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文案54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6 17:21:02

饮湖上初晴后雨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饮湖上初晴后雨)。

2、师:好,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有碧水东流的长江,有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有一望无际的八百里洞庭,有草原,有大漠,更有举世闻名的杭州西湖。古往今来,赞美西湖的诗篇不计其数,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大诗人杨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千古名句一起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4、苏轼丨《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5、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往深一个层次看。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东施效颦”也是个著名的成语,它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有的时候会犯心口痛。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即使如此,但西施在病中的那个模样,还是那么楚楚动人。据说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姑娘,东施就长得不那么待见了。她羡慕西施的漂亮,觉得西施即使在病中捂着胸口、皱着眉头的样子也是那么优美,于是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每日的在外头表演,行为艺术。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俱觉其丑,丑不堪视。东施模仿的西施是在病中,按着胸口、蹙着眉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说西施无论在何时都是那么美,即使是在病中,也别有一种病态之美,这个病态之美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病态美,是她在病中,她的病态也极具美学的意义。

6、是的,晴时的西湖,水光潋滟,饱满湿润,的确给人一种“浓抹”的感觉;而雨时的西湖则山色空蒙,飘逸有神,不正恰似淡妆的西子吗?将山水比喻成人,苏轼也许不是头一个。但将西湖比作西子,苏轼是确实开了个好头,也让“西子湖”的美名天下传扬。

7、早晨迎客,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下了一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8、二是因为,苏轼与西湖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理还深的关联。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第二次是1089年到1091年,分别任杭州通判和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那是显著的,得到当时老百姓的赞扬的,也是为后世所称颂的。那时候的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怎么样?他就招募民工,前后共用了二十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淤泥堆筑起了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还在堤上建造了六座石拱桥。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西湖十景的苏堤,西湖十景有苏堤春晓,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

9、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迷人的风景。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的是西湖晴天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西湖,水波荡漾,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雨天的景色,在蒙蒙细雨中,西湖周围的群山,看上去迷迷茫茫,如梦如幻,奇妙。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在西湖游玩饮酒,起初阳光明媚,后来下起了小雨,这一切诗人都看在眼里,都觉得很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别开生面,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10、万媛媛,女,生于1993年,重庆市江津区贾嗣祥瑞希望小学语文教师。曾获江津区古诗词专项赛课一等奖,多次参加区级、校级组织的现场赛课活动,都取得优异成绩。

11、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西湖,去探寻晴天和雨天的西湖究竟美在哪里?请同学们好好地,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屏幕展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读的时候,可以借助注释,帮助理解和思考,明白吗?

1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3、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这节微课,去学习如何领略古诗中的画面美吧!

14、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15、师:谁把这份总相宜的美读出来?请你读。这份美是永恒的,再请一位。这份美是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一起读。除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是相似的,我们刚才还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西字,他们都属于江南地区,他们都与水有关。所以这个比喻被誉为描写西湖的第一名喻,无人超越。所以,杭州西湖又多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西子湖。现在,能读好整首诗吗?谁来?要读出西湖的美,诗人的爱。小手举得高高的,好,请这位男生。(配乐)

16、苏轼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7、2016年3月21日,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18、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让孩子在优质阅读中感发身心,亲近、探索、进入人文的世界,成为终身阅读受益者。

19、这首诗写于苏轼在杭州为官期间。苏轼担任杭州通判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到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到1074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愉悦的回忆之一了。

20、苏轼的比喻,其实就化用了这个典故,既然常态,病态,都是美的,那么无论淡妆还是浓妆,自然都是恰到好处了,这一点,不正是吻合了西湖晴雨皆宜的特点吗?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解读,我们现在对这个比喻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了。无怪乎清代的大诗人查慎行,要给予这样不遗余力的赞赏,“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这个比喻也成为苏轼的得意之作,在后来的一些诗歌里,苏轼还多次用到,例如“只有西湖似西子”,再比如“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2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为平常、但同时又是为经典的代表。

22、说的3条,一条也没有出现在我孩子身上,先说吃的穿的和钱,爷爷奶奶都在家里上班,老公外地,我是全职妈妈,可能是有个比我儿子大4岁的小叔子吧,公婆总是什么好的都藏起来给小叔子吃,我看见了就说你自己买去啊,这是给喃儿买的,你孩子愿意吃自己买去,我简直无语,两个孩子了,一个也没给看过,一个小时都没有,更不要说惦记孩子了,一出去逢人便说孩子怎么怎么不好,皮,老欺负他叔,一个3周的孩子,怎么能欺负过7周零3个月的孩子吧,你说?真是醉了,两人说给看孩子,除非一个月一个孩子1000块钱,我就呵呵了,我上班一共能挣三千左右,给你两千,我自己再花,孩子还花,水电气学费全出,我还不如不上班。

