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简介视频
1、那个时代已是乱世,乱世中求得挣扎的欢娱,难免有及时行乐的苟且,就像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爱与不爱,后的选择都与时局有关。有时,现实中的苟且,个性的张扬,都是对现实的无情与无奈的逃避。
2、各记兴亡家国恨,悲鸿作画我题诗。——《题徐悲鸿画梅》
3、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4、写于1935年9月的中篇小说《出奔》是郁达夫所创作的后一篇小说,这篇作品不同于以往的写作方式, 把视角从知识分子类的"我"投向了整个社会, 不仅要反抗社会,而且要呈现一个时代, 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内涵。
5、这都是后话,当时他们的离婚和结婚一样,轰动一时。
6、郁达夫抛弃孙荃与王映霞同居,首先是两人的感情基础不太牢固。郁达夫心性浪漫,喜欢感情炽热,身材肥白的女子,孙荃身材娇小,性格柔顺,不合郁达夫之意。其次是郁达夫所处的时代,是新旧交替之时,一些人游走于新旧道德的间隙中,很容易给自己的喜新厌旧行为找借口。再次是郁达夫的朋友郭沫若、鲁迅等人也有抛弃或冷落发妻的行为,物以类聚,郁达夫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对。
7、他一直在拖延,不情愿和孙荃结婚,但是母命难违,盛情难却。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他终还是向命运之神低下了高贵的头。(郁达夫简介视频)。
8、在我5岁时,我和我的这位舅舅第一次相遇。其实在那之前,他是见过我的,只可惜,以我当时的年龄,还不能记住他。而当我对周围的一切都开始有所记忆时,却只记起了他,因为家中的客人一向很少,更因为,他是一个让人只见过一面就无法忘记的男人。
9、向现实靠拢的阶段周作人曾指出《过去》中的"作风变了",可以说1920年后期写的《过去》开始摆脱"自叙传"模式,但一般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转向写实、走向工农的标志是1924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
10、凭借着好看的样貌和优雅的谈吐,她迅速跻身于社会名流与政界要员的交际圈。活在大众的注视和赞美中,她如鱼得水。一如郁达夫所言,布衣暖菜,并非她的理想人生。
11、她24岁嫁给郁达夫,虽然相比王映霞,她才华不出众,样貌不出挑,但也是大家闺秀。
12、王映霞在晚年的回忆中说:“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13、《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4、就在他们在上海欢欢喜喜订婚时,孙荃正在北平生产她和郁达夫的小的一个孩子。
15、 但好景不长,1941年12月8日,日机突然轰炸新加坡,1942年2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渡海撤退到荷属小岛———达峇来吉星汶。(郁达夫简介视频)。
16、但是热闹是他们的,此时有一个人痛苦,他就是郁达夫的前妻孙荃。
17、清宣统二年(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厉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8、不管他有多痴狂,外人都是不看好这段感情的,在朋友的全力阻拦下,王映霞只好回了杭州老家。
19、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他”的内视角,无时无刻不在叙述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加重了心理活动描写的笔墨,以剖析留日青年患上的“时代病”——Hypochondria(青年忧郁病)。郁达夫笔下主人公大篇幅的心理活动离不开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本我、超我、自我”。同时,大量的心理变态描写以及内心独白也颇有意识流小说的味道。
20、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毫不掩饰地展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
21、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22、对于一个一生只活了34岁、死于空难的浪漫诗人来说,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张幼仪与陆小曼),追求过一个时值妙龄、才华横溢、文化素养高的美女林徽因,充其量算不够俭点,不能算混乱。
23、梦到阑珊才惜别,秋到我辈独无情。——《梦醒枕上作》
24、郁达夫为抗战做过很大贡献,他曾冒着战火,到前线写战地通讯和战地评论。他曾在国外以假装当日军翻译,以冒充普通人开酒厂之便,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难友,其中就有企业家教育家陈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