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的诗句托物言志
1、描写竹子的托物言志的诗
(1)、也没见竹子的开花,但它却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也许是现在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样的竹林了,他们更多地拥有了昂贵的玩具。已都是独生子女了,父母们也不放心让他们进入竹林,因为竹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危险,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也曾经遭遇过蛇。
(2)、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范成大《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3)、冬天,百花凋零,寒风刺骨,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鸟、青蛙、熊等动物都开始冬眠了,人们也在家烤起了火炉。树林之中只有竹子还在寒风中笔直地站着,不畏风雪,任凭在什么情况下,从来都是昂首挺胸,不低头,不屈服。
(4)、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5)、“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彩。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6)、——郑谷《水》“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7)、若将竹子比人,人间的竹,好看是好看,只是少了点仙气,而文学作品里的竹就不同了,一个个俨然是身材颀长的高士,望之若鹤。就连竹制的乐器,诸如箜篌、洞箫、长笛,吹奏起来也是清脆悦耳,令人心旷神怡。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竹子的话,非“清”字莫属。竹子有声,是谓“清响”,便好似“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子为景,是谓“清景”,正如那“风枝未飘吹,露粉先含泪”。
(8)、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溪光竹声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9)、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10)、从结高笼养凤凰。竹十一首之九一节呼龙秋。
(11)、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12)、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13)、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14)、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15)、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
(16)、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郑板桥《竹石》
(17)、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物我融混,寄托遥深。七句仍用比体。喻高洁的品性,“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雪冤。“卿须怜我我怜卿”,意谓: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18)、恐生鳞甲尽为龙。竹十一首之五迸玉闲抽上钓矶。
(19)、竹子的种类有:楠竹、凤尾竹、小琴丝竹、佛肚竹、大佛肚竹、寒竹、湘妃竹、冷箭竹、大箭竹、唐竹、泰竹、大泰竹、孝顺竹、粉单竹、牛耳竹、方竹、四川方竹、龙拐竹、车筒竹、青皮竹、粉单竹、短穗竹、黄竹、花秆黄竹、巨龙竹、拐棍竹、光巨竹、阔叶箬竹、水银竹、人面竹、毛竹、花毛竹、花竹、紫竹、斑竹、龟甲竹、淡竹、刚竹、苦竹、金竹、龟纹竹、银链竹、玉边竹、茶秆竹、矢竹、泡竹、罗汉竹、苗子竹、鹅毛竹、刺竹、菲黄竹、华箬竹、墨竹等。
(20)、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描写竹子托物言志的诗
(1)、今天我们所分享的这首唐诗就是李白的《慈姥竹》,这是一种竹子,主要生长在今天的安徽当涂县慈母山。这种竹子又称“子母竹”,本身是做笛子用的佳材料。李白来到了这里,看到了这一种竹子,咏叹他的品格。写下了这样一首唐诗,而其中的十个字可以说是咏竹诗中的绝品。
(2)、这首诗写的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3)、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寓理、托物讽世
(4)、作者偶然将山僧院旁的竹子移到家附近,自从有了这些竹子,好风整日吹,幽鸟时不时的来这里。每当有月亮的时候,映衬着竹子就引起我的诗兴,作者还时常喝酒吟唱。即使在睡梦中,也能听到雨打竹的声音,竹子真的成为了作者的好伴侣。
(5)、末尾四句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苏轼嫉恶如仇,为人耿直,每每见不平之风,遇不惬心意之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用“大嚼”、“扬州鹤”等词来揶揄俗士,滑稽而刻骨,令俗士汗颜矣。苏轼极善借题发挥,联想丰富,别出新意,题意深刻,入木三分,体现了作者耿直的品格。
(6)、郑板桥笔下的竹,更是具有身处逆境,伏而不折,顽强奋争的柔韧品。
(7)、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8)、古诗: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63373764
(9)、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0)、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戴熙《题画竹》
(11)、萧骚寒雨夜,敲鼓晚风时。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12)、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徐渭《风竹》
(13)、《咏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14)、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15)、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16)、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17)、本诗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写出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18)、春天,百花还没有开放时,竹笋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土里钻出头来,用它那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只见它全身嫩绿,小巧可爱,成为了初春的第一位报信者。
(19)、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20)、几年前,我与爸爸妈妈去了永安的竹林,走进竹林,一股扑鼻的竹子味飞了过来,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多竹子,但或多或少,这些竹子都有一种特点:高大,形状都不一样,特别!
