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名人读书方法介绍(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08 06:25:14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第1段)

1、后来,他在《自述片段》中曾说:“我的那一点零散的有关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得来的。”

2、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调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3、过了好一会儿,同学们才一个个来到学校。

4、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

5、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6、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7、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8、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

9、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10、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11、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

12、郑板桥的“精当”读书法。

13、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14、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15、余秋雨在一篇题为《书海茫茫》的文章中说:“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泄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余秋雨主张,读书不要盲目地读,读书就要读学养高深的人推荐的第大师的著作,提升自己,靠近大师,摆脱平庸。

16、他当时每天早上9时准时来到大英博物馆阅览图书,直到晚上7时回家。不管风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此。

17、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里,介绍了他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为书籍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18、再者,攻击自然是要有目标的,这是靶向思维,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性。后,攻击自然是要追求胜利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攻击方法都可以用上,这就是策略方法上的意义。元帅写过一首小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里用的就是攻书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攻书要像攻城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攻克难关。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有一次去抗日大学做演讲,他说,我觉得“攻书”这个说法很好。这个“攻”字大有道理,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读。

19、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

20、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第2段)

1、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2、一年读不完读两年,如果两年能够看一遍,那么十年就能看五遍,反反复复读,终一定能读懂的。作为读书模范,毛主席自己以身作则,经常把《共产党宣言》放到身边,一遍又一遍的读。就连《红楼梦》,他至少也读了五遍。

3、2)闭上眼睛,放松心情。从头顶到脚尖都要意识到自己本身。挺直背脊,身体放松,以平缓的节奏呼吸。在心里面说出此次阅读的目的。(例如:“我要在接下来的10分钟阅读这本杂志,好让自己善于利用时间,或是获得灵感。”)想像你把橘子放在后脑勺上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眼角和嘴角显出微微的笑意,松弛脸部,消除紧张。

4、A2)思考自己以后如何应用

5、鲁迅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一个叫周家枚的学生曾经问他:我喜欢看小说,可看完这本,拿起另一本,一本接一本地看,却什么都没有记住,是什么原因?我到底该怎样读书?

6、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bai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

7、这时,一位老者从这里经过,听到柳公权的话,就走过来看看他写的字,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软塌塌的,没筋没骨的,还值得在人前夸耀吗?据我所知,有人用脚写的都比这好哦。”

8、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9、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10、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11、鲁迅一生的伟大成就,与其博学苦读、勇于实践的精神分不开,其独特的读书方法更给人们以启迪。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

12、第三种方法是“设问法”。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合上书自己想想,为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然后带着这此问题再去细读全书,这样可以把书读得越来越深。

13、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名人读书的读书方法4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14、赵树理的“淘金法”:“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15、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16、这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读书要诀。内容是:要天天读,要夜夜读,要终身读,要抄书读,要分类读。要求读书者把书分精读和泛读两类。

17、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18、(1)“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读书求学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应根据规律来确定正确的读书方法。

19、“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

20、做PPT,拆书,写文章都属于输出的一种。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第3段)

1、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2、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3、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4、这三个名家是余秋雨、三毛、白岩松。他们三个人的阅读观,很有意思。

5、孟子认为,唯有依靠“心之官”的思维才能认识客观事物,有闻见而不思,等于无闻见。他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实际上是要求不能只把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必须通过思维得到事物的真实内涵(本质)。孟子还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上》)。

6、稍微懂了一点,就自我满足了。如何攻到底呢?他认为,关键在两个字:挤和钻,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读。这种攻书之法,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难做到。

7、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加快速度:曾在之前的步骤中阅读过得段落或书页;内容很简单的或非必要的信息。觉得阅读的部分对自己的目的来说不太重要。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9、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10、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1、深知如此攻书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会反复给同志们讲。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他再次给大家讲解攻书的方式。他说,攻书要发挥挤一挤、往里钻的精神,怎么挤和钻呢?我们可以把重要的书籍放到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它一遍,或者是看他一两句也行,读起来有味道就多读一些,没有味道就先放下,改天再读。

12、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3、高尔基由于早年生活困顿,四处流浪,总是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包括人们人为不宜读的书。

14、李准的“先浓后淡法”:“先浓后淡更有味。”

15、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贴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16、《古今名人读书法》中的读书方法如下:读书要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观其大略,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各个击破,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即可,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读书要做到以下三点,即同读、重点读、做笔记;读书要有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读书第一要严肃,第二要谦虚,第三要刻苦钻研;读书方法有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17、章炳麟从师读书法?

