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语录体吗
1、《荀子》是荀子所写的融通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各家学术思想的著作。《荀子》以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论述、生动的语言,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高,传”“记”之,《尔雅》又次之。
3、“三言”属于宋、元、明三代短篇小说的选集,“二拍”则是凌切蒙初个人的创作。( )
4、《庄子》是一部道家的重要著作,后来成为道教经典,称为《南华经》。原有五十五篇,今传三十三篇。其中分内篇七篇为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为庄子弟子及庄周学派后学所著。内篇能够以题概篇,内容偏重于哲学论述;外篇和杂篇题目仍取首句关键词,内容侧重于社会批判。
5、张庆利在《先秦文学》一书中,关于荀子与孟子的并提还有这样一段:“其实若就环顾周围的世界,敢于自称‘舍我其谁’的锋芒毕露的气概而言,荀子和孟子又是近似的。人们常以孟、荀并称,恐怕不仅由于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针锋相对、并世而立,也由于这种天降大任于我的自命不凡。在士当以道自任这一点上,荀子守住了儒家的传统。”
6、(解析)《国语》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事实,以晋国为详。
7、荀子见解独特,在儒家思想中可谓自成一说。正因为他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又批判性地吸收了诸子各家的理论主张,所以,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自然观、道德观、历史观。
8、但同样身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荀子,却是“性恶论”的标榜者,换句话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9、“中华·敬德读书会”由敬德书院与中华书局联合创办
10、《清忠谱》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戏曲文学及戏曲表白艺术的特点。( )
11、对于这段话,周振甫在《中国文章学史》中评价说:“《劝学》篇是劝人学习的,是属于论说文,但这篇的写法,有它的特点。一是多用博喻,即不是抽象说理,是引用好多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这段评价是从修辞特色来做出的说明,而在修辞手法上,周振甫又称:“在《劝学》篇这一段里,荀子讲的意思,一是‘学不可以已’,讲了这句话,接下来就引了五个比喻。二是讲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引了三个排比格,一个引用格,四个对偶格。用比喻是加强形象;用排比,是加强气势;用引用,加强说服力;用对偶,使文辞整齐而有力。这样用多种修辞格来加强形象性和说服力,就成为《劝学》篇的写作法了。”
12、《荀子》是荀况的作品集。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238年之间。他是孟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几部经典《易》《诗》《礼》《春秋》都经过他的传授,其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浮丘伯、毛亨等人。
13、《国语》中国早的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全书按地理方位自西而东,由南往北,排列八国之语: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共二十一卷,其中《晋语》独占九卷。
14、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是《四书》时代。
15、上234省道行驶七公里到达兰陵镇,出镇不足两公里,在南王庄村东找到了荀子墓,之前查各种资料记载都是说荀子墓在兰陵镇,未见任何记载在此村东。
16、《水浒传》的作者为吴承恩以《大宋宜和遗事》为蓝本,吸收了元杂剧中“水浒戏”的许多情节,经再创作而成《水浒传》。( )
17、南宋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朱熹和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故列为“四书”之首。《大学》章名取首句关键词为题。
18、中国古代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撰,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集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大类和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和保存古代文献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9、《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20、而荀子散文的第三个特点则是词汇丰富,比如《劝学篇》中的如下段落:
21、③代表作《荀子》(青出于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22、比如《孟子》里面讨论“孝顺”的问题,它不是有某一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它是在不同篇章里面都零零散散地提到了。如果你在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把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归纳到一起,那么对“孝顺”的理解就会方便了。
23、(精析)B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儒家向往的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天下为公”。其他三项都是“天下为公”的表现。
24、(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据说分别出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称为“四子书”或“四子”,简称为《四书》。
25、清中叶以方苞为首的“阳湖派”,提倡唐宋古文,讲究“义法”。( )
26、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7、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无可辩驳。孟子以善变著称,为宣传仁政,他尤善于掌握对方心理,因势利导,把辩论的主题引导到论题上来。《齐桓晋文之事章》等集中体现出这一特色。
28、孟子也曾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不行时,便退而聚
29、《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30、代表作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长杨赋》《河东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张衡《归田赋》和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31、在《孟子梁惠王》这一篇里面大概涉及到四个主题:尚义好仁 保民而王;与民同乐;交邻之道;举贤任官。
32、内容主要是阐发《诗》《书》精神和孔子思想,传播王道仁政,不合于连横合纵、以攻伐为右的形势。《孟子》文章虽然是语录体,但多以论辩形式展开,属于典型的论辩文,特别讲究论辩的气势和技巧。
33、《孟子》是一部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34、分校地址:信州区五三西大道与赣北大道交汇处亿升广场北区7楼720—723室
35、程苏东老师2017年3月16日在中华.敬德读书会主讲《孟子 梁惠王》导读。本文根据讲座录音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36、这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两种说法给予我们的启示。人性究竟如何,恐怕不是重要的。
