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穿鞋的歇后语【文案10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25 07:46:49

穿鞋没底的歇后语

1、穿鞋没底的歇后语后面是什么

(1)、  靰鞡只有续上靰鞡草才能保暖。靰鞡草的叶细长而柔软,纤维坚韧,不易折断,人们在秋天割靰鞡草晾晒,冬天穿靰鞡时续到靰鞡里,保暖避免脚生冻疮,被誉为太阳草、御寒神草。靰鞡草陪伴东北人走过了数千年岁月,它不单单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根植在东北人的心中、融进血液里、刻在骨子里······靰鞡草远离庙堂贵胄,偏安深山荒野,不与万类争高下,正如《咏“关东三宝”》中所说:“参以寿富人,贫者不获餐。貂以荣贵人,贱者不敢冠。惟此草一束,贫贱得御寒。”它的憨朴、自在如同东北人一般,有一方水土便能落地成荫,与天地同生共息。它是一种深藏不露的伟大,飘散着温情的芳香······靰鞡曾经在东北流行,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甚至犯人都穿这种鞋。

(2)、上世纪60年代,除了大冷天,南宁市的青少年,至少90%以上平时都是打赤脚的。不论是居家还是外出,上学还是玩耍,人人如此。现在的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寻袜找鞋,一一套上。麻烦得很。我们小时候,早上醒来,一骨碌翻个身,“咚”的一声,光着脚跳下地就跑开了,简便又轻快。若是去邕江或铁路塘游水,也不需脱鞋扯袜,三两下脱掉“线褂”(背心)和短裤,“嘭”的一声,直接就往水里跳,轻松快活。光脚爬树也灵活,特别是去果园偷果的时候,上窜上跳像猴子一样。不论晴天阴天,刮风下雨,照样行走奔跑,往来自如。越是下雨越好玩,既不必担心弄湿鞋子,又可以免费洗脚玩水,有时两个人还“谷”(打)水仗:用脚板横扫地上的积水击溅向对方,凉爽又刺激。

(3)、有些石灰岩地形区分布着逐级下降的台阶状台坪,台坪之间有30~50米高的陡坎。陡坎的下部是低一级台坪的后缘,叫做“坪后边”。潜入地下的水或台坪下呈“面状”运动的地下水,常常在低一级台坪的后缘出露。因此“坪后边,水见天”。

(4)、其实做一双鞋子是要费很大功夫的,首先是要有个鞋样子,谁的手巧了,家里就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用纸剪成的磨具一样的鞋样子,小孩的猫头鞋,大人的单口鞋,长脸鞋,圆脸鞋,方脸鞋,简口棉鞋,深腰棉靴,还有裹脚老婆穿的尖头鞋,应有尽有,也就经常有人相互借鞋样子。

(5)、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6)、鞋样子借回来,先找张纸比着落下来,再根据自己脚的大小剪成鞋样,有一句歇后语就是:闺女穿她娘的鞋——老样子,老婆做鞋——照样(来),就是形容这人做事总是依照老样子,保守、没有创新精神。然后开始打揭褙(袼褙),把自家不能穿的没舍得扔的破衣服拿出来撕了,把门板卸掉摊上用玉米面打的浆子(玉米面暄,其它的面结实,不好扎针),把破衣布伸上去,(也有用麻布的)铺一层,打一层浆子,铺个四五层,放到太阳地里晒干,揭下来,裁成鞋底的模样,如果是毛底就不用沿边儿了,如果是净底,就要沿边子,沿边就是用好一点的白布剪成像大拇宽的条条,打上浆子,在鞋底上围一圈,用东西压起来。如果是四层底,就要沿四层边,再把四层摞成一沓,鞋底就成了四五片的厚度,把三四五层先用引线㩟在一起,趁上里子布,把它们用线㩟一起,做出鞋子看着像四层底一样,层次分明,美观。

(7)、●《百姓作家》2020年第二期目录(以实际出版为准)

(8)、●(昆明政协报道)民进昆明市委组织为基诺山儿童书屋捐书活动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

(9)、家南来个犇大犇,不卖别的光卖针。(打一动物)

(10)、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着个黑葡萄。(打一身体器官)