3、关于竹子的托物言志的诗句
(1)、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2)、轼画朱竹,正体现了他不重形似的绘画主张,这种绘画理论具有远大的艺术观点,也是后来士大夫“逸笔草草,聊以自娱,非求人赏”的艺术原理的发源
(3)、一生宁静淡泊,一世高风亮节。竹郑板桥(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4)、我长得苗条、挺拔,身穿环环相连的紧身衣,显得很精神。茂密的叶子,青翠欲滴,那是我的秀丽长发。我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任凭风吹雨打,决不断头折腰。
(5)、①从对象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事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引”等为题目。
(6)、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7)、云里栏干过子猷。竹十一首之十丘壑谁话碧鲜。
(8)、《严郑公宅同咏竹》是杜甫的咏竹诗,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写新竹初长,突出其嫩。“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写竹影给人带来的享受,竹的颜色十分碧绿,投映在书衣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移过酒器,使美酒显得更加清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描写雨后的竹子。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涓涓”在这里形容经过细雨冲刷后的竹之清白、清新的样子;“细细”则写竹子的清新之气。这两组叠词,既可摹竹之声,又可摹竹之色,使竹子的形象,更加富于艺术魅力;且使得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作者身居如此清幽的环境中,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后一联,作者展开想像:“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表达要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11)、翻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12)、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作者不向权贵屈服,不与旧势力同流合污,坚强不屈的气节!
(13)、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疎已密,风来起复垂。
(14)、赏析: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15)、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赋得阶前嫩竹》宋·张正见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16)、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表现手法,我们以陆游和的《卜算子·咏梅》为例,陆游笔下的梅是这样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词人藉由“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的组合描写出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并以此作为下片“言志”的基础,表现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傲然不屈精神,同时流露出失意英雄孤高兀傲之志。
(17)、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18)、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19)、(试题)明朝诗人于谦《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曾在深山,像蚕一样“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它在经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的“痛苦”考验之后,才赢得了“清白”昭世的美誉。这首诗与《破茧成蝶》一文同样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所言之“志”是否完全一样?你认为《石灰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4分)
(20)、题画(清)郑板桥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4、写竹子的托物言志的诗句
(1)、赏析:此诗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那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不禁自伤老大,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运用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心。
(2)、竹子蕴含正直清白的气节,常可表现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等气概。
(3)、“气”是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节”是一种人格;“气节”指人应有高尚的精神情操,不取媚于权贵,处危难之境仍恪守刚直不阿的人格。“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4)、字介甫,半山,江西临川人。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5)、子乔丹井在深涯。竹十一首之八燕燕雏时紫米香。
(6)、如啼恨脸,魂断损容仪。香烬暗消金鸭冷,可堪辜负前期。绣襦不整鬓鬟欹。
(7)、《竹风》唐·唐彦谦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夜来留得江湖梦,全为乾声似荻花。
(8)、这些英勇的战士,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光荣地献身祖国,他们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人。
(9)、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10)、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春不断、亭台成趣,翠阴蒙密。紫燕雏飞帘额静,金鳞影转池心阔。有花香、竹色赋闲情,供吟笔。
(11)、——李建勋《竹》*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12)、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13)、图写龟鱼反上天。竹十一首之十一玄圃千春闭玉丛。
(14)、诗谜想当年幽居深山,绿鬓婆娑,引多少骚人墨客。自归郎手,经了多少风波,受了多少折磨。
(15)、竹虽然没有茉莉的清香恬雅;也不及牡丹的华丽富贵;也不如秋菊的那么娇挺;虽然没有杨柳那婆娑的姿态,也没有那屈曲盘旋的虬枝;但它却有松柏的颜色,菊花的性格,腊梅的风姿;虽没有玉兰的清丽淡雅,去洋溢着浓郁的战斗气氛。风霜雨雪的磨难,改变不了它对绿色的执着,一阵西北风吹过,树枯了的枯了,大多数花也都谢了,树枯树萎,花落花飞,要想再见他们的新面貌,只等来年。但在这寒冬,竹却更加坚韧,力求上进显挺拔身姿,不论环境的恶劣,你依然坚定,执着,你不正如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你不择取生长地,只想在严冬还留有一抹绿色,只有松、梅才配合你媲美。
(16)、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
