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经典读书方法【文案34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11 10:01:45

古人经典读书方法

1、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为什么说“不敢稍逾约”?当时人有“三痴”的说法,其中之一便是“借书与人曰痴”。意思是借书不还的事太多,所以书不可以轻易借予人。正因为如此,宋濂不敢逾约,否则再借就难了。

3、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

4、这便是王阳明的读书法,以无心之心读书,读书只为成圣贤。不要刻意去强记,不要刻意去求速度,也不要心里想着和别人比谁读的书多,因为这样会妨碍我们与书本的对话,心中有所牵绊,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体悟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5、北宋文豪欧阳修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记字日读”读书法。(古人经典读书方法)。

6、(例)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7、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主张读书分两步:第一步“由薄变厚”,即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溯源,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比这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能学会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经过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读书,只有学会“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古人经典读书方法)。

8、《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吕思勉说自己“少年时,因没有名师指导,精力、时间浪费甚多,因未得门径,绕掉的圈儿也属不少”。为此,他写了这部“自修适用”的历史入门书。《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

9、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0、(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11、(法)“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12、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明代的漕运

13、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终目的是要求出。

14、(2)著行察习。即应该明白自己学习过程的本身,这样才可以“知其道”,即掌握住学习规律,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之合乎规律。如果“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那就会成为平庸的读书人。

15、(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6、《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17、学生回答:“曹公一生奸诈,死到临头,总算说出了几句有点人情味的话。”

18、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19、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

20、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21、        简单的学习之法——累积法

22、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求取真知”的过程,不要主观臆想,不要作化的断定,不要固执已见,不要自以为是。

23、⑵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而精思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又从有疑到解疑的过程。他认为,读书始“未知有疑”,读书中要“节节有疑”,后“疑渐渐解”,后“融会贯通,都无所疑”。

24、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25、钱穆的《国史大纲》《中国思想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都是堪称经典之作的。

26、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27、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入书出书”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28、⑶学而时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里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着的重要方法。一是读书时先要“学”。然后是“时习”。孔子提倡带着治学的目的和方法来读书,反对“为读而读”,死守章句。

29、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30、是说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31、那人素来自负,于是很得意地拿出自己的行卷给葛君。葛君接过来“疾读一过”,口称“大好”,当即交还。

32、读书有很多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人都是怎么读书的,让孩子从中借鉴一些适合的读书方法。

33、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