(11)、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干嘛,点灯吹蜡,通脚说话。

(12)、大路边上打草鞋————有的说短,有的说长;自有旁人说短长

(13)、夏天水缸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下雨以前空气湿度大,和水缸接触的空气温度降低,达到饱和状态后,水汽就在缸壁上凝结成水滴向下淌,好象水缸穿上了裙子,预示将要下雨。同样,铁的温度也较周围气温低,而盐有吸水的性能,当空气湿度增大时,在铁上凝结成水滴,盐吸收了水分会发潮,都是下雨的征兆。有时水泥、石板地面或墙壁返潮,也预示天气将要转阴雨。

(14)、有的人家唯恐男人费鞋,一年就把鞋子穿烂了,就弄点生桐油,或者自己炸的棉油,把鞋底子或者鞋帮下面的三分之一部分用油油一下。这样一双鞋子至少可以穿两三年。因为这种鞋比较硬,走起路来就会呱哒呱哒的响,像打板子一样,“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所以人们和破鞋一样,也叫它呱哒板子。

(15)、这一谚语反映了:入春以后,特别是到了晚春时期,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处于劣势,而南方暖空气势力逐渐加强,处于优势。当一次下雨过程停止时,吹的是西北风,这表示由于冷空气的作用,使天气转晴。但这时的冷空气已经力弱势衰了,虽然它竭力把暖空气推走,使天气转晴了;但好景不长,暖空气马上又推了回来,和新的冷空气相遇,又形成阴雨天气。所以说“西风刹雨脚,泥头晒不白”,表示天晴的时间很短,连泥地的表面也来不及晒干。

(16)、这里所指的东风或东北风的天气形势和前面相似。即冷空气从比较偏东的路径南下,我国西部有低气压移向江南,长江下游吹东北到东风。而在低压槽内或冷空气的前锋上,多阴雨天气。

(17)、   做衣服也不用学,心灵手巧的人衣服胖瘦大小自己心中有数,凭感觉就能裁剪,手不巧的人,就把以前的旧衣服撕了,伸到新布上,比着葫芦画瓢,就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比如给小孩套棉裤,就用先前的棉裤做样子,小孩长高了,就适当地放宽一些,放长一些。不管做出来怎么样,小孩看到新棉裤就会喜欢得一蹦腰高,即便胖(肥大)了一些,也无所谓,女人会自圆其说,没事,反正还长呢!今年穿上大,明年穿着就正好了,后年小了给你兄弟,再给你做新的。

(18)、[典故出处]秦牧《画蛋练功》: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普通的道理。

(19)、●《百姓作家》2020年度优秀作品获奖名单公布

(20)、伸延的山脊突然中断,好像被削去了半边,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陡壁,称这种山为“断头山”。如果这种“断头山”顺一定方向延伸,往往就是断层通过的地方,而且是比较“年轻”的断层,这种断层通常是含水的或是导水的。因此在断头山脚的部位,常常有成群的泉水出露,是找水很好的地形标志。

2、关于穿鞋的歇后语

(1)、“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皆为贫”?你要说它对,也不全对。给大家讲历史上的两个典故:

(2)、乡土文学(41)|张启超:闲话上不了席面的狗肉

(3)、平常妇女们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纳鞋底儿,如果是当年娶的媳妇,需要十双二十双的纳,就得“脱产”全身心投入到纳鞋底儿上。这长时间的纳鞋底儿能把手掌磨出茧子来,套在中指上的顶针凹进肉里淤得好深。婆婆们往往从纳鞋底儿功夫上,来考验媳妇做针线活的手艺儿,以及做活儿麻利或磨叽,只有到伏天快过完了,才肯来给媳妇帮忙。

(4)、家南来了个白大白,白绫衣裳白绫鞋,嘴里念着弥陀佛,腚里滚出圆枣来。(打一动物)

(5)、也有的在前面(叫带盖儿鞋获宝盖头)或外面开个口,口边钻上两排洞,用充子砸上两排铝皮做的气眼,(气眼,一个用薄铁皮制成的圆圆的黄豆大小的铆钉,把它穿到鞋子上,再用充子或锭子铆到鞋脸上可以穿鞋带,绑紧鞋子不掉。)气眼里面穿进去鞋带子,穿的时候把鞋带系上,脱鞋的时候先把鞋带解开。

(6)、大花狗没带帽来,戴个娘花岙来。大花狗没穿鞋来,穿个娘花材来。

(7)、冬季或初春,如果连续吹南风,天气回暖,也出现晴朗天气。但这个时期冷空气势力强盛,只是暂时退却,新的冷空气很快会南下,同南风相遇形成锋面,天气转为阴雨。所以冬季和初春连吹南风,北风必然来“还礼”。

