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第一篇)
1、②.教育任务:解决的探究伦理、道德问题。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2、当已有的知识变得可疑之时,人真的感觉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知”的困境让“欲有所知”愿望变得强烈起来——
3、苏格拉底一生未曾著述,但影响却是巨大的,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哲学史家往往把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句平常话,其中却蕴涵着一个巨大而又深厚的人生哲理字眼自信。自信是苏格拉底对人生经验的总结,是苏格拉底对弟子的劝导,也是大哲学家对后世所有年轻人的忠告。苏格拉底语录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5、有次泡利跟朋友甲去一起听朋友乙的讲座,讲完后,他跟朋友乙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过的烂的演讲。”朋友甲偷笑,然后泡利转向朋友甲:“我没有算上上次你在苏黎世的那次演讲。”
6、苏格拉底说:“我发现这位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完全不用心灵,也不把它当成安排事物的原则,而是求助于气、以太、水和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对阿那克萨戈拉的失望或许就是苏格拉底的“自我”哲学产生的原因。由此苏格拉底也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所有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
7、根据案件的严重程度,法庭由2030401或501个「法官」组成,少数特别重大的案件甚至由上千人组成法庭。
8、他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恰恰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善),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相反,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实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相信,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这一断言有这样的概述:“如果人们不相信一件事是好的事,他们就不会去做这件事;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只是出于无知。”
9、在古希腊,人们凡是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情,都会去求神问卜,而在所有求神谕的地方里面,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地位高,这里的女祭司就是代神立言的人,被认为对人间的事情拥有至高的。
10、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真正的舵手,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些,特别是因为好歹总得失去它。何必死守这一片泥土,这一种行业,何必留意邻人的流言?
11、这样一来,苏格拉底就抓着游叙弗伦不放了。
12、在苏格拉底的这番辩护演讲之后,法庭开始投票。
13、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传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不幸,妻子是个泼妇。 苏格拉底生前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自己没有写什么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14、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从不收取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
15、苏格拉底在七十岁高龄的时候被自己的同胞公民起诉,柏拉图记载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做的辩护演讲,当时至少有500多个雅典人在场见证,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柏拉图这里的文字很可能不会与苏格拉底实际说的话有太大出入。
16、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韦伯的说法,西方文化之特质产生了其他文化都未能产生而只有西方才产生的东西:普遍性的科学(数学基础、几何、力学、化学),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概念和分类,理性和法律学说和严谨的法学构架,近代的科学实验室,基督教型的系统神学,西方的交响乐和焦点透视的绘画……把韦伯的一大堆举例进行精简,可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17、当原告和被告各自提出了认为合理的刑罚之后,法官立刻进行第二轮投票,法官们的选项只有两个,在原告和被告提出的刑罚之中选择一个。
18、在悟空看来“认识”和“成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是合一的,“认识”为“体”,“成为”是“用”。没有认识自己,就无法成为自己;不去成为自己,认识自己也是白搭。可以说是同一个真理的不同侧重,也可以说是一种进步。认识是对自己内在的灵魂的一种拷问与熟知,是为了能更好地发现存在的真理,从而显露自身的德性和潜在能量。
19、Iknownothingexceptthefactofmyignorance.(是不是你记错了?)
20、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他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第二篇)
1、你如果行善事,会有人说你其实暗藏私心。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2、这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立刻投票」的制度,这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不管是公民大会上的辩论还是法庭辩论,听众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更没有时间进行广泛的商讨,而是要立刻做出决定,这也就导致人们往往会诉诸各种情感而非理性做出决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3、苏格拉底是在跟那些幼稚、或浮躁、虚夸、小有所得而沾沾自喜、动辄教训别人、甚至自以为“真理在手”、“无所不知”、“一贯正确”、“我乃大师级”、文过饰非的人们对话、辩论时,说出这样一句带有反讽、自嘲、幽默意味的格言。 你自夸你知之甚多或真理在手、无所不知吗?那么我告诉你:“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并且通过对话和辩论启发:必须敢于怀疑自己的认识、必须不断否定谬误而追求真知;知识无穷尽、真理无穷尽;现有知识里面可能包含错误,比起知识的无边海洋,我目前这点可怜的学问实在算不了什么。
4、苏格拉底后因触犯了当时权贵的利益而被冠以“腐蚀青年思想”的罪名被判处饮毒堇汁而死。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须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真理。
5、这时游叙弗伦已经没办法了,只好说:「虔诚会让神高兴和喜欢。」
6、和中国的传统观念相似,起诉自己的父亲在雅典人看来也是一件奇怪,不孝顺,甚至不虔诚的事,但是游叙弗伦却对自己的指控充满自信,认为起诉自己的父亲,维持正义,是一件虔诚的事情,自己作为占卜师,比一般人更知道神希望我们做什么,知道虔诚到底意味着什么。
