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训出自于哪里【文案11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8 08:02:30

中山大学校训出自

1、中山大学的校训给我们启发是什么?

(1)、“勤学”:学习要踏实勤奋,明确目的,端正态度,要珍惜时间,这样才会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这是为学的第一阶段。

(2)、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3)、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伟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赢得的。”

(5)、《周易》和《大学》中都有关于“日新其德”的说法。强调的是每天都要积极进取,有所收获。

(6)、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不要抱怨不公平,一切只因努力还不够。”

(7)、正德:端正德行。在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各种品行之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缺少的。德行在一个人或企业占有首席的重要位置。好的品德不仅是社会的良心,而且是国家的原动力,因为世界是被德性统治的。

(8)、“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语本《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

(9)、“开物成务”出自《周易·系辞上》,是指通晓万物演化的规律并按规律行事而终成就功业。指圣人可以掌握万物的变化规律(天道),成就天下功业。

(10)、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11)、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这项提议。

(13)、解读:什么事情,是毫无意义的事情?简单说,就是不增长知识也没有效益的事情。

(14)、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孙中山颁令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合并,创立了“国立广东大学”,并任命邹鲁为首任校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中山先生,学校于1926年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高学府。

(15)、“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d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6)、至诚之人,能完成天赋的使命,帮他人完成天赋的使命,进而替上天化育万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17)、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

(18)、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共同制定的。他们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允能者,是要作到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

(19)、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20)、南大前校长蒋树声曾经说过,“诚朴”是诚恳朴实的意思,其中“诚”是核心,是根本。····诚者,真也。为人诚朴,就是讲诚心诚意,朴实无华,以诚相待。“诚朴”强调高尚的人格,得势不霸道,不仗势欺人,失意不媚俗,不趋炎附势。

2、中山大学校训出自于哪里

(1)、“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即包含原校训中“团结”的意义。合乎华中科技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2)、伟:“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李瑞清语);“总要集中精力,放开眼光,努力做出几件伟大的事业,或是完成几件伟大的作品...凡是总须从伟大的方向做去,民族方有成功。”(罗家伦语)

(3)、博大精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4)、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5)、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6)、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之学校,作为“好学校”。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的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7)、雄:含体魄和精神两方面,雄浑之体,王者之气。如“大江之雄毅”(郭秉文语);“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陶行知语);“大雄无畏...善养吾浩然之气”(罗家伦倡)

(8)、求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

(9)、“实事求是”一词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10)、“取则行远”,出自《左传》“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意为正道直行,应该善于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有心得才会越行越远。

(11)、解读:做梦很容易,圆梦很困难。所以无论学习和工作,都要不打盹或少打盹。

(12)、“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13)、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14)、香港中文大学校训为“博文约礼”,“博文约礼”出自《论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它是孔子的主要教育规训。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针是德智并重。

(15)、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16)、复旦的校训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请教询问,多思考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

(17)、“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8)、“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19)、Email:15101040130@1com

(20)、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正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3、中山大学校训含义和出处

(1)、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2)、由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博学慎思”仍出于《礼记·中庸》第20章。“参天尽物”出于《礼记·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3)、这句话出自儒家者言,旨在训勉学生进德修业.“明德格物”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意指博大的学问.儒家治学,首重个人德行修为,“明德”就是彰显德行,先完善内在德智的修养,然后推己及人。

(4)、正和奇,在《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中都有论述,内涵不完全一致。正,可以理解为规则、道德操守,而奇的意思就是在做事上敢于突破常规,出其不意。

(5)、如今的中大校徽为圆形,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全称,中部洞窗内为国立广东大学标志性建筑大钟楼的图案,图案下方为建校年份“1924”。

(6)、“善思”: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出处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时,要对所学加以怀疑,善于独立思考,深入细致考察分析。这是为学的第二阶段。

(7)、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8)、法兰西巴黎大学:“磨难,永远是成长的基石。”

(9)、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10)、校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指导意义,它向所有师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训往往设置在学校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个师生经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潜移默化的心理脉冲,久而久之,逐渐受其感染,慢慢化为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

(11)、止于至善,出自《大学》。止:达到;至:,极。达到极的境界。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12)、1994年至2007年,中大七十年校庆时,由该校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姚友毅设计了新校徽,该校徽为海棠洞窗式图案,使用了十几年。

(13)、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终战胜困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开阔胸襟与包容气度。

(14)、清华大学的校训来头很大,出自《周易》。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分别出自乾卦和坤卦,也概括了《周易》乾卦和坤卦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国古人看重的两种品质。

(15)、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山大学南门匾额也曾使用过集毛主席字体的校名和题写的校名。上世纪80年代则改用孙中山先生的手书集字至今。

(16)、此句是孙中山先生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引自《中庸·第二十章》

(17)、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王阳明曾说,知行本来就是一件事,只是因为人们常常做不到知行合所以要十分强调知和行的统一。

(18)、朴:朴茂,朴真,朴实。“常保持一种‘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刘伯明语);“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罗家伦语)。

(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珍惜现在,别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20)、关于北大校训,当前在不同场合,大致出现过三种提法:“科学,民主,爱国,进步”,这在校方主持的报刊或会议上,比较容易出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这曾在校园中心位置的标语牌上多次出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是许多北大人在报刊上或言谈中经常提及的。

4、中山大学校训出自哪本书

(1)、   第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中国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    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3)、名校校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立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4)、果毅:果敢坚毅。力行:一是竭力而行,二是努力实践

(5)、“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d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6)、2018年1月,为进一步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全面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中山大学成立了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发展委员会和中山大学社科学科发展委员会。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中山大学位列其中。8月,中山大学农学院正式成立。11月,中山大学等9所“双”建设高校联合组建了医学“双”建设联盟。

(7)、校训是对历史悠远的文化沉淀的提炼,反映了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当前的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长时间后,它会逐渐内化为学校师生的一种心理因子,赋予他们一种文化精神,主导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实现自我。

(8)、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的古代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就此,“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

(9)、“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10)、“厚徳”出自《易经》;“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治国。“格物”出自《礼记·大学》的“致知在格物”,意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11)、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他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12)、“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13)、“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作,“大”是无所不备.“继往开来”,语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14)、“厚德”与“博学”分别出自《周易》和《礼记·中庸》。后半部分“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为对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与朋友相处和乐融洽。

(15)、解读: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然改变不了别人,就唯有自己努力。

(16)、第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17)、第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止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而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8)、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追求真理的校训精神。他曾说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1944年,一直患眼病的陈寅恪完全失明,仍然坚持为中山大学历史系开课。无法自己书写,便用口述的方式,逐字逐句请助手记录,历经十余年,终在75岁之际完成了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以如此坚韧的方式笃行学术理想的诸多学人,正是中山大学的风骨和灵魂。

(19)、“学无止境”出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通论五古》:“学无止境,道无。”“学”,不仅要学习实用的知识技能,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气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孙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0)、中南大学d委书记高文兵,曾表示“知行合经世致用”,远承先秦诸子“备物致用”的为学之道和宋明理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学派务实践行的优良传统。

5、中山大学校训由来

(1)、解读:我们出生,就是为了来看太阳。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让我们的身上充满阳光。

(2)、    第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3)、英国牛津大学:“哪一个登上成功顶峰的人,心中没有傲视群雄的霸气?”

(4)、解读:人生离不开模仿,但模仿的目的是创新和超越。

(5)、所以孙中山先生的期盼就是想将祖国的未来培养成为一个个君子栋梁之才。

(6)、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7)、在社会主义开放与改革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教育遗训,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任务。

(8)、“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9)、截至2019年7月,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32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有专业学位类别37种,有全日制学生51300人。有专任教师3924人。

(10)、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11)、忠恕:忠,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任事:称职

(12)、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国父所题训词意思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考,明确的辨别,后要切实的去实行。

(13)、“雄伟”的意思主要是讲:一是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浩然之气,要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把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二是一定要有大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开拓进取、敢于争先的精神和气概。

(14)、“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

(15)、“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贤王商汤的座右铭,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倡导积极进取、不断革新和变化,才能不断进步。

(16)、专业绩点第一还是全国跳高冠军!请看这位中大运动员的“斜杠”生活

(17)、内容节选自中山大学档案馆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与中山大学》;

(18)、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19)、诚:校歌开首:“大哉一诚天下动”(江谦词);诚心向学,诚真勤仁之德,“成已成物,尤贵持有恒德”(陈裕光语);“对于学问事业应当一本诚心去做,至于人与人之间应当以诚相见”(罗家伦语)。

(20)、九十多年来,中大先后聚集了一批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冯友兰、傅斯年、郭沫若、顾颉刚、鲁迅、陈寅恪、赵元任、马寅初、吴玉章……他们始终以寻找真理和践行真理为己任,校训精神熔铸了一代代中大人的品性和价值追求。

(1)、上海交大在90年代初提出了“饮水思源”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次学校对于校训的厘定是经由一番充分发动群众的过程。2006年12月,学校第五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学校建国后的第一个《章程》,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本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2)、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3)、“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是出自孙中山先生的手书,该墨宝至今仍保留在台湾(台北)中正纪念堂所保存。

(4)、敏行:孔子的《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敏"和"行"二字。例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敏"即敏捷,"行"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所谓"敏行"即勇于实践,快捷,抢抓机遇,善抓机遇。

(5)、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6)、北京交通大学的校训很简单,只有“知行”二字。这大概是全国高校中简洁的一则校训了,一目了然,意味深长。

(7)、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8)、从校训来看,中山大学的校训是“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这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9)、2022年中大社团新大全for全体小伙伴

(10)、语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11)、南师大人站在既总结过去百年、又迈步未来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传统和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能够确定既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南京师范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师大优良传统与校风,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推敲斟酌比较,学校决定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12)、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列为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13)、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