(8)、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9)、2浮苔---青荇(东阳方言谚语:水浸石头上浮苔)2火炮---鞭炮 2奥斗---盛洗泔水的容器 2乌(龌)缸---厕所 2屎浇---小便桶  2粗纸---卫生纸/厕纸2栏坢(音ban)---粪肥2猪栏坢---猪粪肥,牛栏坢类同2脚力车(音jiolouqia)---自行车(这个也很形象)2垫粮---晒谷席 2垫粮基---晒谷场 2锁匙---钥匙2造佛---佛像2佛殿/造佛殿---寺庙2笼灯---灯笼2麦管---麦秸jie2信壳---信封2乌烟---鸦片2开刀---螺丝刀(若“开刀”为动词,则是指做手术)2洋火---火柴 2洋笔---铅笔2洋车---缝纫机2洋龙---救火车,消防栓等救火设备2洋油---煤油2洋袜---袜子2洋芋---马铃薯2洋肥皂---肥皂2老戏---婺剧/越剧等传统戏剧 2回货/回乡货---外出带回地当地的土特产2次里---家里 2窗(音ke)门---窗户2屋头顶---屋顶2门堂---庭院(东阳方言歇后语:门堂大垃圾多——家业大。)2台门---大门(指围墙的上的大门)2门口头---门前2角落头---角落2噶里---街上 2弄堂/龙堂---小巷 2外(音:隘)头---外面2半中腰---半途2对过---对面2前头---前面2后头---后面2路里---路上2边沿---旁边 2山头顶---山顶2斗头风---迎风/逆风2斗头---迎面/遇见2田畈---田地2田塍(音cheng)---田间小路2学堂/书堂---学校2村堂---村庄2日头/热头---太阳(东阳方言谚语有“勿要睡到日头红,三个五更抵一工”,真是催人奋进)2忽闪(音:霍显)---闪电2雷公响来了---打雷了2雾露---雾2细毛雨---毛毛雨2鲎hòu---虹2雪粒子---霰雪2棱雹/龙雹---冰雹2汗落琴/棱塔/屋罗旋---冬天屋檐下挂的冰棱2日脚---翻黄历时形容的日子2好日脚---好日子2天色---天气2天狗食日---日食2天狗食月亮---月食2夜(音ya)来哇---夜幕降临了2夜(音ya)里---晚上2噱头---派头2样子---外貌 2收成---收获2错手---失手2路道---门路,途径;本领,办法2台面---桌面,正式公开的场合2老套头---老一套2用场---用处/开支/开销2事干---事情2力道---力量300、利市---吉利30花头---花样,或出息30淡话---风凉话30搭界---关系30门风---家风/名气30心想---盼头30事故(音ge)---事情30银角---硬币/零钱(该词应该来自古汉语,银角应该是碎银的意思,也就是零散钱)30角子---硬币30零散---零钱3工钿---工钱3洋钿/钞票---钱(东阳方言谚语有:没有钞票勿用愁,泥板斧头往外流)3铜钿---铜钱,也代指钱(东阳方言谚语有“算命测字是神仙,何用伸手讨铜钿?”,教人脚踏实地,辛勤致富)3十块头---十元3块头---元(形容面值,但一般用来计数)3价钿---价钱3盘缠---路费3匝---圈,环绕一周叫一匝(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3房钿---房租3只把---一两只 3玉儿栀---栀子花 

(10)、1939年的大年抗联战士缴获敌人一批物资后,找到一个剩下山墙的房屋。当时,苗司务长煮上雪水、放进桦树的嫩树皮,还有一双靰鞡鞋,算是为战士们准备的“年夜饭”。因为鞋子太硬,要煮上一个晚上才能变软,终于煮好后,还没来得及分给大家,敌人就攻了上来。本已撤出的苗司务长又返回拎起煮有“年夜饭”的铁桶,眼看跑到队伍跟前时,一颗子弹打中了她的后背,白雪与鲜血融在了一起······抗联战士是穿着靰鞡踏碎了日本鬼子的满洲国梦,勇士们是穿着靰鞡把日本鬼子踢出东北、踢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黑嘴红牙,扁平身子竖以巴(尾巴)。(打一日用物品)

