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知行合一(文案10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23 00:51:35

二十句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选

1、要善恶分明,更要爱恨分明。

2、王阳明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不得其解,反而思虑成疾。这一方面是他没弄明白朱子说的格物是什么意思,另一方面也是朱子的格物之说原未完备。以至于阳明弄不清楚为什么要去格物,外界之物与我究竟何关?要格究竟从何处下手?天下之物无穷无尽,轻重缓急又在哪里,哪个该先格?外物如此繁多,如果一一都要去格,岂非疲于奔命,枉费性命?

3、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4、譬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一见到美色就马上喜欢了,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呢还是不喜欢呢”;一闻到恶臭就马上厌恶了,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它呢还是喜欢它呢”。

5、《知行合一王阳明》是阳明研究院执行院长、著名历史作家度阴山创作的一套解读“知行合一”和王阳明生平的通俗著作。

6、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7、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

8、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具有门槛高、难理解的特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解读“知行合一”,成了学习“知行合一”的首要难点。

9、悔悟是人生好的药。

10、感悟: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1、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这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解决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12、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13、有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用以说明王阳明“主观唯心”的例证。王阳明在浙江绍兴期间,与学生游南镇,有学生指着破岩而出的满树鲜花问道:“(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果只是以此为例,又不明其“机锋”所指,自然可以视为不顾客观事实的“唯心”。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的确,从2009年开始,“知行合一”理念就开始不断在各大主流报纸和媒体上被提及,《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等重磅媒体不断发文解读。

16、既然提出了致良知这个由头,阳明对“格物”也做了自己的解释。良知已经在那里作为心理基础而存在,则人不是通过格物来获得知识,而是已经有了良知,再来格物。这个“物”也不是外在的客观独立之物,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衍生。格物的过程实质是矫正自身意识行为,使其符合良知的过程,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知行合本身又实现了良知之深化和增长。

17、这段回顾,使人们认为经过“三变”之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已经悟出了“圣人之道”。但是,令王阳明惊喜的并不是悟出了“圣人之道”的结果,而是悟出了通向“圣人之道”的“大路”、找到了打开通向“圣人之道”大门的钥匙。所以黄宗羲认为,“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的“求圣”来说,是“始得其门”。

18、为了给格物找一个内在的动机,内在的根源,故此阳明提出致良知之说。良知说并不复杂,不过就是心中知得多少,便去行多少,但真能践行已有之良知,哪怕原本之知再有限,再微小,只要一以贯之,亦可成善人,成圣人。阳明之意,盖以为天下尽有许多事物,若不管三七一概去格,则疲于奔命,莫知所归,故索性撇去外物,只说良知,致良知。把人原有之知,落到实处,能知行合即非易事。能实现知行合一之境界,即是圣人。既然如此,放着眼前现有之知,不去用力落实,何必再奔走驰骛于形形色色外物之知呢?

19、克己修身,来不得半点妥协。

20、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四十句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选

1、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2、在南赣平息流民之乱的过程中,王阳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良知”二字呼之欲出。平定宁王叛乱之后,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流言蜚语,应对当权者的各种刁难和猜疑,是王阳明一生所遭遇的大难题。直到此时,“良知”二字才终于被揭示出来,所以他特别强调:“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二字乃是自己一生学术的精义和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它既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更是在“百死千难”的磨砺中才得以悟出。

3、晚明士大夫之戾气充斥,未尝不与心学盛行潜移默化有关也。这在刘宗周、黄宗羲师生上表现尤其明显,此师徒以心学弟子自居,然心胸偏狭,喜空谈而诋毁做实事者,无以复加。固是阳明心学先天缺陷所致之结果也。

4、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5、别人反复问究竟如何致良知,阳明反复说“致良知”就已经道尽,还要问什么?如此反复,问的人郁闷,阳明答得也词穷,后只能用一禅宗故事糊弄过去。此非阳明之藏私或矫情也,盖其学说本就是“致良知”三字道尽,除开致良知之外,再无其他可说。

6、“知行殊一论”与“知行合一论”的区别,就如同儒家“爱有差等”与墨子“兼爱”的区别,如孟子分工合作之论与许行自耕而食之论的区别。“知行合一”与“兼爱”与“自耕”皆是名目好听,说来动人,但或为躐等,或为隘陋,终究偏离正道。

7、知可描述为人所能意识到的信息集合,这些信息集合中的一部分是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现实世界并指导人类的行为。人类关于知的活动则可以概括为:知的生产、知的传递、知的接收。在一定的语境下,关于知的活动也被称作“知”。比如王阳明所谓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里的“知”实际指的就是知的接收或知的生产。

8、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9、王阳明:少了“事上磨”,哪能“立得住”

10、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11、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13、对应于知的四个层次,我们也可以把行分为四个层次:无行、奴行、由行、德行。

14、一方面王给人努力灌输的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但另一方面他表述论证的前提却又往往就是有个和行不一样的知,有个和知不一样的行。

15、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16、出自亨欲之格物,比如一个人想了解外国的信息,看看外国人对某个新闻如何评论的,就需要学习外语,这个学习外语的过程亦可谓格物致知也。一个人想如何说服别人,则学习演讲辩论之技巧,此可谓出于亨欲之格物致知也。

1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8、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19、朱子学者关心“格物”,这一学术倾向发展到王阳明生活的明代中期,却形成了知而不行,甚至局限于“口耳”之学的困境,以致伪道学盛行,令王阳明等有识之士颇为担忧。他甚至发现,当时学者受个人欲望驱使,有着“流入空虚”的风气,好为“脱落新奇”议论,不能脚踏实地。王阳明认为,即使走上了歧路,“有疑便问,问了又走”,通过实践修正,也能达到理想中的境界。如果踟蹰不前,“只管闲讲”,就什么目的也达不到。于是,王阳明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省察克治”之功来追求天理。

20、但说知行分殊并不排除某种意义上知和行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者体现在某种不断逼近的趋势。或者体现在整体全局的角度上。

六十句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选

1、这张图基本上把孟子的四端说,朱子格物和阳明格物说融合为而且加上我的补充修正,可谓比较完整体现由性格物的基本流程。其中实线框里是我修正补充之后的朱子格物致知说,而在虚线框里则代表阳明致良知格物说的基本概念。

2、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3、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俗话说:“熟能生巧。”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4、从这点而言,“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在修心上,它能迅速提高为善去恶的效率;在社会中,它更能提高你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5、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从恶之魁。

6、“知行合一”成全民热潮

7、这段阳明师生之间的问答就如同有毒瘾的张三问李四如何戒毒,李四说“你要知道吸毒不好”,张三说:“我知道吸毒不好,但现在问的是怎么戒毒?”李四说“你既然知道吸毒不好了,还问什么,吸毒不好明明白白,你不肯用功戒毒还有什么可说的?”

8、所谓“心中贼”,指的是朝中官员普遍存在的道德堕落与作风腐败,这个命题针对的正是当时朝中官员说一套做一套、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发出希望当政者扫荡“心腹之寇”以收“治国平天下”之实功的呼吁。

9、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10、这里致知之知,仍旧需要更仔细的分析。

11、概括地说,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第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性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12、真正厉害的人,早就读懂了一个“静”字

13、不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能引起许多困惑的,而这种困惑很大程度是因为王的理论本身并未做到自洽。

14、王阳明的这一主张,能有效地避免盲目行动的弊端。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显然忽视了知的本身意义,只是从实践的结果上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荀子的这一看法无法开启从行到知的新提升,实际上只注意到了实践的社会性价值,并没有意识到人作为认知主体的意义。对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很显然,王阳明的贡献既表现出对中国思想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展现了重视人之主体性的特殊价值。更有意义的是,他提出了同时带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知行合一”思想,打破了必然要先知然后能行的僵化认识,将知落实于行的实处,实现了知和行的互相促进。

15、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的“知”,既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良知”,是非之心加担当精神,是为“良知”。以“良知”为灵魂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在王阳明身上,立德、立功、立言融为一体,不可或缺。

16、知的生产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的原料生产,一类是知的加工生产。

17、“先生(指湛若水)大意,谓阳明训格为正,训物为念头,格物是正念头也,苟不加学问思辨行之功,则念头之正否未可据。夫阳明之正念头,致其知也,非学问思辨行何以为致?此不足为阳明格物之说病。”(1)