7、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让他停止哲学讨论,停止反思,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灵魂的拷问和检审,那么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过,那无异于把人变成行尸走肉,无异于把活人变成死人。
8、这些被苏格拉底和效仿苏格拉底的年轻人揭下了智慧的面具的人,自然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这些积怨终在公元前399年爆发,引来了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正式指控。
9、而德尔菲这个地方就是被宙斯定位成宇宙中心的地方。换句话说,到这个地方求神谕,性是很高的。
10、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11、我所有的智慧就在于我知道我没有智慧。
12、“我并不是聪明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
13、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世界竟是这样的
14、一本书,一篇凝聚的力量,带你进入阅读的世界。
15、于是苏格拉底就跟游叙弗伦说:「哎呀,太好了,你简直是我的大救星啊,我正好被人起诉『不敬神』,如果你能告诉我应该如何信神、什么才是『虔诚』就再好不过了。」
16、就这样,苏格拉底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17、张法/著《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8、苏格拉底继续问道:「根据神话,各种神喜欢的东西并不一样,比如在特洛伊战争中,有些神支持希腊人,有些神支持特洛伊人,那么我们怎么能知道神喜欢什么呢?」
19、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
20、从泡利身上大家学会了不畏批评、虚心求教。
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第三篇)
1、你坦诚待人却反受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胸襟宽厚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胸襟宽厚。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要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2、要正确理解这句话还得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历史源流说起。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式人物,是他将原来的自然哲学转向了人的哲学。
3、宇宙中不可理解之事,乃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4、当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苏格拉底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5、不知什么原因,我总会把德兰修女的话与维特根斯坦的话关联起来。在一次读维特根斯坦的话的时候,我突然体悟出:世界业已如斯,来到世界上的我已然如此,应当珍重自我,珍重世界,不但在世俗的意义上,而且在哲学的意义上。
6、爱因斯坦的话,显出了西方哲学—科学在宇宙论上的困境。
7、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乘机摇唇鼓舌,结党营私,煽动民众,造成审判的不公正,削弱了国力。雅典民主制的弱点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充分暴露。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在阿吉牛西之役大败斯巴达人。政客却以阵亡将士尸首未能及时收回为由,对10名海军将领提出诉讼,公民大会判处其中9人死刑。苏格拉底担任这次大会轮执主席,他认为审判不合法,投了反对票,因而得罪民主派。
8、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你应听从你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
9、作为宇宙中万物之一的人究竟有什么特质?
10、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11、这就是他眼中的「哲学」这个词的含义。
12、在解释完为什么有很多人对他抱有敌意之后,苏格拉底开始论证自己完全无罪。
13、如果投票结果是无罪,那么就没有第二轮了。被告就被当庭开释;
14、“认识你自己”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
15、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16、我的高明之处在于我比别人多知道一点,那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17、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无知”,其实说的是对彼岸世界的一无所知,无论你对此岸世界有多么了解,都不能对彼岸世界有一点知识!这更是大谬,苏格拉底的“无知”,强调的正是此岸世界的价值观是多么主观,作为价值观谁也无法替神立法,规定某种价值观一定要优先,这才是苏格拉底的困惑之处,也是人类的困惑之处。
18、理解世界,从很早的时候起,在各种各样的文化中就发生了,现在还在发生,将来仍会发生。然而,从整体上,人何以能够理解,每一具体的理解何以是这样的理解,却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因此,1966年,海德格尔在一个希望自己去世后才发表的访谈里,说:“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19、我就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的。
20、“我并不是聪明的人,因为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己是一个无知的人。因为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快乐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第四篇)
1、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快乐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2、这就是在哲学和神学史上都著名的「游叙弗伦问题。」
3、除了我的无知之外,我其实一无所知。
4、苏格拉底在强调美德的整体性时,已经把美德的基础规定为共同的理智本性,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之所以为美德,就在于它是对事物本性和善的认识。他强调,德行在于洞见。由此,要获得美德,要行善,必须获得相应的知识。因为智慧是大的美德。
5、在苏格拉底被起诉的当天,他遇到了一个占卜师,这个人叫游叙弗伦。
6、他先后与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交谈。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发现那些名气大的人恰恰愚蠢”;他还发现“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凭灵感”;后,他又发现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苏格拉底于是领悟到:别人没有智慧但却自以为有智慧,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
7、网名唐朝或唐酌,自由写作者,喜研《论语》,喜读老庄,喜读诗书,喜品电影,喜游山水,喜欢思辩,喜欢一切人间的美好!