37、(解析)《庄子》已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是专题论文,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文中的人与神、问与海、蛙与鳖、鹏与鸟等。
38、我们知道《孟子》这本书是语录体,在它之前的语录体文本有《论语》和《老子》,与它时代相当的还有《墨子》。在它之后的论说体散文有《荀子》和《韩非子》。
39、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孙子兵法》,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40、中华传统文化|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孔子篇
41、对于荀子散文的特色,张庆利在其主编的《先秦文学》一书中予以了这样的评价:“雄辩的气势,既体现出荀子当仁不让、据理力争的个人禀性,也表现为荀子善用类比、反复申述说明的写作方法。这开创了后世(特别是汉代)政论散文淋漓酣畅风格的先河。”
42、(精析)A王安石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43、《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44、《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45、分校地址:月湖区永盛百货步行街川妹火锅旁(啄木鸟楼上)
46、 D.《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47、(抚州分校) 王老师18070302014
48、 (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根据李梦娇老师主编《常识速记口诀88条》中“四书”:中学论子(中学轮子)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秒杀该题。
4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50、《诗经》是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只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中期儒学独尊,儒家原始著述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51、《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儒学“十三经”之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早的叙事文学鸿篇巨制,相传是鲁君子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所修的《春秋》而著。
52、《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墨子》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53、然而,历史上的荀子却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本来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各家各派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其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虽然以儒为宗,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发挥和改造,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但是荀子在当时却“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尧问》),不为人们重视。其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以及性恶说,也引起了后儒的不满,有人甚至把他归为法家一派。所以荀子虽与孟子同为大儒,但远没有得到孟子那样的礼遇,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54、《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55、《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56、所以,“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57、语录体和论说体大的区别在于,语录体篇和章的安排一般没有特别的逻辑性,而论说体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你今天要编一本书,写一本书,首先你要想这本书整个的结构是什么。从开头到结尾,我们得有一个前后的统一性。比如《荀子》开篇就是《劝学》,第一篇就讲学习的重要性,然后第二篇讲修身,一篇一篇往下讲,就是系统地阐述荀子的思想,所以你就可以按照这个逻辑顺序来系统地了解他的思想。
58、《荀子》共有32篇,系汉代刘向编定,原称为《孙卿书》或《孙卿子》。后经过唐代杨琼的订正注释,始定名为《荀子》,前26篇为荀卿自著,《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门人纂辑的荀子语录。
59、《老子》是一部道家著作,又称为《道德经》,上下篇共五千言,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两种版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符合《韩非子》中《解老》、《喻老》的说法。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楚简甲、乙、丙三种《老子》,相当于今本《老子》的五分之被认为是《老子》现存早的版本。
60、总部地址:吉州区阳明东路2号万象广场2号楼B座七楼719-722
61、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晏子春秋》、《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62、儒家的六部经典的合称,又称为“六艺”。即“五经”加《乐经》,《乐经》失传,实际流传的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
63、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64、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65、但是《论语》、《孟子》包括《老子》这样的文本就很难做到这样。因为它不是按照一个主题从前往后依次地讲,他的前后顺序也没有特别的规律性,也许是很偶然的记录下来,也许是材料的来源有所不同。比如说《孟子万章》就是很多孟子和万章的对话,万章把对话记录下来了,将这些资料汇集起来,万章这部分文本就形成了。再比如说《孟子梁惠王章句》里面,它前面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后面又是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再到后面是孟子和滕文公的对话。他和这个君主对话的主题有时候是仁政,有时候是王道,有时候是列国的外交。所以它不像《荀子》那样有一个篇章的逻辑,这对于我们阅读来说有一定难度,大家会觉得前后没有什么系统。
66、(解析)西厢故事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67、刘鹗的《老残游记》,展示了晚清山东一带的生活现实,揭露了所谓“清宫”的暴政。( )
68、《韩非子》旧注粗略,以清末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为。韩非子融合法、术、势,总结先秦法家思想;深受老子和荀子影响,综合先秦显学,总结先秦诸子。其文有立论、驳论、解说诸体,寓言丰富,犀利明快,说服力很强。
69、荀子墓正在进行扩建,山门前立着巨大的荀子墓简介及鸟瞰图,按照鸟瞰图的标识,工程还有许多待建之处,两侧的碑廊虽已建好,但里面仅是用红砖砌起了一堵墙。墓丘在区内的后端,有山东省文物保护铭牌,立于1977年,落款还是“山东省革命委员会”。
70、上课基地:南昌市青云谱区解放西路226号(龙王庙市场旁)金悦凯廷培训基地
71、汉乐府本来是汉代的音乐机构,是当时的“中央合唱团”。汉初只有乐府令,汉武帝时建立乐府机构并向民间采集歌谣,配合乐曲演奏。魏晋以下人们将汉乐府采集配乐的歌诗统称为“乐府”,“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
