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作者
1、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2、曹禺先生很注重学习和借鉴西方戏剧艺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思想、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的反抗性格、易卜生的《群鬼》中的血缘纠葛情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中的气氛渲染,在《雷雨》的创作中,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推动了剧情的向前发展,这种“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子女要是被粗暴地与自己的母亲分开,这就可能导致一种持久的恋母情结,以作为失去了的母亲的补偿。”弗洛伊德更是对恋母情结的特征作了详尽的说明,他指出,由于男孩把母亲作为爱的对象,为了占有她,父亲便成了他决意要排除的情敌。所以,在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人身上,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恨是交织在一起的。
3、《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4、再后来,如传统剧情发展那般:曹禺向妻子郑秀提出离婚。曹禺向郑秀提出离婚这年,郑秀年30岁,她的两个女儿分别是4岁和2岁。此时的郑秀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她不敢想象要是没了曹禺,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的结局。重要的是,她始终觉得自己可以唤回丈夫的心。
5、作者笔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突出。如第一幕中对鲁贵语言的刻画。那奸猾的笑容,委琐的语言,把一个奴才的嘴脸表现地淋漓尽致。在观众们内心刻上了很深的印象。作者用力刻画了蘩漪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6、“她们的气质很好,有向上的精神,丝毫没有懈怠,永远是勤苦地用功。不过,有时她们太重于感情。
7、对作品的再揭示,应当是在原来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反对把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观点硬塞到剧中历史上的人物的头脑中去,改变台词和情节,去“提高”他们,或者改动戏的基本结构,把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悲剧的结尾一笔勾去,因为这样粗暴的做法只会使人感到不真实,使剧本成为反历史主义的作品。近年来某些民间职业话剧团体在某些地区上演的《新雷雨》正犯了这样的错误。(9)
8、通信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
9、蘩漪的性格是很复杂的,她年轻美丽漂亮,抑郁而乖戾,任性而冷漠,傲慢而又孤芳自赏,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是走向极端。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但又是周朴园精神统治下的奴仆;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这个前妻儿子的情妇;她不愿再过这种情妇不象情妇,母亲不象母亲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这种行为和性格上的矛盾使她成为《雷雨》中富“雷雨”式的人物,“她的生命交织着残酷的爱和不忍的恨”。蘩漪的性格也很鲜明。她的正当的人生需求受到禁锢时,她便不顾一切的进行反抗。她会疯狂地爱,也会疯狂地恨。她的不道德是以反抗不道德的社会为前提的。因而她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扭曲的个性主义者形象。
10、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禺剧本选》,向1937改订版回归的同时,保留了1951开明版一些情节与字句上的删改,对回归1937改订版的段落也进行了不少情节与字句上的修订。(雷雨作者)。
11、1959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第二版时,曹禺又根据演出情况再次修订多处。
12、虽然曹禺有对策,可郑秀却也总有办法让曹禺“就范”。
13、“古人假若没有一种特殊的聪明,就是方法纯熟也没有好的效果。至于写剧的方法,亚里斯多德已经说过,如他的悲剧的原理特性论等。不过,彼时并未发达。至近年,乃有美国的巴克先生才把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不过,一个天才是不需要任何写剧的方法的。拿欧尼做例子‘他苦学剧本于巴克,可是以后他所写的剧本,同巴克的方法及主张完全相反,搬到舞台上,照样可以惊动千万观众。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天才是不需要方法的,能创造的。反过来说,你若不是一个天才,纵然有好的方法,其结果也难逃‘平平常常’四个字。
14、但是,当后期修订版逐渐“净化”四凤的形象,删去部分体现四凤的不无虚荣、不无矫饰的情节和对话时,大海对她的评价相应地也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你们有钱人的世界,她多看一眼,她就得多一番烦恼。你们的汽车,你们的跳舞,你们闲在的日子,这两年已经把她的眼睛看迷了,她忘了她是从哪里来的,她现在回到她自己的家里看什么都不顺眼啦。”第三幕中大海对周冲描述四凤的这段话,在后期修订版本就删得干干净净了。
