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2、春秋时代的政局很不稳定,季桓子经阳虎乱政后,便有心求贤,见孔子博学有贤德,在鲁国很有令名,便向鲁定公推荐孔子为中都这地方的邑宰,想看孔子的政绩如何?再调升大任。
3、李長之先生在《孔子的故事》一書中把孔子之死寫得詩意而富有悲剧意味,令我們體會到這位“至聖先師”的感性一面。作為整個東亞儒學體系的思想源頭,作為符號的“孔夫子”或“孔聖人”是熟悉到無需多講的,但對於“五四”以後的現代人來說,作為一個思想家,作為“人”的孔子已經遠去千年,又是十分陌生的。
4、有一年,鲁桓公后代季平子,设宴款待鲁国文人雅士,孔子亦被请往参加。不料季氏家臣阳虎,见孔子贫而年少,故意说话轻慢,孔子见状,就退席而出。
5、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经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是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6、孔子小时候连玩游戏都跟常人不同,他经常把祭祀用的礼器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
7、墨子很聪明,修了不久,他在山里读书,山谷中就有声音跟着他读书,只闻声,不见人。
8、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9、孔子暗自佩服这小孩子才智过人。
10、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11、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12、中国传统文化是天道圣人所传,讲究“一正压百邪”、“身正不招邪”,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取那些不义之财,不做那些违背天地良心之事;不仗着手中的权力欺负弱小无辜,不利用手中的财富损害他人尊严;敬天爱人,光明磊落,才不失为我们正确的人生之路。
13、孔子平素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自己更是勤奋不懈。他曾经读易经,用功到串编简册的柔皮都读断了数次,因而有“韦编三绝”的美谈。
14、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5、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16、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17、两个人在尼丘山上向神灵祷告,后来就生下了儿子,他就是孔子。
18、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9、《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20、“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40条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2、颜渊对孔子所教诲的道理,不但一听就懂,而且能够身体力行,造次颠沛未尝离开。并且毫不骄傲自负,反而虚怀若谷,处处学习,外表沉默得像个愚人,实际是大智若愚啊!
3、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4、孔子三岁时,父亲忽然得了重病。孔母颜氏日夜衣不解带的照顾,那知百药无效。因此孔子三岁时,就成了无父的孩童了。
5、孔子读书十分用功,天天要颜氏教他多读些。颜氏便将两兄弟送到有规矩的私塾中去读书。伯尼有弟弟在旁,同学也不敢戏弄,孔子有哥哥作伴,也不觉寂寞。兄弟俩同学了三年。
6、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丘让路。孔丘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7、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大概意思是说:这样还可以吧。不过还是不如身处贫穷也安然快乐,即使荣华富贵还能保持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不破坏规矩的人啊”。
8、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9、由此获得的国君的认可和奖赏,相当于通过了后世科举考试的殿试。
10、墨子照书修炼,成了地仙。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听说墨子还在,派人去请,墨子不肯出山。后来,在道教神话里,墨子成为太极仙卿,治马迹山。
11、孔子说:“真是勇敢啊!”
1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下面内容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13、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14、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15、一日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16、离开鲁国之后,孔子就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漫漫征程。
17、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18、这句话出自《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
19、大家好,这里是八点引读。
20、孔丘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丘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60条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就在这紧要的关头,只听得一声大喊,一个魁梧的身影跳了出来,用自己的身躯生生托起了闸门,把已经攻入城里的将士放了出来,为部队的撤出争取了时间。
3、孔子听到这里,厉声喝道:“子路!这是什么话?君子明于道谓之通,昧于道谓之穷。我们抱仁义之道,处在这少仁少义的乱世,遭受磨难,这是很正常的事,何穷之有?内省无愧于道,临难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会知道松柏之真强茂。过去,齐桓公因在莒国受辱,反而树立起王霸之志。晋文公在曹国受欺,因此产生称霸之心。越王在会稽遭受奇耻大辱,却使他更加坚定复国的志愿。这次,我们遭遇这般磨难,难道不也会是件很幸运的事吗?”
4、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5、孔子服完母丧三年后,仍不胜悲哀,过了五日,弹琴还不能发出音声,过了十日,才能够吹笙唱歌。
6、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7、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8、当时鲁国国君基本是没什么权力,政治局面基本被三家贵族所瓜分,在当时被称为三桓。
9、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10、根据《神仙传》记载,墨子82岁的时候,对人间的各种学问已经玩到家了。
11、孔子的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12、它很复杂,所以一般人不能把它完全搞明白,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搞明白的专家。
13、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14、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15、那么,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孔子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和困难?
