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第1段)
1、古希腊自然哲学有早的物理学家,有早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早的化学家,早的生物学家,早的原子论研究者德谟克利特等等。后来的自然科学分支,都能够在古希腊自然哲学里找到源头,这就是自然哲学。
2、权力意味着选择,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谈不上权力。选择的范围越大,权力就越充分,反之,权力就越微弱。
3、在此之后,他必定认为人们的灵魂之美比他们的形体之美更有价值。他会得出结论,形体之美并不是重要的。结果就是,他能看到各种知识之美,而不再主要观看一个例证之美。
4、前苏格拉底哲学,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学;到了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自身,关心人的命运、人的生活。所以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哲学家。
5、这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不同,我们一般讲眼见为实,而它是眼见不为实。这就是「形而上学」,也叫「本体论」。本体论是极具西方的一个概念,我们没有这个概念。说白了,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万事万物背后的本性。是什么导致了世界变化?是什么导致了一切生成?它又归于何处?在这点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是同一个思路,即寻找万事万物的原因。
6、教资笔试图书+配套网课
7、一个有爱情的人必须在年轻的时候尽早开始正确经历这种事情,献身于美丽的身体。他应当爱上一个身体,在那里产生美好的念头;然后他应明白,任何一个身体之美都是其他身体之美的兄弟,如果他追求形相之美,而不认为所有身体之美都是同一的,那么他愚蠢。
8、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9、精选科目二100道主观题背诵要点
10、作者:李晓鹏,著有《这个国家会好吗》和《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1卷、第2卷。
11、②方法强调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概括过程。
12、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3、一次教师资格笔试成绩,可以考多个教师资格证?
14、这就像病人,由于他的疾病而是医生的朋友。而身体是既不好又不坏的。由于疾病,身体被迫欢迎和热爱医药。于是,苏格拉底发现:“既不好又不坏的事物变成好事物的朋友,因为某些坏事物的呈现。”在这样一种现象中,苏格拉底继续辨析友爱的存在。为什么一种事物能对另一种事物产生亲善,他从现象之中发现具体事例,并将其抽象出来,看能不能经受起普遍性的考验。正是这样的分析法,使他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逻辑展延。
15、遗忘就是知识的离去,而学习恢复记忆,由此保存知识,使之看起来是相同的。以这种方式,一切可朽的事物得以保存,它们与神圣的事物不同,神圣的事物永远保持同而可朽的事物只能留下新生命来填补自己死亡以后留下的空缺。
16、苏格拉底出身平民,他的父亲是一个石匠。他从小跟父亲学手艺,掌握了一手熟练的雕刻技术。本来苏格拉底有可能成为一个雕刻家的,但他却对哲学和科学更感兴趣。当时没有固定学校,他便到处求学,向各种学问的大师学习,听过许多人的讲学,被公认为有全面教养的人,受过当时所需要的一切教育。
17、苏格拉底说“一切事物天然地珍惜它自己的后代”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生育表现在灵魂中”。对于这一点,中国人将前者称之为“血脉”,将后者称之为“法脉”。苏格拉底认为,爱就是爱个例之美,深入到爱群类之美,再深入到爱知识之美,再深入到爱真理之美。瞥见真理之美的人,对个例之美不再热衷。“如果一个人看到那如其本然,精纯不杂的美本身……那么你还会把他的生活称作无法躲避的生活吗?”这便是人通往天神之路,经过爱的滑行,由爱而至美好,由美好而至美德:“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
18、③归纳是指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出共性、本质,通过比较寻求“一般”。
19、在这里,爱和恨是相互转换的,因恩生害,爱受于害,便会产生这种结果,既没有完全的爱,也没有完全的恨。二者是相互变化的。由爱意而敌意,就在一瞬间。这也是讨论为什么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因为无法把爱意固定下来。
20、这可真是麻烦,这次对友爱的论证又失败了。同类不可能成为朋友。那异类呢?会不会是这样?“事物越是相同,就越会充满妒忌和争斗,就越会相互仇恨,而事物差别越大,就越会结成友谊。穷人要和富人交朋友,弱者要和强者交朋友——为了帮助的缘故——病人要和医生交朋友。总之,无知的人必须珍视有知识并爱他的人。”那么,这个观点对不对呢?苏格拉底继续探讨下去。他发现,这样一来,将会导向一个问题:对立者是其对立者的佳朋友。这显然难以让人相信。因此,他认为“相同者不是相同者的朋友,对立者也不是对立者的朋友。”但他又找到了一个要点,认为必须加以考虑。那就是:“某个既非恶又非善的事物会变成善者的朋友。”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第2段)