15、《雷雨》故事讲述了二十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在这里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周公馆中所有人物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16、当郑秀带着两个孩子安顿好后,她和没有丈夫那几年一样利索的收拾了一切,然后坐在卧室窗边陪女儿练字。
17、在1937改订版出版之前,对于《雷雨》的古典悲剧色彩和宿命论倾向,评论者的态度不尽相同。李健吾认为,《雷雨》处处显示了命运的观念,但是其实在具体刻画中已经将形而上的命运藏在了“人物错综的社会关系和人物错综的心理作用里”10 。郭沫若则把《雷雨》的“悲剧情调之古风”和艺术手法的新味之间的矛盾看作“目前的悲剧社会”的反映,证明了“社会的进展总是跛足的”不过,左翼评论家更多地批评《雷雨》中的宿命论,张庚认为鲁大海和周朴园的折转是作者没有坚持现实主义,投降到宿命论的结论了。周扬也认为,《雷雨》的宿命论倾向大大减低了这个剧本的思想意义。同时,李健吾、张庚、黄芝冈、周扬等人,都批评鲁大海形象塑造有概念化倾向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在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的形象塑造上,曹禺部分接纳了上述批评,做了一些微调,但是并没有修改关于手枪的关键情节。
18、(23) 吕荧:《曹禺的道路》,《抗战文艺》1944年第9卷第3~5~6期。
19、作者雷雨,原名雷耀常,土家族,湖北省利川市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恩施州第二届、第三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作家,有散文集《今生有约》、小说集《乡长》、长篇小说《天眼》《我想有个家》《妹妹找哥泪花流》《选调生》等。
20、郑烈望着女儿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就在他沉思的当口,郑秀带着两个女儿毅然走出了机场。郑烈只觉心里一阵痉挛,他想不到女儿终会为了那个男人舍弃全家。他没有阻止女儿,他知道以女儿的性子,她自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
21、她和他热恋时,他创作了代表作《雷雨》,她还是《雷雨》的誊写者和第一个读者,正是因为她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他后来创作的诸多如《原野》、《日出》、《北京人》、《蜕变》、《家》等一系列名著,她坚信是自己的陪伴和她给予他的灵感,才让他的才华得以延展。
22、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3、在《雷雨》中,潜台词比比皆是如:大海打周萍时所说的“你准备好了?”就是指你是准备好跑了呢?还是准备好挨打了呢?又如《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侍萍相见那场戏,当周朴园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当认出侍萍后,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他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从下意识中冒出来的话,是有内心语言和潜台词的。
24、1935年留日学生戏剧团体中华话剧同好会准备在东京演出《雷雨》,曹禺写给导演者的信中曾经强调兄妹禁忌之恋背后的神秘性和原始的心理,将论者所说的“宿命论”看作当代读者对作者受古代希腊剧影响的一种理解方式从这一阐释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意图文本似乎更为接近奥尼尔《悲悼》三部曲。《悲悼》是对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德斯《俄瑞斯忒斯》的现代重写,奥尼尔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重新阐释带有兄妹乱伦倾向的古希腊宿命悲剧。不过,结合《雷雨》早期版本来看,曹禺这一意图在写作行为中其实已经转化,话剧中没有暗示周萍和四凤两人对彼此的血缘关系曾经有过任何知晓,他们之间恋情的禁忌在于主仆身份的障碍,而没有掺杂任何乱伦的主观意识,这与奥尼尔《悲悼》是不一样的。比起奥尼尔用现代心理学来重写古希腊宿命悲剧,曹禺的《雷雨》在增强社会意识的层面上更为现代。塑造作为工人代表出现的鲁大海,就是《雷雨》体现社会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25、“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只恶狗狠狠地,不,多不声不响地狠狠地吃了你的。然而她的外形是沉静的,忧烦的,她会如秋天傍晚的树叶轻轻落在你的身旁,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西天的晚霞早暗下来了。”阅读这样的舞台提示。对于把握蘩漪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起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6、郑秀从来不知道,这些想法从来只是她的一厢情愿而已。真实的情况是,曹禺与邓译生两人的生活一直琴瑟和鸣,恩爱。
27、终让郑秀改变主意的是一位厉害的说服者,他说:“他(家宝)现在的境况左右都不好,搞不好还要受罚,这样不利于休息更不利于创作,他也好久没出好作品了,你不忍心看着他这样被毁了吧!”
