魂三部分的分工。

(8)、对于理念的譬喻:①太阳喻:认识过程需要有认识能力、认识对象,也需要有连接二者的因素——阳光。阳光譬喻了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既是认识能力的基础(认识论),也是认识对象存在的基础(本体论)。②线段喻:两组不同长度的线段,具有相同的比例关系。③洞穴喻。洞穴之中:必须从经验和意见出发,积累经验;走出洞穴:学习哲学,从经验上升到理性知识;回到洞穴:返归经验世界,实现理性知识与经验的通观,另一方面也具有政治哲学的意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