1、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是常考的内容之河北华图教育(http://he.huatu.com/)的专家今天就为大家带来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相关内容,以助考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古希腊哲学之形而上学
3、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
4、在篇章的后,依然是苏格拉底擅长的总结性陈词。他回顾了他所有的观点,他再次申明爱的序列,爱的次第。他说:
5、但我们每个人又有一种天然的方式,可以走向爱,走向不朽。这就是自我的繁殖,通过传递生的信息,通过后代的成长,生命之火在沿袭。这便是整个人类的不朽面貌。苏格拉底说:“如果一切事物天然地珍惜它自己的后代,因为就是为了不朽,一切事物都表现出这种热情,这种热情就是爱。”在爱之中,人走向不朽。没有人不热爱不朽,因为不朽意味着意识的永生,而意识永生意味着神的境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这样的圆融与完善之中,真理与不朽,爱与智慧都获得了同样的光芒。它们在一种相同的光芒中,融为一体。
6、这里有一位叫希波泰勒的青年爱上了另一位青年吕西斯。谈话主要发生在苏格拉底和吕西斯之间。苏格拉底详细询问了父母对吕西斯的爱,邻人对吕西斯的爱,他得出一个初步结论:
7、第三个是古希腊的著名戏剧大师阿里斯托芬,以创作喜剧为主。在他的剧本中,苏格拉底常是一个光着脚,像小丑一般被嘲笑的角色。在苏格拉底时代,他确实是一个怪人,如同剧中形象穿着破烂衣衫、赤着脚行走。这与我们心目中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形象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在讲苏格拉底时,一般不会参考阿里斯托芬的记录。
8、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拓展资料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9、▎苏格拉底的学术传承:柏拉图、阿里斯托芬与色诺芬
10、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11、苏格拉底是一位富有魅力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他有名的话是“未经审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的思想绝大部分集中在柏拉图的著作中,以谈话录的面目出现。究竟什么才是良好的生活方式?爱与死亡和哲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应该具有怎样的美德?
12、突如其来,他看到了神奇的美景:首先,它始终如既无生成,亦无逝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第它不会以这种方式是美的,以那种方式是丑的,不会一个时候是美的,另一个时候是丑的,不会与一个事物相连是美的,与另一个事物相连是丑的,不会在这里是美的,在那里是丑的,就好像它会对某些人来说是美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是丑的。这个美者不会伪装成脸的美、手的美,或身体某个部分的美向他显现。它既不是话语,也不是知识。它不存在于其他别的事物中,比如动物、大地、天空之类的事物;它自存自在,是永恒的一。
13、至于现在的我们,看看各处的网掐就知道了。平心静气讲自己观点同时尊重别人立场的有多少,不容异己把看法不同者称奸称敌的又有多少。民主,是美好的东西,但我们离它的确还遥远。
14、因为爱神是真正美丽的,她值得被爱。爱神是一个精灵,她既非不朽者,又非可朽者。她也处于无知和智慧之间。苏格拉底的意思是,爱神是变化的,她展现出不同的性情。众神不会与凡人相混杂,只有通过精灵的传递,凡人才能与众神沟通。而爱神就是沟通神与人的精灵。
15、但我们知道,苏格拉底并不是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哲学家。那么,在整个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中,苏格拉底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想了解这些,我们就必须从史学的角度来了解西方哲学,了解西方哲学的源头,从而了解苏格拉底。
16、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的定义应该是酷爱聪明的人,而不是有聪明的人,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垦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归来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17、多种套装可选,双科仅售94元
18、伦理和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
19、苏格拉底还觅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驳斥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于事物的见解却不是唯独的,因为这会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20、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第3段)
1、总之,爱就是想要永远拥有善物。
2、爱的历程从爱形体之美到爱体制之美,再到爱知识之美,再到爱美本身。在爱的历程中,人会在心中哺育完善的美德,成为像神一样的人,成为不朽者。