28、地址: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路368号(嘉庚艺术中心里)
29、《雷雨》版本校勘 作者意图 宿命论 社会问题剧
30、经济——演二次剧,而所收入尚不抵布景的消耗,其原因就是由于缺乏经济的手腕。演一次剧做一次布景,也是不合于经济条件的。
31、▼广告一下,本期文末有「厦门嘉庚剧院」福利~
32、郑秀口中的“家宝”是她的丈夫,经典剧作《雷雨》等的作者曹禺。
33、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高的剧作家。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34、▲1938年电影《雷雨》,方沛霖编导|剧照:四凤(陈燕燕饰)与鲁大海(王引)
35、A.1934年7月《文学季刊》原刊(简称“1934原刊”)1934年7月1日,《雷雨》面世,刊载于靳以、巴金编辑的《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
36、记者问他对中国女子教育的感受。他笑了一笑,闭了一 会眼,才慢慢地说:
37、尽管将话剧的宿命论色彩转向了阶级对立的社会问题,但是,两把手枪的设置多少显得有些重复,尤其大海的手枪只不过是“虚晃一枪”,拿来威胁周萍一下就收起来了。为了给这把手枪一个交代,1951开明版结尾周家仆人转述大海“放了枪,便衣要抓他,跑了”。1984川版结尾则由仆人口中描述他“带着枪跑了”。而其他各修订版中,大海收起枪之后,这把枪没有再出现,可以说在整部戏剧中没有起什么作用,可见修订时难免顾此失彼。
38、▲1979年,北京人艺排演《雷雨》,69岁的曹禺(右二)和导演夏淳(右一)与剧组演职员一起讨论剧本。
39、该剧以上世纪30年代初一个没落士大夫家庭的衰落为冲突和背景,讲述了大宅院里几代人的命运。
40、1928年曹禺被保送进人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后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清华期间,他仍积极参加戏剧演出,有时还集导、编、演于一身。1933年,23岁的曹禺创作了《雷雨》,曹禺像成为中国剧坛上升起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
41、◆投稿需注明作者、作品名,个人简介、照片。
42、也是从这以后,郑秀的情绪经常陷入不好的状态,这里的“不好”,是指对自己和家宝未来的不确信。
43、以上《雷雨》修订版本的沿革情况大致如下图所示:
44、不仅如此,如果继续追问剧中手枪持有者鲁大海的结局,他如何看待上午打了自己一巴掌、晚上又跑到自己家和四凤幽会的周萍?他为何把自己手里的枪还给周萍?他是否出现在第四幕“认亲”的悲剧高潮场景?他对妹妹四凤的了解与情感如何、是否知道四凤已有身孕?他在剧中是如何离场的?这时候恐怕绝大多数普通读者和观众都会含混起来,说法不一。这种情况固然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受众不同理解相关,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就在于《雷雨》的多个版本和舞台话剧关于第四幕的情节与台词本身并不一致。
45、14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309页。
46、“做布景是不容易的,未做之前,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台是圆的,是方的,哪个地方有什么。然后,再去设计。不但如此,很多时候是在演剧时画出布景,使他们在换景时很快敏捷地做完。这对于一个布景设计者来说,困难是很大的啊!
