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名句名段赏析
1、在宝黛二人进入大观园生活伊始,小说就描写了“共读西厢”这场戏,显然是作者的精妙构思。小说在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已初步为我们展示了大观园这个古典园林建筑的面貌。这里山水相依,曲径通幽,雕梁画栋,亭台栏干,有着一种优美和谐、宁静的气氛。正是大观园这种如诗似画的典型环境.才使宝黛在步入大观园生活之初,就迅速地孕育了那种追求精神愉悦,具有较高审美层次的男女爱情。
2、另一方面,虽然莺莺时常情惹眉梢、心种愁苗、心生懊恼、却不表露,让人去猜,处于一种很矛盾的状态。在张生直勾勾盯着莺莺看时,莺莺“只将花笑捻”“垂裙而不语”,表现地十分害羞,不会轻易显露心事。有一次莺莺在院里烧香时“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莺莺不愿意说心里的愿望,终还是红娘点出了莺莺的想法。
3、这句话赏析如下:看见此后难圆之意;难留的离情。
4、一方面,莺莺作为一个少女,在情窦初开,憧憬爱情的年纪却要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郑尚书订婚,这让她感到十分苦闷和寂寞。莺莺说:“门掩重关萧寺中”,“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我们可以看到在“残春”时节,莺莺感叹“寂寂僧房人不到”,她的闲愁万种是由于在兰阁中倍感寂寞,她不知道如何渡过这时光只能“怨东风”。
5、这种矛盾性很好地体现在赖简这件事上,有时候对张生“眉目传情”,有时又假装自己丝毫不在乎。虽然情感专一,却让人捉摸不透。
6、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和诗词刻画来看《西厢记》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如今依然有着很深的意义。《西厢记》凭借王实甫卓越的艺术才能成为了古代艺苑的明珠,以熠熠夺目的光彩闪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
7、人心但秋物,天下近庭梧。好在黄华寺,山空夜鹤孤。
8、随着莺莺对张生感情加深,心里愤懑已在升级了,莺莺的胆子也越发大了起来,后来莺莺索性直接去幽会张生互诉衷肠。在张生准备进京赶考,长亭送别的时候,暮春之际,莺莺面对别离,愁绪万千,对张生的反复叮咛。
9、《贵妃醉酒》中引用。
10、莺莺擅长诗文在后来回复张生家书的时候得以证实,“阑干倚遍盼才郎”“病里得书如中”。这一段诗词准确写出了张生走后莺莺等待、盼望、思念的状态,也写出了莺莺在收到张生消息后的欣喜之情。
11、张生考取状元后让小童带书信回来告知莺莺具体情况,莺莺准备了一些信物并且说“他若是和衣卧,便是和我一处宿”。莺莺送信物和其中蕴含的深意,我们看到莺莺的用心,每一件信物都有其特殊意义,侧面表现莺莺的聪慧。
12、无疑,大观园这块“沙漠中的绿州”,对催化宝黛爱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它还使二人的爱情在以后的自身发展中.仿佛经过一层滤化.显得纯洁、美丽、动人.从而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无庸置疑,“共读西厢”这首优美的爱情序曲,一开始就奏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音调,它所呈现的宝黛爱情的审美意向是显而易见的。
13、通过一系列细节和诗词刻画,一个倾国倾城,有德言工貌的娇羞女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莺莺身上那种不彻底和矛盾性,让莺莺这个形象显得更加的丰满和真实。
14、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进步性,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勇敢追求幸福的行为,成为后世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楷模。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莺莺同封建家长制度勇敢地做着斗争。莺莺的行为超出了当时所处时代的一些禁锢,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
15、从外在来看,文中有这样一些关于莺莺的描述“眉儿浅浅描,脸儿淡淡妆”。作者笔下的莺莺眉青目黛、粉香搓颈、身着翠裙、腰肢娇软、身材婀娜、手指纤细、皮肤白皙、身段儿轻柔、可谓是风韵无穷,十分惹人怜爱。但是莺莺独特的魅力不光体现容貌体态之美上。
16、原句“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17、你好,我是当归姑娘,今天我想从诗词和细节方面来看崔莺莺这一形象。
18、从外在来看,王实甫对莺莺的诗词刻画十分贴切,“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且休题眼角儿留情处”。写出了莺莺在小路上留下的脚印都是“样儿浅”,眼角儿还处处“留情”,这浅浅的脚印和眉梢的深情似乎将莺莺心事传达,极富少女羞涩之感。
19、崔莺莺是一个矛盾体的存在,是一个不太彻底的形象,心理状态一直都很复杂,处于自我矛盾状态。
20、黛玉见是《西厢记》,内心喜不自禁,坐在石上翻阅,一会儿就沉浸在戏曲的艺术境界中。当黛玉读完后.机敏的贾宝玉便借《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的两句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向她挑情逗爱,倾吐内心的爱慕之情。黛玉因顾及少女的矜持,不觉怒嗔宝玉,说要告诉舅舅,舅母去,后见宝玉向她告饶的窘态,遂又转嗔为喜,也借《西厢记》中红娘所说的话来嘲笑宝玉是“苗而不秀的银样蜡枪头”。