16、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17、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18、见到这么聪颖的孩子,孔子顿起爱才之心,就约他一路同行。因为是冬天,树上的叶子早就掉光了,只有松树和柏树仍挂着绿,小孩指着路过的几棵松树问孔子:“老先生,你说松树为何冬天也不落叶,天再冷也能枝茂叶青?”
19、孔子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
20、鲁国是孔子的父母之邦,为政者有心求贤。孔子不问官职大小,便竭力为地方整顿,替百姓谋幸福。孔子在中都任一年,便把整个的中都,治理得百废齐举,全邑民众皆知居仁由义,因此声名远播,四方皆来取法。
80条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2、由于人道德的良莠不齐,知道真相的孔子也得因材施教,适可而止。不是圣人水平能力不行,实在是人太不醒悟,太难度化了。孔子留给世人的主要是做人的道理,中国人也因此受益良多,华夏历史也才能历经两千五百年而延续至今。更高深的道理,孔子虽然明白,但当时并没有公开给大众宣讲,只是小范围的在部分弟子中讲过,也才衍生了后来的大成儒家。
3、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4、所以,“相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业,也是当时社会需求量特别大的职业。
5、孔子在周京时,除了问礼于老聃外,并访乐于苌弘,得以进一步了解武乐和韶乐的区别。
6、孔子以为小孩误解自己,便解释说:“我是看你城画得好,怕踩坏了,才绕道而过,你应该感谢我才对呀?”
7、孔子的故事——孔子诞生
8、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经没什么用了。于是,便带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9、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0、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11、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
12、鲁国君臣接受齐国美女后,开始通宵达旦的狂欢作乐,一连三天不上朝,孔子见状,一再劝谏,无奈君臣迷于女色,听不进谏言,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带着部分学生,开始十四年头流浪的生涯。
13、孔子回到鲁国后,前来向学的弟子,日益增多。这时儿子伯鱼早已娶妻,伯鱼的胞妹无及,伯尼的女而无加,尚待字闺中,孔子便从弟子中量才择配,将女儿许配给公冶长,以姪女许配给南宫敬叔。
14、颜征在突然觉得儿子长大了,尽管才六岁,可讲的话,做的事已远远不是六岁的儿童所能达到的深度了。问他,“你也想读书吗?”
15、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
1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社会上博学的人之一。
17、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18、孔子小時候得不到什麼合適的玩具,就愛模仿祭祀,擺上小盤小碗,學著行禮,這是他常做的遊戲。
19、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20、孔子平素教导学生,要“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了之后,要不断的去温习,因为温故可知新,这样学问就能一天比一天充实,这是令人愉快的事了。
100条关于孔子的故事50字
1、晚年的孔子終於認識到政治乃是自己煩惱的根源,於是大徹大悟,潛心學術和教育,終留下了他在古代文化史上難以抹去的痕跡:編《春秋》、整理《詩經》和教書育人。
2、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3、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4、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6、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7、而有的人却不这样,父母在世时他们问寒问暖,百般敬重;父母过世时,心中虽然悲痛,但却问心无愧。真正孝敬的人,悲痛只是装在心里,有些啼啼哭哭的人不过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刚才那人一路走一路唱,我看他是个懂得孝道的人。唱只是有意警醒世人,并不为过。
8、從政治上來說,孔子是失敗的。高光時刻短暫而顛沛流離漫長,學者李零曾在書裡開玩笑說:“五十歲以前,他躲在家裡讀書,發愁還比較少;50歲以後,投身政治,常常很苦惱。”(《去聖乃得真孔子》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p280)
9、有一天子贡退朝之后,直接来看孔子,一进大门,只听得孔子叹息而歌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洁人其萎乎?”子贡一听,心中深知不祥,便赶紧急赴入内。
10、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很思念鲁国的弟子们:等到回到鲁国后,又很想念当年相从出游的弟子,那些弟子,或已死、或远离,都不在门墙之内。六十九岁时,儿子伯鱼年竟先孔子而亡。孔子晚年丧子,其悲痛可想而知。
11、颜回是孔子喜爱的弟子,虽然平时默不作声,但颜回是能贯彻孔子思想,认真对待学习的人。别人可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干扰而困苦,而颜回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2、答案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凭借他的学问,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13、但是你这样做会使别人的救援成本上升,别人会觉得救了人再去政府领取奖励是可耻的行为,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后就没有人去救鲁国人了。你这是好心办了坏事啊!”
14、书,相当于今天人们所说的说读写数,当然也包括算术。
15、没想到那小孩一拍脑门,恍然大悟地回答:“对,画上的小城门是给小人走的,你是大人,应该走大城门,这如何办呢?我再给你画个大的吧?”
16、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 《论语·为政》
17、“您连人家唱些什么都没有听清,却要去教训人家,不知老先生怎样‘对症下药’?”
18、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9、他“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
20、孔子说:“能言善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