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翻译汇总32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6 12:16:29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翻译

1、根据宋代人的记载,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喜欢苏东坡的《东栏梨花》,每次诵读一遍就要击节叹赏。而南宋诗人陆游也喜欢《东栏梨花》,陆游说苏东坡的后一句虽然化用自前人杜牧的诗句,但是有更深的意味。

2、【注释】①游丝:蜘蛛等昆虫所吐的丝,因其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这里比作少年的情思.②可怜:可爱、怜惜.③杜曲:古地名,在今陕西长安东少陵原东南端.因唐时贵族杜氏世居于此,以宴饮著名.④灞陵:汉文帝陵墓.通常是送别之地.⑤三生:即前生、今生、来生.此句意为:如果把三生当作一个禅家的公案来参悟,悟透了,到头来,都是一堆白骨.⑥衲衣:和尚穿的衣服.钵:陶制的器具,和尚用的饭碗.《尧山堂外记》:唐寅曾和同学张灵、祝允明一起,扮乞丐乞食于妓院门前,讨得钱后,买酒在荒郊野寺中豪饮.

3、这首词选择的时间是一个暮色苍茫、烟云暖暧的黄昏,季节是秋冬之交。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这似乎是静态的写生,是一种冷色的画面,但静态之中又夹杂着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潜在的骚动感,撩人意绪。接着,这种骚动感由潜在到表面化了。“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臻于绝妙。

4、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5、【原文】

6、怅怅词唐寅

7、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8、诗人在这时候顿悟了人生,这一刹那的景象,这人生的短促,是如此美丽而悲哀,空灵而惆怅。这是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的偶发,是对人生明澈的观照。

9、【译文】

10、《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诗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梨花淡白如雪,满城柳絮纷飞,柳叶已经深青,春天远去,已是清明时节。诗人在自家门口东边的栏杆,因为一树如雪的梨花而惆怅,繁华转眼即空。人生能有几度清明,来欣赏如此美景?

11、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12、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几乎全是白话。其实,《东栏梨花》的后两句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用普通话再读一遍杜牧这句)。在初冬的晚上,诗人一人在饮酒,梨花如雪一般纷纷落下,但是明年又是谁在这里凭着栏杆喝酒呢?杜牧的诗说的说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13、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14、【赏析一】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6、héchùshìguīchéng?chángtíngliánduǎntíng。

17、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18、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19、yùjiēkōngzhùlì,sùniǎoguīfēijí。

20、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顷刻间已飘飞满地。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21、怅怅莫怪少年时,百丈游丝易惹牵①.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②?杜曲梨花杯上雪③,灞陵芳草梦中烟④.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⑤.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钵院门前⑥.

22、菩萨蛮·闺情赏析:

23、苏轼《东栏梨花》原文翻译与赏析

24、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25、pínglínmòmòyānrúzhī,hánshānyīdàishāngxīnbì。

26、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27、是哀叹人生短暂,那么就可能是“几度清明节”了;如果是感觉自己眼光不敏锐或者人际关系复杂,那么就该是“清楚明白有几分”了。

28、菩萨蛮·闺情翻译:

29、míngsèrùgāolóu,yǒurénlóushàngchóu。

30、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翻译

31、【简评】作为一名商人子弟,唐寅带着家族的期望走上科举道路.十六岁以第一名中秀才,二十九岁以第一名中举人.但到三十岁那年,他入京会试,与江阴富家举子徐经同行,徐经考前收买主考官程敏政家人,得到试题,唐寅也知道此事,但他不谙世事,竟与朋友闲谈此事,因此被出卖,同徐经一起下狱,饱受皮肉之苦.事后放归,已失去政治前途.这一波折,等于是青云直上之际,突然跌入深渊,苦不堪言.此篇大约就是这时的“人生惆怅”.逢春惆怅,逢情惆怅,宴饮惆怅,离别惆怅,而“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更是人生惆怅的终结.惆怅终结,便是豁达,便是率性而为的真实生活.

32、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分享: