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再引争议【文案61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4-23 18:46:05

木心再引争议

1、可谓如沐春风,如藻冰雪,知遇之恩,涌泉相报,故陈丹青推崇木心,不遗余力,感恩是陈丹青的优秀品德,不可置否。在陈丹青的名气推动下,木心一度成为当代文青的偶像,甚以不知木心者为浅陋。木心不经意地成为全才艺术大师。可以说全归陈丹青之功。

2、《木心的疼痛》。写完《“文本”》一文后,我继而想到,时下“抄袭”的争论,恐怕只是对木心更广泛的浅读(误读)的结果之什么浅读呢?“从前慢”、“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之类。木心自己说过:“有的书宜浅读,有的书宜深读。”他的某些读者,可能并未记取这个教谕。此外我还注意到,关于木心的谈论,大抵绕不过他的经历的传奇性,同时,对其作品的谈论,则是说他的艺术超越他的具体经历(指那场“浩劫”),指向抽象的普遍性。这自然没错,但我疑心这种论调间接造成了误读和浅读的事实。

3、“木心之于他的取材,是生长式的。生长在广义上本是一种“夺取”,但不是所有夺取都能叫作生长(比如夺取鸟兽皮毛披于人身,即是“装饰”,而非“生长”),生长是具有包裹感的夺取,但凡生长无不具有包裹感。木心的文本包裹着他的取材,意欲实现修辞和文体的生长。”

4、他看着《巴黎印象》告诉我说,你看看,那巴黎摇曳的流光浮华,没有一样是属于画家本人的。他或许沉醉在这种绮丽的氛围里,但他的伤感,化作了色彩的迷离和影像的恍惚。

5、“母亲忧心忡忡地来了,孟医生和她在另外一间屋里谈了很久,回房告诉我,已经签了字,我伤心得瘫在床上,不哭,恨这个大个子美国人,他骗我吃那么多的药、香蕉、鱼肝油,还要割掉我喉咙口的两块肉。”

6、郭文景模仿木心的表达,自称自己“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五个人,他们是天文学家、哲学家、画家、诗人和作曲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郭教授是顶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头衔,拿奖拿到手抽筋的“实至名归”的作曲家,只是不知郭教授在天文学、哲学、绘画以及诗歌领域,还加入了哪些协会,拿了哪些奖项,都有哪些作品传世?恕我孤陋寡闻,还请郭教授向公众出示证据,以免留下沽名钓誉的嫌疑。

7、胡兰成自己曾说,自己是张爱玲的粉丝,和张爱玲在一起的日子,耳濡目染,开了智慧,如同得到了武功秘籍,写作水平蹭蹭涨,加上当年被追捕有足够的时间写作,练习,他的天分学识作为基础,自己有勤学苦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文学水平高,胡兰成有才情,他受日本的美学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比较深刻,而且融合的也很好。(木心再引争议)。

8、如果因为木心,掀起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那就太好了。这一讲我们读到陶潜,读到建安风骨,我每每读到魏晋文学,心里都会慨叹,当代文学无风亦无骨。所以我很盼望有那样的事情发生。

9、 文学成就胡兰成可谓是世乱才子,昔日汉奸成文学宗师,有人这样评价"这个人,学问好,文章也好,可大家只以山下叫好,不愿当众喝采,因为此人于公于私都大德有亏"。《星岛日报》评价胡兰成的散文"胡兰成的散文开中国散文的另一支,其成就是高的"文字太过于取巧,世间唯有无情人,才喜欢偷巧。胡兰成的文风清嘉婉丽,他和张爱玲一样,对细节有着的敏锐度,波澜不惊地叙述旧事,文字明艳照人,遣词用句极其考究,十分雅致,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好像在他眼中什么都美,风景人世,但经他手,无不各带春意。写出来语言、意境、人情极美,甚至有些丑的东西也被粉饰的很美,这让人想和他的为人联系起来,太过讨巧。文风繁复细密,句法开阖吞吐,文风清丽。写古文有白话的浅直,写白话有古文的韵味。我们来看一下《今生今世》的目录"韶华胜极"、"胡村月令"、"桐阴委羽"、"竹萌乳毂",旧学功底深厚,简直一股浓浓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范儿。

