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文案72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9 06:48:08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1、胡砚池老师说,陶渊明性情洒脱,真实自然,不刻意雕琢,不曲意逢迎,形成超旷的人生态度,达到洒落的生命境界,这才是其诗的高妙所在,这种生命境界,比他的诗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2、“分散随风转,此已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

3、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4、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初的自我了。

5、     陶渊明当然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隐士形象,他自豪于祖上的功绩,身受正统的儒家教育,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理想抱负,但他在选择归去之后,将前半生的政治理想轻轻放下,将修齐治平的用世情怀深深收藏,虽然他还关心朝政,但却很少再提起年少的猛志,种豆赏菊,斗酒聚邻。正如苏轼所赞:“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6、生命是一场狂欢,每一个燃点都会带来一场绚烂。从睁眼到闭眼,中间缓缓流过的是生活。

7、     相较于孟浩然,他没有不甘其心,被迫无奈的不得已,更没有“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酸苦;相较于王维刻意而为之的时隐时仕,他的隐居则多了份自由洒脱;他没有李白“功成,名就,其后身退”的浪漫主义隐居理想,也没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精神洁癖,当然更不屑如卢藏用之类以终南为捷径……

8、初为祭酒,不堪吏务,索性官袍一丢,回家种田。后任彭泽县令,不想委屈自己,为五斗米折腰,又袖子一甩,诗酒田园去了。

9、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陶渊明心里感受到了为人父的快乐,然而贫穷的生活使孩子们经常挨饿,他的内心隐隐作痛。

10、于是,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头。

11、胡砚池老师介绍了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田园诗派,一改魏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陶渊明的诗歌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原始自然艺术的顶峰”。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平淡自然”,具体来说有三个特色: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三是精当而不露痕迹的语言锤炼。并以《闲情赋》《咏荆轲》《饮酒》《读山海经》《归园田居》《和郭主薄》《拟挽歌辞》等诗为例,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了一个情感真率、性情洒脱、自然生动的陶渊明。

12、  人生无再少,一日难再晨,珍惜每个难得的时光吧,你在这些时光里耕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13、陶渊明不甘心,他二十九岁才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虽然官小,但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吃苦,也可以从基层一点一点做起。

14、没什么本事,又庸俗乏味,但还能做到一市之长的王凝之,他的眼里只有出身。陶渊明就算是再兢兢业业,又能如何?

15、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16、当生活把你扔进泥潭,不要自怨自艾安于现状,而要积极地在困境中想办法、寻出路。在现处的坏环境里悠然自得,是比堕落更可怕的生活态度。

17、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18、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之后又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才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19、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20、陶渊明去世的年龄,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无论是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有什么关系吗?

21、陶渊明一辈子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

22、也许孩子们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会埋怨他。可是难道不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吗?

23、古人云:货悖(beì)而入者,亦悖而出。用有悖于常理的方式,大逆不道靠篡位而得到天下者,也必然会以一种惨烈的结局失去天下。

24、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人,你们不是都有高贵的门第吗?我没有,我只知道我家后院有五棵柳树,这就是我的号。以后我就叫:柳、先、生!

25、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陶渊明静静地坐在茅屋外面的柳树下弹琴,黄昏的风轻轻地吹动他的头发。身后是夕阳、田野、菊花,把他瘦弱的身躯映成了一幅单薄的剪影。

26、纠结,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做,而是舍不得放弃。

27、作为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儒生,陶渊明不会没有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8、也许是陶渊明,也许是木心,但更应是我们自己。足够沉着,足够明智,足够冷静,足够的自我,足够的尊重内心。也许这才是生活,这才算是人生!

29、胡砚池,笔名白雨、白雨幽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半亩塘诗社会员,雄州诗社副社长。曾被《诗刊》推荐参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修班。2017年出版个人诗文集《自语集》。

30、生活像一条大河,起起落落。人一旦习惯了被人潮、被生活推着走,习惯了安于现状,反而可能会失去更多。

31、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

32、还留在这乌七八糟的官场做什么?你一介书生而已,不可能阻止东晋的气数将尽,也做不到力挽狂澜。

3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不求名利当个穷鬼,还好意思说?

34、他和桓玄也算是世交,两人小时候曾经是很好的玩伴,在感情上也比较亲近。

35、到了!到了!终于到家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次是你真的决定离开,你终于回来了!