21、在《西厢记》中,诗词刻画和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两方面塑造人物,使创造的角色不是概念的,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充实的,这是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之一。
22、出自琴心一折,讲的是崔莺莺被张生解救后,崔母悔婚,二人心中不乐,后以琴抒情,以琴相会的故事。
23、一个个典型,丰满,具体,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男女主角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红娘成为爱情媒介,是一个传递者;作品中的老夫人是爱情的阻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王实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功力。
24、从内在来看,莺莺在花园里烧香时,听到张生吟诗后,立刻回应“兰阁久寂寞,无事度芳春”。诗词酬和随口就来,足可见莺莺的诗词功底。
25、但是她对自由纯真爱情的渴望和从小生活的大环境形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所以她想要反抗封建礼教,却表现的十分端庄矜持,这是莺莺的矛盾所在。
26、张生看了莺莺的信后回复“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张生跳墙而来找莺莺时候,莺莺不认账,对红娘发火,张生一来立刻就“耍赖”,还教训张生一顿,让张生相思成疾,病倒在床。又想去送药方,化解其相思之疾。
27、【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8、坠入情网中的莺莺,非但苦闷之情没有消减,反而闺阁中长久的寂寞凄凉之感更加浓烈。通过“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这一句看出莺莺厌倦了被束缚的日子,渴望解放自我的迫切心境。
29、莺莺想要追求爱情想要冲破这种封建礼教,可是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妇人平时灌输的封建思想,对她影响很大。但在心里激烈斗争之下,莺莺终还是选择了勇敢追求爱情,而不是退缩。
30、虚空流玉洗,世界纳冰壶。明月几时有,清光何处无。
西厢记名句名段赏析
31、二、不彻底的矛盾体
32、书中体现家教森严的细节有很多。老夫人知道莺莺出闺门,召于庭下,责备莺莺后,莺莺回了一句:“今当改过新,毋敢再犯”。在张生出现后莺莺曾说“红娘,休对夫人说”。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莺莺平时的家教是很严格的。所以纵使相思成疾,十分想念张生,顾虑也会很多,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莺莺的担心和彷徨。
3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
34、一方面,崔莺莺作为青春少女的羞涩,加上严厉的封建家庭以及自己身份的约束,导致她心里渴望感情,却经常在人面前“巧言花语”,背地里“泪眼”,有“细意”自己又“偷瞧”。独自嗟叹唏嘘,坐立难安,睡不安稳,很少直接流露自己的心意。
35、共读西厢发生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进入大观园之后。
36、西厢记中引用苏轼满庭芳的作用,表明莺莺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感情
37、这些细节表现了莺莺用自己的假意儿来掩饰心里的真情意,让人难以猜透。独处闺房的相国小姐有其身份特殊性。面对重重阻力,莺莺显得保守和谨慎,对张生的态度经过了从怀疑、犹豫、到肯定的漫长过程。在被他人瞧穿了心思后,莺莺吓得直躲了起来。
38、[元代]王庭筠
39、塑造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实甫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以细节描写和诗词刻画为手段,不仅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动、丰满、典型的人物形象,还推动了情节发展,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题。
40、【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惓惓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41、一、内外兼修的相国千金
42、而廿三回所写的“共读西厢”却不同,它预告了宝黛表梅竹马的生活已告结束,那充满着理想憧憬的爱情生活正式降临,很明显,紧接着廿三回以后所写的宝黛生活场面,如“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诉肺腑心迷活宝玉”等,无不是他们爱情自身发展中真情流露。
43、莺莺对张生的爱意和对老夫人的不满是成正比的,老夫人悔婚让莺莺“拜见哥哥”,让莺莺和张生以兄妹相称,接着老夫人让红娘“送小姐回家”,莺莺更是苦不堪言。
44、从内在来看,十九岁的莺莺,已经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了。文中有个细节,在张生和莺莺对诗后,张生感叹“我死也”。包括后来两人隔墙酬和之事,侧面反映出莺莺的才华。
45、宝玉一日闲散无聊,便携着一本《西厢记》来到沁芳闸桥边坐着阅读,在这暮春时节,潇湘馆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飘零,恐为污泥所染,便提着花锄到沁芳闸“葬花”,于是,宝玉和黛玉在此相逢,黛玉忽见宝玉手中拿着一本书,便问是什么书?宝玉见闻.慌得将书藏于身后,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后被黛玉索逼不过,只好将书递出.
