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史铁生人生经历(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12 08:08:01

史铁生人生经历(第1段)

1、如此看来,史铁生又是幸运的。

2、他前往的地方叫“清平湾”,陕北一个小农村,史铁生在他后来的“寻根”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这样写到:

3、您在天堂过得好吗?终于能摆脱轮椅,自由行走了吗?在天堂见到母亲了吧,把您成功的事说给她听,她一定很开心吧。

4、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5、史铁生的人生,被人铭记的从来不是苦难,而是他的文字,健康的、活跃的、温暖的、理性的,穿过黑夜,带来光亮。

6、母亲的去世,对史铁生来说,彻底是个意外。然而对母亲来说却不是。

7、所以,今天我想讲的故事,关于史铁生,也关于人生的意义。

8、想干什么,直接就能干什么,世界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事;除非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运气又是出奇地好。好运气来了,当然要抓住它,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它。任何时候都要立足于自己的清醒、决断和行动。

9、在病床上度过他的余生了,当时他很暴躁很愤怒,也想过无数次的轻声,除了地坛,他几乎足不出户,母亲的死更是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索性的是,他已经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为了自己的价值在路上奔波。

10、由此看出,史铁生对于生命苦难的人生态度除了坚强,还有对生命的不放弃和感恩。

11、若把人生看作精神之旅,肉身不过一具临时载体,好比一驾车马,“乘物以游心”,你还会贬低意义,轻视热情,宁愿生命仅仅是一次按部就班的生理消费吗?

12、其实,上帝终归是仁慈的——

13、读过您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后,我打算跟您写这封信。

14、正如他所说:“生命分为两种:一种叫作有限的身在,一种叫作无限的行魂。”

15、如果说史铁生是世上不幸的那一个,那么,他的不幸在母亲身上是加倍的。

16、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17、所谓知己,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知彼呢,就是要弄清楚外部条件允许你干什么,和要求你必须干什么。前者是估计了你的能力,而后设定的理想或愿望。后者则包括;你想干,或者也能干,但阻碍巨大到希望渺茫的事;以及你不想干,但必须干的事。也可以说,前者是目标,后者是为达到目标而铺路。想干什么,直接就能干什么,世界上几乎没有这样的事;除非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运气又是出奇地好。好运气来了,当然要抓住它,但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它。任何时候都要立足于自己的清醒、决断和行动。

18、史铁生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存在……

19、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20、1998年“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老屋小记》获奖;

史铁生人生经历(第2段)

1、陆扬|王安忆|江晓原|刘迎胜|葛晓音

2、从此,史铁生的人生用一句话概括:主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他说:“我是残疾人,但不是废人。”瘫痪后的史铁生一边写作,一边找工作。工作后,每天就摇着轮椅到街道工厂去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挣十几元钱贴补家用,一干就是7年。

3、近有很多人问我:“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不知如何回应。

4、在《病隙碎笔》这本书里面,他曾这样调侃自己:“主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一点东西。”这样的想法和说法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苦难的乐观态度。而成就他能如此的乐观面对生命苦难的态度,则是他在对自己经历生病后,所积累的经验里懂得了满足。

5、“我的生命密码根本是两条:残疾与爱情”

6、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7、史铁生许多小说有强烈的自传要素,如中篇小说《宿命》就是作者的精神自传;他有强烈的宗教情怀,甚至精深的宗教哲学。在作品中思索人的救赎需要和关怀,追寻上帝,反映世人以意识形态名义推翻亲情灭绝爱心,甚至背叛自己的良心和信仰,为了利益而放弃信仰,例如《文革记愧》一篇,记述公安发现了一篇在朋友间传抄的地下小说,“我”在公安尚未上门时,就决定背叛朋友。

8、从此,史铁生开始了他“在轮椅上写作”的生涯。

9、“那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10、在他的回忆里,史铁生告诉我们,不论是从他父亲上溯,还是从他母亲上溯,他家接连几代都是地主,并且还是他老家河北涿州当地不小的地主。尤其对他家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他的姥爷做过国民党的军官,还当过民国的县长,虽然也算是一个抗日名将,并对家乡的教育有过突出贡献,但还是在建国后的镇反中被枪毙了。而单纯他姥爷的死已令他们举家悲伤难过了,更何况由于那个年代家庭成分的原因所导致的在家庭所有成员心中留下的持久的阴影以及现实的窒息,反映在史铁生凄美的文字中,就成为经常出现的几个词:慌张,害怕,惶恐,犹豫,沉闷,危险,凄哀,沉郁,惭愧,抱谦,心惊胆战,噤若寒蝉……读他的文字,能深切体会到那个时代里镌入每个人骨髓里的恐惧和颤栗。

11、尽管您——史铁生先生已不在人世,但我仍希望您在天堂也能收到这封信。

12、因为他那脱离残废躯壳后的心魂,他那在黑夜自由出行的心魂,看尽了人生的来龙去脉,因而坦荡平静,看清了世界的真实面貌,因而更热爱它。

13、但我想到了一个人。一个被誉为中国当代称得上伟大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

14、直到一次,母亲不知从哪里要来的药方,居然把史铁生的腿熏伤了,这才作罢。这个“作罢”,多么无奈,又多么无助。

15、按|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作家、散文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韩少功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16、(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17、史铁生与妻子米的相遇即是命中注定。

