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有一句话【文案145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5 08:56:14

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

1、马克斯为什么伟大

(1)、首先要做科学生活规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要有良好的心态,良好的修养,才能够有可能活到100岁。

(2)、在这个过程里,族长是那样孤独,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一座母牛到处乱闯、麻风病人聚集的权力宫殿里。

(3)、睡前要一遍一遍检查所有的门闩,然后面朝地,枕着右手手臂,以一种能给自己安全感的姿势睡去。

(4)、但即使是这本太容易读的书,写它时,马尔克斯也足足抽掉了三万多支烟。

(5)、恐怕不会再有人如马尔克斯一样大胆地在自传中填满魔幻现实元素了。这真实吗?不真实吗?其实人生、命运本就奇特,现实要比虚构离奇,而那些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魔幻现实韵味浓厚的段落,在你读过这本自传之后,就会蜕变成言之凿凿的纪实主义,细节之生动,人物之丰盈,让你赞叹:如此钟情于孤独的马尔克斯自己并不是活在孤独里,而是活在绵长而古怪的记忆中。如果你用心读过马尔克斯的小说,那这本自传一定令你爱不释手,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彩蛋足量的解谜书,小说中的形象此时在自传里活灵活现,小说中的桥段化身自传里的关键词,它记录了马尔克斯的灵感来源,更记录了那些值得被讲述的魔幻·现实!

(6)、死亡的现实:只有面对死亡,生命的现在性才呈现出来;面对死亡,生命的杂质荡然无存,爱变得更加浓醇;面对死亡,世俗的观念不再能囿限那纯净的、永恒的爱情:实现爱情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老人的爱是这样的纯净,但并不是因为他们远离了性的诱惑,而是由于他们越过了无数道德的、世俗的偏见而直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7)、1927年,23岁的格林与原配妻子维维安结婚,生了两个孩子。1948年他离开了维维安,虽和其他女人保有关系,却从未违背天主教教义离婚或再婚。

(8)、罗西奥马上提问:“既然那么多人都在写作,在中国写作究竟有什么好处和优势呢?”

(9)、纳乔被乱石打成了筛子,被拴着脚踝倒挂在广场的一只灯笼下。

(10)、“所有优秀的散文都靠动词撑起句子,动词使句子流动。或许英语中好的技术型诗歌是济慈的《圣阿格涅丝节前夕》,像这样的句子:‘野兔颤抖着在冰冻的草丛中跛行’。如此生动,你可以飞速掠过它而未加察觉,但它的行动已经为整首诗增添了色彩——跛行、颤抖、冰冻,这些就在你眼前发生。”

(11)、马尔克斯曾说:“《百年孤独》的缺点,就是太容易读了。”

(12)、二战期间,格林被派往塞拉利昂,在那里,他和军情六处的金·菲尔比成为了好友。金是一名双重间谍,是世界间谍史上著名、成功的间谍之一。

(13)、《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主人公圣地亚哥被无情杀害,而迫使兄弟俩举起杀猪刀的,不仅是新娘被退婚的丑事,更是所有人冷眼旁观不作为的宿命使然。

(14)、《族长的秋天》精读第6天:他强烈的占有欲,后演变成卑微的爱

(15)、罗西奥认同了这个说法,但她认为马尔克斯只是表达了他所在文化背景下的真实情况,而两地文化之间的交汇让这种现实具有更丰富的色彩。出生于哥伦比亚的丹尼拉立马补充道:马尔克斯所表达的文化属于哥伦比亚北部,加勒比南部地区,他写的都是哥伦比亚的现实,而生活于其他区域的人认为他的方式比较特别,如果你去过哥伦比亚,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符合了你所读过的马尔克斯。

(16)、雷打不动的姿势,那个战战兢兢、不安颤抖的族长,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17)、主播:晏娇,电台主持人。探索声音的温度,只愿温柔每个夜色阑珊。

(18)、2011年,由新经典发行,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这部《百年孤独》的简体中文版出版。我当时读完的感受真的是的震撼,而且这本书的翻译也翻译得特别好。你能够清晰地理解,马尔克斯在这本书当中想要表达的深刻的内容。

(19)、感谢书友们一直以来的热心支持和参与。经过角逐,我们选出了三篇优秀读书笔记,想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它们的作者也将分别获得新经典出品的马尔克斯的新书《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一本。

(20)、战争期间,他潜入墨西哥、非洲、越南、古巴、中东等“世界上原始和偏远的地区”,还靠拉琴卖艺赚钱,把欧洲玩了个遍。

2、马尔克斯有一句话

(1)、界面文化:并不是远离了政权,知识分子就能与权力保持距离,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文化考迪罗”,例如巴斯孔塞洛斯,在年轻人间掀起崇拜、牺牲的浪潮,并且将之转化为思想、文化乃至政治力量。一个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与权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果我们认为知识分子需要与权力保持距离,那么他该如何处理自身与思想文化所赋予他的权力的关系?