10、郭文景,1956年出生于重庆,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交响乐《蜀道难》;室内乐《戏》《甲骨文》《社火》。他还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粉》《南行记》《千里走单骑》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创作配乐。

11、我这些年读木心的收获和福报很大,说不完。读木心解决的不是我的经济问题,生活问题,而是精神世界的问题。

12、赵婷,1982年生于北京,毕业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随后进入好莱坞发展。她的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及第二部长片作品《骑士》曾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中入围或斩获奖项,因此受到业界关注。

13、9月2日,作家反抗组织(WritersRebel)在伦敦街头组织了一场示威活动。对此,阿特伍德还通过录制视频表示了声援:“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理论,不是一个观点,而是一个事实……为了巨额财富的利益而否认这一事实,将导致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灭绝。”.

14、狼子村说:省省吧,这些陈词滥调谁人不知,哪个不晓?但!是!我必须指出,这滥调,是对三位作曲家浅薄的解读。

15、有很多人写过纪念木心的文章,大多平铺直叙,在这里,推荐陈丹青的一篇演讲记录,与诸位共读。

16、福楼拜是文字的精炼者,文学的大家,他自己有伟大的作品出来。他的对司汤达,巴尔扎克的质疑肯定是不容忽视的。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拥趸肯定不能,也不应该视而不见。

17、木心写在《伪所罗门书》前面的:“以所罗门的名义,而留传的箴言和诗篇,想来都是假借的。乔托、但丁、培根、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相继追索了所罗门,于是愈加迷离惝恍,难为举证。后令人羡慕的是他有一条魔毯,坐着飞来飞去——比之箴言和诗篇,那当然是魔毯好,如果将他人的‘文’句,醍醐事之,凝结为‘诗’句,从魔毯上挥洒下来,岂非更其乐得什么似的。”

18、没想到,一场建筑涉嫌抄袭的风波,让木心和汪曾祺两人被扯到一起。

19、这次论争,无论是郭还是陈,都没有谈论“大师”。显然,我认为这次论战的起因,并非针对“大师”的交锋。因此,谈论大师,则超过了这次论战的范畴。

20、刘勃也在微博中表示基本认同隨安室的看法,“文本再生是指把老素材拿过来用个人趣味过一遍?那么至少现代以前,文学史大半就是文本再生史。”

21、从《诗经演》与《伪所罗门书》,“演”和“伪”二字,相当于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他创作的方式和来由了。

22、然而,我记得很多人是说过,文学和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传递美、照亮人性这样的话的。

23、木心首先中意的是木铎能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功用,这与一位艺术家企图用作品吸引观众的意愿是颇为契合的。

24、在汪迷心里,汪老那句“四方食事,不过人间一碗烟火”被奉为经典。

25、文章仍在不断更新网友的评论,观点大多类似。立足点只在部分的文句与文章,如某学者所言,“以大学生查重的方式解读文学作品”。我不确知这是否足以做“抄袭”的标准,我也不知“抄袭”的定义,不过,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含义有三:绕道袭击敌人;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并且实质性相似;不顾实际,照搬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

26、“我”觉得医院是个“地狱”,感到自己像个“囚徒”:

27、这一层意思,在诸位阅读木心散文集之前,在诸位获得各自的心得——或没有心得——之前,我应该缄默。

28、木心说:我是一个人身上存在了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谋杀了。

29、木心的头上,现在有顶帽子:“小清新”,意思是说,他的文字很清淡,而且又轻又软,看看可以,细究就无甚可看了。好吧。想必也是“从前慢”之类惹的。另又有说是“浩劫”期间,他在狱中写的东西,大多与那场“浩劫”无关,而他也对此只字不提,讳莫如深,隐蔽一切苦痛,这就使他的形象愈发高洁了。我早先也觉得此说极好,于是开始在他的作品中找“普遍人性”,不以“浩劫”为然,后读到小说,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二者似乎确有些若隐若现的关联,什么关联?不太知道,后来一直在想,一直想,稍有眉目了,然而不敢动笔:读木心、谈木心、写木心,是三件事。第一件,很惭愧,并未读完,读过的仅止几本,且未必全能读懂。第二件,能免则免,不能免的,出口即错。第三件,更是大忌,我惧怕写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30、原因就如同你不能把写《围城》和写《谈艺录》、《管锥篇》、《宋诗选注》的钱钟书看成是一个思想大家一样。

