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原文(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07 09:34:46

王阳明心学原文(一)

1、第4集: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2、讲及王学,先联想到的是“良知”,“良知”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呢?

3、279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4、出处:王阳明的心学理论

5、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6、393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7、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

8、014空心,才能容万物

9、它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

10、王阳明认为,只有立志,才有可能做成某事;一个不懂得立志,没有为自己确立专一目标的人,便无法做到心无旁骛,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努力。

11、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

12、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13、第40集:诚意:改变自己,改变世界

1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5、心学的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前提是我们要有“致良知”的思想认识。所谓“致良知”,就是在做事或思考时,用良知来指导自己。也就是说,用我们那并没有丧失本体的心来指导我们去做事、思考。

16、270宰相之肚,纳小人之船

17、不要急于改变别人,要花时间等待他

18、随遇: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耳不自得焉。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内心强大,都要做到不动心,保持内心的淡定,永远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而要有效控制心理,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就必须把事实与看法,真实情况与放大的障碍分离开,把我们的反应和行动,牢固地建立在事实本身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的看法之上,要做到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让宁静于内,于外。

19、王阳明认为,立志之后,就要朝着志向一心一意下功夫,不要去过分关注成果。只要功夫扎实,实现志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王阳明看来,志是人之命、木之根、水之源,是士人一切现实活动的根本与归宿,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士人应该念念存天理,时时存个善念,佛家也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这里的志,唯有立好志,端正初心,并勿忘勿助,一生遵循此志而行,方能水到渠成,终有成就。

20、在《与黄诚甫书》中更加明白的提出:

王阳明心学原文(二)

1、296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2、第十六章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3、据此可见阳明所谓的“事上磨炼”,也只是磨炼自己一心的喜怒哀乐。换一句话说,便是磨炼自己良知的感应,便是磨炼此知行合一之本体。陆澄又接着说:

4、这四句,不知道是不是你说的诗。

5、他又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6、王阳明把修心当作一生的追求,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奉献给了心学。他认为,心中贼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也是一个人在修炼过程中务必要摒除的东西。

7、只有确立“存天理”、“致良知”的志向之后,日常所有的行动才能有所指向,有所目标。也唯有将具体行为放置在“存天理”、“致良知”这一视域中,行为的具体意义才能被忽略,行为唯有在“致良知”的视域中,对于意念的精察、分析、考量以及正其不正以归于至善的层面才具有意义。可以说,正是立志为阳明格物致知的工夫论制定了标准,树立了终目标,敞开了一片可能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立志不但是践履工夫的首要一环,更是格物的标准,在每次的实践活动中,意念与良知的差异才能在具体的行为中被呈现出来,才为格物致知提供可能。

8、1473年成化九年癸巳,二岁,余姚。

9、在这里,曾国藩先生将“慎独”定位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其重视程度之高,发人深省。曾国藩是从“人无一内愧之事”的角度来看待“慎独”的,只有“内省不疚”,才能让“此心常快足宽平”。

10、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便不见天理。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叫良知。

11、▲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12、王华所说的关外就是居庸关,敏锐的他从这首诗中感觉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玄妙,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书房容不下他,王华便决定带他出关去开开眼界。

13、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4、059不搞偶像崇拜,而要做好自己

15、如此说来,人心即是天理。人心自然能明觉此天理。

16、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7、第39集: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18、在先生们看来,这是一首荒谬不经的打油诗,王华看过之后却思索良久,叫来了王守仁,问了他一个问题:“书房很闷吗?”王守仁点了点头。“跟我去关外转转吧。”

19、这句话出自王阳明心学:龙场悟道。意思是: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20、192坚定志向,不懈追求

王阳明心学原文(三)

1、062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2、出版时间:2014/06/01

3、351虚怀若谷,心境宽广

4、阳明常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指点知行的本体,可见知行本体实只是一个“诚”字,诚意之极,知行自见合便是真能好恶的良知。

5、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十四岁,京师。

6、第49集:心灵世界的密码:良知四句教

7、第42集:工作就是修行

8、“圣人就像天一样,没有什么不是天,日月星辰之下,是天,九泉之下,也是天。天怎么能降而自卑呢?这就是孟子所谓‘大而化之’的含义。”

9、以上七点,总算把王学大纲,约略写出了一个大概。

10、338在其位,善谋其政

11、《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12、“‘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13、121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14、对曰:“顾立必为圣人之志。”

15、途之人皆能知之,而子有弗知乎?如知其为善也,致其知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如知其为不善也,致其知为不善之知而必不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