(2)、“我想在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每到夜晚,都会围坐在火堆旁,狼会在黑夜里嚎叫,好像随时会从周围的草丛里蹦出来,这时就会有一个人开始讲话,他会讲一个故事,这样大家就不会感到害怕了。”(《天才捕手》)这就是文学初产生的意义。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都能为我们的生命带来超凡的意义。我们能够找到人生的方向,看清生命的本质,发现生活的真相。“文学,唯有通过文学,人才能设身处地地去体谅对方人格中不同且矛盾的层面,才能避免失之严酷。在文学领域之外,人只显示出性格中的一面,如果你能了解他们的不同层面,就不致轻易将他抹煞……”(《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3)、越读马尔克斯的文字,就越能体会其中潜藏的孤独与宿命,进而越佩服马尔克斯的伟大!

(4)、他在费尔明娜来往的路上假装读书,疯狂的给费尔明娜写情书,半夜拉小提琴,迎风歌唱,为的只是想获得费尔明娜的爱情。

(5)、要读懂这本名著,还要习惯魔幻现实主义的这种文学手法,要习惯荒诞、怪诞、无厘头以及一些新思维。

(6)、《族长的秋天》精读第1天:千万人为他着迷,他却写尽了你我的孤独

(7)、权力至高无上的族长,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无时无刻不被恐惧包裹着。

(8)、界面文化:这本书本质上是一组传记,可以谈谈你在选择人物时的标准吗?为什么选这九个人呢?巴勃罗·聂鲁达、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卡洛斯·富恩特斯等人为什么不在其中呢?

(9)、马尔克斯创造出那么一个巨大的、恢弘的人物群像。那么一个巨大的家族,到后它的消逝。我读着特别着迷,他的文字有一种迷人的色彩。我记得当时到了第二三十页的时候,突然发现缺了几页,反面是白的,有五六页看不到,我就着急。当时有一个想法,说我自己能不能我试着把它漏掉的段落补起来,我也试着写了两行。

(10)、克劳泽:这是九篇传记,但传记主人公们的生命却因历史救赎的思想交织在一起,这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激励着他们的生命。在博尔赫斯身上就看不到这个主题,因为他怀疑任何形式的宗教或历史救赎。这个主题在聂鲁达那里倒是有深刻的展现,我本可将他纳入其中,与帕斯构成复调,但我没有做,因为时间不够,我不能再把这本书拉长了。至于富恩特斯,他生命中的某些时刻的确有过救赎者思想,但这些想法都是肤浅的,与略萨、马尔克斯的深度没有可比性。我错过的主要拉美“救赎者”是菲德尔·卡斯特罗,但他值得用一整本书来讲述,目前我们仍然没有一本好的卡斯特罗传记。

(11)、“世界就在一个玻璃缸里,虽说近在咫尺,可是看得见却摸不着,它跟我隔离,是用另一种材料构成;我身不由己,不停地坠落,没有晕眩,没有云雾,我在明晰精确之中堕落,仿佛吸了毒似的。”(转引自《恋人絮语》第88页)

(12)、在马尔克斯那里,爱情不仅是对常规的僭越,对一切中产阶级世俗偏见的挑战,而且是一种“千真万确的现实”:它既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从而爱情本身就是对幻想的摒弃,对真实——仅只属于当下现在的人的真实的追寻。

(13)、这就是理解马尔克斯的关键:在他的世界里,这个冷酷的现实并不真实,它不过是一个缺乏人类史依据的乌托邦;而他所创造的那个自由平等、充满爱情与幸福的世界才是“千真万确的现实”。马尔克斯如此自然又如此自信地表述了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是神经错乱而引发的颠倒的谎言,就像弗洛伦蒂诺·阿里沙(《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男主角)在半个多世纪的荒唐生活之后对他终身的恋人“连声音也不变地”道出的谎言一样:

(14)、直到2008年,陈明俊总编辑给马尔克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当年您在巴黎隔街深情喊着“大师!”向您的偶像海明威致敬一样,我们正隔着太平洋竭尽全力高喊着“大师”向您致敬。我们相信,如果您听到了,您一定会像海明威一样挥一挥手,大声喊道:“你好,朋友!”