18、第二件重要的事:决断。

19、就像民歌中唱的:“灰毛驴驴地上,灰毛驴驴地下,一辈子也没坐过好车马……”

20、上天是不是太残忍了?为什么早早地就召母亲回去了呢?留下史铁生一人。

史铁生人生经历(第3段)

1、个人理解,作者在经历了生死边缘的挣扎之后,悟透了生与死的关系,如作者前文所述,死是一个迟早会降临并且每个人无法避免的节日,也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所以,作者有了活着的理由,既然选着了活着,剩下的就是怎么活了,作者通过对对地坛的细致观察,描述,表明了作者一种轻松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及不幸,作者已完全释怀。且将这地坛作为自己生活的依靠,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即便医生对史铁生的双腿“判了死刑”,母亲依然不死心。

3、2)中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4、1980年代,史铁生是“知青情结”的第一个代言人,作品大受欢迎和推崇,是中国文学界的中坚人物,以真诚著称,也被先锋派作者奉为精神领袖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中国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此书反应零落,似乎读者不多。

5、21岁,这是一个多狂妄的年龄,理想在闪光,未来在召唤,满腔热情,向着生活迸发。而21岁的史铁生,只有一个卑微的愿望:就让这个病是因为长了肿瘤吧。是肿瘤,摘除了,还有站起来的希望。

6、4)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文革记愧》、《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黄土地情歌》、《相逢何必曾相识》、《散文三篇》、《随笔十三》、《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妄想电影》。

7、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8、命中注定就是,你见到他/她的那一刹那,并非臆想中的电光火石般的绚烂,而是像见到了“家乡”,他/她的一颦一笑,一语一动,所有神情,你都熟悉亲切。

9、“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

10、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11、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春天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12、3)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13、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4、生活就是这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为某件事而壮烈死去,而会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认真地活着。

15、这是真的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幸福。

16、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17、在家人的安慰和鼓励下,史铁生才重新拾起生活的热情,同时他开始写作。

18、母亲这次出去后,却再也没回来。

19、以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20、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

史铁生人生经历(第4段)

1、你点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2、以我的经验看,不管对什么人来说,也无论在什么局面下,有三件事是重要的。

3、确实,史铁生的世界里并非全是阴暗的一面,再苦涩的童年也会渗进丝丝香甜,比如《八子》,再煎熬的青春也会有蓬勃的奋发,比如《珊珊》,并且他的文字,即使在描述苦难,也并没有将之完全浸入暗夜,总还不忘敞开一扇南向的窗户,让阳光透进来,照亮存在。这种非同寻常的敞亮,并非给人以虚无飘缈的希望,而是探入人的精神之深渊,在那里轻轻地放入一颗夜明珠,或者说,在史铁生的灵魂深处,天然地存放着这么一颗夜明珠,因此他的精神所及之处,总会敞亮一个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里所看到的,是对存在的透彻理解,是让存在从遥不可及的宇宙洪荒中径直抵达我们的心灵。

4、可不就这么回事!我既是我,我又是史铁生,既然身心兼备,自当各派其用。

5、史铁生死后,米取走史铁生的一小片骨灰,放在王安忆送的一个“优雅的盒子”,这是史铁生和她都很喜欢的一个盒子。然后随身携带,“我去到哪儿你也在哪儿”,米甚至带着它一起去了德国。

6、名篇|学术||思想|读书会

7、于是有人要强调“我”了——我的精神,我的精神难道不会随着我的死亡而消散吗?可事实上,“我的精神”若不融入“类的精神”,就不能算是精神,而仅仅还是肉身,或某一肉身顺便携带的一点点自行封闭和断绝的消息。有谁会认为一己私欲也算得一种精神吗?比如一块瓷片,所以被珍重,是因为它与一具完整的瓷器相关,故可传达某种审美精神;倘其太过破碎,除了是块碎片跟谁也挨不上,确实它就不必热情,也无须意义,它已然是回归了清静无忧的所在。

8、史铁生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人生是可以有奇迹的,即使生命怎么对自己不公平,一定要心怀理想,才不至于让生活黯淡无光;他的种种经历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人即使遇到了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也是可以成功的。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史铁生妻子是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后成为出版社编辑,在2012年创作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表达对史铁生的怀念。

9、2010年12月30日,还差几天就满六十岁的史铁生安静地与这个世界告别。不是因为他的双腿,也不是因为尿毒症,而是突发性脑溢血。据说这样的病走得没有痛苦。对于这个在轮椅上坐了近四十年,透析了十三年的人来说,命运总算善待了他一次。1月4日,他六十岁生日的当天,友人在798组织了一场史铁生的追思会。会上,让人心头一热的消息,是一个天津的医生带来的:史铁生的肝脏已经根据他的生前意愿移植给了需要的人,目前受捐者一切体征正常。

10、一是要证明精神的永恒,即精神并不随着肉身的死亡而告消灭,否则热情和意义便失根基。此题其实并不难解,因为证据一向都不隐蔽:人类生生死死已历多少世代,但毁灭的全是肉身,精神何曾有过须臾止息!