(12)、破房子烂屋子,丁零当啷眼珠子。(打一水果)

(13)、在久雨天气转好时,空气湿度减小,小鸟感到比下雨天舒畅,因而发出叫声。此外,公鸡也往往在天气转晴前展开翅膀飞来跳去,并大声啼叫,也是这个道理。

(14)、庙这边,庙那边,两个小孩打秋千。(打一饰物)

(15)、杂技谚语是谚语的一种,是杂技艺人同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在口头上

(16)、而做双棉鞋就比较复杂费工了,所以纳鞋底就成了农村妇女的手头活,妇女们吃了午饭一个个端着鞋笸箩子,坐到树林里的树荫下,一边唠嗑,一边上鞋、纳鞋底子,有说有笑,又打又闹,是那时候农村的一道风景!队里上工中间休息,开社员会,或者到谁家串门,都会看到妇女们不是在上鞋,就是在纳鞋底,或者在打毛衣,真可以说是见缝扎针。或者能看见谁家的笸离子上挂着几双过冬的棉鞋。看到的人都会钦羡地说一句,哇!过冬的棉鞋已经做好了,板正(漂亮)!

(17)、那个时候无论新旧铺衬都大有用处,可以做补丁,遮羞避风,装扮得男俊女倩。计划经济时代,物资贫乏,许多商品凭票供应,“布票”、“粮票”、“油票”等票类繁多,尤其是日用商品的供给多不充足,因此一件衣服大人穿了娃娃穿,哥哥穿了弟弟穿,姐姐穿了妹妹穿,嫂子穿了小姑子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至少历经九年的风霜雨雪,算得上饱经沧桑,也反衬出那时棉布商品的质量好,真的称得上经久耐用。补丁摞补丁,在现在竟然成了一种时尚,好好的衣裤上开个洞洞走风漏气,再缝个补丁突起忽悠出另一种品质,世事演化,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

(18)、小孩穿大鞋————没法提;提不起来;提不得

(19)、●(百姓作家•特刊)庆祝中国第三届医师节—抗疫医师心声 师生心连心 守望相助守护健康

(20)、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两棵树,长在石头上。(打一字)

3、穿鞋没底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春分东南风,当时就搬兵。”春分一到,气温逐渐升高,风向渐变,由常刮西北风转而常吹东南风,伴随着雨水也日益充沛,并且开始有雷声出现,老百姓称雷声为“雷公搬兵”。

(2)、棘丛即灌木丛。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裸露,一般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但是如果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时,则往往荆棘丛生。特别是在岩溶平原和较大的溶蚀洼地上,常常残留有一些溶蚀残丘。这些残丘如植被繁茂时,远看就像一簇簇的棘丛包,因此成为一种找水的标志。

(3)、小老鼠,上谷穗,掉下来,没了气,大老鼠哭,小老鼠叫,十个蛤蟆来吊

(4)、“水瓮穿了裙,出门就淋人”。从前乡村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用大水瓮当储水器具。水瓮是用陶土烧制而成,阴雨天一到,水瓮就“未雨绸缪”,在四周渗出细密的水珠,就好像套了一层灰黑色的裙装,颜色越重,说明雨水来得越快,也下得越大,这时候就不要出远门了。

(5)、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6)、往袜子上钉鞋掌————找错了地方;搞错了地方

(7)、远处有雨时,往往能望见那里的云和地面之间有下雨的阴影,好象从天空挂落的竹帘或布幕,也象云块长出的“胡子”,这叫雨幕,又叫雨幡(幡,飘着的长条纸带)。有雨幡的云多半是常下大雨的雨层云,所以看见了“胡子”或“雨幡”就是看到了雨。

(8)、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光爱吃菜,不爱喝汤。(打一日常用品)

(9)、“江猪”是指雨层云下的飞乱云,云体支离破碎,活象一群群小猪仔。“滂沱”形容大雨的意思。飞乱云是在有雨点从雨层云中降落时,因云外的温度比较高,雨点落出雨层云底后,马上又化成水汽,之后,水汽上升接近雨层云底,又因变冷而重新结成一团团小云块。在满天乌云下有这种飞乱云,表明云中水汽十分充足,并且有了比较大的雨点,因此大雨马上会降落下来。有时这种飞乱云又会被大风吹往远处,吹到附近天晴的地方,所以夜间看到有象江猪状的云飘过“天河”(银河),是有大雨的先兆。

