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生平简介【文案53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09 08:05:19

晏殊生平简介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通过长期努力,考中进士。当时有位颇有威望的朝中权贵名晏殊的上司欣赏他的学识和才华,推茬他入朝议政。

3、或许,宋仁宗这种含蓄渐进的方式,错过了大变革的可能时机,治不好国家的病根;又或许,这种方式的成功,过分依赖他个人的宽仁魅力,而令后世之君难以效仿。但无论如何,新d旧d的争议淡化了;日后改革的中心人物王安石提拔了;人才荟萃的一座高峰到来了——在“唐宋八大家”里,除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其他6人都活跃于仁宗时期。以至于林语堂说,这是中国文人“好的时代”。

4、这两句写的是词人对妻子的想念,这一句中的用典在 “香笺共锦字”中。锦字:锦织之字。《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记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这个典故既表达了妻子对词人的深深牵挂,也可以看出词人和妻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让人对词人独自被贬外地不免产生深深地担忧和同情。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只能徒劳的怨恨天空那时聚时散的白云,青鸟在其中时隐时现。这一句的用典在“青鸟”二字上,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青鸟传说是西王母饲养的鸟,后来被用来指传信的使者。李商隐的诗中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诗句,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里面的“青鸟”都是指是爱情的信使。

5、在这首词中,晏殊以淡雅清新的语言,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把相思爱慕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晏殊生平简介)。

6、这样一个无论在仕途上还是家庭生活里都相当顺遂的人,为什么会透露出这样的虚空?

7、本书是晏殊词选集,且附有解读赏析。晏殊是北宋前期的词坛领袖,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雍容典雅,温润秀丽,对后世婉约词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对晏殊词的解读,既有词句的一般解释,也有新颖独到之处,即从字面意思出发,结合晏殊的生平事迹,把握晏殊思想情感的流变,用他的人生解读他的词作,生动诠释他的诗意情怀。书中还辑录了历代评论,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研究资料,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8、  颔联寄情于景,而这景却难以分辨是虚幻还是曾经真实发生,或许是诗人相思成灾眼前不由起的幻象,也可能是在这凄清的庭院里,诗人不由想起两人甜蜜的过往,但其中所蕴藏的愁思和幽怨却是跃然纸上,这一句于轻描淡写间可谓将诗人的相思显露无遗。

9、但是,仅仅1年零4个月后,范仲淹、富弼和韩琦相继被调出京城,改革突然刹车。是宋仁宗不信任他吗?不。历朝历代,改革者如商鞅车裂、张居正掘坟,比比皆是,可小范毫发无损,“圣眷”不可谓不深。是政敌暗算他了吗?也不尽然。学几笔小范亲信的字体、造一封逼仁宗退位的假信,这样拙劣的政治伎俩,宋仁宗不会看不出。(晏殊生平简介)。

10、在科考时,考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但晏殊一点都不怯场,从容应答,落笔一气呵成,终成绩名列前茅,被宋真宗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并进入殿试面试。

11、晏殊和晏几道故里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昨夜住在了南昌市的一家酒店内,不到八点,约好的出租司机已在酒店楼下,昨夜不停地在下雨,今早开窗向外望仍然没有停的意思,出门上路市内到处堵车,看来南方的人也并不能适应这种他们自认为无所谓的连绵雨。

12、  晏殊词中也没有如柳永、张先等人作品中的那种羁旅愁苦,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仕途坦荡决定的。

13、在官场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分门立派,有时候稍不注意,一句话得罪人,甚至得罪一个帮派或一个团体的,从而为自己在仕途上埋下障碍。

14、微观清廉,虽多年居于高位,但晏殊的生活始终简朴高雅,富贵而不骄,待人以诚,注重自我的人格修养与完善。他把自己修养成了具有温厚宽和、亲切友善、巧思深情、优雅和谐品德的人。 

