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文案74句摘抄】

admin 句子大全 2023-03-03 18:02:07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1、《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强调心态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它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调节。《黄帝内经》分析疾病从道的高度直指根源,调节措施标本兼治。现录一段如下:

2、第七十一章说:“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襲明。”

3、道家文化讲究的,就是如何用恰当适宜的办法,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难题。

4、出门见山水,抬头见鸟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从来都不是隐士文化,而是积极应世,敢作敢为。

5、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6、庄子论道,深入浅出,读者易于从他的朴实的比喻中领悟到深奥的哲理。

7、《黄帝内经》云:“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8、道家对德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五个要素,即仁、义、礼、智、信五德。要求逐项修养,缺一不可,终全德归道。

9、宇宙论是道家学说的基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观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的。

10、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11、以此为依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通过“自然”的无为达到治的境界。这里的“自然”不是如今概念中的自然界,而是相当于事务的“本性”,即没有人力干预的初始状态。道家看来,天然远胜于人为,无所作为、无心而为、任性而为等都是“无为”。(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12、⊙金丹修仙内容由多个不同门派、不同领域和法脉的修行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金丹修仙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或删除。

13、荀子也是战国人,但他跟孟子完全相反,主张性恶论,“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追求欲望的,但现实社会的物资有限,两者的矛盾必然会诱发纷争,这就形成了人性本恶。

14、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译文:天地与我们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万物与我们都是一个本体而没有人我万物之别。)

15、那,如何才能找到恰当适宜的好办法呢?这就需要道家的智慧!

16、对于那些一生奔波于名利的人,庄子认为他们是“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这样痛苦的活着,即使多活些年岁也没有什么意义。

17、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8、第五十四章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19、道家学说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现分宇宙论、人生观、社会理想和养生学等几个方面谈谈。

20、天地对万物不会厚此薄彼, 不会因为你是善人或是有益于人类的补药, 就多给你一点阳光雨露, 反之, 也不会因你是恶人或毒药就不给你或少给你一点阳光雨露。天地不是因为喜爱万物而让其繁荣生长, 也不是因为憎恶万物而使其衰败消亡。

21、春秋时期,老子总结了古代道教的精髓,形成了完整的道教理论体系,表明道教已经正式形成。其学说认为“道”是高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2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还。”(《德道经》第三十章)

23、道家内修要求性命双修,《心应妙经》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24、基于以上观点,儒家要求君主、官员注意提升自我修养和行为规范,终实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者的和谐统构建起—套完整的儒家政治伦理。

25、  “道”是整个道家学说的基础,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答案。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26、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

27、《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28、  自然。道家的自然一般指的不是大自然,而是天然,所以常被天代替。道教认为,不仅万物是自然生成的,万物本身也是按照自然规律变化的。如果人破坏了这种自然状态,就会受到惩罚。

29、“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逻辑。

30、无为、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利。古代历代帝王一直极为重视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国都会兴盛强大。现代人说到道家以为就是清心静气、自然无为或中医养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远比这些表面印象更为博大玄奥。

31、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

32、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33、老子曾说:“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 狗是六畜之 其肉是上古祭祀时常用的祭品, 后经演变, 周朝以后, 狗肉就渐从祭品中免去, 但有些祀典仍需用草扎一只狗代替真狗, 即“刍狗”。

34、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35、道家有个典型特征:反对社会进步。创始人老子认为,理想中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即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庄子则主张“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也就是说,人们要彻底回归自然,回到初的状态,社会才会安稳。

36、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描述真人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内。”

37、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38、好比两名学生,面对一道从未见过的数学题,有智慧的学生,就能够运用老师教过的基本原理把题目解出来,而没有智慧的学生,却想来想去也想不出还有这么一个解题的方法。

39、那么,道家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认识宇宙奥秘的呢?老子说:“至虛,極也,守静,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德道经》第五十八章)

40、  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之‘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形成之"理",即“天”、“人”、“社会”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意志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意志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41、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做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42、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认为天地万物是对立互补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它还指出,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是走向它的反面。

43、   5000余种药材使用方法介绍,每天分享一味药材功效与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中药材知识~~~

44、其实法家的这一观点跟荀子有些相似,主要的差异在于,荀子主张礼制为主、刑罚为辅;而法家只强调严刑峻法,对礼制那套毫无兴趣。

45、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壁。”曰:“何其愈下耶?”

46、又说:“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德道经》第十章)

47、老子反复告诉我们,要我们做到处下、柔弱、不争等等,从而让自己的心灵也能达到空灵的境界,这样才能让生生不息的道,作用到自己的心灵上,从而让自己产生智慧。

48、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道教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重要的学派之一。相传,轩辕黄帝倡导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是第一个建立道教的,他在《道德经》这本书里有所阐述。

49、鲁国有个人名叫王骀,有一只脚残疾了,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有殘疾的人,而跟从他学习的人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50、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终,是高的价值,是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51、这个想法,无疑是十分错误并荒谬的,因为他们是以求方法的心态来学道,把道当成了术,他们不理解方法都是由智慧想出来的,即术都是来自于道。

52、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53、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54、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55、  天性。道家认为万物有其个性,即万物有本性,所以要尊重万物的本性,顺其自然,这样才符合道。

56、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对道家评价极高。

57、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58、“曲成思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品格, 由道家开启。道家文化的渊源是《易经》, 《周易》形成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转换理论架构, 《太极图》也准确表述出世界万物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和谐运动之道。

59、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6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德道经》第三十一章)

61、道家文化,只讲智慧,不讲具体的方法,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有千样百样,所需要的应对方法当然也是各种各样,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方法就可以应付一切问题,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是没有的。

62、这种空灵境界中的灵光一闪,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有了灵光一闪的智慧,就能够灵机一动地想到了好办法,如果智慧不到家,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

63、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64、在《德充符》中,庄子还举孔子为例,赞扬他的品德:“鲁有兀(月)者王骀(台),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65、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道经》第六十五章),是说德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道是无相无形的,是看不见的,而德是可见的,可以通过人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人要学道、行道、证道、了道,就必须从修德入手,由德而入道。对于德的修养,老子做了多方面的论述,现引用几則:

66、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67、  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68、第六十六章说:“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69、 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70、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71、几千年来,这个理想还停留在书上,原因是什么呢?《老子》德经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72、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曾长期在东周都城洛阳工作,担任周朝守藏史,以博学而闻名,鲁国的孔子也要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请老子为其著《道德经》,后归隐于景室山。东汉时张道陵创立道教,尊老子为道教始祖,演变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73、古人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多个灵妙药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