(17)、“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一个挺立峭拔、牢牢把握着青山的竹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咬定”将竹子拟人化,具有一种力量感,不仅写出了青竹牢牢依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传达出了竹的顽强生命力。“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青竹之所以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原因,那就是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之中。自古以来,凡千年的参天大树,必有一棵深埋泥土之中的根块,根不深,则枝木不茂,竹亦是如此。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一个人若想闻名遐迩,必要有一个高贵的灵魂,有不惧外物诋毁的精神和力量。有了前两句的铺垫,作者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生命姿态,至此,全诗的意境顿然而出。
(18)、在院子里种上一丛竹子,它在带给你绿色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致,于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
(19)、这首诗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
(20)、我们竹子还可以做成好多美味佳肴,如竹笋、竹衣、竹胎、竹蛋、竹帽多可入菜。马小荷今天就大饱了口服,有竹笋顿鸡汤,青椒炒竹衣,玉米炒竹胎和泡椒竹蛋,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
5、关于竹子的托物言志的诗
(1)、当涂县北有慈姥山,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其山产竹,圆体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李白《慈姥竹》
(2)、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3)、释义: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4)、石缝间倔强的生命——竹,你的性格使我感动得悄然泪下……
(5)、当然,竹子在不同人眼里所呈现的姿态也是不一样的。李白眼中的竹,“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杜甫眼中的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柳宗元眼中的竹,“迸箨分苦节,轻箨抱虚心”;李商隐眼中的竹,“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但我们若是细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诗人看似在咏竹,实际上都在托物言志,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此时,这些竹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
(6)、兰的诗句: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霭空谷。—— 唐彦谦《兰》
(7)、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本首诗中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8)、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9)、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10)、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表面有白粉,似霜,故称霜根。
(11)、释义: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无休止地长吟。蝉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掩沉。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哎,又能向谁表白我的皎皎廉洁的心呢。
(12)、——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13)、赏析:作者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14)、(试题)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问华胄,名淇澳。
(16)、"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给予竹的刚正之誉;"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竹的坚强;"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竹的清高;"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17)、赏析: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素练”(张说评张九龄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九龄的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能模写自己的形象的外物——燕子。句句诗不离燕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18)、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堂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看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19)、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20)、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1)、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郑板桥《题墨竹图》
(2)、执政为民勤列首,唯公意识记心田。争赢廉洁先锋士,百姓欢歌赞颂连。
(3)、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4)、“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5)、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6)、藤本竹类:藤本竹类的竹杆一般西昌而柔弱,不能直立,呈藤本植物的攀援状态。如爬竹、小蓬竹。
(7)、——温庭筠《开圣寺》“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8)、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9)、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竞相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
(10)、《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1)、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12)、廉而正,生命如垒石积山让后人景仰;贪亦邪,行为似蝼蚁蛀堤为世人唾讽.
(13)、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14)、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说竹子经过无数次的磨难,长久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从不畏惧来自东南西北的狂风击打。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15)、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通常情况下,树是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17)、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18)、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9)、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20)、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清丘逢甲题画竹二首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