23、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晴、雨两种不同风光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是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而“空蒙”则是形容细雨迷蒙的样子。西湖是三面环山的,一水绕城。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为平常、但同时又是为经典的代表。

24、是的。西施,春秋时期越国人,是当时著名的美女。

25、其次,我们再来看这个比喻的效果,由于是用人来比喻物的,所以在艺术效果上也带来了独特之处。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我们虽然知道西施是个美人,然而西施究竟长成什么样,没有人知道。她的美丽是存在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想象和叙述之中的,其实并非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人,苏轼的这个比喻是大胆、也是聪明的。一个没有人知道她的长相的人,一个在每个人眼中都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她又是一个所有人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当西湖被比喻成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所带来的想象空间,就是极为广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西施,每个人眼里也都有不尽相同的西湖风景,西湖与西施的相通之处就在于那绝世惊艳的美。

26、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27、生:湖面上,波光粼粼,像天上的小星星在眨呀眨。

28、“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诗文中读见的“壮美河山”,一定附染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趣味,从文字中感受山河草木的特点,总离不开对作者心境的解读。也可以说,作者笔下景物的样子,就是当时作者心胸、眼光、情趣的写照。显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刘禹锡的《望洞庭》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李白的《望天门山》中的景物,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虽然三首诗中都有山有水。

29、诗君好,诗中的“潋滟”和“空濛”是什么意思呢?

30、全诗翻译: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楚楚;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有似无。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倾倒折服。

31、师:我到过很多桐庐的一些风景区。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些地方,好不好?这是哪里?(图片展示瑶琳仙境。)去过的小朋友举个手,哦,这么多小朋友都去过啊。那好,我们再来看哦,(图片展示花海)荻浦花海,女孩子爱去的地方哦。你妈妈是不是很喜欢到这里去啊?

32、②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33、号迦陵,生于1924年7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34、师:哦,所以你无论什么时候想去都可以去,是不是啊?很方便。大家看这是哪里?谁知道?你太厉害了,这个地方就是美丽的大奇山。再看王老师还去过哪里哦。诶,对了,严子塘钓台。再看个地方。这是哪里?诶,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好像去过的地方特别多。

35、   传说,她还是村姑的时候,穿着朴素的衣服在溪边洗衣,鱼儿见到她觉得自己太丑了,害羞地沉到了水底。

36、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37、在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38、生:西子无论是怎么样都是美丽的,无论是穿着朴素的衣服还是穿着华贵的衣服,都是美丽的。跟西湖一样。

39、只可惜醉酒的友人没能领会迷人的西湖雨景,这美景应酌酒和“水仙王”一同欣赏。

40、当时,他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几乎被处死。“诗案”的罪证之一是苏东坡写的一首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意思是,桧木的根,一直长到地下的九泉也是直的,这种正直只有地下的龙才能知道。当时那些新d里的小人,想要置他死罪,在神宗面前把这句诗说成是大逆不道:皇帝是真龙天子在上,地下有什么龙?就在他要被判死罪的时候,当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替他说了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于是苏东坡后是被流放到了黄州。因此,一个人奋发励志固然好,但遇到挫折患难时抱持什么样的态度也重要。

41、生:它们的相同点就是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个西。

4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d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3、师:诶,他听的很认真,基本上说清楚了。再请一位。

4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

45、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46、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47、dànzhuāngnóngmǒzǒngxiāngyí

48、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49、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50、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两首诗歌。我们在这儿赏读的就是广为流传的第二首。

51、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52、苏轼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七绝,教材中选的是第二首。写这两首诗的时候,苏大学士正任杭州通判。第二首比第一首更广为流传,大抵是因为后面两句对西湖的溢美之词,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如此之想象,如其说是大胆,不如说是精妙,精妙的同时,又给人极其自然贴切的感觉——不一定是形象上的自然贴切,肯定在审美趣味和情感共鸣上是自然贴切的。

53、西湖是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它仿佛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无怪乎西湖又被叫做西子湖,确实是以倾国倾城的美色让人不得不为之倾倒。而西子湖这个精彩的别称,就来自于宋代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一首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