15、宋真宗让大臣将题目拿给晏殊。晏殊看了题目后,发现是之前学习并解答过的。

16、接着,下面要考诗、赋、论的内容,晏殊拿到考题后,竟然告诉真宗,这些题他都做过,让再拿别的题来考他吧。

17、庾信(513年-581年),小字兰成,南北朝时人,出使北周,被羁留长安。后来陈朝与北周通好,羁留在北方的人被准许回到旧国,但是庾信因为文采好,被北周留了下来。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一方面深深地思念故国乡土,写下《哀江南赋》、《愁赋》来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他生前再也没有回到故国,公元581年老死北方,终年六十九岁 。

18、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19、至于晏殊尸骨后来有没有被其晏氏后人迁走或保护起来,史料无记载,民间也无传说。人们一般推测晏殊尸骨被砸碎之后难以捡拾,很可能在原地被回土填埋了。

20、斜阳,西楼,意言红日将落,一日将尽,日复一日,长夜漫漫,帘外山遥水又远,帘内宝钩挂深愁。把一个相思怀恋之情表达得无以复加。

21、此策略一出,宰相与框密的纷争马上停止,朝政局势一下子得到了稳定。虽然表面上是简单挂个帘子,但这代表皇权的回归。晏殊的提议,一下子叫醒了那些在权力纷争中,左摇右摆的人。混沌的局势,立马见晴朗。

22、唐宪宗已经想要将佛骨迎入皇宫,公开供奉,长安城至此已掀起信佛狂潮。而此时的韩愈,以远超时代的眼光,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公开批判这种荒唐的行为,并上书《谏迎佛骨表》,力劝唐宪宗万万不可让天下百姓被佛骨误导。

23、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

24、而晏殊正是有这样安逸的大环境,才孕育了自己具有“富贵气象”的小环境。晏殊虽处事圆润,但为人诚实厚道,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俭朴,又乐于奖掖人才,结交名士。@蜻蜓漫语 觉得,晏殊的人生是成功的,既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又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晏殊是有“小资”情调的,闲暇之余,他喜欢喝点小酒,吟点小诗,感叹一下人生,是一种富贵闲愁。晏殊的词中喜欢的还是这首《浣溪沙》。

25、他兴学育人,重视教育,在留守南京时,开创应天府书院,聘请范仲淹任教,大兴学校,以教诸生。他见贤举能,知人善任,如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欧阳修、宋祁等皆其门。他编修史集,著写域志,修订典籍,捐献藏书,撰写书序。他对戏剧、音乐、书法也有很高深的研究。

26、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27、这首词写得极具深情,原来晏几道多年前喜欢着一位歌妓,二人分离多年后,偶然在某个场合又相遇,当天晚上,这位歌妓与他住在了一起,二人在回忆着别离后的思念,甚至这场相见都感觉是在梦中。而对于这首词的写法,陶尔夫等所撰的《北宋词史》中予以了这样的评价:“这首词的构思比较别致,词人采取逆入顺写的手法。明明是重逢时的惊疑,却从当年相逢时的欢乐写起,层次分明而又多次转折,煞尾才落实到重逢时的情态。”

28、晏几道(生年不详)字叔原,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北宋著名词人。

29、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30、晏殊站在黎简的角度说话,解释黎简不来的想法,也表明更喜欢自己看重的人能在本职岗位上以出色的成绩给自己添光,从另一个角度说,马屁少拍,用工作成绩证明给世人看,自己没看错人。

31、晏殊心里想,这样直接做题,固然高分,但是无法显示出自己的水平,像提前知道答案一样,与作弊无异。于是晏殊对宋真宗说,这题之前学习复习时做过,希望重新出一道题目。

32、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33、拜《狸猫换太子》的戏说所赐,人人都知道,宋仁宗的生母是李妃,而章献太后正是戏中的坏人刘皇后。但实际上,章献太后非但不是奸妃,反而聪慧敏捷,颇有政治头脑。她理所当然地坐到了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11年。

