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写过哪些散文
1、如果不是去年冬天大半夜起床,去参加公益活动,我永远也不知道:在深夜,人们卧在床上鼾声四起时,有一群人却是在深夜开始了工作……
2、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懂得这一点的人,人生就不会有迷茫了吧,我想。
3、子涵同学文章结构文章,能够围绕馄饨爷爷展开系列故事,抓住了这次写作的重点和中心,并且能够通过对于人物的神态外貌,以及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细节,使全文内容丰富,情感也显得真挚动人。(史铁生写过哪些散文)。
4、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史铁生写过哪些散文)。
5、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6、而他决然地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不容置喙,让你闻声击节。
7、雅濛同学的文章整体把握很好,能够巧妙地从爷爷接孩子这个画面进行延伸,通过一个小小的片段,让人感受到爷爷对于孙女的疼爱,情感真挚动人,环境描写也为文章增加了不少文采。
8、 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已经契合了我的心意。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初的眺望。
9、是哦,那些生活在或曾经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感到幸福的。
10、《秋天的怀念》为史铁生1981年创作的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全文都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歌颂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11、1971年,史铁生病情加重,行走出现困难,只得回京治病,也就此结束了插队生涯。1972年,史铁生21岁,开始以轮椅代步,又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内心苦闷,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12、史铁生用他的《我与地坛》告诉我们,汉字的美不单是停留在表里,而是贵在内质,在于它们组合后能给你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享受,它们呈现给你的世界洋溢着平和、祥宁,还有暗含才智的美。
13、史铁生生于1951年,1969年从北京赴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等。他的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流传广远。
14、对于《我与地坛》,对于史铁生的为人与为文,很多作家、学者、评论家都评价甚高。王安忆说:“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许纪霖则认为,“它的意义建构规则和理想落实方式,对于信仰危机以后虚无主义蔓延的世纪末中国,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邓晓芒、许纪霖、何怀宏、赵毅衡、周国平等从事哲学史、思想史或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注意到史铁生和他的作品,先后写过文章。由此也可以看出,史铁生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文学界。
15、1《合欢树》2《我二十一岁那年》3《我与地坛》
16、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17、“你说得多有趣!想象往往是比现实美丽,而许多摆在眼前的现实,虽然也不丑,却都被人忽略了。”
18、有时候恰恰是陌生人一个温暖的举动,却能够给我们莫大的感动。你能够抓住生活的一瞬间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值得点赞!文内如果还能再加一些环境描写,会更好。
19、也许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
20、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1、泰戈尔有一首诗《仿佛》,也是写母爱,也是选取“小”来写母爱。
22、还有一个是写孩子看合欢树的细节。这个更不好理解。要是在课堂上我就选择不讲,因为讲了也不一定理解,不宜用大一统的方式确定一个说法,并不是课文中所有学生不懂的东西都需要讲,有些留给时间可能会更好。有了一定生活阅历,或者有散文创作经历的同学可能好理解一些。不过,我可以和你说几句,帮助你理解,但也不是一个确定的说法,你还可以再思考。这段文字是写每一个生命都是在母爱的润泽下长大的,作者对这个孩子的描述将本来只是局限在他和自己母亲两人之间情感的主题拓展开了;为什么作者后又写一句“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作者实则在说自己的特殊际遇,自己的经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和别人是不同的,是别人无法理解的。
23、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男,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原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散文家。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24、文章自然连贯,情节完整,语句通顺,字句中充满着真情实感。首先文中的环境描写十分贴切,同时渲染了氛围,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寒冷,为后文做铺垫。当“我”把姜茶送到爷爷手中时,对他的外貌、神态、动作,都有十分细致的描写,从这些细节中能看出他代表的这一类环卫工人们工作条件的艰苦,同时也衬托出他们良好的工作态度,不怕苦、不怕累,致力于城市环境的美丽,这让人们感到十分温暖。
25、似低诉,如自问,娓娓道来。作者感情的淡淡流泻,带给读者的却是漫溢的泪水。
26、想起了它,我就觉得温暖和快乐,像是春天就在眼前,太阳也变得更光更热了。
27、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高一语文教材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中。
28、上帝、佛、残疾、黑夜……的光明和的黑暗,交织成了史铁生的文字世界,他和他的文字让人认识到,人的坚强是可以用来抵御悲伤的武器。
29、我提上袋子,脚似乎粘在了地上,一步一步地向着远处的人群走去,寒风刮过脸颊,冷到眉梢,喧闹声在耳边徘徊,使我逐渐清醒了。
30、如今,《我与地坛》已不仅仅是史铁生的作品之而是被视为史铁生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标记,甚至是为核心的意象。
31、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32、 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33、“活着,真好!”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什么磨难,始终是明朗、丰沛、乐观、向上的,竭尽全力倾尽所有活出自己。哪怕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能够热爱它,这也许就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34、著名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奶奶的星星》《来到人间》《合欢树》《病隙碎笔》《毒药》《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午餐半小时》《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
35、这是一本思想随笔集。中国当代的作家中,恐怕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史铁生这样爱好玄思并且擅长此道的了。所谓擅长,是指他能够从现实的琐事里撷取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片段,而又能表达得优美、机智、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个文学家所表达的人生智慧,而不是枯燥的哲学专著。当然,更不是肤浅的廉价文学。
36、“我母亲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7、以后,它们长得很快。首先,像蛹的蜕皮,把那顶小帽子给扬弃了,光着头承受阳光雨露的恩泽,叶子长了又蜕了,茎儿变粗变韧了,叶子似雏儿的羽毛,一天比一天丰美。慢慢地,它们往上爬了,卷须向四方伸了出去,找寻援助与扶持。这时,你稍稍给它一援手,把它牵到预先系好的线上去,它就会带着感激的心,用自己的力量来攀缠了。没有一个月工夫,我的窗子,已是一片绿阴,灿烂着红红白白的花朵。
38、在《我与地坛》之后,史铁生还写了一些与地坛密切相关的作品,如《想念地坛》和《地坛往事》。它们对于理解《我与地坛》,理解史铁生的人生和写作,理解史铁生思想的转变,都不可忽视。
39、史铁生的母亲不是普通的母亲。她年轻时也很好强,当儿子讲自己的作文得了第一名,她就说自己当年作得还要好。她年轻美丽,热爱生活,她和儿子说作文的事时,“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她“从来喜欢”花花草草。儿子两条腿残废了,她已不再年轻,她的全副心思都放在给儿子治病上。当一切调节都失败后,她又支持儿子写作,她这时只记起儿子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了,不在在意自己了。她开始像给儿子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为儿子借书,推儿子看电影,直到离开人世。可以想象她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担忧和揪心离开的,史铁在另一篇散文里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这样的母亲注定不会多活。”
40、那些日子,他常摇了轮椅到他家附近的一座古旧的寺庙,在庙墙下闲坐,年代久远的庙堂,可以抹去时间的边框,令他沉浸在无边无际的思想中。
41、他说:“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2、 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
43、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史铁生与地坛相遇了。地坛安静的环境让他逐渐安定了下来,精神的危机也逐渐得到缓解。
44、本以为生活就是这样普通而快乐的,可是后来,爷爷病了,长期住在医院,我总是祈祷爷爷一定要快快好起来,让我们的音乐会再开起来。但终究抵不过病痛的折磨。
45、《病隙碎笔》是他患尿毒症之后在接受透析的间隙写的一本生命笔记,但是读这本书时,我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
46、适时评价。史铁生的语言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读来很普通平实,其实是精心设计的。比如文章中的第三段,当一切调节都绝望后,母亲发现史铁生在写小说,就提醒他:“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就在这个地方,作者插写一句:“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当文章中的“我”和母亲都努力地“装糊涂”时,作者偏站出来“表达清醒”,这种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往往一下就戳中了读者的动情点。写母亲为“我”做的事,在“借书”前加“到处”,在推我看电影前加上“顶着雨冒了雪”,写完这些后,很及时地加了一句“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适时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表现作者写作时的“清醒”,使读者不要忘了,又使文章意脉不断,一下让这种感动变得立体。尤其是后边还写道“抱了希望”,既照应上文为“我”治病抱了希望,又为下文写自己取得一些成绩时母亲却看不到的遗憾和悲痛。当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跟“我”说让“我”好好写,作者也跳出来评价“我听出来,她对于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让我们读者去想象母亲在表面上鼓励儿子时,内心的绝望和痛苦。再如文章第11段,写我离开小院以后,“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在叙述中不时站到冷静位置,对人物或场景或感受适时评价,交待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47、爱情的命运,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绿色的梦,神童,树林里的上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白色的纸帆,夏天的玫瑰,第一人称,两个故事
48、又一天晚上,我正在寝室给同学玩我自创的游戏画册。吕老师不知何时来到我们身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一势抓起我的游戏画册,正色问道:“这是谁的?”同学们都不敢做声,我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喏喏答:“我的。”吕老师撂下一句:“你给我当心点,不许再有下次,赶紧上床睡觉。”便把游戏画册揣进口袋,离开了。我满心委屈:为什么这个老师总是针对我呢?每次我和别人讲话,总是只批评我,不批评别人;别人也有画册,不抓他们,只抓我。
49、仔细朗读文章,用心感受作者对茑萝花独特的喜爱,对创造生命的赞美。体会语言特色,赏析其妙处,试着也用这种方法写文章。
50、“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丰子恺《我的母亲》 “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 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 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 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于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 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 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 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 上床,轻轻把
51、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52、《我与地坛》一共15000字左右,当时《上海文学》发的散文字数都不长,一般是六七千字。了解这一情况的史铁生在信中显得忐忑不安,问是不是太长了,对不对《上海文学》的路子。
53、《午餐半小时》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发表于1979年。
54、《我的丁一之旅》的文字依然充满史铁生的标记,古典、诗意、灵动,在看似散漫实则缜密的结构里,精心构筑了一个睿智空慧的哲思世界。
55、我看茑萝爬满了一窗,把那窗子装饰得极美丽。它正开着花,它的花仅有两种颜色,纯白和深红。纯白是我喜爱的颜色,它使我想起白鸽的羽翼;深红也为我所喜悦,它像榴火,像壮士的血。一象征圣洁,一表示热烈。它的花朵也长得特别,和别的花儿不同,嘟着嘴吹喇叭,豌豆张着翅膀学蝴蝶,它却心眼儿高,神往于天上的星星,一朵朵开着像银河里闪烁的星辰。
56、你说你读过很多遍,每一次都被深深打动。这种感染人的力量从哪儿来呢?史铁生是写文章的高手,本文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7、“噢,写文章的人不懂得花草!你读过爱罗先珂的童话吗?这盲诗人是比你广博多了!……唔!它吗?它叫茑萝”
58、史铁生的母亲说了这话,而在我们呢,听过这话的人该有多少呢?