18、这样的读书方法想必大家早已耳闻,就是现如今的音频软件提供的听书。简单方便,可以大限度的解放我们的双眼,调节长时间“传统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

19、马克思主要从事的是政治经济、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研究,他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因而阅读任务也相当繁重和紧张。

20、4)制作心图,就是思维导图。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第4段)

1、七岁时,祖父送李大钊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李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李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李大钊同志读书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小,但却是用功因而也是学得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2、于是他就开始读《孙子兵法》,年轻的时候应该读过《孙子兵法》,但是,因为那时并没有指挥打仗的现实需求,所以是带着“学以致用”的心态看的,所以就没有太大的影响。

3、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重要的内容上。

4、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5、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托尔斯泰还有一些读书方法也应值得注意。例如,他在阅读书籍之外,还经常喜欢与人谈论,交流思想和读书心得,等等。

6、鲁迅:读书就像吃菜一样

7、培根是个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8、第二遍速读,要求完成第三步复述内容和第四步理清结构的任务。这遍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字。

9、1)调查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知道要以什么方式来阅读。

10、第三:读过书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

11、他提倡一边重视读书,一边也要重视生活,并主张对读过的书好再回复到生活中去检验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确和有用的,哪些是错误和无用的。

12、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3、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阅读速度不限。读书学习,刻苦的学习精神固然重要,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同样不可忽视。

14、丰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游。人的精力,不能够全部收取看尽。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书就行。

15、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16、但是没办法,谁让这是一个内卷的时代呀。若是躺平的时代,我就不会讲这些了。此刻,我们不妨在心中留下一滴辛酸的眼泪。然后天亮之后,继续奋斗。在学习研究读书成长的历史中,我觉得这八个字也是伟人“高效读书、高能产出”的底层能逻辑。

17、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总结了“储存—比较—批判”三部曲的读书方法,即:“广泛阅读书籍”,完全接受书中的观点,目的是为了积累起丰富的知识;进行回顾对比,加以认真的比较,分析判断每一个问题;采取批判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18、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差距。学以致用,先学习,然后再去应用。这是一种储备型的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备胎思维。因为应用的紧迫性不强,所以,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太用心。就算学会了,因为没有实践的内化效果,你会发现,很快就忘了,即便不忘,留存也不会太多。

1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提起读书,都觉得是个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天我们就请大家来看看名人的读书方法,为学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桨,事半功倍,苦中作乐。

20、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介绍(第5段)

1、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除了同一个时空内的联系,还可以跳出这个时空,比如拿刘邦和李世民、朱元璋做对比,这就是发挥联系员的作用。所谓评论员,就是拿书中的思想与自己的想法碰撞,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评论。在伦理学教材上的批注就有很多这样的评论。

3、朱自清:“诵读”读书法

4、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5、推荐人:马小平岷县锁龙九年制学校

6、曾国藩的一通百通读书法

7、李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8、冰心的“创新法”:“读书恨与古人同。”

9、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放慢速度:记载的是很陌生或不太熟悉的问题;内容很复杂;对自己的目的重要,想知道更多的信息。

10、2)进入摄像焦点(重点)

11、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12、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13、柳公权一听,小脸涨得通红:“不可能,不会有人比我写得更好了,更何况是用脚!”

14、该类读书方法是保罗·席列在《10倍速影像阅读法》提到的一种方法,影像阅读法,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新方法,它的效果令人感到惊异,但方法很简单,就是让潜意识如拍快照一般,只看一眼就把书页内容摄进脑中。此类阅读方法比较难掌握,目前我也不会,我把步骤发出来大家可以有个简单了解,说不定它就适合你呢。内容摘录自《10倍速影像阅读法》

15、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16、百、百家百遍。韩愈之所以成为“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是从小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比喻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枯燥了”。读百家之书,还要熟读百遍。朱熹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如”。

17、另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孟子认为,要正确理解作品,还必须知人论世。他强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要真正读懂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18、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19、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

20、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