(15)、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有你的追求,你有你的生活,为啥给自己找不愉快呢?人家作家也没要求我们现代人跟他一样的生活呀,他只是告诉了我们生活的残酷,也有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依然还热爱着生活。其次,人类本是群居动物虽然说是独自的个体,也免不了我们需要朋友,需要陪伴的事实。

(16)、《百年孤独》写了时代的孤独,社会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在孤独的社会与家族之中,人与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像是孤岛,没有沟通,没有交流,没有了解,没有理解,没有信任…

(17)、对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来说,之前也因为版权问题,在国内有过一段不是很光彩的故事。马尔克斯来中国做访问,去了北京和上海。

(18)、这次要独自面对真实的自己。以前总是在等待别人的答案,然而答案只能回答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一个答案也许会会牵扯下一个问题,结束也是开始。春天到了,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知道怎么走了,坚定走下去,总有一天会得到自己预想的,甚至有时候觉得是上天的故意整你,却发现是特意扶你一把。慢慢懂了许多,喜欢上经过时间沉淀的老物件,不再着急的想跳过等待的日子,自己独处也不觉得委屈。

(19)、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是一部爱情的百科全书。

(20)、这就是“热爱生活到了丧失理智地步”的赫雷米亚斯·德圣阿莫尔到六十岁生日就自杀的不可变更的宣言,它把一个被动的事实转变为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爱的誓言。的确,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死亡的荒诞的、不可思议的来临仍然是令人痛苦的,但更有意义的是,对于死亡的体验终转化为一种给人抚慰的幽默和生命内蕴的充满激情的张扬。

3、马尔克斯说过的名言

(1)、“实践证明,总用以mente结尾的副词是恶习,只能说明词汇贫乏。于是一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修改,久而久之,愈发确信这一执念是在逼自己去想更丰富、更形象的表达方式。多年以来,在我的书里,除引用外,以mente结尾的副词一个也找不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技巧,举例来说:在中文写作中,如果我们能一直坚持写作不用形容词而寻找替代的意象,长此以往,我们的描述会变得更加形象,语句会更加生动,写作水平也会有质的飞跃。

(2)、格林是任性的。喜欢旅行,就到处闯荡,无惧飞流激湍、战火遍野;喜欢写作,就笔耕不辍,哪管环境恶劣、处境艰难。

(3)、人们把他关在地牢中的囚犯放了出来,一把火烧掉了以前是精神病院的刑讯室。

(4)、对于脱离常轨、进入爱情世界的人来说,不是死亡而是生活才是永无止境的。

(5)、其中有一些细节我还是印象很深,有一些趣味很“马尔克斯”。比如他写到鲨鱼,说“大鲨鱼如果你忽然猛地一下把它钓起来,头朝下,尾巴朝上,整个鲨鱼的内脏会顺着嘴流出来”。我看到这种细节的时候觉得特棒,这可能是我们想不到的“马尔克斯”的细节和趣味。

(6)、的确,你有什么理由怀疑这个七十六岁的老人的表白呢?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期待着这个为时已晚的幸福时刻,那种种磨难、荒唐、失去童贞以至为弥补这难熬的期待而作出的无耻猎艳之举,难道比这漫长的、构成了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期待更真实么?

(7)、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

(8)、“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9)、无怪有人戏称:“马尔克斯不愧为格林的迷弟,除了忙着写作,就是对格林花式表白。”

(10)、汪晖,清华大学教授,当代中国著名学者,研究领域为思想史和当代思想文化。 主要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死火重温》《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去政治化的政治》《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别求新声》《声之善恶》等。2013年获意大利帕西奥利奖。

(11)、爱情不仅与霍乱相似,而且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你根本找不到一例不是为爱情的自杀案,因为自杀是人生越出常轨的深刻、的形式,从而自杀与爱情之间建立了一种宿命般的关系。然而,乌尔比诺医生作为一位一丝不苟、无可挑剔、声望显赫的绅士,他永远生活在合乎规范的“幸福”之中。他的全部不幸就隐藏在他根本无法想像和理解“越出常轨”的含义:

(12)、“如果你也有和他同样严肃的理由而决心这样做的话,我的职责就是像她那样做。”

(1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为相似,所以难舍难分”

(14)、虽然马尔克斯终“食言”了,把他的经典作品《百年孤独》版权正式授权给了中国的出版社。这代表着《百年孤独》可以在中国合法的出版,而这背后的价值则在于肯定了我们对版权的尊重,肯定了对文学作品的尊重,肯定了对出版社的坚持。