11、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调节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2、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3、2002年“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病隙碎笔》获奖;

14、这差不多是一类信仰的根源。问题是它把生命看得太过直观,多有思问者怕不会满足;比如说吧,谁知道死后会是啥样?凭什么我要相信你的描述?

15、史铁生是五十年代生人,我是七十年代生人,我们相距差不多整整一代,但读他的文字,我却有强烈的戚戚感。这是不是说明,那一代,下一代,以及更下一代,都曾被置于那样的恐惧和颤栗之中呢?再延伸一点来说,我们现在是否已经摆脱了那样的恐惧与颤栗?历史的惯性往往强大无比,史铁生这个人的生命已然逝去,但他的世界却仍然还在我们身边延续,不仅是他的文字里的世界,而且还有他的文字所记录的历史的车轮,仍在碾压着这个民族,沉重而又缓慢。

16、拖延的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17、麦家陪你读书No.338推荐书籍

18、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1979年史铁生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刘康|虞|葛剑雄|姚大力|傅刚

史铁生人生经历(第5段)

1、史铁生说:“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

2、米就像上帝为史铁生开的另一扇窗,让他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

3、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4、史铁生的一生苦吗?苦,也不苦。

5、我在深夜读史铁生的散文集《自由的夜行》时,有这样一种感受:“活着,真好。”

6、1986年“上海文学奖”《毒药》获奖);

7、早已绝望的史铁生气馁了,“别浪费时间了,没用!”母亲依然抱着希望:“再试试!”她的语气如此温和,眼神如此虔诚,她的心被这种希望深深迷惑了,比史铁生更不愿面对这残酷的事实。

8、他们不买房不评职称,请个小阿姨帮忙料理家务。小阿姨不在了,房间略显凌乱,他们依然怡然自得。

9、一日,史铁生和往常一样,到山里放牛。突然,暴雨冰雹袭来,躲闪不及的他,受风寒因此病倒,高烧不断。烧退后,他就感到了腰腿疼痛。

10、史铁生的伟大在于,他的思想没有被锁在轮椅之上,而是不仅为他自己,也为别人找到了生命的力量。

11、米发言完了,张越读了史铁生写给妻子的诗:“希米,希米/你这顺水漂来的孩子/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听那天地之极/大水浑然、灵行其上/你我就曾在那儿分离。……希米,希米/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期待/你来了白昼才看破樊篱。/听那光阴恒久/在也无终,行也无极/陌路之魂皆可以爱相期?”

12、史铁生出版的书跟高产的作家比起来并不多,六卷本的文集,再加上新近的《扶轮问路》《妄想电影》,还有未出版的几万字,总共不过两百多万字。但他算得上真正地“用生命写作”的勤奋者。他曾说自己,“主业是病人,副业是作家”。可以说,是主业成就了他的副业,甚至,他副业的“创收效应”也包括了弥足珍贵的爱情和婚姻。

13、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屋里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下的空间仅够轮椅转个小弯。这么个小地方,时常有朋友去看他。在很多人眼里,史铁生的人生堕入低谷,应该变得沉默自闭、绝望无比。

14、“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从此,母亲的希望变得如此微小,儿子能出去走走,便好。

15、这样想了好几年,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16、史铁生欣赏尼采的一句话:“要爱命运”。命运是什么?他在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里头,借助人物之口说:“所谓命运,即无穷的可能性中你只能实现一种,无限的路途之中你只能展开一条……奇迹或魔术也非一条拯救之路。”然后,他又在散文《喜欢与爱》中进一步解释:“爱命运不等于喜欢命运,喜欢意味着欲占有,爱,则是愿付出。”这是无可转圜之后的无奈,还是通脱,我不知道。至少,跟二十几岁他刚刚患病的时候,整日追问“一切不幸的救赎之路究竟在哪里”相比,他成熟了,通达了。或许,有关人生和命运的一切,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而所有一切的意义和价值,都在于追索没有答案的答案的过程。

17、当读到《放下与执着》这本书时,可能我们还会认为他还一直纠结于他的病痛,其实并不是这样。他已能坦然的面对生命给他馈赠的任何病痛,早已不在纠结于此。这或许就是他对生命苦难所持的人生态度中高的境界了,已然做的了放下。而执着于他的另一个世界,心灵和精神的世界,他在这样的世界里也发现了生命所赋予他的价值和使命。

18、在这之前,他为了逃避身体的变故而走进了地坛。在这地坛之中,他经历了自我内心里的抗拒,不甘,或许是地坛的宁静滋养了他的心,他在那里慢慢发现和聆听到自己内心的世界。他接受了现状,在不断的思考中产生了不再因为生命的变故而放弃自己的答案。这也让他对自己今后怎样活着有了新的方向而不再迷茫。

19、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获奖);

20、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