47、1951开明版中较为重要并且在后来几次修订一直延续下来的删节主要包括:序幕与尾声;全剧中关于周朴园拟搬家的相关台词;第一幕侍萍给四凤带来一个银顶针做礼物的情节;第三幕大海对周冲所说的关于妹妹四凤“没有定性平平常常”“你们有钱人的世界,她多看一眼,她就得多一番烦恼”的评述;第四幕大海到周家之后还枪给周萍的情节。1951开明版中较为重要并且在后来的几次修订一直延续下来的增补:第四幕周朴园给马上要去矿上的周萍一把手枪用于防身。
48、有论者认为,这是作者宣扬因果报应式的宿命论。不过,即使失去孩子的周朴园可以看作曾经的过错与罪行得到了“报应”,甚至蘩漪阴鸷、冲动的行为不无过错,周萍之前的荒唐行为也有可以指责的地方,可以说他们受到了“天命”的惩罚,但是侍萍、四凤和周冲则是无辜的。在宿命论的背后,很难说是因果报应,反而体现出对善意带来悲剧性结果的“古怪的天意”的“天问”。其实,体现这种善的脆弱性而不是因果报应,正是古希腊悲剧的宿命论所包含的哲学内涵。美国政治学家和道德哲学家纳斯鲍姆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诗学突出了美德的脆弱性,爱就是一种脆弱的善,美德要求“对世界及其可能性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这种开放性本身既是脆弱的,又是幸福的脆弱性的一个根源”在这个意义上,《雷雨》的确和古希腊悲剧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1950年代之后的各修订版则或多或少消减了这种古典悲剧的宿命意味和哲学内涵。
49、45(美)杰罗姆·麦根:《现代校勘学批判》,苏杰译、苏杰编《西方校勘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221页。
50、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在1954人文剧本选版基础上修订、出版了单行本《雷雨》。这一版主要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字词和标点使用有所修订。
51、记者问万先生关于定县公演的露天剧的优点及将来在中国能否发展。他答:
52、1930年代各版中,大海深夜冲到周家遇见周萍,他终没有选择报复而是“还枪”,是因为顾及母亲和妹妹的情感:“我知道我的妈。我妹妹是她的命,只要你能够多叫四凤好好地活着,我只好不提什么了。”不过,之前周萍的情感剖白也产生了一定作用。当大海骂周萍是一个十足的混蛋,“拿着穷人家的女儿开开心,完了事可以不负一点儿责任”,周萍解释自己和四凤的爱情是真诚的:“她现在就是我能活着的一点生机。”他说明和四凤之间的爱情是自然发生的:“我爱四凤,她也爱我,我们都年青,我们都是人,两个人天天在一起,结果免不了有点荒唐。然而我相信我以后会对得起她,我会娶她做我的太太,我没有一点亏心的地方。”大海继续质问:“董事长大少爷,谁相信你会爱上一个工人的妹妹,一个当老妈子的穷女儿?”周萍回答:“有一个女人逼着我,激成我这样的。”周萍强调和蘩漪的关系是不自然的,是令自己厌恶的:“那时我太糊涂,以后我越过越怕,越恨,越厌恶。我恨这种不自然的关系,你懂么?......我真活厌了,你明白么?我喝酒,胡闹,我只要离开她,我死都愿意。她叫我恨一切受过好教育,外面都装得很正经的女人。过后我见着四凤,四凤叫我明白,叫我又活了一年。”
53、原价580元的《北京人》A档票,福利价仅需290元;
54、101517刘西渭(李健吾):《〈雷雨〉——曹禺先生作》,天津《大公报》1935年8月31日。
55、C.1937年5月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学丛刊”改订版(简称“1937改订版”)
56、“至于戏剧的用处,我认为有的。有人说,戏剧是狭义的教育,这话很有理由。同时,还应说,戏剧是反映人生的。”
57、如果说早期版本中大海“还枪”是为了形成周萍以此枪自杀的宿命悲剧的话,那么,大海还枪情节的确存在李健吾、张庚所批评的性格突然转变、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雷雨》中人物关系过于复杂造成的结构性难题。如前所述,在作者意图中大海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但是在初构思中大海和朴园既是亲生父子又是劳资对立双方的设定,使得大海很难不卷入周鲁两家的家庭伦理冲突。而且作者又利用这一设定,在第二幕形成了亲子对立、有人知晓、有人蒙在鼓里的戏剧冲突,造成一个戏剧高潮。这样一来,大海与朴园之间的矛盾也就成为戏剧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雷雨》中更有“戏”的蘩漪、朴园、周萍,甚至侍萍与四凤,已经在第四幕占去了高潮戏份,而不可能专门花更多笔墨来处理大海的问题,因为前者的错综关系是家庭伦理情感问题,而大海的问题则既有亲子冲突又有阶级对立的社会面向,在早期版本中作者意图中宿命悲剧压倒了社会问题剧,因此,大海和朴园的冲突也就被搁置了。在1950年代之后的多次修订中,因为戏剧结构的关系大海身份不能改动,那么这个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彻底解决,而只能部分改良。