(15)、这两句话连起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母亲人生的开端和结局,这是马尔克斯一贯的风格——从生中看到死,从死中看到生。同时,第二句话既承接一段又像是老马新书的开头,在读者毫不察觉的情况下,老马将倒叙转为了顺叙。

(16)、实际上,这个故事因为《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出版在十五年之后才和马尔克斯有了真正的勾连,这也是马尔克斯感到沮丧的地方,正像他在《巴黎评论》采访时说到“没有一个编辑认识到它写得好,直到我写了《百年孤独》之后”,他在1970年为《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写作的序“故事背后的故事”中也表达,“使我沮丧的是,相比对这篇文字价值的兴趣,出版商们更在意它是由谁的名字发表的,其实我很难过,这个名字恰好属于一个当红作家”。

(17)、事情,无论是普通的还是神奇的,我幼年时候都经历过。因为在我出生的地区和我祖父母抚养我的家里,每天都在发生。那个镇子跟加勒比海边的任何村镇一样,房子也是那许多房子中的一幢。我的外祖父母完全跟街坊们一样既迷信又轻信。但是对我来说,所有这一切的命运却是悲惨的:由于谁也解释不清的原因,一夜之间,外祖父母死了,白蚁把房子毁了,镇子陷入了贫困。仿佛一场破坏性的大风从那里席卷而过似的。

(18)、爱情也没有那么特殊,不可能一直浪漫,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过如此;

(19)、《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当那场给埃伦蒂拉终生带来不幸的灾风刮起来的时候,她正在给祖母洗澡。

(20)、其实版权问题在文学或者音乐领域一直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热议的话题,因为之前尤其是在当时流行音乐比较受欢迎的时候,盗版现象一度猖獗。后来我们对于版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大家也开始愿意为维护版权提供更多的支持。

4、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的名言

(1)、巴斯孔塞洛斯是另一种情况。他是一个沉思者,但也是一个行动者。他做了不少伟大的事:他是一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名伟大的建设者。我能责备他什么呢?只有他对希特勒的公开支持吧。他是个纳粹狂热分子,也是个反犹分子。他缺乏谦逊、宽容、对他人意见的尊重。他大的问题是把自己当成救赎者。

(2)、1982年,马尔克斯拿到诺奖后,非得连获奖感言也拽上格林:“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

(3)、使用两个前后冲突、不一致的意象能够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也正是这些不一致的地方是,让文字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

(4)、看多了大师的小说,这本“非小说”不禁让读者更加好奇与期待。昨天下午,第17届“相约北京”艺术节联合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哥伦比亚驻华大使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发布活动。现场邀请了著名作家阿来、李敬泽、梁鸿等,与读者分享他们阅读马尔克斯的心得与体会。

(5)、以下,我就来谈谈如何更好地,更深入的阅读这一本经典名著。首先了解、读懂作者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是哥仑比亚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除1967年创作的《百年孤独》之外,还有1985年创作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其次,读懂《百年孤独》的人物形象《百年孤独》难懂其中一长串的人名难懂。

(6)、“文学引领我们去触摸自己的灵魂。一切美好的文学就像天空、鸟儿、花儿一样自然的存在,是心灵的面包,是每个普通灵魂的需要。文学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心会感受的到,文学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7)、哈维尔·佩雷斯·巴里卡莱特,文学博士,诗人。大益国际(法国)写作营作家之一。

(8)、马尔克斯一生割舍不掉的除了写作和烟之外,就是女人了,游走于各型各色的女人床笫间,马尔克斯得过两次淋病,却收获描述爱情伟大魔力的能力,他不是孤独的,他只是热衷于描述孤独,并顺手制造悬念。本书结尾的回信,好似揭开下一篇章的引子,又是年少轻狂的总结,不再想当一个穷光蛋花花公子,而开始思考爱情的真谛,这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新生。(不过因为他找过太多女人,我又实在懒得去翻名字,马尔克斯期待回信的女人到底姓甚名谁至今还待研究。)

(9)、“在我们相爱的日子里,我老是试图让她实话说得少一点——说我们的恋情永远不会结束,说有一天我们会结婚。”

(10)、如果说“死亡”主题表现了二十世纪人类的普遍焦虑,如果说现代虚无主义已经为这一主题提供了几乎无法规避的形而上意味,如果说这种对于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导致“痛苦,死亡,爱的本质都不再是明朗的了”(海德格尔《诗人何为》),那么,马尔克斯笔下的死亡却具有另一种性质:死亡作为一种明确的事实,它构成了对人的生命的威胁,却使得生命的含义——痛苦、爱情、幸福……变得明朗而清晰。