(10)、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11)、因他父亲好赌成性,将祖上留下的家产输了个精光,并且将他母子抵债:桑冲四岁时抵债来到桑茂家。

(12)、千层鞋底做腮帮子————好厚的脸皮;脸皮厚

(13)、媳妇---儿媳继拜娘---干娘(不必改姓)继拜爷---干爹(要改姓)继拜儿(音:N)---干儿子继拜囡---干女儿细娘---未出嫁地小姑娘太公---曾祖父太婆---曾祖母外甥囡---外孙女外甥老爷---外甥囡囡nan---小女孩囝囝nan---小孩子娘囡---母女爷儿(音:N)---父子老太公---老头儿/老人,或是妻子对自己丈夫的称呼老太婆---老妪/老年妇女,或是丈夫对自己老婆的称呼上代---祖先下代---子孙嫂嫂---嫂子;或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姘头---情妇,姘妇剃头司务---理发师司务---师傅司务呆---本本主义者

(14)、斗争和各种社会活动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如:

(15)、孙女穿上奶奶的鞋————钱(前)紧;老样子

(16)、从这两句谚语中,可见根据东风预报天气,,必须区分季节。在春、秋、冬三季,长江下游地区吹东风,大多是上面所讲的那种天气形势。但在夏季,除了台风影响以外,一般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才经常吹东到东南风。副热带高气压本有下沉运动,而且这时冷空气只在北方活动,也不易南下与之交锋形成阴雨。另外,东风是从海上吹来的,气温较低,对沿海地区形成局部雷雨也不利,所以夏季的东风大多为晴热天气。

(17)、西瓜皮钉鞋掌————开溜(比喻偷偷溜走。);溜啦;不是这块料

(18)、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19)、这是说在春季或秋、冬季节里,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冷空气控制,如果吹南风,表示有暖空气过来,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产生云和雨。而在夏季,我国大部地区为暖空气控制,如果吹北风,表示有冷空气流过来,和暖空气相交,形成锋面,产生云和雨。所以春、秋、冬季节吹南风,夏季吹北风,预示天气将转阴雨。但这种情况在南方较少发生。

(20)、云长“头发”,就是积雨云云顶。春末夏初的积雨云,有时会落冰雹。

4、穿鞋没底的歇后语有哪些

(1)、家南来个小铁锤,走一步打一锤。(打一日用品)

(2)、其实,城里的小孩,在婴幼儿时期,还是有鞋子穿的。父母的心肝宝贝脚还嫩,无论如何都做小鞋给穿上,幼儿不会到处乱跑,也不太费鞋。可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里就顾不上了。“多子多福”是中国的传统,所以人口众多。1956年全国人口普查,已达6亿,全球第一。国人以“人多力量大”而自豪,还学习苏联,奉生育多的妇女为“英雄母亲”。五十年代的家庭一般有五个小孩,多的有八个,少的也有两、三个。没有兄弟姐妹的“独龙子”或“独龙女”极少。但国家经济是“一穷二白”,老百姓生活艰难。我家周围住着众多的工程师,领着每月一百多元的“高薪”,但因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小孩也都没有鞋子穿。而一般职工的工资,每月三十多元。夫妻两人都工作的,全家收入也就七十元。如果有五个子女,摊到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费十元左右。在单位食堂开饭的,伙食费大约每天三毛钱。如果自己在家开伙,精打细算,只吃白饭青菜,每人每月伙食费也得花八元钱。而一双廉价的布鞋就要几元钱。小孩又不懂得爱惜,一双鞋穿不了多久,怎么买得起?能有饭吃就不错了。反正热天打赤脚凉快,家家都一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能自我宽慰说,“小孩淘气,由他们去吧”。当然,木屐(木拖鞋)还是有一双的,冲完凉后在家里穿,免得上床睡觉前又洗一次脚。上中学之后,到农场或农村劳动,即使几十公里的路程,学生们也是赤脚往还。即使是大学,南方的学校,大部份人夏天也还都打赤脚。但冬天太冷,不管新鞋旧鞋,好鞋破鞋,布鞋或解放鞋就得有一双备着穿了。只有个别高干家庭生活优渥,被视为宝贝的“大家闺秀”,或者家庭经济较为宽裕的“小家碧玉”,全年都有布鞋穿着。至于男孩子,即使家里是高干,因家长严格要求“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也大多打赤脚,而能穿上皮凉鞋的“少爷小姐”也不是没有,只是凤毛麟角般少之又少,难得一见了。

