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文案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26 21:15:32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前20句)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3、(解析)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

4、日,古义:();今义:()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试译: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天子祭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各方诸侯助祭,肃穆天子主祭。’《雍》诗的这一句如何用到三家大堂去呢?”

7、《论语》十二章全文及翻译: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9、再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排比的手法,烘托了《诗》的力量,表达孔子对《诗》的赞美,极力倡导人们学习《诗》。

10、○附: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11、试译:鲁定公问:“君王领导臣下,臣下服事君王,该怎么做?”孔子说:“君王领导臣下靠礼,臣下服事君王靠忠。”

12、(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13、1•13有子曰:“信近(1)于义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4、《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宾短语后置)

16、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7、《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8、(2)答案: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直理,以求道,行道为己任,即使为此牺牲也在所不辞。

19、作者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0、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前40句)

1、《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1•8子曰:“君子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3、D.子贡能独立思考、由一知因而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4、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表示轻蔑的称呼。

5、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④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7、(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8、③“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

9、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①“可以兴”,《诗经》饱含感情,读者能通过学习它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言语上小心谨慎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约束,因为乱说话不仅会给别人带来困扰,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就比如说前两天我楼下两个邻居吵架,事情不大,不过是一些闲言碎语罢了,结果吵了三个小时。口舌之争无非也是因为欲望,真正的君子应该懂得知足而忘忧。

13、“弘毅”:“弘”是弘大之意;一说强,章太炎先生《广论语骈枝》说:“《说文》:弘,弓声也。后人借‘强’为之,用之‘疆’义”。此‘弘’字即今之‘强’字。“毅”是坚毅之意。“弘毅”指的是弘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14、第五则见于《里仁》篇

15、一章,就是《论语》中的一则,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

16、语言简约而含义深远,是《论语》的一大语言特点。《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辑录,重在记言,一般只说自己的观点,不会充分展开与论证。鲁迅也曾评价“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

17、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18、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9、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0、三是要以他人特别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为镜,对照着修养和匡正自己。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前60句)

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3、(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4、“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的人性心理。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

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6、善用手法、生动形象

7、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8、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音乐呢?

9、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10、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1、(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12、正音:①八佾(yì)②篑(kuì)③迩(ěr)

13、④“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

14、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15、4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6、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7、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8、(1)提问:这一章中的“道”具体指什么?

19、第十二则见于《阳货》篇。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前80句)

1、(2)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融会贯通。

2、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3、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晓,明白。)

4、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2)提问:这一章所讲的“文质彬彬”体现了儒家在为人处世上怎样的原则?

7、(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文言词句,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各则语录内容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层面的目标。

9、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反问,难道

10、(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11、(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3、《大学》《中庸》《孟子》

14、知:聪明;智慧。忧:忧愁。惧:害怕,恐惧。

15、(1)答案:根据”敏于事而慎于言“可知,君子应当勤奋敏捷地工作,谨慎地说话。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7、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①君子为有德之人,小人为无德之人,这句活作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19、而: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如……何:把……怎么样。

20、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前100句)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内,名语作状语,在心里。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思:希望,想着。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5、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第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所以我也还有点印象。

6、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7、“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句很有表现力,请对此进行赏析。

8、(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9、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0、(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11、(1)C.不反对这种人。

12、《论语》与()、()、()并称“四书”。

13、古义:(),今义:()

14、(1)答案:孔子认为“文”“质”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若人完全依照本性的质朴而为,缺乏文化修养,必会粗俗不雅;知识文化的陶冶,能使人们谦恭有礼,但若过分文饰,不免失实浮夸。只有二者配合适当,文质兼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15、孔子说:“看见德行好或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答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解析)文:古义,华美、文采;今义,文章、文字

18、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9、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20、天下归仁焉:仁,形容词作名词,仁人;归,称赞,称许。为仁由己:为,做(符合仁的行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