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4-03 19:06:05

20条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1、2002年,出席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代表,又提议修建巴金故居,四川省委也很重视,但仍然被巴金拒绝了。

2、3月2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选集》稿酬500元

3、1946年秋我从重庆回到上海,到霞飞坊(现在的淮海坊)五十九号去看巴金,这已经是李林先生逝世的半年以后了。巴金和萧珊就住在三楼李林住过的书房里,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女儿——小林。现在是小林自己也有一个小女儿了。一次,我从一面走动一面讲话的小林的侧面,又看到了李林的瘦削、带了分明轮廓的深深小酒靥,我想,有些似乎已经永远失去了的东西,也还会在无意中出现……

4、“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在陆谷苇看来,作为记者,采访对象总归是人。人是有感情的,想要了解对方的思想,打开对方“心灵的窗扉”,首先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才可能使之采取“不设防”的态度;要他倾诉自己工作的甘苦、生活的悲欢,先要取得一个朋友的资格,让他感到是可亲的、可信的;要获取对方的友谊,首先要尊重人、关心人、了解人。使采访对象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你这位记者来找他,是“与人为善“的,这是重要的。

5、(内容取自巴金《寒夜》)

6、(57)刘麟:《愚公“填海”——巴金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之二》,《文学的怀旧》第141页。

7、这批票据包括以下各项:

8、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9、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10、他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

11、这是李锐先生。在高级干部里面,李锐先生是率先写回忆录的人,他的《庐山会议实录》是重要的一本书,应该是传世之作。他的写作也是和当时巴金这些文人的写作构成了整体。我当时找他,是因为他写了一些杂文,我看到了,后来又写了小文章,我就找了他,变成了他的随笔集,后来就请他写了这本回忆录《大跃进亲历记》,守在陈思和与我主编的“火凤凰文库”。

12、更多纪念活动即将解锁,敬请期待!

13、(47)巴金1982年1月6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1页。

14、关于《随想录》的随想..........095萧珊的书................100草根宗庙................104海内存知己...............114“干扰”................118《〈锦帆集〉后记》附记.........122《晚春的旅行》序............127《西行书简》..............135一封信................144忆黄河清................146曾祺在上海的时候............170

15、迁入新居之后,巴金家接待的第一批重要外宾是法国作家萨特和他的女友波伏瓦,时间是1955年10月9日:

16、(2)上海市自来水公司营业所(第二分所,重庆南路300号)料杂费清单:此为水表的过户费,金额为0.56元,时间是1955年9月17日。

17、1964年7月,巴金将访越归来后所写的《携手前进》《我的心永远在英雄的人民中间》《忆越南》《珍贵的礼物》《越南人民的庄严答复》等七篇文章,与《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一起辑为一册,以《贤良桥畔》为书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初取书名为《携手前进》,出版社编辑王仰晨“认为《携手前进》书名不像文学著作”,遂“决定改为《贤良桥畔》”,于是把《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也改为《贤良桥畔》。写作《怒火》时,巴金“忽然想起了一本小书中的插图:一位年轻妇女抱着孩子站在江边,她望不见孩子的爸爸,却对着静静的南岸挥动尖尖的斗笠”。这本“小书”就是《贤良桥畔》,那幅插图,正是《贤良桥畔》一文的题头图。

18、巴金原名李尧堂,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2005年辞世.是"五四"以来著名作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半个多世纪以来,巴金辛勤劳作,创作了二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十二本散文,游记,大量的短篇小说,还有许多译著.其中影响大的有《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随想录》等.