(11)、李敬泽:我们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触及到“孤独”这样一个人类根本情境。《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海难的孤独,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这位水兵很无辜。没招谁没惹谁,船翻了,他就不得不孤独了。但是真正使得马尔克斯把“孤独”这个主题变成伟大的创造,恐怕还是在后来。真正的孤独不是在海上一个人没办法的孤独;而是在茫茫人海里,在这么多人里仍然感到孤独,这是马尔克斯后来真正的厉害之处。

(12)、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加西亚•马尔克斯摘得,他凭借《百年孤独》这一巨著,直接奠定了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

(13)、还有就是他们的辈分以及关系。还是以时代来记忆吧。

(14)、普通人活得循规蹈矩,他却从来放荡不羁。在别人为生计奔波时,他出生入死、去危险的战地、做情报局的间谍、徒步穿越沙漠、写扣人心弦的小说……把生命活出了。

(15)、妈妈和老马都没有想到,这趟短暂、单纯的两日之旅对老马的意义,纵使老马长命百岁,埋手笔耕,也无法言尽。在未回家卖房子之前,或许老马已经立志要当作家,那只是一种知道。是一种模糊的概念,觉得我应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应该怎么做,是模糊不清的。我知道我人生的方向,是这样走,没错。可这路又被云遮盖太严密,我看不到下一步,我不知该迈左腿还是右脚。然而,卖房子之旅是一个契机,一道光,照亮了老马的路,驱散了那云。

(16)、更有意思的是,格林本人得不上诺奖,却是很多诺奖得主的偶像:马尔克斯(1982年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奖得主)、威廉·戈尔丁(1983年诺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奖得主),其中尤以马尔克斯为狂热。

(17)、阿里萨终于知道,实现爱情,就是对生命的执着。人,能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

(18)、作者的研究起点和重要思想资源是鲁迅,读完全书,会对其问题意识、思考方式和深度,甚至行文风格,均有很深的鲁迅的烙印这一点印象深刻。不管是纪念人物、追溯往事,还是分析历史、批判现实,作者都深怀情感,目光如炬,解剖的刀刃犀利深刻。从对自己导师的怀念,到对鲁迅的理解,到分析甚至直接介入社会运动,到执掌《读书》杂志十年推出的问题讨论,再到后叙述犹太人在欧洲和亚洲的迁徙故事,作者在本书中展开纵横两个方向的视野,而贯穿始终的,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变迁的分析,是对于社会和历史复杂交错的动因的思考,是一个知识分子重新认识当代世界的使命感,是提出一种新的历史观的努力。

(19)、自2017年4月19日起,我开始读这本马尔克斯的自传,2017年5月25日,参加完《百年孤独》出版50周年纪念活动和老马新书发布会,从北京回家的路上,我结束了这漫长的阅读之旅。曾经在读《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才能写尽百般孤独,千种爱情,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生动、热烈却又细腻、多情的老马。国家的历史、家族的过往和戏剧化的个人经历都注定他是要成为写作者的。

(20)、下周我们将共读的书是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德米安》。

5、马斯克是伟人吗

(1)、李敬泽:这本书的序看得我心里不是滋味。其实老爷子太明白了,他在序里讲说,这个东西是我年轻时候写的,现在要出版,是因为它是当红作家多年前的一个作品。老爷子有点发牢骚,但其实也是对的,正因为马尔克斯是马尔克斯,我们才会对他在年轻的时候写的作品饱有兴趣。

(2)、将军愚蠢地相信着纳乔的谎言,纳乔一边对他说,安心睡吧将军,世界是你的;一边却把他留在了那座黑暗的大宅中,那里充满了陷阱的味道。

(3)、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我其实是理解的。因为对于一个创作者或者作家来说,他创作出来的不管是《百年孤独》也好,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也好,这些都是他的心血之作。

(4)、“我发誓,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5)、我没有兑现我的诺言,再次起航,投入心心念念的天地。只这一次,再来一次。

(6)、界面文化:2000年,墨西哥革命制度d结束70年的统治后,新一代的墨西哥知识分子如何看待革命、自由主义和天主教问题呢?

