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谈话录语录-集合46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6 12:49:05

博尔赫斯谈话录语录

1、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1914年随全家赴欧洲,定居日内瓦。1919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

2、解读《另一个》

3、年,博尔赫斯自费出版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几本诗集和散文集。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1937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谋得一等助理职位。

4、然而反过来想,我同他在此时此地的遭遇不正是一种沟通吗?我们的谈话直接在艺术本质的层面上进行,双方的各执己见正好是本质的矛盾所致。我们在不可重复的奇迹中领略着历史,内心越来越单纯。我把“未来”灌输给他,让他摆脱尘世,感受一回幻境的纯净;他把“现在”的质感带给我,让我在虚幻中“存在”一回。渐渐地,我和他都明白了,这正是艺术创造的奇迹,不能理解的奇迹。奇迹没有记忆,每一次的产生都得从头开始。

5、所以当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问,“如何看待这场邂逅?”年迈的博尔赫斯先生的回答是:“我试图把它忘掉。”这是在说回忆是负累所以要告别过往?不,不是的。这段回忆是珍贵的,他认为“他比他的亲生儿子还亲切。”

6、矛盾是无法解决的:他只有通过做梦,抛弃世俗日常,才能看见我,我在这遭遇中却永远别想用世俗来证实自己。我这个影子痛苦地扭动,将他的未来预告给他,但他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感兴趣,那是他做梦时必然会知道的事,只除了一件事。此刻他所有的感觉都集中在奇迹本身上头,他嗅出了凶兆,一副可怜相(也许周围的暧昧氛围令他不安,也许他模糊预感到了自己未来的终点)。

7、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人们想像中那个在宁静幽暗、满是灰尘的的图书馆里坐拥书城,读破万卷、下笔有神的形象,可能是个误解。至少在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他已经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

8、但就像老博尔赫斯想要说服小博尔赫斯这不是梦一样,他恐惧的其实,也还是自己承认自己是梦啊。

9、接着我向他提到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激动地赞美了几句之后,却又变得淡然了,大概因为他在梦中,情感的记忆就消失了,他要达到从未有过的(而不是已有的)体验。

10、答案要从原文中找,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是接受梦境,即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风烛残年的几乎死去的自己,然后终将死去。

11、年长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也是沉浸梦境,就像以往的七十年一样,做一场大梦,然后接受梦境。

12、《另一个》里面抒发的那种复杂情绪是博尔赫斯在创造作品时的真实写照。两个博尔赫斯是两股相对突围的力,他们在中间地带奇迹般地汇合,共同营造了艺术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微妙的双向沟通,也就是感到日常体验如何转化成艺术幻境,“无”又是如何转化为“有”。所有的体验都是双重的、矛盾的,又是同一瞬间发生的。

13、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14、小说都是写两个博尔赫斯相遇的故事,注定其中一个是在梦里,但是另一个也未必在的现实之中。个人感觉这是博尔赫斯暮年时候的一些追忆和感觉。

15、我认为博尔赫斯先生还有另一重思考:人与过去和未来是割裂开的,人只活在现世。

16、但他第二天还是没有去,这就令人费解了。这段回忆弥足珍贵,为什么博尔赫斯先生却依然试图忘掉呢?

17、年庇隆政府倒台,新政府特别任命他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还被选为阿根廷人文科学院院士。从此博尔赫斯开始收获大量荣誉,其中包括:1956年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福门托奖(与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分享),1962年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63年阿根廷国家艺术基金大奖,1965年英国爵位、意大利佛罗伦萨第九届诗歌奖、秘鲁太阳勋章,1968年意大利共和国勋章,1970年巴西美洲文学奖,1971年耶路撒冷奖,1973年墨西哥阿方索·雷耶斯奖,1979年法兰西学院金质奖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荣誉勋章,1980年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与赫拉尔多·迭戈分享),1981年墨西哥奥林·约利兹利奖,1982年西班牙智利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法国荣誉骑士勋章,1984年意大利大十字骑士勋章。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诗集《诗人》、《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等。

18、年,博尔赫斯因在反庇隆法西斯主义的声明上签字,被革除在市立图书馆的职务,任命为市场禽兔稽查员。他愤而辞职,并得到知识界的声援。1950年他被选为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梦终究要做完,他会回到世俗中去,我会重新沉入地底。我还要做努力,我向他朗诵了雨果的永恒的诗句,他感动了,沟通似乎达到,我们在永恒的瞬间里完成了双重的排斥——他的世俗记忆和我的虚无感。可惜这样的瞬间马上就消失了,接下去讨论惠特曼的诗歌时,我们之间又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他作为一个做梦者,强调惠特曼的体验的真实性,我作为一个清醒者,强调诗歌激情中的虚幻性。也就是对梦中人来说,诗是真实的,对醒着的人来说,诗是虚幻的。

20、作于1941年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一战中,中国博士余准做了德国间谍,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见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余准杀害了艾伯特博士,以此通知德军轰炸位于艾伯特的英军炮兵阵地,后被马登逮捕。实际上博尔赫斯意不在此,他用小径分岔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又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

21、接下去我举出很多自己从前生活的例子(那也就是他的生活),想以此来证实自己不是一个影子。但他的一句话就把我弄得很沮丧,他认为自己此刻是梦见了我,人在梦中总是相互确信自己是了解对方的,所以我举的那些例子不过说明了一切均是一场梦,并不能证实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实体。他在此处道出了艺术的虚幻本质,那便是我的本质,我无从反驳他。但我不能放弃自己的坚持,我明知自己此刻清醒,却假设自己也在做梦,我要求他承认这个梦,我想如果他承认了的话,我就有了立足之地,我内心焦急,不愿被悬在半空。

22、无论是爸爸,还是祖母,都没有对死亡的畏惧。前者是活的不耐烦了,后者是不要大惊小怪。

23、仅仅只是思考到人的成长和变化我觉得是不够的。

24、而这又该如何理解?