58、24 比如尊重原著的北京人艺版的《雷雨》,第四幕鲁大海和周萍对峙之后的情节就没有完全按照某一版《雷雨》剧本,而是有所修改:鲁大海劝说母亲同意周萍先走,以后接四凤,但是他并不知道四凤怀孕,四凤说出秘密是在大海离开去雇车之后。鲁大海扮演者李翔曾经分析“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即大海是否应该孝顺鲁妈,百依百顺?李翔认为,大海和母亲感情很深,但他并非百依百顺,他在第三幕把枪暂时交给母亲保管,只是权宜之计。他在第四幕让四凤与周萍走,有同意母亲意见的成分,但也有自己的主张:“他(指周萍)先走,以后再接四凤。”李翔指出,在近三十年的演出实践中,在大海同意四凤和周萍走的这一场景,观众从来没有反映出对大海的不理解,反而常常听到赞许。李翔:《浅探而已——扮演鲁大海的点滴心得》,刘章春主编《雷雨的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页。
59、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在1954人文剧本选版基础上修订、出版了单行本《雷雨》。这一版主要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对字词和标点使用有所修订。
60、作者意图理论建立在现代文本和古代文本有很大不同的基础上。不同于古代文本作者信息的大量缺失和文本谱系的复杂,现代文本往往保存了大量出版前的文献,如作者手稿、誊正稿、校样等,作品出版之后也往往经历再版和作者修订,同时,作者日记、书信、序跋和创作谈等文献也异常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整理者选择底本、建立校本时就必须面对新的问题。鲍尔斯提出底本要在手稿和第1版之间取舍,而杰罗姆·麦根则重视作品的社会性,认为应当选择第1版,因为“第1版应当是作者和出版机构分工合作,终展示给公众的结果”从而建立起“第1版”的。关于“校本”,鲍尔斯认为出版和再版过程中作者的修订也要得到尊重,总之,在整理时建立校本的标准是“作者的终意图”将“作者意图”作为校勘核心问题,美国目录学家托马斯·坦瑟勒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他认为,修订文本所体现的意图与先前版本所体现的意图都是作者意图,每一个意图文本都有其价值,实际上,文本整理者选择作品的某一意图文本、聚焦某一意图文本的决定性因素,往往取决于现实考虑,取决于整理者的历史兴趣和文学口味可以看到,随着现代作家不断修订作品这一普遍现象的存在,对作者意图的探究变成了现代校勘学核心问题。这是在古典校勘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校勘学的新变。
61、第二年,这部巨作在巴金的推荐下发表并出版了单行本,巴金特地为他印了一册精装本,曹禺在此书封面上写道:给颖如(郑秀小名),家宝。
62、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63、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雷雨》单行本时,曹禺在序言中自述《雷雨》要表现宇宙的神秘和残忍,解说序幕和尾声的设置是向古希腊悲剧致敬,这可以看作创作意图中不无某种宿命悲剧的因素。上文分析过,早期版本中周萍宿命般用大海还回来的枪自杀的情节,侍萍带给四凤银顶针、侍萍和四凤都作为女佣爱上主人家大少爷的情节,诸如此类确实有宿命悲剧的色彩。不过,曹禺在序言中更强调作者“情绪与情感的需要”和作品“情感的象征”:“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曹禺强调“蛮性的遗留”“原始或野蛮的情绪”,这种意图体现在早期版本中就是蘩漪的激情、阴鸷和大海的不无粗鲁的复仇情绪。
64、写到“有”字的后一横时,万黛突然抬起头望向陷入沉思的母亲:“妈妈,‘乌有’是什么意思?”郑秀想了想说,“乌有就是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说完后,在女儿的“哦”声里,郑秀突然地觉得茫然了。她原本坚定丈夫会回来的意念,竟也随着自己这声“什么都没有了”开始动摇。
65、多年后,同为作家的曹禺与邓译生女儿万方曾在女人作品《女人心事》里写到::“女人一生黑暗和耀眼的,都是婚姻和爱情。”这话听去,怎不让人觉得是在说对感情过分依赖和看重的郑秀呢。
66、在对比下,曹禺觉得外边那个叫邓译生的年轻女人一丁点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她温柔贤淑比妻子也更懂他。与邓译生相处越久,曹禺便越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后来,他索性在妻子带孩子寄居娘家后与她同居了。