8、此外,苏格拉底还教会了他的学生独立思考。
9、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需要选择,面对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快乐和痛苦,人们总是选择较大份量或程度的快乐,较小份量或程度的痛苦;当面对痛苦和快乐交叉的事情时,总选择快乐超过痛苦的事情而避免痛苦压倒快乐的事情。人们对快乐和痛苦作出选择时必须对它们加以衡量和测度,这种测度本身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获得善的生活。因此恰恰是知识支配快乐和痛苦等情感,是知识构成美德的基础。这样,苏格拉底明确宣称,美德即知识。
10、贝多芬的音乐界地位想必不用姐多说,而贝多芬的徒弟们也是各个名垂青史。其中,贝多芬的教育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1、第一「不信城邦的神」第二「败坏青年」。
12、知道的越多,才知道知道的越少。
13、柏拉图的《普罗太戈拉篇》记述了苏格拉底和智者首领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的讨论。在讨论中,苏格拉底揭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多数人主张不是人拥有的知识支配人的行为,而是激情、快乐、痛苦、爱或恐惧等等情感支配人的行为;另一种道德论则主张知识是能支配人的行为的美好的东西,因为它能使人辨别善恶,智慧是人需要的援助。前者被称为情感道德论,后者即苏格拉底的理智道德论。为了说明自己美德即知识的论点。苏格拉底对情感道德论作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人的生活不能满足于情感道德论所导致的知善而不为、知恶而故犯,浑浑噩噩地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
14、世界“何以如此”,引出的是因果—必然—本质型的话语,“世界竟然如是”,引出的则是命运感和缘分型的话语。“竟然如是”是对因果和必然的拒斥,对命运和缘分的强调。
15、苏格拉底提出的“自知无知”的价值就在于,不被表象问题所遮蔽,不随各种矛盾因素的交织而迷惘,不盲从潮流大众,不随性武断,作出自由、理性、宽容的判断和认识,而这才是真正的知识。既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更是一种道德情操。
16、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17、据说,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条为有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
18、苏格拉底是出了名的丑,他的丑,丑出了共识,丑得惊心动魄,丑到别人绕道而行,阿兰·德波顿描述他:“他身材矮小、大胡子、秃顶、走起路来步子奇怪的摇晃,他那张脸被熟人打过各种比方:螃蟹、猩猩或者怪物,他扁鼻子,大嘴,杂乱的眉毛下一双肿泡的眼”。
19、德尔图良的话,是西方哲学—科学与基督宗教结合的基础,
20、因此,“IknowthatIknownothing”这一简化版的苏格拉底名言,本身就违背了苏格拉底的理论。因为know到的,一定是有,是存在的事物,而非不存在的事物。说knownothing是没意义的,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原句(第五篇)
1、④.教育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2、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重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3、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4、苏格拉底处在古希腊历史中知识范式的变革时期。这时,不但神话叙事(宇宙由神创造、由神统治,世上的一切因神或由神的介入而产生)无法令人相信,就是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叙事(宇宙产生于某一物质,这一物质的运动、变化、分合产生了万事万物)也无法令人相信。
5、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6、泡利还教会了学生一视同仁,不因人而异。
7、但是每一次苏格拉底都是失望而归,他发现,越是那些被人们认为拥有智慧的人,其实越是无知,反倒是经常被人看不起的工匠们,确实知道和自己的手艺相关的一些事情,但是如果他们想超出自己的手艺谈论其他事情,又会陷入无知之中。
8、苏格拉底的话是西方哲学进入严格逻辑推理的开始,
9、这个价值观在法官们看来就是一句话,他,不怕死。
10、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成了哲学史家们争论的战场。
11、于是这些年轻人把寻找快乐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和苏格拉底一起造起独木舟来了。他们同心协力锯倒了一棵大树,把树剖析成两半,挖空了树心,很快就造成了一条独木舟。
12、这些特征恰恰就是雅典民主制度下,人们喜欢的那种演讲风格,华丽、新奇、有感染力。至于是不是真实的,反而不那么重要。
13、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说:“Themostincomprehensiblethingabouttheworldisthatitiscomprehensible”(宇宙中不可理解之事,乃宇宙是可以理解的)。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内蕴着一种西方型的基本态度。当非欧几何摧毁了古希腊以来欧氏几何的真理性、量子力学推翻了近代以来牛顿力学的真理性之后,西方文化关于世界的理解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14、深入你的内心,认识你自己!
15、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16、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这里的“德性”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具体到人就是“人的本性”。“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
17、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道,为古希腊文明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18、苏格拉底、德尔图良、维特根斯坦、爱因斯坦的四句哲学名言,正好从四个方面透出了西方哲学的特质。
19、由此可见“自知无知”并非简单的“假谦虚”,而是明白真的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不是那么容易解决。
20、游叙弗伦试图解决「虔诚是什么?」的第一次尝试是给出一些例子,比如:这个是虔诚,那个也是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