46、出自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唱词。
47、之后事情有了转机,在佛殿偶遇张生后,自此一眼,莺莺“临波一转”回眸一笑,便心里暗生情愫,这次的两厢邂逅,少女有了自己的心上人,喜欢上张生后,爱意不断加深。后来月下对诗情境中莺莺更是欣赏张生的儒雅和才情,发出了“好清新的诗”的赞叹。
48、另一方面,封建礼教束缚的是爱的表达形式,却永远无法阻挡那来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红娘也曾说莺莺语言虽强,脚步倒是提的快。莺莺是有个性的女子,对于门当户对的婚姻不满意,开始想要抵抗,对老夫人心生不满。
49、(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里知我的心呵?
50、(一)细节描写
51、“共读西厢”所展示的宝黛爱情画面是极为优美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它却又是宝黛爱情的一首序曲。因为,在宝黛二人进人大观园之前,《红楼梦》对他们的生活场面虽有多处描写,有的甚至也写的极为精彩,诸如十七回的“林黛玉误剪香囊袋”,十八回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但即是表现他们二人天真无邪,斗嘴赌气的孩童生活,其中并没有夹杂着任何爱情成份。
52、“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半响恰方言”。这一句话更是写出了莺莺娇羞可爱的一面。在人前“未语”,“腼腆”之态就已尽显其中了。“半晌”才说几句话,脸上的红晕像樱桃一样顶在脸上,举止矜持又文雅。这一番刻画,一个美丽的青春娇羞少女跃然纸上。“解舞腰肢娇又软,似垂柳晚风前”,这些细腻的描写把莺莺轻柔的身段儿更真切具体地展现出来。
53、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
54、(二)诗词刻画
55、赖简是莺莺心里斗争的一系列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莺莺复杂矛盾的心理。莺莺的行为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当她知道张生是因为老夫人赖婚要离开的时候,心里着急,向他吐露衷情。可是前一秒还满心欢喜和张生简贴相约,让“好姐姐”红娘去送信。
56、她作诗敏捷,精通诗词。不仅涉猎诗文,对音乐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老夫人赖婚后,晚上张生在花园用“琴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莺莺识得其中曲,悟到张生意。由此可见其内在素养是很深厚的。
57、作为柔弱的相国小姐有着处变不惊的气度,这在孙飞虎想要抢她做压寨夫人的时候得以体现。危急关头,莺莺镇定自若、逻辑清晰、思虑周详,立刻就想出“五便三计”,显示了莺莺的聪慧过人的一面。
58、崔莺莺作为《西厢记》的女主,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具有很强的艺术之美。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候可谓是费尽心力,塑造了一个才貌双全、内外兼修的相国千金。
59、第一本第三折“拙鲁速”一段唱词,“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这一支曲子很好地村托了张生“坐不安睡不宁”的初恋心情。
60、张生走后,莺莺经常不在状态,低头“无语”,手里握着书,泪水在眼睛里打转。这些反应了莺莺的真实心意和她的抗争。
西厢记名句名段赏析
61、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连于宝黛读西厢,意蕴非凡,以为妙绝。然而我却以为,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处不能比肩宝黛读西厢,但作为林黛玉心境的转折之处,在全书中很是关键。当然,《红楼梦》不单单胜在情节环环紧扣,伏脉千里。细腻的描写手法,也总是令人心折不已。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曹公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因而,在下文里,我就想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方面对此处进行赏析。 从全书的关节来看,此处上衔读西厢,下接葬花,可谓是一个过渡。如果说在宝黛读西厢,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的时候,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在风刀霜剑之下,岂有平安喜乐;春去春归,又岂能长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的悲叹,其实已跟爱情无关,而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悟,是自作的诗谶。这样的情怀,也是宝玉无法用爱情来慰藉或是弥补的,是一种壮烈的大绝望。从哭唱葬花词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诗中所写,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