(3)、石垄和小沟,就是溶脊和溶槽同时出现的地段。一般石垄高不过3米,溶沟深不足2米,是原来地面水冲刷,溶蚀而成。新的地下通道一般和地面留下的沟槽基本一致,因此常用它来寻找下面的伏流。

(4)、麻绳子可粗可细,由“搓陀螺”捻制而成。“搓陀螺”是用铁打制而成的专门捻线的工具,一根细铁竿,一头筷子粗,一头芨芨棍细,细部顶端处弯一小钩,靠近粗部铁杆的三分之一处穿缀圆形铁片。先把麻皮分成细丝,头部捆扎,挂起于门框或者墙上,捻绳人或坐于门槛边上或坐于炕上,取其便利位置。先抽几根麻丝线用手捻在一起,一端固定束在铁片上,一端旋转绕于铁杆上至顶端小勾处绕结,一手提起麻丝,另一只手在鞋底上或者大腿侧搓动铁片下段铁杆如陀螺般旋转,麻丝绕紧成绳,一段一段又一段,层层缠于铁杆,逐渐肿胀。有个猜巧话,谜面听上去有些流氓:“一个姑娘长得俊,十个小伙子跟得紧,天长了,日久了,姑娘的肚子变肿了。”谜底就是“搓陀螺捻麻绳”。“搓陀螺”粗到一定程度,又依了手或者脚绕成五六寸长短的麻绳棒棒,整齐码放。除过“搓陀螺”,我八爹还有一个八寸长的牛腿骨做成的拔吊,中间打一个孔洞,穿一根铁丝拧的弯钩,弯钩上系着丝丝缕缕的麻皮,用手旋转拔吊,如陀螺般迅疾旋转,几缕细绳形成。

(5)、我家珍藏有他1908年七十七时写的一副寿联:“圣代即今多雨露,男儿到此是豪雄”,上联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作品《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第七句,其全文如下:“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下联出自宋朝诗人程颢的作品《秋日》第八句,其全文如下:“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联对奇巧,一位耄耋老人的闲适、洒脱与自傲跃然纸上,书体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雄强俊秀,劲挺奔放,风神洒落。

(6)、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树阴,有的小巷两边是光秃秃的围墙,正午之际太阳直射,长长的巷子全暴露在阳光下。桥梁上也不可能栽树,刚建起的邕江大桥特别长,全程无荫可遮,过桥和过巷时就只能奔跑通过,或像跳舞似的扭动身子强忍硬扛。待到终于熬过去后,感觉脚板底已被烤得半熟了。

(7)、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8)、夏天浓积云的顶部仍为水滴所组成的黑色云体,而积雨云的顶部是白色的冰晶结构。浓积云一般不会下雨,但当云体经过时,有时刮大风;而积雨云一般都有雷雨。所以看到“乌头云”移来,将有一阵大风,而“白头云”移来时,就将下雨。

(9)、家南一个媳妇儿,嘴里含着个珠珠儿,媳妇儿笑了,珠珠儿掉了。(打

(10)、现在虽然物质极大丰富,应有尽有,但也得理性计划生活。山珍海味吃多了,再跑去健身,不是好办法。当然,人生不易。想过更好的生活,只有努力拼搏,不断进取,切忌过度消费,盲目攀比。

(11)、一点一横长,梯子顶着梁,大口张着嘴,小口往里藏。(打一字)

(12)、罩在山头上的云,多是低空里的层云或雨层云。云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很丰富,容易有雨点生成。罩在河上的却是雾,它多半是夜间地面散热,挨近地面的下层空气变冷后凝成。太阳出来后,因地面受照晒而增热,下层空气的温度升高,雾便消散,天空将仍然晴朗。

(13)、  贾维秀  李延军 刘宏秀 桑  麻  

(14)、家南一帮鸽巴,飞到锅里打漩涡。(打一食物)

(15)、一个小孩不害臊,客人来了啦啦尿。(打一日用器具)

(16)、半亩地,靠河沿儿,不撒种儿就出来。(打一男性身体的一部分)

(17)、冰糖煮黄莲----同(甘 )共( 苦 )(填反义词)

