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句苏格拉底问题精选
1、跟苏格拉底探讨什么问题,都免不了被他剝洋葱皮式的诘问,层层提问:「十万个是什么?」。
2、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享受欢乐呢?”
3、甲.苏格拉底的荒谬性所在
4、也许这也是现代性的一个困局,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反思西方理性主义的价值基石的脆弱性,也更有动力去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全球反资本主义思潮的一些问题。
5、(15)郑和烈(HwaYolJung),《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观念批判》,见娄林主编,《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北京:华夏出版社,20
6、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7、灵魂三问的第一问是我是谁。
8、有的问题本身是一个好问题,被提问者也能理解问题的意义,但是被提问者不一定有能力回答。
9、……那么,什么样的心情会导致你继续坚持下去?
10、好,刚才我们谈了一下你早出现这种问题时的情况
11、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12、“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13、有时候我们虽然使用疑问句式,但并不代表疑问的意思,甚至有时我们已经预设了答案。
14、我们还有一个理由:不能忘记我们是生活在当代而不是苏格拉底的时代。哲学是反思的,哲学从日常实践和争论退开一步来界说和批判日常态度;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这些都是哲学特有的态度。而在现代生活中,反思无处不在,高度的自我意识对各种生活建制都是很基本的,这些品质不再成其为把哲学跟其他活动区分开来的主要特征。就说法律吧,它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种社会创制;再说医学,它被迫认识到自己既是疗治,也是企业和应用科学;更不说虚构作品——即使那些再大众化的虚构作品也需要自觉其为虚构。在现代世界中,哲学无法再声称反思性为其特有,虽然它也许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来运用反思。
15、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
16、“爱欲与理性主义的调和”及其局限性
17、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
18、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19、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20、柏拉图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40句苏格拉底问题精选
1、“显白的教诲”写作计划
2、得理不必抢尽,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宽和与己。
3、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坏的可能是什么?
4、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
5、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6、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7、周围的人都是疯子,而你不是,那么你就是那群人中的疯子。这是对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在雅典时代的好注脚。此处我们暂不讨论苏格拉底理性主义所指向的终目的到底是前所未有的“善”(第四部分我会详细讨论这个问题),还是指向色诺芬书中所模糊提到的古代的正义,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样一种新的思维范式使他在雅典人中成为了怪类。而这荒谬引起的笑料,却主要是剧中得其皮毛的门徒及其儿子所上演的。
8、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9、构建一个苏格拉底提问可以尝试从以下部分入手。首先是澄清问题、清晰地界定概念。其次在回答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通过交流、对话和辩论可以从普通的论题中引出重要的问题。后在展开的批判、讨论、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习者的思维。
10、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11、跟来访者采用同样的预设
12、➂刘铁芳:育中国少年成生命气象——中国少年培育实践体系建构(上)
13、“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14、不知道亲爱的朋友做到了吗?大家共同努力吧,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15、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16、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17、(1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8、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大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19、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20、分析到这里,施特劳斯的苏格拉底问题内核在这里暴露无遗,我概括为“理性主义与爱欲之间是存在张力的,并且这样的张力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基础”,简单来说,其事关如何使非哲人也能够接受政治哲学中“善的理念”。之后两个部分我们将着重参考施特劳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
60句苏格拉底问题精选
1、这样,由《云》到《申辩》再到《理想国》,古典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使术与力的不义变为正义。在现实中,术与力决定了正义或不义,谁掌握术与力的技艺,谁就掌握正义。斯瑞西阿得斯的形象喻示了:只要有术与力,就有僭主,而无论其性质如何。自然哲人认为,自然现象的背后是力的主宰,甚至《云》中苏格拉底所崇拜的太一和云神,其暗示的也是对自然的模仿本质上是对自然而操纵,因为自然不过是人所创造的影像,与言辞制作的影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随制造者的意欲而变化,也就是随洞穴中舞影者的意欲而变化。太一本身也是混沌,只是随着我们所意欲的形象而变化。