36、阳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37、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38、安之若素,不是对世事的漠然,而是一种安然淡定的心境;冷暖自知,不是对外界的屏蔽,而是对自己内心的遵从。

39、     古往今来,世人都想求巧,唯有他坚持“抱拙”。回看生活,大家都推崇那些长袖善舞,左右逢源的人,即便偶见人“拙”,也是“大巧若拙”。“拙”很多时候,就像“氓之蚩蚩”怀中所抱的布。

40、他八岁就没有了父亲,妻子是母亲做主给他娶的,那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憨厚朴实,陶渊明和她在一起,虽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但是现在她死了,他心里仍然觉得空荡荡的。

41、我也曾读过一些文,看过一些诗,但总有那么一个人的诗,让我百读不厌,感慨万千。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耕作农夫,他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乞身仕官,他是爱菊,爱酒,爱自然的靖节先生,他就是陶渊明。

42、韩愈《送王秀才序》: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味邪?及读阮籍、陶潜诗,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犹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

4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44、    陶渊明自幼习得许多儒家经典,受过很多儒家教育,有“猛志远四海”的志向;又接受了许多道家思想。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兼备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在那个时代,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严重,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为五斗米折腰”,正式归隐田园,直至终老。从此之后,陶渊明不再纠结于“出仕”还是“归隐”的困惑,思想上不再矛盾。留下许多千古传诵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45、     其实,巧人有巧人的圆满,拙人也有拙人的自恰。生活里从来都不缺玲珑精明的巧人。既然如此,又何必羡慕别人的灵巧?

46、所以当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信时,陶渊明没有犹豫,便赴任去了。

47、陶渊明的性格是矛盾的。仕与隐的彷徨,双重人格的碰撞,使他身处事理冲突的怪圈,他的卓越在于,通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他的矛盾性格终趋于“和谐”。而终他的矛盾人生也无需再纠结!

48、他悄悄写了一篇长长的《闲情赋》,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十愿”,千年以来在每一个少年的心头唱响:

49、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0、生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而是尽力满足自己。它不应该是随大流一样的时间堆积,而是始终如一的为理想倾心。

51、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饮酒》其四)

52、    答案不得而知。毕竟时代不同,读出的陶渊明也不同。如六朝人看重他的隐士风度,唐朝人喜爱他的酒徒气质,宋朝人则推崇他的诗文才华……

53、陶渊明的内心乱得像团麻,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被白白蹉跎掉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54、五柳先生是个爱“折腾”的人,从二十岁开始游宦生涯到四十岁彻底归隐,在此间的二十年里他频繁游荡于仕耕之间。

55、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5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难再晨:是说没有第二个早晨。这两句是说,壮年不会第二次到来,一天之内没有第二个早晨。

57、陶渊明虽有一颗出世之心,却不是厌世之人。他爱屋前的黄花、迟归的倦鸟、明亮的星辰,满足于生活却又不安于现状。

58、陶渊明追求仕途之路是受其家族的影响。陶氏一族自陶渊明曾祖父就是东晋威望显赫的开国元老,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建立军功无数,官职越做越大,后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外祖父和父亲皆担任过太守职位,陶氏一族风光无限。陶渊明自小就受到家世风范的熏陶,又勤奋学习诗书礼仪,小小年纪心中就萌芽了安邦济世的念头。

59、  生活可以忙碌、疲惫,心态要悠闲、诗意。喝喝茶,饮杯酒,朋友一起聊聊天,都是放松的办法。

60、     前两年,我也曾迷恋隐士文学,从隐居终南山的网红作家二冬、青山,到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他们笔下的隐居生活,我都追随过,但读过之后发现,和陶渊明相比,他们都少了一份对本心的坚守。

6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62、曾经你迷失了灵魂,现在是你离开的时候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快回来吧,你的禾苗在等着你,你的妻子和孩子们在等着你,你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6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64、  乐观向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5、那时靠篡(cuàn)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也进入了十六国混战时期。

66、陶渊明的性格静,直,本就不太适合官场,选择归田园,亦是顺应内心。这就好比,现在你是个刚到社会闯荡的青年,满脑热血,想着要建功立业,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可是真遇到现实,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闯荡拼命,所以退回去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遵从自己的内心,有什么不好?

67、陶渊明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所以他辞官回家,过上心中向往的隐居生活。越是相像的人,越是互相喜欢吧。

68、君子忧道不忧贫,物质虽贫乏,却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可是一个人的精神富有,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呀!

69、陶渊明仕途生涯历经十三年。在这十三年里,他先后担任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陶渊明的仕途之路走得的坎坷,一路上遭遇了不少的磨难和诱惑,但他仍能在纷扰诱惑的仕途上坚持自我。

70、他坐在那五棵柳树下弹琴,那把跟随了他六十年的七弦琴,弦断了。陶渊明的手在无弦琴上拂过,悠扬的琴声在他的心里又一次响起。

71、然而陶渊明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陶渊明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失群的鸟一样,怎么和这个时代如此格格不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