(18)、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19)、ISBN978-988-12244-1-5

(20)、往袜子上钉鞋掌————找错了地方;搞错了地方

5、穿鞋没底的歇后语填成语

(1)、通天洞又叫通天窖,也就是竖井状溶洞,一般多出现在位置较高的地下水补给区。由于位置高,地下水位深,凡是通天洞多的地段都比较干旱。

(2)、    著名豫剧《朝阳沟》里拴保爹有一句台词叫做“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这话同样可以用在做针线活上。其实做针线活看着复杂,只要摸着规矩,掌握了技巧,找到感觉,也就驾轻就熟不觉得难了。

(3)、对于赤脚的人来说,的是解放路、民生路、兴宁路、共和路、民权路和中山路的骑楼老街,全程荫蔽,平坦又凉爽,只要不踩中烟头,走起来舒适。如果口袋里有几个小钱,可以在街边买五分钱一支的绿豆或红豆雪条(冰棒),囊中羞涩点的,就花两分钱买一支白雪条。也可以邀上同学穿过骑楼,走到民生路的新生园、冠生园冰室或民族电影院对面的冰室,买一杯冰水或一瓶冰汽水。富裕一点的,花一毛钱,买一份阿华田雪糕。盛在玻璃托杯里的球形雪糕,冒着白汽,用小木勺挑一点送进嘴里,又香又甜,那一股冰凉的感觉直透进心里,使人不由得长长地叹一口气:“嗨——好爽!”

(4)、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锋面附近,因为锋面以上吹南风或西南风,锋面以下吹偏北风或东北风,它们各按自己的方向带着云流动,从地面上看,就有“云交云”的现象,而在锋面附近都是下雨的,所以“云交云”预示着要下雨。

(5)、另外还有一种泥屐子,现在没人穿了,恐怕也很少有人记得了,也顺便说一下,泥屐子就是雨天用来蹅泥的木制的鞋子,模样和小板凳基本相似。就是一个鞋底子一样的木头板,下面前后各有一块横板做的两寸高的腿,穿的时候用绳子襻到鞋子上,专门用来蹅泥,有的干脆把一双鞋子用钉子固定在泥屐子上,还有的在前面钉上一块牛皮,或者裁一截子架子车的轮胎。只是穿泥屐子走路有点像踩高跷,不太稳当,就有人拄根棍子,看着很有趣。在没有胶鞋也没修柏油和水泥路的年代,人们就是用泥屐子代替胶鞋来蹅泥的,是雨天必备的蹅泥工具,只是由于时代发展,后来被胶鞋代替,现在已经被淘汰成了文物了。

(6)、绱鞋时讲究个针脚走势均匀,为防止跑偏走样,先将鞋面与鞋底前后中点用针线固定,再沿边穿针引线缝接一起。绱好的鞋总是七拧八翘,歪歪扭扭,要真真穿到脚上,还需完成后一道工序——楦鞋。楦头是楦鞋的专门器具,依脚的形状用木头削制而成,三件套组合,前尖、脚跟和中楦,另备厚薄不一的小木片做楔子。前尖圆滑微翘,脚跟饱满挺立,中楦长短不一。嘴里含水喷洒新鞋至潮湿,将楦头塞进,添加楔子开撑,一二天阴干。若没有合适的楦头,临时拌些湿土填装,用棍棍棒棒捣紧鼓起。有一年腊月,父亲写对联时给我讲,对联的创作与选择要因人而宜,妥帖切题。举了凉州怪才杨四爷曾经写的两幅对联。杨四爷有个鞋匠邻居,手艺精湛,加之为人忠厚,生意日渐兴隆,遂扩修了铺面,请杨四爷题匾、写联。杨四爷写的对联是:“大楦头,小楦头,咔咔咔,打出去丧门吊客;粗麻绳,细麻绳,哧哧哧,拉进来福禄财神”,匾字是“甲乙堂”。对联通俗易懂,店主人十分喜欢。可匾字“甲乙堂”人们都不懂,遂请教杨四爷。杨四爷道:“甲者,鞋锥之形也;乙者,鞋刀之状也。鞋匠靠此两样家什生计,当不敢忘本。题‘甲乙堂’者意在于此也”!店主与听者闻后无不敬佩。

(7)、穿木屐(muji木板拖鞋)干活————拖拖拉拉

(8)、[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9)、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10)、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指穷苦人连吃穿都发愁。形容特别穷困。