3、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4、①讥讽就是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迫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5、为了不朽的德性以及后来光荣的名望的缘故,任何人都愿意做任何事情;这些人愈高尚,他们做得就愈多,因为他们全都热爱不朽。
6、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该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发现教学法,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7、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巨大。后人对其活动、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于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的著作。
8、在爱当中,智慧产生了。智慧产生后,人类可以处理社会学的问题,可以处理群、种、属的关系。人类可以成为自然界的灵长。苏格拉底将“节制(理性)”和“正义”看作是根本的种属。有了节制与正义,也就有了繁衍和不朽,有了对世人的爱。所以他说:“迄今为止,智慧伟大、美好的部分处理的是城邦和家庭的秩序,智慧的这个部分被称作节制和正义。”
9、心理学考研:1140307127
10、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苏格拉底对什么是爱的谈论。接下来他谈到了这种爱的“次递性”。在他看来,如何去爱,是有阶段的。这个阶段是一个学习的进阶,也是知识的进阶,同时,是属于个人发现世界、发展心灵的进阶。
11、是苏格拉底“知善行善”的观点。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说自己知道某个行为是善的,但却不去做,甚至做着相反的事,说明他并不是真正的知道;一个人如果真的认识到善是什么,就一定不会作恶。比如说,一个人口头上说他知道诚实是一种善,但他却在考试的时候作弊,这就说明在他心目中,考试得高分才是善,是比诚实更重要的东西,所以他才会考试作弊,因此,这个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诚实是善,如果他真的认识到诚实是善,就不会把考试得高分这件事摆在比诚实更重要的位置上。
12、乘华图翅膀|圆教师梦想
13、苏格拉底反对之前学者重视自然而忽视人类自身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应该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所谓教人就是帮助其学会做人,道德不是天生的,好的道德品质是依靠后天学习获得。既然后天可以发生学习行为,那么道德也是可教的,培养道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14、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人的灵魂与物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们互相对立,独立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事物的内部。老师教育学生就好像产婆助产,老师教授给学生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方法
15、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产婆术)。
16、苏格拉底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他极其重视知识的价值,并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的论断。
17、推导到这里,苏格拉底也颇为满意,认为自己找到了关于友爱的真理。但他仍有一点隐隐不安,似乎有什么漏洞存在。他在寻找这种漏洞,有可能会推翻自己所有的论证。因为如果“朋友之所以是朋友,其是的是为了朋友,其原因是他的敌人”成立的话,那再来看具体事例:身体由于疾病,而成为医药的朋友。但医药呢,却是由于健康的原因,而成为身体的朋友。可是,原因不因该是敌人吗,而健康显然不是敌人。所以,之前的推论难以成立。因为推论到另一方时,发现朋友不应该有目的,不应该有功利心。否则,这个论证就不成立了。一个人为了去恶而与善人交朋友,那一个本身已是至善的人,为什么要与不比他善的人交朋友呢?
18、√口诀:“记住规定”——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19、“智德统一论”的提出,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既然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认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这个论断又是不完善的,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20、第三种形态叫「伦理学」,严格说是从苏格拉底才开始研究伦理学。什么叫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叫伦理学。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第4段)
1、疲惫的真相: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到那么累?