(7)、墨西哥历史学家、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客座教授恩里克·克劳泽

(8)、界面文化:你在中文版序言中说,这些救赎者止步于完成革命,没有解决创造财富的问题,他们大多陷于激情,很少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这是宗教情怀的缘故吗?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9)、我们有记忆是因为我们还活着,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我们活着因为我们还有记忆,无论好坏,记忆始终是一种证明,生活就是我们曾记得的日子,要热爱生活,你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回忆,难过的事也好,开心的事也罢,都是成长道路上必经之路,命运即已写下,我们便按照自己的方式走过余生,当回溯记忆,你不应该为了碌碌无为而自责,也不应该为了不知所措而悔恨,你只需认真地活着,等着有朝一日回忆重现之时,再好好讲述。

(10)、生命的后,将军才终于明白,他这么多年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苟活。

(11)、正由于此,被加缪称为的哲学问题的自杀在马尔克斯的世界里几乎就是爱情的同意语:它们共同摆脱了生命的含混不清的常态,呈现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的不可遏止的创造性,表达了人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抗争:

(12)、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

(13)、麦家说:“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14)、他们冲上街头,唱着欢快的颂歌,庆祝他的死亡,他们正向世界宣告一则好消息,宣告那永恒的无尽时光终于结束了。

(15)、一晃过去五十年,两人在一条船上相遇了,此时的男主角在众人的帮助下终和女主角重温起了迟到50年的爱情。

(16)、另外,非虚构是一种主观的真实,不是客观的真实。世界上没有客观,文学更不是这样。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谈非虚构可能才有意义。谁能说这个水兵说的都是真的呢?因为这个人的幻觉也是真的。马尔克斯把他的幻觉谈出来也很有意思,也是真实的东西。

(17)、《族长的秋天》精读第2天:马尔克斯: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将用寂寞来偿还

(18)、《活着为了讲述》是新经典的赠书,我很激动,在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一直珍藏着,不忍打开,只为在旅途中细细品味。书是我旅行必备,每次归家,老妈总会埋怨,那么重,净瞎折腾。而我总是笑而不语。喜欢它,是在离开校园,没了屏障,少了稚嫩,书成了我独处时的伙伴和力量。

(19)、对于达萨来说,回到旧生活才意味着死亡,和阿里沙一起在河上永远向前航行不正是对死亡的超越和对生命、爱情的肯定么?!

(20)、墨西哥历史学家恩里克·克劳泽在《救赎者》中指出,拉美革命陷入死循环,是因为“具有宗教情怀的救赎者太多,能够付诸实践的思想家又太少”。在他看来,上世纪的拉美知识分子希望“摆脱欧洲的殖民统治”和“美国帝国主义影响”,建立一个“公正、繁荣、和平的秩序”,却不愿意投入繁琐、缓慢的建设工作,不切实际地奢望用革命来解决一切。这种救赎情怀导源于两个拉美传统:一是天主教对殉难、牺牲的崇敬以及救赎的神圣;二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君主制文化在拉美的延伸,导致了当地人对大家长权力、超凡魅力型领袖的迷恋。

(1)、所以,马尔克斯在第一次访华结束后,放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2)、1981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曾经提及到他早年做记者时采访一位沉船水手的经历,“(采访)不是问和答的,那位水手只是跟我讲他的历险故事,而我是用他自己的话、用第一人称把它们写出来,就好像他就是写作的那个人。作品在一家报纸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每天登一部分,登了两个礼拜,当时署名的是那个水手,不是我。直到二十年后再版,人家才发现那是我写的。没有一个编辑认识到它写得好,直到我写了《百年孤独》之后”。

(3)、这句话,不知要令多少看不懂《百年孤独》的读者们气吐血?

(4)、爱情虽然很甜美,但它折磨起人来,会让人生不如死。但爱的人,是不惧死的。

(5)、“那一天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我去学校查看升学名单的公告,然后在双杠上闲坐了一会儿,准备回家做煤球。我知道,政策规定不满十六周岁的可继续升学,父母身边也可留下一名子女,我是两条都合得上,不必下乡当知青,被不少同学羡慕。”

(6)、不幸的是,马尔克斯描写的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充满了战争、瘟疫、偏见和虚伪的世界里的“爱情”。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爱情这个属于未来的“现实”,只能是一种脱出常轨的激情,因为在这个世界里,常轨就是代代相传的传统偏见,就男女两性关系而言,常轨就是和谐稳定的体面婚姻。

(7)、“应该教会她把爱情看作是一种可笑、迷人的状态,而不是任何目的的工具。爱情本身就有它自身的起点和终点”。

(8)、但将军已经认不出他们了,他已经太老太老了。

(9)、即使这句话是真的,小说写道,费尔明娜·达萨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因为他的情书也是由同这个句子一样的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的有用之处不在于它们的意义,而在于它们清晰明理的力量。

