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饮食名言
1、《死亡九分钟》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调节报告》全集
2、日本禅宗故事(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3、《海奥华预言》《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孔子饮食名言)。
4、《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6、(翻译)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7、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8、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为政》
9、 时至今日,人们更是对“食、色”这两个方面趋之若骛,几乎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人们正在陷入越来越混乱的境地之中.
10、“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11、我目光向父亲那边望去,只看见他闭着嘴,一言不发,父亲之前只是要求我熟背,未曾问过我自己的理解,但我感觉到他的眼神在告诉我:就按照你现在想的回答。我感到十分疑惑,一边把之前背诵出来的那几段逐一断隔开来,一边加以思考,前面几段我当时都觉得比较合理,唯独“割不正,不食”这一句我觉得不合理,教授问我为什么,我说:“你观察到那块肉“割不正”那只是从视觉角度上看,我觉得闭着眼一口吃下去,那块肉也就没了;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开始上桌的菜,那块“割不正”的肉食既然已经送到你的面前,我们却不吃它,这种做法在提倡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今天看来是不合理的;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能有一块肉送上餐桌已经很奢侈和不易了。所以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在古代应该也是不合理的。”
1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句名言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的《礼运》篇,孔子信奉这一观点。孔子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务实主义者,他肯定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肯定饮食欲望存在的合理性,应当予以重视。他深知吃喝和两性生活是人的生理需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这种人生大的欲望,应该毫不含糊地承认。但他不认为饮食是人生的目的,认为精神上的追求有时候比饮食更重要、更富有意义。
1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
15、 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16、孔子于乡d,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18、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9、在参考评论方面,在此我们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的评论为例说明此点。《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大的一部丛书,于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对《四库全书》所收书与存目书的提要介绍”,由纪昀等人编纂而成。其中所记载的提要介绍,都是极其精准详尽的,对我们选定注释版本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0、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21、其次是穿衣。孔子的着装很有讲究,会随着季节、场合的不同而变更,各种衣饰的搭配也很注意。
22、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3、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5、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26、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27、常言道,病从口入。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入手。具体地说,有“九不食”。据《论语·乡d》记,孔子的“九不食”是:
28、今天关在水泥与玻璃窗里的圈内人士,如果常常亲近大自然,乐水乐山,一定能获得生活的真正快乐!
29、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了“四季食单”。饮食四季分明,那是因为动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肉质会有不同。所谓“小满河歪(蚌)瘦蹩子,夏至鲫鱼空壳子,端午螃蟹虚架子”,说的是违时之食。又如海、河鲜,清明前,刀鱼刺软,河蚌浆足;夏用鲤、虾;秋鲈霜蟹,都是因为此时的鱼虾,体肥味美,养份充足。
30、教授一边听我的背诵,一边用受缓缓转动那玻璃转盘,好像那转盘就是一张老旧的灌黑胶唱片。教授听完后点了下头,继续问:“那么你自己认为这若干段语录中有哪些今天看来是合理的?有哪些是不合理的?”
31、(25)《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419页)
32、(释义)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33、《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35、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36、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37、因此当弟子曾说出其志:“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38、选自《孔子家语·卷正论解第四十一》。(译文)古代贤明的人,国家有好的政治局面时,就尽忠心辅佐它;政不通、人不和时则退出躲避它。
39、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
4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41、投入、欣赏并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之调节、超脱、快乐,乃至于获取智慧与灵感的一个主要源头。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4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八佾》
44、惟酒无量,不及乱:酒没有限量,但要“以醉为节不及乱”另有程子(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今从之。
45、《论语·雍正》云:“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其意是孔子说:觚不像觚了,这也算觚吗!这也是觚吗!孔子对觚这种酒器的形态和容量的改变感到不安,认为这不利于食礼的推行。
46、《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4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48、 孔子对刀工也有很高的追求,“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祭祀的肉切得不方正,不吃。还有当时的肉菜多为淡味,孔子认为必须蘸酱调味吃。不同的肉食要搭配不同的酱,都盛放在器皿里陈列成组,这说明孔子重视菜肴的配伍,不草率随便。
4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0、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
51、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52、孔子的饮食观,不仅是孔子那个时代的贵族的饮食观,也是我国后世读书人所遵循的饮食观。孔子的饮食观,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一曰“精”,一曰“诚”。精致细腻为精,因为精致细腻的饮食往往能凝结厨师本身的手法和智慧,往往能实现很好的营养搭配,这也正是日本料理之所以能风靡世界的原因——大概这也是《论语》“精”的饮食的体现吧!严敬怀本为诚,因为所有的食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加工才得来的,这其中既有“天神”所赐——即大自然的恩惠,也有生民所赐——劳动人民的双手,只有把:“诚”体现到饮食之中去,才能不忘根本,做到《大学》中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样的饮食观念,何尝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53、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54、(18)《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419页)
55、吃饱,穿暖,安居,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君子精神富足,难道就超脱物质需求了吗?非也!