2、到了古希腊文明末端,人们再也不去探索整个宇宙的真理了。这时的世界发生了变化,社会发生了变化,人生发生变化,人们都关心「小我」。于是出现了晚期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更多在研究伦理关系。
3、河北华图专家解析: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他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产婆术”教学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本题答案为D。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教育的意义与目的、德育、智育以及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掌握。
5、全心全意地爱,全身心地投入爱,专注地爱,其本质便是抵御遗忘,与遗忘作斗争,从而进入一个纯粹之爱的境界。当只爱某一物时,当全然爱某一物时,当而全部的爱发生时,遗忘的可能性便降到低。没有朝秦暮楚之虞,没有私心杂念的分心,也没有各种诱惑与困顿。此心变得坚固,意志变得清明,在爱之中,在全然之爱的当下,不朽发生了。它获得了意识之力的全部浇灌:即便世界死寂一片,它也可以瞬间全部复活。在这种爱力当中,人获得了不朽,获得了与神同等的地位。人的合法性,来自于爱;人的成圣成神之途,同样来自于爱。只有在爱中,只有在而全部的爱中,人超越了过去的自我。
6、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到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摘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到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7、第一种形态,也早出现的,叫做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就是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所以哲学在初是与科学同源的。哲学包罗万象,而所谓科学主要包含在自然哲学里。
8、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9、苏格拉底与孔子很像,他们都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因此,想要研究苏格拉底,就得通过同时代人对他生活、言行、思想的记录来进行。那么,有哪些苏格拉底思想的忠实纪录者呢?主要有三个人物,其中影响大的是柏拉图,还有色诺芬和阿里斯托芬。
10、这便是从形而下走向形而上,从形体之美走向知识之美。
11、苏格拉底的下午茶|不朽之爱:《会饮篇》解读
12、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区别的。虽然不同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教育能够使人得到改良,不论是天资聪颖还是生而愚钝,都需要进行后天学习。越是聪慧的人,越需要进行教育,否则聪慧之人便会难以驾驭。同样,国家的治理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13、由此来看,民众对于少数派言论的不容纳,实际上是他们对自己权力的放弃。随着这种事件的增多,被放弃的权力也增加,终会导致民主制度的终结。
14、苏格拉底:“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是不道德的吗?”
15、①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16、当知识之美进阶到美自身时,也就是与真理和智慧同一时。美就是善、就是真。美不仅是感官能感知的部分,不仅是思维能推导的部分,美还是在静默和体悟中能明了的部分,美是意识突然发生转化的部分。美从感官进阶到生命意识,从生命意识证入到本体。这便是哲学之爱的全部过程。
17、我们可以设想:能不能订一条戒律放在那儿,不准民主制在运行过程中做出此类裁决,以维持制度的圆满和稳固呢?似乎不行。既然是以民意为终裁决,那么任何民意以外的东西,都不能超越它,否则就违反了基本的原则。况且在实际当中,一纸空文有何约束力,须有切实的力量作为保障才行。而如果在民意之上存在一个可以否决它的力量,这样的体制也就不是民主制了。
18、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德行,而智慧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不断积累的,因此智育与德育密不可分。
19、民主制,即以民意为终的裁决。如果剥夺了个人说话的权利,怎么判定民意呢?“民”没有口,有口的是一个个的人,民意只能通过个人的言论来表达。当然可以这样解释:既然是多数票决定的,就表明该言论不是民意,所以剥夺无碍。但是显而易见,以惩罚为手段的“剥夺”,不仅仅是不予采纳,更是禁止发表;或曰,取消了该言论的动议资格。其结果是,对该言论重新进行选择的权力丧失了。
20、科目一+科目二8套纸质试卷包邮到家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第5段)
1、现在,苏格拉底摆脱了推理,开始说一些他的富有哲理的话啦。他说:“生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已经把它自身向我们显示,作为我们必须热爱的东西。”