31、一款小小胶带上,都印着文艺青年们爱念叨的句子,“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32、“河水平明如镜,对岸,各个时代,以建筑轮廓的形象排列而耸峙着,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以至重重叠叠,远才是匀净无际涯的蓝天……那叠叠重重的形象倒映在河水里,凸凸凹凹差差参参后后前前,清晰如覆印,凝定不动……如果我端坐着的岸称之为此岸,那么望见的岸称之为彼岸(反之亦然)”

33、熟悉汪老的人都知道,他既是作家又是美食家,被称为“中国后一个士大夫”。

34、取名木心传媒,实在有些惶恐,也许是因为钦佩,更多是因为感动,我们不敢比肩精英与传奇,只想认真做一件事,认真做一个好人,认真做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传媒。

35、一开始我们几个人在想公司名字的时候,一筹莫展,突然有个小姑娘随口说了一句,木心。当即众人叫好,殊不知,木心其实是一位传奇人物。

36、世界本来是庸人制造的世界。新小说派,失落的一代,迷茫的一代,说穿了,是“智者的自扰”,夸大了世界的荒谬。世界上是健康的人多,还是病人多?在他们的作品里,全是病房,病人。

37、大陆翻译界曾经有一位后来去做了艺术考古的翻译家缪哲,他翻译过艾德蒙·伯克的《美洲三书》、吉尔伯特·怀特的《塞耳彭自然史》以及托马斯·布朗的《瓮葬》等书。

38、“我相信。你是诚实的、勇敢的,所以我再一次认错,你能宽恕我吗?”

39、首先我也不认为,木心配得上陈丹青这个大弟子以及木心粉丝对他的过高评价。

40、全篇《哥伦比亚的倒影》,意象纷繁,思路清晰,屡见动衷而仍然归于克制。虽说是“意识流散文”,但木心与二十世纪初期的“意识流小说”不同者,是他无意于借“意识流”探照、剖析人的内心,而是以绵延流动的写作铺展他的思绪——一次对“人文精神”的追悼。散文本身即为一种记忆性的结构,其存在,即生成于作者对已成“废墟”的彼端的追忆。在文中,作者的意识虽持续流动,未见停息,然而,流动的方向是明确的:文中的所有指涉,所有目光,均朝向一个业已逝去的往昔,非属私人的过去,而是,不妨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在主体回溯的目光中,“文明”(彼端)成为此端的对反,然而在《哥》中,木心前所未有地靠近着他不断回溯的“文学集成”,或者,现在应该说,“文明集成”。在散文的结尾,“我”来到哈德逊河边,看见:

41、木心先生从街道、店铺、日色,车马、邮件、火车站、钥匙和锁,给人满满时代感。与如今一个愈来愈快速食年代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成了一种恬静之美、一种从容的坦然、一种朴素的珍贵、一种生命的哲学。这正是现代人渐渐失却的东西。

42、天真的状态作为“废墟”而被回顾,回顾主体“我”(以及作为读者的我们)喟叹于这种天真的丧失,并且在潜意识中,渴望对此进行重构,修复因断裂而生的裂痕,但,如巫鸿所述:“‘废墟’概念的本身就隐含着向后凝视的目光以及作为凝视对象的业已消失的整体。”,那么,在作为回顾主体的“我”的叙述中,“我”被迫带着创伤性的回顾目光凝视这种天真,而凝视,因其创伤的特性,本身即隐含着凝视对象的不可重构性。回顾者“我”的重构冲动,又是一种唯有断裂后才会产生的情绪,情绪既然产生,便否定了重构发生的可能:重构情绪本身,即源于对象的不可重构性。于是,在凝视中,绝望的情绪产生了。同时,“我”对于潜意识中的无望而幼稚的重构情绪,也进行着痛苦的自嘲——自嘲与绝望,凝聚成极度的痛苦,这种痛苦,经由作者悉心调理的文字而得到暂时的抑制,冷却为温静的行文。自嘲,绝望,自嘲于绝望,绝望于自嘲,痛苦,以及对痛苦的冷却——由此淬炼而成的高度复杂的文本情绪,刺穿了读者。这才是令眼睛发热的缘故。想象一下,若没有这种创伤性的凝视目光,全以孩童的第一人称视角写,这篇小说将多么单薄。