2、区分了政治的生活和哲人的生活,认为哲人的生活高于政治的生活,但哲人对真理的狂热可能会危及到城邦正常的秩序,因此恰当的哲人生活是温和的或中庸的,能够在保持与政治生活适当距离下隐身于或参与到政治生活;
3、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追求应该是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4、(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6、然而,历史证据总是具有很大分量。就历史证据而言,乍看之下,许多事实支持卡莱尔博士的观点。我不需要详述这些事实。就我们的目的来说,强调这一点就够了:通过收集这些事实,卡莱尔博士严重破坏了关于现代政治思想与中古(或古典)政治思想之特有区别的流行看法。尽管如此,正如孔多塞所声称,本质的观点仍然成立:现代政治思想与早先政治思想的根本区别在于,只有现代政治思想立足于人权的观念。这个观念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本质。
7、➄刘铁芳: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
8、(17)(美)列奥·施特劳斯经典与解释系列8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9、A解析:由材料中的“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和“任何人”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将富人和穷人都一视同仁来平等对待的,这种思想体现在孔子身上则是“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
10、与韩潮的《海德格尔与伦理学问题》一同思考
11、笔者不禁想起1980年代初期曾读到过的苏联作家拉斯普金的一部小说,故事情节讲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但小说篇名一直留驻心中:“活着,可要记住”。这话令人难忘,因为它提醒笔者,无论经历过什么,我们活着时要记住的不仅是自己在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遭受的令人绝望的恶,也要记住,无论怎样的历史都抹不掉世上始终都有的美好、高贵、纯净、卓越的德性,这些德性只能凭靠自然[天性]而非历史而在——张志扬教授当年在冤狱里读哲学、自学德语时还不到三十岁,追求美好、高贵、纯净、卓越的天性在历史的恶中证明自己绝不受历史的“时刻”摆布。
12、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13、第一是问本身,“这是什么”;
14、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15、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16、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17、采用“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即下定义方式,开辟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
18、pcsdpku@1com
19、(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简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意对即可)(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意对即可)
20、道德哲学的目的,以及它能够抱有的任何值得认真对待的希望,都与苏格拉底问题的命运难解难分—一即使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合理地希望单单靠哲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说到这个希望,有两点一上来就应该提到。第一点尤其是写作者需要记取的—事关这些巨大的问题,他若说这种抽象的、论证性的写作值得认真对待,那他是在做出多么巨大的断言。还有别的书在讨论这个问题,说起来,所有的书,但凡以人类生活为话题又写得还好的,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哲学写作者必须记取这一点—即使他不认为他与苏格拉底问题的联系在于他要尝试为之提供答案。
80句苏格拉底问题精选
1、如果单指个人的姓名,这个问题其实简单得很。但如果这么解答出来,又略觉遗憾。因为无数思想家都曾追问过自己,自己是谁,为什么存在等等。
2、你的情绪感受是怎样的?
3、(2)阿伦特,《共和的危机》,郑辟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页71(以下简称《危机》,随文注页码)。
4、同样从现代性问题出发,施特劳斯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驳回了尼采对苏格拉底提出的阿里斯托芬式的指控,并把现代性问题的指控转过来对准了尼采自己——现代性的三次浪头恰恰是西方哲人不再理会或不再能理解苏格拉底问题的结果。
5、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高学府。
6、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第三版)
7、很不好意思——题目中所说的苏格拉底“人生三问”应该是不存在的,苏格拉底没问过关于人生的这三个问题;同样,康德的“三大批判”也不是题目所说的“人可以知道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人应该做什么?”既然如此,讨论“人生三问”和“三大批判”的异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8、“句子B:句子A是假的。”
9、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10、有了我是谁,和我在哪的答案。接下来要破解的便是我要干什么。
11、古典历史学者John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而EricA.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12、可以表明,从西塞罗到孔多塞的这一进程没有看起来那么连续,就在胡克与洛克之间,这一连续性发生了一个明确的断裂。人们忽略了这个断裂,这一事实的原因是一般而言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的作品以及具体而言英格兰这一时期的作品制造的一个特定错误。这个时期的思想已经是一种沿着古典甚至神学传统方向的反动,以反对激进得多的17世纪上半叶。我只需提到这个运动原初的一些支持者的名字:莱布尼茨和斯威夫特(swift)。莱布尼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观念重新引入笛卡尔和霍布斯建立的机械论和决定论现代科学的框架。斯威夫特则是书籍之战的作者。
13、为了实现理想的城邦生活,哲人可以而且必须采用“高贵的谎言”进行统治,政治生活的保持并不需要对每个人城邦成员进行启蒙,完全的启蒙师危险的.