19、当时因为自己出国,对于这些曾经在法国留学的文人政客极为好奇,自然多了一份了解。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巴金与妻子的结识方式,让我们现在来看,像网友之恋。

20、或发邮件至:feizhibang2015@1com

40条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1、1956年来临之际,巴金写过四篇与新年有关的文章。1955年12月写有《向小朋友贺年》(刊于1956年1月1日《儿童时代》第一期)、《一九五六年新年随笔》(刊于1956年1月1日《文汇报》);随笔《新年祝词》,据《巴金年谱》,巴金1月1日作,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每周广播》播出;还有就是这篇《巴信》。

2、新书|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萧乾:《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3、书房是在二堂这边的一间小屋,窗外便是花园,由巴金的父亲聘请了一个中年先生任教,学生是巴金和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共五人,而服侍他们的老书僮是六十多岁的贾福。教书的刘先生很温和,面貌也很和善,而且教学有方。每天早晨,学生一进书房就先给老师行礼,而老师则带着微笑点点头。巴金和他的三哥同坐一根板凳,老师教认方块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个老师从来不骂人,巴金有时背不出书,先生也不生气,只是叫慢慢地重读,直到背得整个课文。因此从小巴金便十分喜爱书房。刘先生很能干,能绘地图、能画图画,同时还画出了小巴金梦想的有山、有洞、有狮、虎、豹的惊险、美妙的图画。

4、在发展的进程中,历史研究无疑认为第二类史料更为可靠,也就是那些目击者无意识记下的证据。

5、品读|巴金:“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女神节快乐

6、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7、十三年了,远去的巴金还在我们的视野中

8、到中新社工作之后,陆谷苇重新做起资料的积累工作,买了一些《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艺术家辞典》等工具书,重新搜集整理有关人物的文字资料,分门别类,以便一索即得。对某些重要采访对象,如巴金、刘海粟等,还另行设置专题的资料档案,包括他们历年与陆谷苇谈话的记录。

9、点击蓝字“废纸帮”,关注美书人书事

10、《怒火》,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创作的一篇散文。与《巴信》一样,发表时未署写作时间,但不需考证,因为在《巴金日记》(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中记得一清二楚。此处据巴金1965年的日记,抄录与写作此文有关的文字于下:

11、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12、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3、那是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多,他俩通信达半年,却未曾谋面。一次,女孩在信中提出面谈,还寄出了照片。可以说像相亲了。

14、(48)巴金1984年10月9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7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5、再从内容看。《巴信》与高士其信中的第一句均为“一九五六年来到了”,而后者写于“一月三日”。虽然不能完全认定“来到了”必须写于“来到”以后,但依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巴信》应写于1956年到来之后的1日至4日,也就是出国前三四天里的某一天。

16、去北京前,巴金十分繁忙。1955年12月间写了两篇与新年有关的文章,18日至24日出席上海市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等。来到北京以后,巴金主要忙于准备出国,比如看材料、写发言稿。还会见了不少友人,并于26日、27日和29日给萧珊写过三封信。那时,北京与上海往来的信件,一般隔一天即到,这从巴金29日给萧珊写的信中可知:“二十七日来信收到。”

17、12月4日《读卖新闻》稿费614元

18、这是冰心。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认识了她,经常听她谈巴金。有时候我跟冰心谈,说巴金好像看着总是很痛苦的。冰心说,他痛苦,但他在痛苦中有一种快乐。巴金是很忧郁,很痛苦的,但是他是把这痛苦作为动力在进行写作。

19、谷苇《漫谈记者“交友之道”》(1985)

20、元宵特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现代作家笔下的元宵节

60条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1、1979年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重建后,陆谷苇作为分管文化报道工作的记者,连续报道过多篇关于“巴金的创作与生活”的专访、通讯、人物特写,其中不乏颇受境内外关注的新闻。这些稿件的采写,多是事先出题目、定主题,临时找巴老作长时间疲劳轰炸式的采访是不多的;大多数情况仰仗于日常访问的积累,依靠自己对这位海内外读者普遍敬仰与关心的作家的经常注意。

2、巴金与他的儿子李小棠(摄于1964年)

