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的论语
1、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按理说,孔子是个失败的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
3、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语有:
5、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6、 后,提醒一点:《论语》的读音,在这里“论”读第二声,( lún yǔ )
7、《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8、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9、解读:好的教育,也许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乐在其中,才能久远。
10、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 我是:岳飞的飞。
12、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13、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4、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
15、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专门苛求别人。
16、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8、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9、孔子认为真正的孝顺要发自内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只有真正孝顺父母的人,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的神色。胡适曾经说:“世间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20、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转发者及众读者···
二、孔子的论语简介
1、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⑦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官方账号
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6、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7、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8、给孩子们一束照亮文学的光。
9、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将孔子故宅改为庙堂,并将孔子生前的衣冠琴书置于堂中,供后人祭祀参拜,两千年来从未间断,且历代各朝不断扩建整修,形成了今天的孔庙。孔子后代居住的府第则被称为孔府,即“衍圣公府”。至于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则被称为孔林,也称“至圣林”。
10、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11、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3、 子曰:吾,十有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4、心存敬畏,言行高尚,这才是君子立身处世之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是指敬畏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畏大人,是敬畏有德有位者。畏圣人,是因为圣人之言万古不易。
15、公元前479年四月十一日,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三岁的孔子寝疾七日而殁。六月,孔子被安葬在鲁城本泗水之上。虽然孔子的儿子孔鲤已逝,但众多孔门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而且子贡在老师墓旁筑了一座草屋,守丧六年。
16、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17、⑨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8、《论语》,由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纂,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在战国初期成书。
19、大意是:子贡问:“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何如?”孔子说:“不错,但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20、你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仪式感会让人产生敬畏心。某些做会议营销的,通常会做很多仪式。慎终追远,每个家庭都举行诸多仪式,人们的敬畏心也会产生,慢慢回归淳朴。
三、孔子的论语教会了我们什么
1、生活中被别人误解,算不算人不知?有人冤枉你了,你会不会生气?这些都属于“人不知”。绝大多数人在这个情况下,都会生气。要做到不生气,内心得很强大。
2、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3、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4、《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者能看透世事,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去私,所以不忧。勇者不畏困难,所以不惧。
5、(内容来源于“教育部新闻办”,鱼羊密史编辑整理)
6、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7、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为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与朋友来往,信守承诺了吗?传授学生的道理,有印证学习吗?”
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①五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1、孔子说:“我在教学时一视同仁,不区分学生的类别。”
1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4、司马牛忧心忡忡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生死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心存敬畏,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15、他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前一章 提到,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16、我们经常说,要三省吾身,是哪三省呢?
17、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1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19、015十条助你达到内心平和的建议
20、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
四、孔子的论语的教育思想
1、解读: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2、译文: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贫困的时候不要阿谀奉承,还要心情舒畅,不因贫困而忧伤;
5、⑦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孔子说:“聪明的人爱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爱运动,仁德的人爱沉静。聪明人活得快乐,仁德之人长寿。”
7、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8、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9、大意是:能谨慎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死亡已久的远祖,这样就能是百姓的德行趋归敦厚。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11、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13、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二十岁起到六十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14、③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5、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学“诗”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学“礼”则使人行为规范,树立人格,学“乐”则陶冶情操,修身治学。
18、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19、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20、《论语》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政府转。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五、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1、解读:每个人的才具、性情不同,因材施教,才会获得佳的效果。
2、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有敬畏之心!
5、佛家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君子讲三戒:戒色、戒斗、戒得。虽然戒的形式和要求不同,但都是在警示人们。多少人在“色”字头上栽了跟头,不只是年轻人,现在很多人年纪大了依然如此;多少人因为“斗”毁了身体,争强好胜不是君子行为;多少人因为“得”入了监狱,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6、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7、伟大的灵魂,必定是雌雄同体
8、相传明成祖朱棣和大臣解缙下棋。明成祖说:“朕近看到一副上联是‘色难’的对子,难对。”解缙随口说:“容易。”结果过了好久,世祖见解缙对不上,就问:“爱卿不是说容易吗?怎么还没对上?”解缙说:“臣刚才不是对上了吗。”原来,色对容,难对易,“容易”二字就是下联。
9、《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0、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1、大意是:很会说话的,很善于表现的,虽然能让人高兴,但这类人很少具备仁德。
12、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工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朗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13、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4、敬畏——是人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有时候它是一种风格,有时候它是一条底线。
15、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
16、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言,怕违反了圣人的话。
17、可惜的是,我们经常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忘了为什么学习。
18、解读:社会有各种区分,阶层、贫富、智愚、地域、亲疏,能够平等相待,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1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出自《论语·子罕》
20、孔夫子没恐吓人,把人生分了三个阶段,并且说了每个阶段要注意的问题。这里面的“戒”,就今天来讲,不是完全断绝。孔子不绝情,“戒”完全可以理解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