25、这样的理解我以为是有根据的。后文又提到“我们是两个人”“昨天的人已不是今天的人。”都给足了暗示。

26、死亡和痛苦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活着迷失。我想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27、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28、因为逐渐失明并不是悲惨的事情。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

29、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初读来实在有些难以琢磨。就譬如博尔赫斯先生看到河流,想到时间的流逝,想到赫拉克利特的形象。

30、他并不关心承不承认这个梦,或者对他来说,人在梦中无法“承认”梦。他关心的是这场梦的结果,他希望通过做梦达到一个非凡的高度,将日常体验提升,从而后弄清梦幻将把他和我带到哪里去。我知道,我只有在此刻的清醒状态中,也就是从深层的黑暗中浮出来了之后,才会感到那种虚幻感的折磨——因为我看见了面前的自我(他)。

博尔赫斯谈话录语录

31、尽管是《小径分岔的花园》使博尔赫斯名扬天下,但他写于1939年的一篇名为《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的小说也许更值得注意,因为他在其中将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的本领发挥到了,“虚构”这一美学概念从此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20世纪的世界文学也将大受裨益。故事从作者同好友比奥伊的对话开始,后者在一部伪托的百科全书里核查一段他认为起源于乌克巴尔的文字,大意是: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由这些本已不可靠的叙述,又引出关于一个虚构的无所不在的国度特隆的叙述,读者被牵引着进入了一个意义、概念、历史、真实和虚幻纠缠在一起的迷宫,终难自拔。对这篇小说,有论者作了如下总结:“在一个走向疯狂的世界,知识分子的反应只能是极端的禁欲主义形式,享受文学的情节,除自成体系的文学范畴之外,否定一切秩序。”

32、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两个博尔赫斯先生的对话,倒不如说是年迈的博尔赫斯和自己的对话。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所引申的对话。

33、读书对于作家博尔赫斯的意义,至少有两条必须强调:一,读书使得他从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阿根廷的现实中,而是以整个西方文明为自己的当然传统和精神源泉,并以它的正宗传人自居(他身上的英国血统更强化了这一倾向)。二,由于读书在生活中的比重之大,与大多数作家不同,是书籍而不是生活成了博尔赫斯的写作素材。以小说为例,博尔赫斯之所以被称作“作家中的作家”,就是因为他的写作从书中来,到书中去,作品带有元小说特征,既具有形而上的艺术思维方式的普适性,又容易模仿,所以后世追随者多。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

34、故事一开始,“我”被命运从沉睡中唤醒,于恐惧中看见了“他”。他是我在目前的清醒状态中要排除的人,因为这个活生生的、世俗的人,这个闯进来的、身上载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我只是他的梦中出现的人,他是通过做梦得以闯到这里来的。这也等于告诉我,我只是一个影,这是令我恐怖的宣告。但他又是我排斥不了的,因为他是铁的存在——我的过去,于是一场排斥与反排斥的心理战拉开。

35、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出版,却在次年的阿根廷全国文学奖评选中落选,引起阿根廷文学界一片抗议之声。此时的博尔赫斯的文学地位已不可动摇。

36、我和他都感到了我们之间隔着的半个世纪的时间。我仍然焦虑和恐惧,但一切都清楚了:这种相遇是命中注定的,他的闯入就是我的浮出,我们两个才能合成那完整的一个,他通过梦见我而实现他的本质的存在,我通过看见他而成为具体的人,否则他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我只是没有实体的影。

37、此处令人想起人在创作中要排除日常体验的企图之根源。因为未经升华的日常体验在纯艺术中的出现等于宣告了艺术的不真实。当然一切艺术的来源终究又是世俗的体验,排斥与依存是同时的,作品就在这过程中诞生。

38、所以他们真正害怕的其实是失去自我,在尘世中迷失。

39、年阿根廷作家协会为了“伸张正义”,授予他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特设的荣誉大奖。

40、这与前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在追思过往,是长长的时间段中人的改变和成长,后者只截取了一个时间节点,来考虑现在应当做什么。

41、年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创办了《棱镜》、《船头》杂志,介绍欧洲的先锋派文学,宣传欧洲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42、同样,为什么另一个人也不会去,谈到尾声时,为什么要相互撒谎,匆匆离去呢?

43、我以为这里援引了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两次。”而这里的河流指时间。

44、在那种体验中,他推崇一种抽象的情感,他要赞美所有的人,不论善恶,他急于将自己的情感升华。我的体验同他相反,我关心的是具体的人,如果我把我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人(例如面前这个儿子一般的亲人)身上,赞美就不会被抽空,并且不显得虚假。看来我和他是无法相通了。

45、博尔赫斯先生也不担心失明。

46、《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小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诗人》、《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