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29 08:31:43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1)

1、幼儿一天多可以读多长时间的经?

2、识写繁体字和写字的笔顺问题

3、一切皆为虚幻。佛语经典语录

4、《识论》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即三有或三界,有具是生起三有之因,也就是惑与业。贪以染著为性,著即执著,执著于我及我所,对于财色权位固持不释,障蔽无贪之心,起惑造业,堕于三有,承受苦报。

5、3.过过慢:对方胜过我,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于胜计己胜’。

6、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7、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8、‘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能与不忍所依为为业。’

9、‘云何戒禁取,谓于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慧为性。……疲苦所依为业。’

10、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11、所以政治的道理,自古以来有文治者必有武备,文武两个不能缺一。显明老法师,也是我的师兄,他到印度去一趟,近回来说,师兄,印度你不必去。我说我早知道,印度这个国家,几千年来没有起来,因为它欠缺治国之道。而中国的儒家、道家,这方面完备,所以几千年来这个民族国家虽然遭遇许多灾难,终未倒下,因为有两大巨流文化之故。印度人自己文字、历史都没有,十七世纪以后才靠英国人整理,靠不住的。大部分印度原始的文字历史,宋朝以后都在我们《大藏经》里,他们不采用,为什么呢?就是所谓治国之道的原理有所欠缺。

12、‘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意处即是识蕴,法处谓受、想、行蕴,并无表色。及诸无为。……’

13、《识论》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苦即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是造成三苦之因。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14、讲“南怀瑾是国学大师”,我每次看到这个脸红得发黄,红还不够,还发黄,黄了还发青,自己觉得很难过,我算老几呀?!什麼都够不上。所以每一次上课演讲我都先说,我今年活到九十岁了,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成,一无是处”,还国学大师呢!那个“大”字上面多一点吧,“犬”师,狗师差不多!我真的很反对这个过誉的名称。

15、佛心禅语经典语录,一句佛语点透人生

16、争什么、比什么、计较什么?没有善心,谁都帮不了你,争也争不到,比也比不上,计较也没有用。去掉自私、自利、自爱,你就会自在。

17、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8、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9、势速:一切因缘和合的有为法,生灭变化,迅速流转,刹那不住,假立势速之名。《瑜伽师地论》曰:‘云何势速,谓诸行生灭相应速运转性,是谓势速。’

20、2.过慢: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于等计己胜’。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2)

1、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我这一生,出生时距离推翻清朝没有几年,接着五四运动,然后是北伐,都在变乱,童年在天下大乱的当中度过。刚刚成长又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人侵略中国,全体老百姓都在灾难中。接着八年抗战,说是八年,前后加上十几年,那真是家破人亡,这个国家民族支离破碎。刚刚结束抗战,我们国家内部的d派意识有纷争,又发生内战。此后我几十年避世远行,漂流在外,这样一搞,我一生的时光就没有了,报销了。所以我说我这九十多年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没有一天安定过。

3、质碍:凡是物质,均有相斥相外的特性,即是‘质碍’。地面放下一张桌子,同一位置放不下另一张桌子,就是质碍。

4、这种关涉、对待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同时的依存关系,一种是异时的依存关系。异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生故彼生’,此为因而彼为果。同时的依存关系,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为主而彼为从。而此因果主从,并不是的,换一个观点来看,因果主从又可以倒置过来。所以经中说:

5、此在《识论》则曰:‘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6、原始经典的阿含经中,称识为‘别知相’,亦即眼识由眼根而了别色,耳识由耳根而了别声,鼻识由鼻根而了别香,舌识由舌根而了别味,身识由身根而了别触,而意识则由意根而了别法。前五识各了别自身界内的外境,意识则了别万象的差别相——万象的‘自相’与‘共相’,即单独的形相,与他物比较的形相。世间万象,何以有其各不相同差别相?这是由于识的了别而有的,此即是‘别知相’。识的本身是‘法’的范畴,万象是被觉、被受、被想、被行、被识的存在,离开五蕴,就没有万象可言。

7、总苞众义支:《显扬圣教论》,二十卷,无著菩萨造,玄奘三藏译,这是错综《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

8、是则为难;若以大地,置足甲上,

9、《识论》曰:‘于所缘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故欲的自性就是希望,于所爱境希望必合,于所恶境希望必离。‘勤依为业’者,因为希望,方勤劬精进,故欲为勤之所依,能为勤所依,即是其业用。唯所谓精进,系指对善欲而言,若不善欲,就不是精进了。

10、我想,我想让她快乐,我也想,我也想跟她过一辈子!真爱其实很简单不是吗?我每努力一点,离成功就更近一步!