(11)、“先下牛毛没有雨,后下牛毛不晴天。”夏日,若是天空中先是飘起淅淅沥沥的牛毛细雨,那十有八九下不了大雨;而若是大雨过后,细雨如织,则肯定会阴雨连绵,难以放晴。

(12)、酷暑中的大地被烈日晒得滚烫难耐,外出行走时都尽量找树影的荫蔽。有的树木间隔得比较远,每到一棵树下,就要停下来,歇一下,观察下一站,估计距离,规划路线,运足内力,准备停当后,瞅准目标一鼓作气奔过去。

(13)、投稿须知:3476470879@qq.com,作品必须原创,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平台赞赏费用即为稿费,其中70%归作者所有(赞赏低于十元和一周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基本运营)。香落尘外为数家纸刊选稿基地,优秀作品强力推介!

(14)、财神爷,打南来,反穿着皮袄踢拉着鞋,隔着墙头扔元宝来!

(15)、小白鸡,溜苇跟儿,南屋娶了个花婶婶,手又巧,脚又巧,两把剪子把布

(16)、 凉州北门外有一铁匠五十大寿之日,请了吹鼓手吹吹打打,正巧杨四爷路过,被主人请进家门,杨四爷让人拿了笔墨挥毫写成一副对联:“若非往昔,踢停光郎叮当脆;焉有今日,唔不楞登咕嘟吹”。说的是大实话,铁匠及众人一听便懂。铁匠拍手称喜道:“我们是手艺人,凭力气干活,要想吃饱饭,就得叮叮当当响呀。”

(17)、常在河边走————怎么不湿脚;哪能不湿鞋;哪有不湿鞋

(18)、大苹果圆又圆,中国出来个刘胡兰,刘胡兰十五岁,参加革命游击队。游

(19)、穿了三年的乌拉(wul————东北地区冬天穿的鞋用皮革制成。里面垫乌拉草)

(20)、“立秋三场雨,麻布褂子起三起”。立秋过后,凉意日重,几场秋雨落下,夹衣就离不了身了。

(1)、后来还时兴了一种钩的鞋,就是买一个泡沫鞋底,回来衬上布,然后用钩针和毛线钩双鞋子,或拖鞋,或单穿。会的自己钩,不会的就请人钩,一时间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双,很是流行了一阵子。

(2)、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东北民间称靰鞡是皇封的这种说法很普遍。卖鞋时就这样吆喝:“买吧!买吧!皇上封的鞋,穿上暖和!”这种古老的靰鞡鞋样子十分独特,是用厚厚的牛皮缝制的,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在褶儿的后面有一个向上凸起的舌头,鞋口周边再窜上细细的牛皮带子。由此产生了一条歇后语,“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者儿。”靰鞡制作十分讲究,一张牛皮只能出4--5双靰鞡,而一到四五排靰鞡好的是二排靰鞡。头排取皮在尾巴跟那儿,称为“糟门”皮;二排取皮在牛屁股和脊骨处,是好的位置,所以二排靰鞡价格贵,往往比头排和三四排贵出三四倍,鞋也特别耐穿耐磨;三排是腰骨处,皮制打横,制作不出优质靰鞡鞋。只有二排靰鞡叫“十字花骨”,是优等货。靰鞡不分左右脚,手活一定要靠,用单线别褶,别一针透一个。上脸别褶都是讲究的工艺。拿完褶、上完脸,还要在后跟上钉两个扁钉,为的是抓地稳。作为东北特有的民俗物品,靰鞡鞋制作工艺已消失了近半个世纪。

(3)、农村条件比城里差多了,生活更为艰苦。小孩不但打赤脚,还光屁股。农村虽是广阔天地,烟头比城里少些,但尖利的石子到处都是,小孩就在石子地上蹒跚学步。而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干活的大人就更不用说了。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再教育”自然与农民一样,插秧、收割、种地、打柴……无论是上山下田,还是重担在肩;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披星戴月;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狂风骤雨,自然都是赤足而行。就是踩在坚硬扎脚的稻茬上,也如履平地。文革之前,南宁市高、初中毕业生就陆续有上山下乡,文革中达到高潮,形成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截至1978年运动停止,粗略估计全市知青,包括被赶下乡的街道青年,约有十万人左右,都属于上述的赤脚一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