18、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19、总括这两层意思,其实就王阳明只承认和具体的行紧密关联的知,而不承认离开具体的行而具备相当独立性的知。由此造成的问题就是立说过高过苛,强调实践却反而落入蹈空践虚的境地;立说过狭过浅,过度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传递累积乃至理论独立发展的意义。当然关键还是其难以自圆其说。

20、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

八十句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选

1、“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2、“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3、徐爱因未能明白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导,与宗贤、惟贤反复辩论,仍未能明白,于是向先生请教。

4、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扩展资料知行合一提出背景:

5、黄宗羲说的第一个“三变”,如王阳明之所述,这是一个“悟得其门”的过程。王阳明从朦朦胧胧地向往着“学为圣贤”,到“得其门”“入其道”,其间经历了整整二十年。

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7、在知给出我们决断后,你在行动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大多数人遇到障碍后,会身心俱疲,要么咬牙继续,要么放弃。在放弃前,你要问自己的良知: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叫初心,其实就是良知中的道德感。如果这件事是正确的,我应该做的,那你再问,为什么我做起来很吃力?

8、良知是近乎的知,知本源本性本质的知!没有实践和验证是不能致良知的。

9、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10、阳明先生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1、伟大的思想只有灌输到大众之中,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才是它真正价值所在。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从孔子到孟子,从二程到朱熹、从陆九渊到王阳明,首先都是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学术,他们的言论和主张,都是为着解决问题,为医治弊病而开具的药方。

12、阳明之致良知说,有其好处,也有其弊端。

13、当良知判定一件事是你应该做的时候,按王阳明的说法,你一定有能力做到,因为我们与生俱来有顽强的意志力。应该做,就是担当精神,就是中国五千年来诸如大禹、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人。

14、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15、孔子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

16、心正就是少发怒。

17、故此“格物”的格乃是“正”,所谓的物并非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之物,而恰恰是人意识的衍生。依他自己说法:

18、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19、“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20、修好一片心,过好一辈子

一百句王阳明知行合一精选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2、阳明先生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3、阳明心学,始终是一以贯之的,王阳明不可能犯这样浅薄的错误,在创建心学的第二年,就提出另外的概念。

4、正德四年,王阳明因直言触怒权宦刘瑾,被廷杖下狱,之后贬谪贵州龙场驿。在困境中,他意识到以往从见闻经历中寻求万事万物的道理,存在方向性偏差,不如承认“吾性自足”,从自身价值中寻求道理更为直接。于是,他针对以往知行观的疏漏,从关注个人的主体性入手,重视人的个体经验,承认差别,关心实践,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第二年,王阳明接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到贵阳书院讲学,开始了他对“知行合一”的系统阐释。

5、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6、所谓先易后难,绝不是沉湎于易,而回避难,忘记难,而是给攻克难奠定更为坚实之基础,是要逐步想办法化难为易。若一味躺在“易”上,不思进取,则非“知行殊一”之旨矣。

7、第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8、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9、《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儒学冈田武彦花费二十五年心血的作品。作者以平实的笔调,运用丰富的史料,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书中,作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史料互证,擅长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补充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因而是全面了解王阳明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核心精髓的首选读本。

10、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于外的境界。

11、这种方法,恰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所有的言论和文字,都是针对具体的事情展开。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截了当、简洁易懂,问题是容易被断章取义、被各取所需。虽然王阳明有时因“物”说“心”、因“行”说“知”,有时又因“心”说“物”、因“知”说“行”,但在他那里,心和物、知和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学习研究他们的思想,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而需要对他们的思想脉络、表述特征特别是“语境”有真正的认识。

12、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13、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14、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5、好处在于其不曰进化,不曰改造人。而曰:致良知(即发人本身固有之知),其不曰改造,而曰知行合一。此‘知’非外界灌输而得,而是自己体认得来,以我心之是非为是非。要求的不是外界强求一律,个性泯灭,而不过是每个人的自我完善,自我的思想行为一致,表里一致,而非虚伪或自我否定。

16、所以,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没那么简单。

17、出版三年以来,始终位列各历史榜单前列

18、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9、阳明先生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

20、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