2、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人的灵魂与物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们互相对立,独立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事物的内部。
3、(即“美德即知识”)☆☆
4、道德是立身之本、行为之准,也是审察人生、观察社会的基本维度。道德不是的,但没有道德是万万不能的。本公号倡导主旋律,为正义呐喊,为良知代言,为好人点赞,为善政献策。
5、所以说,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也是西方文化的源头。西方文化,我们说两栖文明,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理性主义的支柱,理性主义就来自于古希腊;另一个支柱是基督教文明。从中可以看出哲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
6、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不是将现成知识直接教授给对方,而是通过共同讨论,引导对方自己承认自身错误并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
7、只有在这种生活中,当人们通过使美本身成为可见的而看到美本身的时候,人们才会加速拥有真正的美德,而不是那些虚假的美德,使之加速的是美德本身,而不是与美德相似的东西。当他在心中哺育了这种完善的美德,他将被称作神的朋友,如果说有凡人能够成为不朽的,那么就是他这样的人。
8、但是,我们不是依然会遗忘爱人吗?我们依然会遗忘曾经钟爱过的事物,依然会寻求新的刺激和快乐。我们受“情动”的折磨和推动,在新欢来临之即忘记旧爱,我们又受这种折磨,在旧爱复燃时暂别新欢。这种折磨,被称之为永远的人性,它处在遗忘与记起之间。它遗忘了一个,忽复又忆起。当忆起时,钟爱之物便复活了;当遗忘时,钟爱之物便死寂了。正是在这样的忆起与遗忘中,人被称之为“不长记性”的动物,他反复地在挣扎,在领受折磨,情感的与理性的,身体的与灵魂的,此地的与彼在的,丛林法则的与文明世界的。
9、苏格拉底自己也有些思考上难以为继了,但他坚持了一下,继续推导:“善者不是善者的朋友,恶者也不是恶者的朋友,善者也不是恶者的朋友。”那么这样以来,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了:“如果某事物可以成为任何事物的朋友,那么善的事物或恶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善者或与其自身相同的朋友。因此,我不认为任何事物能成为恶者的朋友。”
10、苏格拉底曾经在大街上望着天空,站立了一天一夜。我们说,那时他证入了本体,他获得顿悟。他进入了奇奥之境。他达到了天外。他与神的马车并驾齐驱。他无法拒绝生命从内部涌现的奇妙境象。他同时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身在何处。他进入到一个不朽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境地。这个时刻一切都停顿了,一切也仍在继续。这是一个永在之境,因为神的临在而永在。
11、主要哲学观点: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人的灵魂与物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们互相对立,独立存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以辩证的思维来深入事物的内部。教育观点:(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2)要引导学生运用“苏格拉底法”进行探究学习
12、或者说,再进一步,只有好人才能成为朋友。苏格拉底思索道:“只有善者是朋友,而恶者决不会与善者或恶者成为真正的朋友。”
13、智慧即德行(知识即道德)
14、在参与爱的过程中,不朽就会来临。这种爱的不朽,是不求而得的,不期而遇的。这种不朽,不是一种贪婪的获得,而是一种无偿的降临。神的降临,爱便获得赐福,获得了甜蜜和永远的快乐。苏格拉底赞叹说:“有爱情的人在追求善物的时候必须追求不朽。爱必定企盼不朽。”
15、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
16、资料来源:李建华:《知识即美德:课程思政的学理意蕰》载《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2期。如果想阅读全文并引用,以知网论文为准。
17、“苏格拉底方法”又称“问答法”“产婆术”,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18、收藏!考教资一定要知道的四个网站!
19、爱同样是一种学习,一种对抗遗忘的学习。爱就是回忆起自己钟爱的事物,否则,爱就会迷失在寻找之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爱,其实是在不停地寻找。我们为爱所做的准备,比爱自身放出光芒的时间要长期很多。有可能终其一生,一直在为爱做准备,而不是存于爱中。然后,当事人误以为这便是爱。这就像爱智慧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因为全然拥有智慧是神的事。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是在爱了,我们只能说自己是求爱者。我们追求爱,倾其一生,无怨无悔,接受所有的结局。
20、③苏格拉底谈话法的对象为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于儿童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