(10)、在这些煌煌之作中,令人遗憾也令人惊喜的是仅有一部来自东方——它就是中国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解密》。

(11)、但格林仍嫉妒得发狂,他软磨硬泡,甚至拿刀架在脖子上,强迫凯瑟琳和自己结婚。

(12)、在这部孤独悲凉的史诗后,族长依然没能摆脱孤独,他在漫无边际、无所遁形的孤独里沦为祭品,在自己的荣光中,孤独得连一个敌人都没有剩下。

(13)、他一直在路上,一直在超越,一直在不断地挑战自我。31岁时,他甚至徒步穿越了非洲塞拉利昂与利比里亚两国的森林。

(14)、《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一本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

(15)、于是他灭掉了所有的灯,填满了房间所有的空隙,把自己永远地留在了黑暗里。

(16)、可怜的乌尔比诺相信只有缺乏“教养”的人才对痛苦如此津津乐道,而达萨却认为,这恰恰是令人心碎的爱的证明:

(17)、那时,她已感到他们之间“只不过是幻想而已”,但直到老年来临之际,她才确切地发现阻碍自己爱他的下意识的原因:

(18)、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19)、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

(20)、界面文化:这本书中的人物基本涉及了拉美20世纪上半叶的各代知识分子,但没有谈到20世纪下半叶的“68一代”,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些同辈呢?“68一代”还是救赎者的形象吗?

(1)、一方面,陷入对费尔明娜无法自拔的情感旋涡,另一方面,与不同的女性厮混,试图宣泄心中的苦闷。

(2)、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骗他是为了博他欢心,奉承他是为了赚他钱。

(3)、为了摆脱孤独,族长那样渴望民众的爱戴,却一次次遭遇暗杀,眼睁睁看着他们对“他(替身)的尸体”施暴……

(4)、回顾燃火的20世纪,很难说拉美有过成功的革命,就连彻底的古巴革命也没能挣脱“血管”被切开的命运。制糖产业是古巴的经济支柱,而美国是其大的客户。卡斯特罗掌权后,美国减少了古巴的糖配额,古巴只能转头与苏联合作,这等于把栓死自己的绳索交给了另一个北方霸权,负责这些经济事务的格瓦拉毫无经济学知识。至于其他的革命者,也遭遇了各式各样的挫败、流散或转变:巴斯孔塞洛斯集结起一帮学生,自己却临阵脱逃,终导致几十条年轻的生命吊死在绞索架上;马尔克斯一边讽刺着美国佬的“宫殿”,一边在卡斯特罗为他准备的豪华别墅中品尝朗姆酒和精心烹调的“马孔多龙虾”,而此时的古巴人只能领到很少的配给粮食;帕斯与略萨逐渐远离了左翼革命思潮;格瓦拉得偿所愿地华丽赴死,成为国际共产主义与反主流的象征,却又被马克杯、纪念徽章、文化衫等商品收编到资本之下。

(5)、“情况又一次充分证明了,爱情症状和霍乱的症状是相同的。……但是弗洛伦蒂诺·阿里沙的追求却完全相反:从自身的煎熬受苦中去感受欢乐。”

(6)、我的结论是,任何一位批评家,只要他不改变那副教皇般的严肃面孔,依然认为这部小说完全缺乏严肃性,他便不可能使他的读者真正了解《百年孤独》。我这样说是出自内心的感受,因为我憎恶那许多卖弄学识的故事、那许多神圣威严的短篇小说和那许多不是试图讲故事而是企图打倒政府的长篇小说。总之,我所厌倦的是:我们这些作家竟变得这么严肃,这么重要。正是这种般的严肃性迫使我们避免表现多愁善感,过分虚假的感情,粗俗的事物,道德上的骗局和其他许多东西。这一切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真实的,但在我们的文学中却不敢成为真实。想想吧,我们怀着良好的意愿搞了这么多年的文学并没有能够用它推翻任何一届政府。相反的,我们却侵入了不受欢迎的小说的书店,并且陷入了任何作家和政治家都不能原谅的境地:我们失去了读者。现在,由于改变了那种作为作家的傲慢态度,我们才开始重新赢得了读者。

(7)、一次,格林在巴黎参加宴会,突然有只手搭在他肩上,他转头一看,发现是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操着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激动地说道:“我是你的忠实读者,格林先生。”

(8)、余华、苏童、格非、陈忠实、韩少功、莫言等,几乎那个时期崛起的所有作家,或多或少都承认受过马尔克斯的影响。

(9)、“作家获得认可后,可以生活得很好,”赵兰振答,“但要被体制认可,这是难的,没有体制的认可,你会面临太多问题。体制认可的第一步当然是在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而通常发表作品并不容易。”