34、欧阳修在他的《宋史.晏殊传》中说他人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35、晏殊的词一向圆融平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性格和修养,另一方面则是与他的生平有密切的关系。晏殊十四岁就以神童应试,后来官至宰相,他的生平是比较富贵显达的。

36、比起后世的九子夺嫡、你死我活,这家伙的好命,足以叫历代皇子们嫉妒。但殊不知,宋仁宗的少年时光,却过得异常艰难——他的糊涂老爹、那个签下了“澶渊之盟”的宋真宗,竟然时刻担心大臣们会利用太子架空自己。他越看儿子,越有“被害幻想症”:干脆,我先下手为强吧。大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陛下还有几个儿子,能让你想杀就杀?”这才让真宗正视一个后果:杀了太子,就绝嗣了。

37、连对手国都感动了。这可能比降半旗还要夸张吧。

38、难道是因为他在走上仕途顶峰的路上失去了真我,再也找不到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东西?

39、我呸呸呸,你这个皇帝太失败,简直丢皇帝界的脸,秦始皇开创这一伟大职业,不是让你饿着肚子想姑娘的,你伯公赵匡胤陈桥兵变,不是让你思考羊的,你爷爷赵光义斧声烛影,难道还吃不上宵夜!

40、纵观晏殊的一生,他有一个高的起点,而且他也善于抓住机会,在宦海里的路线,几乎是一条一直向上的直线,只不过偶尔拐个弯儿沉下来一点点,但又会继续快速上升。这当然和他的忠厚持重内敛的天性有关,但自小在皇帝身边,他自然会领悟出更多的“大内生存法则”。据说,有一本《解厄鉴》为晏殊所著,其中总结出了“藏锋、隐智、戒欲、省身、求实、慎言、节情、向善”八原则。的确,这像极了晏殊的风格。

41、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2、第他在仕途上不得意,社会地位较低,不能与晏殊、欧阳修等上层的士大夫相比。

43、晏殊感谢皇上的提拔,但也真心地说:“我不是不喜欢宴乐游玩,实在是家里没钱。”

44、教育。晏殊从小生长在一个文人之家,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是必然的,且从小就聪明好学,5岁就被称之为“神童”,14岁时就参加殿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秘书省是宋朝专门管理藏书的机构,拥有很多珍贵的图书资料。借此机会,晏殊在任职期间,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一个人光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后天的努力,都说“天道酬勤”,否则也只会出现方仲永的悲剧。由于晏殊的才华与品德,在18岁时受真宗赏识,做了“太子舍人”,给太子赵祯当伴读。自此之后,晏殊的人生就“开挂”了,因为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这个时期也是宋朝辉煌的时期。

45、人生路上少有顺境,要想一帆风顺,没有秘决,只有像晏殊那样,做一个圆融的人,有好的心态,人做好,事做对,话说美,处处才能开出圆满之花!

46、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写到: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意思是性格执坳的人福分很轻,而性格圆融的人福气大。

47、赵恒同志不仅仅继承了他爹爱读书的好习惯,还进一步发扬光大,号召全国人民都要好好读书,于是写下《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48、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49、关于柳永生平,留存至今的材料不多,但也可以大致看出几个特点,

50、本期的艺术作品为著名画家杨俭朴老师所绘。本期书画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人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人物形象在在杨俭朴老师的刻画下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融神气韵为一体。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场景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51、晏殊这时挺身而出,提出“太后垂帘听政”,太后垂着帘子接见他们,他们隔着帘子向太后说话,这样太后谁也看不到,无须争来争去。

52、通过对晏殊诗中不同酒意象的内涵之分析,仿佛能看见他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或举杯高声祈祷与祝福,或与朋友雅集聚会开怀畅饮,或因相思之苦喝得酩酊大醉等。晏殊笔下的酒意象,使其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动性,能让人体会到其不同的内心世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