72、(赣州分校) 赖老师18170143112
73、人们会反复读的书,才是经典。《孟子》就是这样的经典。所以你要做这样的阅读准备,这会对你今后系统地读这本书有所帮助。
74、(萍乡分校) 曾老师18879985766
75、《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76、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贯通多个时代的通史,《汉书》以后都是断代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五史”。
77、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78、《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79、荀子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5公里处的南王庄村。这趟的山东之行还算顺利,但因为规划的单程路线太过漫长,使得一路上有很多时间都是忙于赶路。而事情往往是越着急越容易出乱,在行走的途中,汽车突然熄了火,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令我很是心焦,我当然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并非司机所愿,于是任由他在那里打开机盖子来回鼓捣着。
80、“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其成就高、影响大的当推代表了道家出世思想的《庄子》。
81、荀子重视自然规律,反对鬼神天命说,认为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天道自然”“天行有常”的思想,这一点有取于道家的“天”“天道”“天命”的自然观成分,但荀子的着眼点没有停留在自然主义,而是重在“明于天人之分”,即天和人各有各自的规律和职责,从而凸显出荀子自己的“人道”学说,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天没有制服人的力量,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人可以“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也就是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可见,荀子的思想糅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从自然到人力环环相扣。
82、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曾经传道授业,韩非、李斯均为其门下高足。代表作《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83、在文学艺术方面,荀子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荀子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他主张文章要有文采,讲究语言的锤炼,“语言之类,穆穆皇皇”(《大略》),注重文质并茂,“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论》)。荀子强调“言必当理”(《儒效》),语言文字一定要符合礼义,开后世文学批评“文以明道”的滥觞。荀子的散文不但继承了《墨子》论说文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的特点,还在体制上、技巧上作了新的探索,把孔孟的语录体散文发展成了独立的长篇巨制式的专题议论文,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脉络分明,长于议论,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善用譬喻,言辞优美。善于用比,是其散文显著的特色之一。如《劝学》一篇,开头便一连用了五个比喻展开论证,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而又富于逻辑。后面论述学习专心一致的重要性,连用八个比喻,并与对比相结合,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层层剖析,极富感染力。像这样的取譬设喻,引物连类,在荀文中比比皆是。此外,荀子还经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对于荀子文章的特色,郭沫若作了较高的评论:“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84、西汉时期,荀子影响不及孟子,但地位和孟子不相上下,大体上是荀、孟并尊。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荀子和孟子并为《孟子荀卿列传》,认为二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刘向在《孙卿新书叙录》中说董仲舒曾“作书美荀卿”,还认为与二人同时代的诸子中,只有荀、孟是尊孔的。司马迁和刘向对荀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东汉,荀子的地位就不及孟子了。扬雄尤尊孟子,对荀子只以“同门异户”(《法言·君子》)作一轻描淡写,虽未作贬斥,然而对待荀子和孟子的态度已经有了不同。到了王充作《论衡》时,荀子的地位就低于孟子了。唐代以降,荀学受到了世人的重视。韩愈在《读荀子》中认为荀子“大醇而小疵”,“与孔子异者鲜矣”,虽然不及“醇乎醇者也”的孟子,但基本上对荀子进行了肯定。杨倞则第一次为《荀子》作注,认为它“羽翼六经,增光孔氏”,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同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人对荀学的弘扬都作出了贡献。宋明时期,由于荀子的思想与理学家们的理论格格不入,理学家们便对之大加排斥,认为他“大本已失”(程颐语)、“全是申韩”(朱熹语),荀子遂被打入了冷宫。明中叶后期,随着思想的解放,才有人把荀子从冷宫中解禁出来,为之翻案。比如归有光就对荀子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说:“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顾其为书者之体,务富于文辞,引物联类,蔓衍夸多,故其间不能无疵,至其精造,则孟子不能过也。”(《荀子叙录》)思想大师李贽也对荀子大加褒扬:“荀与孟同时,其才俱美,其文更雄杰,其用之更通达而不迂。”(《荀卿传赞》)二人都认为荀子的成就不在孟子之下,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孟子,评价甚高。在他们的努力下,荀子渐渐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清一代,理学式微,荀子逐渐为世人重视,特别是乾、嘉时期,对荀子的校注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荀学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清末由于政治的原因,有人对荀子大加非议,甚至有“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谭嗣同《仁学》)的说法,但荀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85、荀子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后一位大师,也是一位通儒,纳法入儒,改造了儒学,适应了统一天下的时代潮流。荀子文章排比博喻,颇重文采,继承了儒家言之有文的传统。
86、《荀子》是一部兼容法家思想的儒家著作,基本上是荀子自撰。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为三十二篇,定名为《荀卿新书》。唐代杨倞为之作注,改称《荀卿子》,宋以后始称《荀子》。清王先谦为之作注,成《荀子集解》。
87、“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88、《国语》记载了八国历史事实,以吴国为详。( )
89、在一定程度上,“性恶论”与此并不完全冲突。
90、王文清评价这个段落说:“一个个生动的类比、排比、对偶句式,长短相同,错落有致,灵活自然,读来朗朗上口,极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