3、从日记和《怒火》中还发现,巴金强烈地表达了再赴越南访问的愿望。他说:“我多么愿意我能够再到洞海市和永灵区”,“我真想参加越南南方人民的斗争”,“同他们并肩战斗,打击侵略边境的敌人”。其实,巴金在两三天前写的《坚决同越南人民站在一起》文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去年就说过:在需要的时候,我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也要走到越南去,去保卫我们唇齿相依的邻邦,保卫兄弟的越南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现在我也是这样说,这样想,而且我的心已经飞到永灵和洞海,飞到英雄的越南人民中间了。”

4、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5、1993年,巴金90岁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又是坚决不同意。巴金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再次表述自己的意见:“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6、时间实在太快,巴金先生离开我们整整十三周年了。

7、巴金先生与徐开垒在花园合照

8、巴金却说自己“不”。这个“不”,不是他在《随想录》中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是对自己的文学成就,文学生命:他说,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废品。

9、有四份巴金在平明出版社和晨光公司的版税清单,能够看出他在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版税收入情况:

10、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精巧缜密的艺术构思和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幽美、别具洞天的“鸟的天堂”的画卷。

11、(53)见毕胜:《巴金倡议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开馆》,《人民日报》1985年3月27日第3版。

12、2月26日《秋》再版稿费167元

13、10月29日上海款转北京利息3710元

14、巴金是一个悲剧的人物。软弱中有自省精神,在痛苦中思考,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他是一个充满理想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15、巴金(1904~20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家》《春》《秋》为其代表作。

16、(55)张新亭:《中国现代文学馆昨日开馆》,《北京日报》1985年3月27日。

17、2月26日《高尔基文集》稿费66元

18、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回想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也总是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谈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也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是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面对着我这个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可真是的有意思。

19、巴金为《文革博物馆》一书题词。

20、刊有《贤良江边的怒火》的《少年文艺》1965年第三期。

80条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1、(45)刘麟:《巴金的后一件工作》,《文学的怀旧》第138页。

2、这就是文坛巨匠巴金,中国文人的良心。

3、这两篇文章,刊于《少年文艺》,均未见于《巴金全集》《巴金年谱》等相关著作。

4、如何写出享誉业界的文化报道?今天,我们仍然能从“谷苇”的“新闻人生”中获得启发。

5、在这篇报道中,提到了袁美云看到老画家应野平的画,如逢故人,惊呼“这是应老的!”她告诉陆谷苇,应野平与已故的陆小曼很熟。不熟悉袁美云身世经历的人,想必会弄不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注意及此,但陆谷苇读过一些徐志摩的作品,包括徐志摩为陆小曼写的《爱眉小札》,并从陈从周编著的《徐志摩年谱》中找到了可靠记载:徐与陆婚后小居硖石老家,曾请袁美云姐妹来演过戏,并收袁氏姐妹为“义女”。由于熟悉这些背景史料,陆谷苇对袁美云当时的“动情”就理解了,这段文字后被认为是报道中引人注目的一段。

6、巴金的好朋友胡风死后,他写下了《怀念胡风》一文。文中巴金对自己为了所谓的“过关”而写下了批判胡风的文章,表达出无以复加的痛悔之意。

7、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8、(3)上海市沪南水电交通公司金收据:为用电金,分15226和9093两个户号,计两张,金额分别为15元和60元,收据左下角有两行字提示:“用户须将收条保存,凭此收条取回金。”时间是1955年9月17日。

9、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10、谷苇《关于巴金手稿及其他》(1997)

11、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

12、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走过来,大家都有切肤之痛。巴老对这一些事情有很深的认识。巴金在日本参加世界笔会大会的时候,演讲专门谈到“文革”不仅仅是中国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他讲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状态、对文化破坏,是难以想象的。

13、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受欢迎和影响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14、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

15、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16、三月九日《少年文艺》社送来大批印刷精美的少儿读物。(注:其中应该有新一期《少年文艺》。)

17、图: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上的巴金手印门推

18、正如新闻前辈范长江所说: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有朋友。交朋友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