43、王维之后,到宋朝,苏轼对陶渊明是大力地推崇。苏轼喜欢陶渊明的。

44、讲什么大道理,情感大过理性,你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嘛。

45、“开卷有益”,算是对碎片阅读的高肯定了!

46、既然是人学,有一点没有错,它永远和人的具体生活有关。我们可以到街上随便拉过来一个有点文学感知力的读者问:你初读木心诗文的感觉是什么?我想他的回答都逃不开“美感”这个词。

47、不可能有真理,仅只是热情,无所谓思想,至多得到些感觉。

48、木心说:勃拉姆斯的脸,是沉思的脸,发脾气的脸。在音乐中沉思,脾气发得大极了。

49、哎哟!早听说小松多年修佛,原来修到这般虚伪的境界,跌我眼鏡,开我眼界——今索性转而刻薄于小松,再失一回风度,看他能否容、能否忍,胸怀究竟如何。

50、久不见,今友人转发弟怒怼木心文,甚惊艳。弟于木心音乐观持异见,狠好,直说便是,然辞气如是之污秽,面目如是之难看,实令我吓煞。昔年得识弟,欢谈之下,果然中音七八届才子也。今贵为教授,作曲精英,音坛前辈,国际名角,而竟不惜自己上网破相,悍然骂街,弟不觉得又亏又土吗?呜呼,赞人也好,骂人也罢,说出的都是自己啊。今大文既出,本不必作复,然念及两面之缘,骤尔看低吾弟,亦属无礼,遂收回雅量,回应如上,也算陪弟破一回相吧。

51、“纪念馆整体仿照七摞掀开的书稿,起翘的屋檐,简洁的建筑形体与粗犷的木纹清水结合。”

52、确实暗示了,不过难明其妙。无论是粗粗翻阅的我,或更高明的在网上撰写书评短评的许多读者都读不懂,参不透的,只有在读过这篇论文,知道谜底后,才能恍然大悟于谜面的。卢氏撰论文揭示前,豆瓣《伪所罗门书》页面全部书评都看不出这部诗集每一首均为文本再生,“文本再生”引起热议后,新的一些短评,仍然蒙在鼓里,如五星好评的“不太懂”,“起初读起来也摸不着头脑。后来尝试站在作者视角去将诗句拆解重构成一幅一幅的画面,若有所悟”等等。

53、注:诗中提及的“作曲”“粉丝”系指郭文景先生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曲,陈丹青先生又曾经表示喜欢这个作品。

54、佛教吸引中国有学问的人去研究,说明佛教的文学性,哲理性之丰富。近者如章太炎,鲁迅,都涉入。章的学说就是以佛经与老庄哲学的融合。研究佛经,是东方智者和知识分子的一个底。今天的中国学者就缺这个底。

55、“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计其后之累也。”

56、木心到底认不认识五线谱,笔者因未接触过木心,还真不好妄下结论。但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木心十七岁出走乌镇,到杭州后“一心要做知易行难的艺术家”,期间曾到思澄堂随范牧师学过钢琴。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六年,木心在上海高桥育民中学担任美术和音乐教师,还曾将自己的一架购置于建国前的钢琴租给了校方,每月得租金三十元。至此,笔者不免也有了疑问,一个“不认识五线谱”的音乐教师,会是怎样一个老师?

57、他难道不知截引,改写文本会带来问题吗,他知道,而且很清楚。那为什么他还要选择这样去写?

58、木心说:贝多芬是德国乐圣,博大精深,沉郁慷慨。莫扎特是俄耳浦斯的快乐、和平、祥和的一面,肖邦是忧伤、自爱、怀想的一面。

59、如果这世上从未有过简谱版的莫扎特和巴赫,那说明什么呢?

60、“那是医学上的需要,每个接受手术的病人都要固定四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