16、1498年弘治十一年戊午,二十七岁,京师。接受现实,立下探究理学之志,苦读朱熹《四书集注》,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偶闻道士谈养生,产生遗世入山的念头。

17、“世间无志之人,既已见驱于声利词章之习,间有知得自己性分当求者,又被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兜拌羁縻,终身不得出头。缘人未有真为圣人之志,未免挟有见小欲速之私。”

18、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9、王阳明名言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0、1482年成化十八年壬寅,十一岁,入京师。竹轩翁因龙山公迎养,携先生入京师。途经金山寺,先生赋诗《过金山寺》和《蔽月山房》。

王阳明心学原文(四)

1、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2、今天我们需要修的一个社会公德,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要乱扔垃圾,尽量少扔垃圾,就是不给环卫工人添麻烦。

3、第22集:练就一颗从容自在的心

4、131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5、先来仔细介绍一下作者华杉。

6、后来来了一位异人,说:“这孩子不能叫王云,他应该叫王守仁。”于是就给他改了名字。

7、志向如灯塔,是我们人生的价值总目标,只有以灯塔作为参照,我们的航行才有方向;志向如归宿,在目前的现实和志向之间为我们刻画了一条短、易的路线;只有确立志向,我们人生的日常实践才有了方向和标准,意念与良知的差异才能在具体的行为中被呈现出来,才为格物致知提供可能。立志的目的就是为了采取战略主动,让人生的成功掌握在自己手里。

8、圣铎,真名宿春礼,从事书业多年,合作策划及出版社科类、励志类图书50部,其中《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狼性法则——职场强者生存之道》《责任胜于能力》《责任——优秀员工的行为准则》《方法总比困难多》等多部图书荣登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排行榜,并保持可观的销量。

9、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10、1506年武宗正德元年丙寅,三十五岁,京师,徐爱拜师,未收。刘瑾擅权,二月,先生为南京言官戴铣上疏,下诏狱,廷杖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驿丞。父王华明升暗降调任南京吏部尚书。家庭变故致夫人流产,后终身未再孕。

11、第28集:为人格补钙,让心灵吸氧

1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壤惰,万岁情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3、王阳明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就是致良知。”你的良知知道自己不希望上级怎么对待你,致良知就是不要这么对待你下面的人。

14、如是则要心体呈露,还是免不掉一番洗伐克治的功夫,所以阳明说:

15、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

16、这段把“事上磨炼”指点得更亲切。我们若捉住此等教训,何至再有所谓“现成的良知”。讲王学的人,只不要忘了龙场驿的忧危和征濠后的谗讥交作,便自明得先生这里所谓“正要在此等时磨炼”的意义和来历。先生又说:

17、261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18、王阳明是心学的创始人,他的“谨独”也就是他的致良知思想,也即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知行合一。慎独是在《大学》《中庸》中早提出的,是指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也即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的地方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注重道德修养。二者共同处在于强调自身的自律性,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19、1472年宪宗成化八年壬辰夏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龙泉山附近瑞云楼。先生母亲怀胎14个月,在祖母岑氏"神仙驾祥云送子"的梦中,先生诞生。祖父竹轩翁给先生取名"云"。

20、238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王阳明心学原文(五)

1、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已充分表现了腐朽与没落的特征,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社会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以促进社会的改革,王阳明的心学就应运而生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它的思想资料主要来源于思孟学派、陆九渊、陈献章。

2、(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3、钱穆列出读《传习录》七点大纲:

4、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四岁,余姚。

5、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立志不容易,责志更难,因为每一次责志都是在对抗自身固有的缺陷,就是打破自己过去的恶性循环,不再任由自己的私欲左右自己,不再任由那些不好的习性,像牵木偶一般,拉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摇晃前行。人有私欲杂念,层层障蔽天理真性,我们的每一念发出时都有善有恶,我们时时高举自己的“存天理”“致良知”之志向,时时比较意念与良知之间的差异,“去私欲,存天理”,在一次次对抗中他们各自生命得到的升华。

7、“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匆作技想,匆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8、008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9、自唐宋开始的儒家大家,无一不对这个命题给出自己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朱子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另一种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理在心中。

10、329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11、“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

12、2027|星期四

13、《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

14、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

15、阳明又说: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16、1477年成化十三年丁酉,六岁,余姚。

17、王守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十分有钱,而且他还有一位有名的祖先——王羲之。是否属实不知道,但以他家的条件,就算是也不奇怪。

18、第33集:圣贤之乐VS常人之乐

19、第51集:两封家书,两种教育,两个世界

20、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