56、孔子的饮食思想是从“仁爱”的原则出发的。所谓“仁”,有“爱亲”和“爱人”双重含义。《论语·学而》载孔子学生有子(姓有,名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大欤!”意思是说,孝悌可是仁的根本啊!孔子本人也曾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其意思是说,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的要求来行动了。可见这种仁的深层心理基础是血缘的亲子之爱。
57、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58、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5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60、其次,在具体的内容上,三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第九“食不厌精”章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典型的观点不一致。这第九章一共有十七句话,有十二句的解释完全一致或相似,有五句的解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甚至有迥然相异者。其中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不厌”之解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与《论语注疏》中均为“言以是为善”而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的解释则为“不饱食”前者以为“饭与脍皆尚精细也”后者以为“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在笔者看来,后者与后面“不饱食”相重复,而似乎是前一种观点更有道理。对“食不语,寝不言”中“语”、“言”的解释,朱子《集注》以为“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论语注疏》以为“直言曰言,答述曰语”《论语新解》以为“语、言二字通用”(16)是为互文,以上观点,朱子集注“自言”与《论语注疏》“直言”意思一致,即“从自我言语”之意,而钱穆先生“言、语二字通用”的观点,显然与常理相悖,因此“食不语,寝不言”的意思应当为“吃饭的时候不答复别人,睡觉的时候不主动说话”。
61、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62、第五个栏目是“地域文化摭谈”,包含九篇文章,是有关地域文化及方言、方俗方面的研究,比如琅邪文化、“宋人”现象、诸城方言等,以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6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64、此亦如《孟子·尽心上》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第三种乐趣)也。”
65、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66、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67、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6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69、沽酒,市脯,不食:在集市上买的酒和干肉不吃。以其肉不知为何肉、其酒不洁之故也。
7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71、第四个栏目是“古代文化要义解读”,由八篇文章组成,主要是对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及古代文化的一些重要思想范畴如中庸之道、慎独精神、和谐观念的解读。
72、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家里祭祀用的祭肉,应当不过三日就皆以分赐。过了三日,肉就一定会腐败了,人不能食用,就是亵渎鬼神的恩惠。这句与“食饐而餲”句表达意思相近,但也同时表达了“敬神”的观点。
73、(2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74、我听了心里更是一惊,在之前的背诵中,我从来没有对其中的句子进行过分析。
7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7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7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①,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谓好学也已④。”
78、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79、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80、注释,即“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或用来解释字句的文字”是我们弄懂高深晦涩、佶屈聱牙的内容不可获取的帮手。但注释毕竟也是由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因人而异的本性使得注释本身具备了因人而异的特点,从横向上来说,不同的注释会因不同注释者的观点不同而产生观点差异,从纵向上来说,不同的注释会因不同水平注释者的能力不同而产生质量差异,这就是在注释选择中应当注意的两方面内容。
81、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82、(1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83、(16)《论语新解》(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89页)
84、子曰:“苗而不秀这忧矣夫!秀而不实者忧矣夫!”——《子罕》
85、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86、《孔子家语》是一部重要的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