67、(13) 曹禺:《〈争强〉序》,崔国良编《曹禺早期改译剧本及创作》,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68、“伟大的创作家产生是需要另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必要国泰民安,更荔l众有了需要。现在,无论哪一个自夸或夸他人为‘中国的莎士比亚’,那全是笑话。但我们仍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因为他们给未来的中国伟大的剧作家铺平了道路。
69、即将在嘉庚剧院上映的《北京人》,被业内认为是曹禺先生极经典的一部作品。
70、(16)黄芝冈:《〈从雷雨〉到〈日出〉》,《光明》半月刊1937年第2卷第5期。
71、H.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曹禺选集》(简称“1961人文选集版”)
72、父亲与李玉茹婚讯传来后,万黛不放心母亲,可郑秀却似乎并未有什么异样,她只每日继续操持着自己的事,好像什么都未曾发生一般。
73、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74、第二幕关于大海的修订涉及其工人身份及复工阴谋的内容。1934原刊、1936初版,大海的身份都是“工头”,还由鲁贵点明是他为大海争取来的“工头”地位。大海的性格不无粗鲁、愚直,他来到周家和周朴园谈判时才知道矿上已经复工,骂“那些不要脸的工人”,“这群没有骨头只怕饿的东西,就把我们四个代表不管了么”。等大海看到复工合同,依旧骂复工的工人:“他们三个就骗了我了,这些矿上没有勇气的工人们就卖了我了。”1937改订版作了修订,大海的身份不再是由资本家雇用来监管工人的“工头”,而改为和“工头”打架的“工人”。当他得知矿上复工,他骂的是瞒着自己签复工合同的三个代表,而不是复工的工人:“没有骨气的东西,他们就把矿上的工人卖了。”相关修订以后版本都延续下来。这些修订应该受到当时评论家批评鲁大海形象的影响。比如李健吾认为作者或许想把鲁大海塑造成新式的英雄,但实际上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缺乏思想的莽男子”,“叫同行的代表卖了自己还不知道”张庚、黄芝冈、周扬都认为在鲁大海这个人物上作者是失败了,没有刻画一个工人领袖形象。黄芝冈尤其批评道,“这剧中的荒谬大胆的断定莫过于工人们将工头卖了......在这里虽代表着革命的整个毁灭,然而,事实上是不会有的”这些地方显然在1937改订版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75、情书多起来后,郑秀也开始考虑起自己终生大事来,但在她的考虑中是断断没有曹禺的,即便他的才华相当过人。
76、 ▲ 田本相 / 阿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
77、在有关大海的修订中,他对妹妹四凤的评价也是一个重点。在早期版本宿命悲剧的作者意图中,如果说四凤是一个无辜受难者的话,这并不代表在早期版本中她身上毫无瑕疵。在第一幕中,通过鲁贵和四凤的对话可以知道,四凤手上戴着周萍送她的戒指,也曾经接受周萍送的漂亮衣料,还曾经由周萍开着汽车送回家;在第三幕的舞台布景中,可以看到四凤房间里有和她的身份不尽相符的化妆品和皮鞋。她也并不像周萍、周冲想象的那么单纯,她会词锋锐利地回击鲁贵,她听到鲁贵转述的周萍和蘩漪的关系也很镇定,在接着面对蘩漪时并没有任何失态,她也会尽力在远道归来的母亲面前不自觉地扮演一个似乎有点幼稚的天真无邪小女儿。
78、A.1934年7月《文学季刊》原刊(简称“1934原刊”)1934年7月1日,《雷雨》面世,刊载于靳以、巴金编辑的《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
79、曹禺在1936初版和1937改订版对1934原刊所做的修订,很大比重集中在鲁大海身上。1950年代之后的各修订版中情节、台词、人物小传、舞台提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其中周朴园形象的改动大,而改动之处多的人物依旧是鲁大海。大海身上既体现了以社会问题剧为底色的革命悲剧,又显现出以家庭伦理纠葛为主线的宿命悲剧色彩。“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某一角度对大海形象进行的修订往往影响到其他地方的刻画,大海身上集中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悲剧问题也随着修订而产生微妙的变化,而初构思中这个人物的含混之处更在修订中成为尖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