19、经济新闻如何能“下笔如有神”?请收下这位女记者的Tips

20、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陆谷苇(笔名“谷苇”),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3月30日上午6时在上海仁济医院东院逝世,享年89岁。

100条关于巴金的资料50字

1、“正在整理,确切的数字还不晓得。反正这是第一批,今后还要不断整理。不断捐献给文学馆的。”巴金说。他蓦然想起一件事告诉记者:“近找到曹葆华早年写的一本诗集《无题草》手稿,那是几十年以前他给我准备在上海出版的,后来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出成。现在把它捐给文学馆,也算找到一个合适的保存的地方。”(51)

2、家由媒体创办的读书类专业报纸

3、丁玲和周立波的小说(他们两人都曾获得斯大林奖)印数达50万,书的价钱取决于书的厚薄:1元至2元,作者的版税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不等,收入也许可观;……如果作家希望旅游、做研究,如果他需要额外的时间研究或创作,如果他需要医疗保健,各种福利他都可以享受。

4、晚年写作《随想录》时的巴金。

5、本文作者: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6、巴金,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

7、(本文原刊《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1年第2期,重刊《点滴》时作者做了文字上的修改)

8、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人。曾做过记者、编辑、编剧。194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并熟于版本目录之学。结集出版有《锦帆集》《锦帆集外》《旧戏新谈》《过去的足迹》《榆下说书》《榆下杂说》《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清代版刻一隅》等三十余种,辑有《黄裳文集》六卷,译有《猎人日记》等。

9、请看百度百科:巴金:http://baike.baidu.com/view/17htm

10、12月1日日本公论社汇《随想录》稿酬21元

11、(50)许建辉:《〈巴金文库目录〉后记》,《巴金文库目录》第32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2、文学研究,特别是作家的生平研究中,这些方法和策略也值得借鉴和深思。作家的一些人生抉择和观点,是文学和思想的逻辑发展,也不能排除具体生活状态的影响。巴金的夫人萧珊1955年谈到南开大学外文系停办,查良铮和巫宁坤两位友人对于未来生活和工作截然不同的态度时说:

13、巴金认为“文革”是中国的灾难

14、这种关注不足,有时候是有心无力,涉及个人和家庭生活档案和实证材料很少保存,查阅困难,只好付之阙如。

15、(2019年1月21日发行)

16、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史料,是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是作者有意识地留存下来以供人研究和阅读的文字;另外一种史料则是“无意”史料,指档案、文件、私人信件及其他文献、文物,这是当事人无意中留下的痕迹。

17、近年来,大家对红卫兵的忏悔一下子开始关注,甚至成为一个热点。这说明我们历史脱节了,我们的历史叙述脱节了,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那一段事情都不知道。甚至有很多年轻人说“文革”挺好的,“文革”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听老师上课,想骂谁就骂谁。而且还不相信,那时候会有那么的多的人挨斗,不相信那些书堆在那里焚烧。我们现在推崇国学、推崇孔子,我们能想象到“文革”初期会把孔庙的那些东西都烧掉,砸掉吗?历史变化之后,我们那一段经历不讲,所以那些八○后、九○后的年轻人,不知道,对红卫兵的表现也不知道。于是,红卫兵的忏悔好像也成了很新奇的事情。这恰恰反映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历史没有远去,我们确实还要读巴金的东西,要传承巴金的精神。

18、“‘巴金老了。’近几年,好几次去看望巴老的时候,坐在他的对面,看着他满脸的皱纹,听着他吃力地说着闲话的时候,我都有这种感觉。但是,每当从他手中拿过才写成的,或者刚发表的文章,初初读过,就又会觉得:巴金并不老。他的文章,还是这样热情,这样年青。”

19、谷苇《谈新闻报道的趣味性》(1985)

20、此外,《新塍新志初稿》罕见,现仅存2本,仅上海、嘉兴图书馆有藏,且亦为2卷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