(10)、7天,我们读完了《族长的秋天》,对权力、对爱、对孤独、对生命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11)、梁鸿:这本书里面已经显示出马尔克斯天马行空一般的语言,幽默、有味道。他的语言经常循环往复,像流水一样往前走。然而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里他压制住了,比如当鲨鱼蹦到筏子那一瞬间,对于故事而言会是好的打开机会,但是马尔克斯在这本书中把它压回到日常的叙述里,这样就把这个人物规制为日常的人、世俗的人。这种设定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要回到现实中的“你”,所谓现实可能就是某种真实,或者达到某种客观的可能。

(12)、界面文化:作为读者,当你对某个作家的政治立场感到不满时,你怎么去看待他的作品?

(13)、界面文化:坚决地实践某些理念同样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例如说切·格瓦拉将纯粹的乌托邦理论付诸实践,要求用道德激励改变个人,鼓动革命牺牲,后他自己也华丽赴死了;巴斯孔塞洛斯在出版工作中提倡的宗教式阅读,也是把的铁律加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没有言行相悖,那是什么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呢?

(14)、《拧断天鹅的脖子》是墨西哥诗人恩里克·冈萨雷斯·马丁内斯的著名诗篇。诗中对拉美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人物、被称为“天鹅诗人”的鲁文·达里奥追求唯美雅致的美学观提出异议。恩里克·冈萨雷斯·马丁内斯则认为天鹅的美丽无法持久,对人而言,学识比美丽更重要;对文学而言,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15)、批评家们的面孔都是很严肃的。老早我就讨厌这种严肃性了。但是看到他们在黑暗中干蠢事却很开心。其中有一位,不久前在委内瑞拉一家报纸上评论《百年孤独》时说,提到维克多·休格斯(卡彭铁尔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天真的,表明了这位哥伦比亚的人的敬佩心情,同时引起读者对这个人物的注意。”其实,是他自己天真。他没有看到,小说中还提到了卡洛斯·富恩特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和胡利奥·科塔萨尔作品中的几个人物。另外我还采用了一种显然属于巴尔加斯·略萨的风格,并多次提到胡安·鲁尔福的一句话。

(16)、后,讲述一个小故事:为了参加老马的新书发布会,我坐了12个小时的车到北京,经历了一次充实而又浪漫的文学之旅。在回来时的列车上,有一个陌生人执意要同我换座位,于是我极不情愿地去了另外一节车厢,后来靠着椅背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十分惊奇地发现车厢里大半都是说西语的外国人,我固执地相信他们都是来自老马故乡的人,我没有跟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注视:一位中年男子与身旁的女士兴奋地交流着,我听不懂他说的语言,但我从他们彼此交谈的动作神态中、他如水的眸子里好像感受到了南美人天生的热情浪漫,他的形象与我脑海中的马尔克斯仿佛重叠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离老马很近……

(17)、领读人:三尺晴,一个阳光明媚默默码字的奇女子。 

(18)、为了巩固政权,族长用残忍的手段残害了曾经的老战友,烹饪了他曾信任的罗德里戈·德阿吉拉尔将军,让替身代替他出席各种危险的场合而丧命。

(19)、第四代:美人儿蕾梅黛丝;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

(20)、但他学会了与所有荣耀衍生的悲惨相处,而后发现谎言比质疑更舒心,比爱更有用,比真理更持久。

(1)、格林出生在英国一大富之家,在六个孩子中排行老四。格林的家族有英国知名品牌“格林纳大王”啤酒厂,父亲是伯克姆斯特德学院的校长,弟弟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理事长……

(2)、爱情是人们心中永远存在的伤痛,有人的地方就有爱情,有爱情的地方也一样存在痛苦。

(3)、智利大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盛赞马尔克斯,称他是“继塞万提斯之后伟大的语言大师”,还有人把《百年孤独》称之为“拉丁美洲的《堂·吉诃德》。

(4)、格林和诺奖就像一对被逼婚的情人,诺奖虐格林千百遍,格林对诺奖也不咋来电。21次的擦肩而过没把格林怎么着,反而让瑞典皇家科学院(文学院)那班人很丢脸,因为这从侧面表现出了他们缺乏鉴赏力。

(5)、说起诺贝尔文学奖的常年陪跑者,很多人都会心疼村上春树。然而,比村上更有缘无份的,是格雷厄姆·格林。从1950年起,格林共获诺奖提名21次,足足是村上的3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