59、 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也不考虑词句,也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60、杨柳坦言,这套书得来不易,光是寻找史铁生的剧本就很艰难。“很多人并不知道史铁生早是从写剧本开始创作的,他的作品不少地方、章节都和剧本有联系。”
61、“茑萝!很熟的名字。我记得了,想象必是一种纤弱的小花,但只是想象而已,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看到了,却又不晓得就是它!”
62、我认为史铁生是中国有灵魂的作家,我曾经这样写道:“铁生双腿残疾,后来还双肾衰竭,他有一个太糟糕的身体。然而,无论见其人,还是读其文,我相信人们都会有一个感觉:铁生的生命真是太健康了。健康的生命,第一元气充沛,富有活力,单纯,开朗,第二善于同感,富有同情心,平等,善良。”
63、有一首小诗《一碗油盐饭》也很有特色,你读读体会一下:
64、夏天里的一天,我来老爷爷那吃馄饨。我很喜欢吃虾米,吃馄饨时,求着爷爷多给我点儿。爷爷只是笑着说:“虾米嘛,多给你点就是了!以后可要常来呀!”“那是一定的!”我答应了老爷爷。
65、去世前一天,其散文集《我与地坛》单行本由人文社出版,该书的精装纪念版也同时发行。这本史铁生讲述自己故事的书,深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六年来,《我与地坛》总印数超过120万册,同时保持畅销和常销。
66、米比史铁生小10岁。她是西北大学的学生,学数学,却热爱文学,是西北大学中文系学生刊物《希望》的骨干之一。而史铁生的作品变成铅字,就是在这本刊物上。
67、先生突然走来,看见的我的字,不禁微皱起来眉:“少年,行书虽不像楷书,却也不能胡写一通。你看那字帖上字,那像你这般轻飘的字!字要加粗!”
68、这段恋情的女主角,史铁生的好几位朋友在回忆文章中都称之为H。《我与地坛》中那位长跑者的原型人物李燕琨在关于史铁生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与他认识三十多年,无话不谈。性、金钱、朋友与缘分、婚姻与爱情、贫困与富有、体育与政治、环保与动物、哲学与文学、人性与教育。但唯独不谈或很少说到他与H。”
69、《我与地坛》曾入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也被改编为电视散文。这些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无疑扩大了《我与地坛》的阅读范围,也为史铁生赢得了不少年轻读者。
70、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71、孔子说,不知生,安知死?史铁生觉得,不知死,安知生?因为知道死太容易吧。
72、我一愣,自己似乎从没想过这些。只是自以为是的活得潇洒自在,但其实是无能的懒惰!我改为临习行书,并不是我的成功,而是一种逃避!我不想做愚者!自以为看透一切,却如梦境中迷蒙地度过这碌碌的一生。但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活成了那样。我突然明白,人生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走。从此之后,我更加认真刻苦地练习书法,不论是楷书,还是后来的行书。
73、其中,《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集,收进了他的经典的散文,这个新版还收录了他的诗歌。
74、1《务虚笔记》2《我与地坛》3《病隙碎笔》
75、电影是史铁生写作之路的开端,比写小说早了好几年。他对电影别有钟爱,2007年还把《我与地坛》等作品融合成具有心灵自传性质的剧本《地坛与往事》,并在《想电影》一文中想象扛一架摄像机去拍自己的电影。
76、情感还可以更加凸显,在你的文字之中能够感受到你对先生含蓄的敬佩和敬仰,可以直白表达出来,让自己的情感能够和文字一样动人。
77、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78、右腿轻微残疾的米,就像上帝为史铁生开的另一扇窗,让他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看到世间的温暖。
79、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蕴含着思想的精华,将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一起。他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来到地坛,并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出了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80、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从茑萝萌芽生长开花感悟到生命创造的喜悦。比喻拟人的运用,使句子生动形象,茑萝的形象顿时活泼可爱起来。
81、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82、“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83、米说:“自己是史铁生妻子所以才要做更好的米。”
84、史铁生就是忍着痛奔跑着,顽强地弹好了被上帝“拉紧”的人生。
85、文章结构有始有终,情节较为丰富曲折,但是可以再丰富一下对爷爷的描写哦!比如爷爷的外貌,爷爷在学习二胡的时候、音乐会的时候还有哪些细节。
86、不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相信我,他们真的老了!
87、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