14、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15、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不过他自己因受其他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罢了。
16、淘链接:https://m.tb.cn/h.flcpoQs?tk=2hNz23k9KAI
17、尼采曾形容悲剧时代的歌队为“抵挡汹涌现实的高墙”和“酒神精神的直接体验者”,但是从我阅读的感受来看,《云》中的歌队的形象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尼采笔下的“理想的观众”了。歌队确实仍然在歌词中保留着许多充满想象的优美歌词以模拟从前的酒神精神,例如对云神登场时的歌颂部分。但是剧中有好几处,歌队不仅介入了喜剧中与苏格拉底等角色互动,还出现了与观众进行互动的局面,例如介绍喜剧,并为观众提醒戏剧冲突。
18、疫情封城封路之际,为人父母该做点什么?
19、我们似乎苛求每个个体都能去毫无保留地相信一个由复杂推理来证明的基础价值,但是发现无法说清以后又一头栽进由该价值向现实中的实证演绎。关键问题在于,理性主义的价值基石能不能被运用类似“爱欲”这样简明的东西直接把握因而施特劳斯在第六讲中,含糊地尝试说明“如何运用诗人将这“基础性的不真实”变得使人们更易接受。下一部分我将分析他的观点,并通过我由尼采启发的观点进行一些扬弃。
20、了解苏格拉底提问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考,促进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正所谓提问激发思考,答案终止想象。
100句苏格拉底问题精选
1、(1)对学界激进知名人士这个称呼下的具体个人,应该有所区分。著名的乔姆斯基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但他与阿伦特并非同一类型的知识人。乔姆斯基从道德政治常识出发,质疑美国的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虚假。比如,1949年中国“独立”以后,为了抑制中国,自由民主的美国解放日本战犯,扶植法西斯分子的政权。乔姆斯基并没有一种“大众性”的哲学理论,反倒是在提醒知识人警惕自由民主政体的不道德行径。参见乔姆斯基/弗尔切克,《以自由的名义:民主帝国的战争、谎言与杀戮》,宣栋彪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
2、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漂亮的头发。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3、“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4、(4)阿伦特,《关于政治与革命的思考:一篇评论》,见阿伦特,《共和的危机》,前揭,页177(以下简称《危机》,并随文注页码)。
5、 由上述可知,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你才能卓有成效地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提出问题,你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并检
6、“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7、思想所被付之一炬,苏格拉底被人殴打,然而这出结局却仅仅引人哄堂大笑。同样是受到伤害,为什么苏格拉底在这一故事中的结局却是喜剧而不是悲剧呢?是因为咎由自取吗?显然不是,若是如此的话,按照黑格尔对于苏格拉底命运的分析,其终被判两项罪名也应该是咎由自取。并且我在前文中已经叙述,门徒和其儿子的冲突本身不应该归咎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毕竟“在真正悲剧性的事件中,必须有两个合法的、伦理的力量互相冲突(4)”。
8、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9、经过必要限定,我们关于18世纪的说法也适用于19世纪:(在此,我只能再次指出我关于历史研究在19世纪的重要性以及那种重要性之意义的重要性的表述。)这些考虑引导我们得出结论,现代政治思想的根本原则以及现代政治思想的本质,仅仅在这一思想的初时期,亦即始于马基雅维利终于霍布斯的时期,才表现出它的纯粹形式。我们之所以必须研究这个时期,不是为了比我们通过研究19世纪或20世纪思想所能做到的更好地理解现代政治思想,毋宁说,这就是为了理解现代政治思想。
10、(21)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前揭,页44
11、调节室里的苏格拉底式问题举例(依照一定的上下文):
12、重提苏格拉底问题的迫切性
13、施特劳斯的代表作有:《什么是政治哲学》《迫害与写作艺术》《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哲学与律法》《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辞》等。
14、你为什么明知道要做正事,但是又不做呢?
15、(9)(美)列奥·施特劳斯经典与解释系列8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6、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早的辩证法的形式。“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17、“我一定竭尽全力。”苏格拉底笑了笑。
18、在说谎者悖论中,一个撒谎者说的是全部撒谎者,一句话说的是这句话本身,一个勋章上表达的是关于全部勋章的论断。所有这些句子谈论的都是关于句子本身的事,都出现了自相关。它们是不是因为自相关才引起了麻烦?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避免自相关,是不是就能够消除矛盾了?
19、那位助手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20、“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