11、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句身者,单句为句,如菩萨等。二句为句身,如大菩萨等。三句以上为多句身,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以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故。’

1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13、辨中边论释: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14、染净心:意识于了别外境后,对于怨亲顺违等境界,所生起的染净之心。

15、修证了义:这个“密因”是做什么的呢?是叫你修,才能证得。你修,怎么修呢?你修参禅或者念佛,这都是修;可是这一个“修”,是专门修参禅的,要专门修参禅才能证得。这个“证”,是“证得”。证得什么?证得“了义”这种的义理上。

16、所以孔子讲“赵氏其昌乎,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做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你们青年人每天都在烦恼中,前途无“亮”,没有亮光,怎么办?就烦啊!因为烦就晓得努力啊!就要去找这一个亮光,当然有希望。假使人生没有忧患,不去找这一点亮光,就完了,所以“忧者所以为昌也”。

17、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8、王财贵先生:《论语》“无友不如己者”章解

19、须知古今中外任何政治理想的目的,都是要使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进而求得富强康乐,达到国强民富,然后而至于天下太平,这是不易的定则。至于任何政治主张、政体制度,都是因时因地的救时方剂,都是为达到政治理想的高公德的方法,但也是随历史社会的演变而变更,这些还是次要的事。

20、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3)

1、不足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土,

2、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3、寻求心:于率尔了别之后,进而生起寻求作用。

4、各归其位的完整思考模式

5、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感觉很不错的佛经语句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6、唯识二十颂:一卷,唐玄奘三藏译。

7、(3)诠释五蕴论的广五蕴论

8、《左传》讲人生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像这些教主式的人物孔子啊、老子啊、释迦牟尼啊、耶稣啊、穆罕默德啊,他们走立德的路,我们做不到。立功,我们对社会没有贡献。写几本书叫立言,我那个书不算数。你们许多因为这些书仰慕虚名,好像对我信仰,我反对这个事;所以我看到人家拿书来叫我签字,我很反感,真的告诉你我很反感。

9、几有漏?谓十五界,及后三分少分。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几无漏,谓后三分少分。

10、由于他醒觉到自己无时无刻都会与死神碰面,只是不知道几时而已,于是他每时每刻都享受着生活。他特别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不知道待会是否还有机会见面,也许是自己先从这个世间checkout,也许是身边人。这一分钟,我们还在一起,下一分钟,也许一切都变了。人的一生如果只能活到八十岁,算算只有不到三万天,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一去不返,谁都不知道明天和下一世哪个先到来。

11、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12、《识论》曰:‘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凡是感官接触过的境界,或思维过的义理,都是曾习境,于曾习境的记忆作用,就是念的自性:定依为业者,由忆念曾习正理,念兹在兹,而生正定,即是其业用。但于未曾经历的境,则不起忆念。

13、5)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14、他给了我100个手套和鞋子,不同大小,每年的圣诞节都让我来你们孩子的坟墓前看看,这个傻瓜,我也活不到啊。

15、此在《识论》中则曰:‘云何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毗钵舍那是‘观’,与奢摩他合称‘止观’。此又称定慧、寂照。

16、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17、疑心所:对真理怀疑不定,曰疑。《广论》曰:

18、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19、‘云何为老,谓彼诸行相续,变坏为性。’

20、这里燕居的“燕”与“晏”相通,在文学上也叫“平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他修养好得很,爽朗、舒展,“夭夭如也”,而且活泼愉快。所以尽管忧国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的可爱。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因此下面又引出孔子的一种心忧。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4)

1、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广论》曰:

2、覆心所:覆是覆盖,犯了过恶,怕丧失名利,故把过恶隐藏起来。《广论》曰:

3、普贤恒以种种身,法界周流悉充满……

4、当时只想到郑板桥的两句话,只希望自己在蓬门陋巷,教几个小小的蒙童。就是说回到乡下,找些小学生教教书,了此一生。但是我也经常跟同学们讲,我这个人运气不好,这八九十年一百年之间,像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从十几岁起想做一个普通人,碰到时代的变化,我说自己过了六个朝代。前面经过北洋军阀的变乱,接着是北伐的阶段,天下乱了,这个历史你们都知道。那个时候的青年都对救国家救民族的热忱,大家都想出来宁愿牺牲性命救这个国家。这个热忱你们不能想象,因为你们没有经过这样的时代,没有这个社会环境。

5、‘云何得,谓若获,若成就,此复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如其所应。’

6、16)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槃生死,俱是强名。

7、系属于心:以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之,心王有自在力,为心所之所依。

8、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9、3)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10、‘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

11、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2、“色不异空”,物质本性是空的,色和空是一样的。“空不异色”,世间物质都是由空组成,空和色也是一样的,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3、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达成的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14、你问我什么爱情,我不知道因为我是机器人。如果我有生命,如果我有温度,我会告诉你,我爱你。

15、“行为习惯”如果只是“习惯”,那便不可贵。

16、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17、法我见相应位:在此位的行者,我执已空,法执未空,一切凡夫,二乘证得声闻果缘觉果,及法空智果未现前的菩萨,都是此位所摄。

18、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9、《成唯识论》曰:‘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相应,使心于种种善恶境,作出种种善恶的业用,这即是身、口、意三业中的的意业。心识之生,由作意而至于思,则善恶之念已经形成,而决不能中止了。由此而至于别境,就是必作之心了。

20、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开解人的佛经经典名句(5)

1、如果人们都能醒觉到每个人都会死亡,世间会没有战争和仇杀。领袖们不需要彼此费神费力的调兵遣将,杀来戮去,时间一到,敌方自然会被死魔大军收服。因此,我们看到贪、嗔、妒与悭所带来的人为灾难可以通过念死来解决。单单念死就能够解决世间多数的问题了。可见念死并不会让我们活得消极,而是让我们生活的品质变得更好。

2、强者,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3、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没有完满的东西。太阳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所以,有缺憾才是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肯低头,就永远不会撞门;肯让步,就永远不会退步。求缺的人,才有满足感;惜福的人,才有幸福感。

4、此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得者,成就不失之义,谓色心生起未灭坏,是生缘摄,受增盛之因。即凡夫有所得心,三乘有所得果,如得金时,金非时得,金乃是物,得非是金,有名而无实,故云不相应也。’

5、这位老前辈还性地说,算八字非懂不可。什么理由呢?他说孔子也在《论语》里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他这一句话就解释错了,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并不是要你会算命。但是孔子的思想以及我们传统的思想,关于命,的确是个大问题。古今多少人都向命运投降,不只中国如此,现在在西方,尤其在美国,算命也流行,还有一所大学特别开了算命的课,当然不是正式的课,但是已经开了这个风气。西洋算命,印度算命,埃及算命,中国算命,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所用的算命方法都不同。

6、跟着就说孔子个人的君子风范:

7、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8、你一再地委屈自己,只是因为你不想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卢思浩

9、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10、‘云何四大种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

11、问曰:何谓之根?

12、「亲爱的父亲,您邀请尊者们来诵经,当您听闻他们诵经时,却停止他们。我们想到没有不害怕死亡的人,所以我们哭。」

13、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4、五蕴论与百法明门论同为唯识宗的论典,色法分类二者略同。

15、依照一般的了解,本是比较重要的,要你厚待他,要你在这里专心致志,所谓君子要立本,本立而道生。本很重要,但本里面又有本,由此说来,大学之道的实践的程序,以哪一段重要呢?应该是“格物致知”了。因此“格物致知”就变成学者读《大学》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了,似乎《大学》“内圣外王”的根基完全建立在“格物致知”上。

16、‘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

17、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8、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9、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20、末那识在善、恶、无记三性中,本来是‘无记’,但因与它相应的心所中,有‘四惑八大’与之相应,所以使它受到染污,而有‘染污意’的之名,同时也成为‘有覆无记’。所谓‘四惑’,就是与第七识相应的四个根本烦恼心所,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